- 肾性骨病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肾性贫血的病因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 肾淀粉样变性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 微小病变性肾病
- 遗传性肾炎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预后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 膜性肾病
- 肾融合(马蹄肾)的临床研究现状
- 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
- 慢性肾衰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机理
- 什么是肾间质病变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中药“金银花”的来历与传说
- 中药的传说??大蒜
-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 蛋白质含量表
- 2012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哪些疾病中医更具优势
- 中医“药引”知多少
- 服中药后的饮食讲究
- 看中医之前应该注意的事项
- 正确煎煮中药 可以让汤剂更有效
- 为什么中药有先煎、后下、包煎和...
- 中药的命名法则,中药是如何命名...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 中药“金银花”的来历与传说
- 马齿苋名称的由来
- 王勃与中药豆豉的有趣故事
- 草本植物大蒜的传说
- 走出六味地黄丸“保健”的误区
- 钙代谢紊乱
- 铁代谢及肾性贫血中的缺铁
- 肾病患者如何掌握盐的食用量
- 慢性肾衰竭病人日常饮食必读
- 肾衰病人饮食规则
- 尿常规检查的意义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健康长寿 贵在强肾
- 肾脏疾病的防治与保健
- 如何看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
- 肾脏病理与微观辨证??王永钧
- 治疗肾病 贵在坚持
- 透析患者高血压与防治
- 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再认识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饮食控制原...
- 肾炎患者同您进行过电话咨询
- 灵兰秘典论篇??黄帝内经
- 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论篇??黄帝内经
- 生气通天论篇??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大论篇??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论篇??黄帝内经
- 益气通络治疗膜性肾病
- 益气养血、通络消?治疗糖尿病肾...
- 车前子??中药
- 石韦??中药
- 薏苡仁??中药
- 砂仁??中药
- 大黄??中药
- 五味子??中药
- 百合??中药
- 鹿茸??中药
- 慢性肾脏病3-5期简易菜单
- 散结消积治疗多囊肾
- 肾小球新月体
- 蒲公英??中药
- 菊花??中药
- 冬虫夏草??中药
- 黄芪??中药
- 原发性高血压的肾脏基础??林善...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西...
-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三七总...
-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狼疮性肾炎KDIGO治疗指南
- 醉花窗医案(八)
- 醉花窗医案(七)
- 醉花窗医案(六)
- 醉花窗医案(五)
- 醉花窗医案(四)
- 醉花窗医案(三)
- 醉花窗医案(二)
- 醉花窗医案(一)
- 陈 士 铎 医 案 ...
- 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
- 健脾补肾、泻浊祛瘀法干预慢性肾...
- 祛湿降浊法干预良性小动脉性肾硬...
- 名医珍言录??五官科
- 名医珍言录??儿科
- 名医珍言录??妇科
- 名医珍言录??外科
- 名医珍言录??痛证
- 名医珍言录??痰饮、痰火
- 名医珍言录??血证
- 名医珍言录??汗证
- 名医珍言录?失眠
- 名医珍言录??中风
- 名医珍言录??晕眩
- 名医珍言录??心悸、怔忡
- 名医珍言录??虚损
- 名医珍言录??遗精、阳萎
- 名医珍言录??消渴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
- 名医珍言录??肿胀
- 名医珍言录??癃闭、淋证
- 名医珍言录??肿胀
- 名医珍言录???积
- 名医珍言录??便秘
- 名医珍言录??痢疾
- 名医珍言录??泄泻
- 名医珍言录??呕吐
- 名医珍言录??肺痈
- 名医珍言录??哮喘
- 名医珍言录??咳嗽
- 名医珍言录??温病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三)...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二...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
- 名医珍言录??辨证(气血、脏腑...
- 名医珍言录??为医
- 中药的传说??神曲
- 中药的传说??生姜
- 中药的传说??苍术
- 中药的传说??琥珀
- 中药的传说??牛黄
- 中药的传说??蒲公英
- 中药的传说??佛手
- 中药的传说??当归
- 中药的传说??梨
- 中药的传说??麻黄
- 中药的传说-荷
- 中药的传说??白花蛇舌草
- 中药传说??白头翁
- 中药传说??何首乌
- 中药传说--黄连
- 中药的传说??仙鹤草
- 中药的传说??山药
- 学会看中药处方
- 岳美中-论黄芪
- 古人的煎药法
- 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 果糖与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及...
- 清氮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
- 关于召开全省第五届中西医结合肾...
- 清利冲剂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研究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环孢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二)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一)
- 腺性膀胱炎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
- 维持性腹膜透析共识
- 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 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
- 环抱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共...
- NKF-K/DOQI慢性肾脏病...
- 谢院生,陈香梅-扁桃体与IgA...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二)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一)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九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八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七)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六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五)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
- 刘政-大豆及大豆蛋白饮食在肾脏...
- 蒋鹏-
- 高建东教授-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
- 张维忠教授-新型钙拮抗剂贝尼地...
-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胡昭教授-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治疗...
- 陈以平教授-肾间质病变治疗经验
- 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中药
- 心肾综合症:心肾交互影响的疾病
-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在中医肾脏病中...
-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 中医防治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
- 中医药科研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
- 高血压性肾损害(肾功能衰竭期)...
- 血液透析时抗凝剂的应用
- 调理脾胃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及应...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饮食须知
- 高血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
- 尿畸形红细胞的检测与临床应用评...
- 移植背景知识(五)
- 移植背景知识(四)
- 移植背景知识(三)
- 移植背景知识(二)
- 移植背景知识(一)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钙不是肾结石的元凶
- 如何做到低盐饮食
- 专家帮你掌握盐的用量
-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尿路感染的定义与发病机理
- 警惕迅速起效的补肾保健品
- 肾移植病人的护理
- 肾移植术后的感染
- 排异反应
- 对供肾的要求
- 肾移植前的准备
- 肾移植的适应症、禁忌症
- 肾炎患者如何延缓肾功能衰竭
- 关于肾病的九个误区
- 透析患者的自我护理
- “五黑”食物能养肾
- 多囊肾
- 妊娠与肾脏病
- 腹膜透析家庭透析的培训、准备及...
- 腹膜透析的优势
- 腹膜超滤功能减退
- 腹膜透析并发的腹膜炎
- 腹膜透析的并发症
- 腹膜透析的方式
- 腹膜透析的插管
- 腹膜透析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
- 肾脏移植排斥反应糖皮质激素的应...
- 肾脏疾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糖皮质激素分类及常用药物
- 糖皮质激素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
- 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
- 血液透析的慢性并发症
- 血液透析的急性并发症
-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 血液透析的适应症、禁忌症
- 血液透析之前的准备
- 血液透析的原理
- 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
-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
- 中医治疗血透并发症
- 中医治疗腹透并发症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并发症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其他方法
- 慢性肾衰中医辨治
- 肾病饮食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内科...
- 尿毒症时并发的高脂血症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慢性肾衰并发心包炎和心包积液
- 慢性肾衰并发神经系统损害
- 肾性骨病分类治疗
-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出血
- 慢性肾衰的一体化治疗
- 肾性骨病
- 肾性贫血
- 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慢性肾衰容易并发心衰的原因
- 慢性肾衰容易并发高血压原因
- 慢性肾衰病人的心血管并发症
- 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
- 慢性肾衰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机理
-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
- 肌酐(Scr)和尿素氮(BUN...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怎么回事?发病...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薄基底膜肾病
- 遗传性肾炎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预后
-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高血压性肾损害的中医治疗
-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糖尿病肾病病人的预防和护理
- 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肾病
- Goodpasture综合症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预后、预防、...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 小血管炎性肾炎临床表现
- 狼疮性肾炎的预后
- 中医治疗狼疮性肾炎
- 狼疮性肾炎
- IgA肾病的预后
- IgA肾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
-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妊娠问题
- 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其他方...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膜性肾病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微小病变性肾病
- 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
- 中医治疗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鉴别诊...
-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肾病综合...
-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降脂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降压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利尿剂的应用及副...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饮食和营养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 怀疑肾病综合征时应做的检查
- 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合并症
-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血尿素氮(BUN)能代表肾功能...
- 测定血清肌酐(Scr)的意义
- 肾功能检查有何意义?
- 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特点、适应症...
- 环磷酰胺治疗肾脏疾病的机理、副...
-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作用...
- 肾穿刺前的准备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 肾活检有哪些适应症?
- 肾活检有何意义?
- 患肾病后,为什么要做肾活组织穿...
- 尿的生化检查有何意义?尿沉渣显...
- 尿液的一般形状检查有哪些,有何...
- 如何收集尿标本?
- 肾脏大小如何判断,有何临床意义...
- 肾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 患肾病后为什么血压升高?
- 血尿是怎么回事?引起血尿的原因...
- 蛋白尿是怎么回事?尿蛋白是怎样...
- 患了肾炎尿毒症后要做哪些检查?
- 肾炎尿毒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 尿毒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 肾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关节痛、肺浸润、肉眼血尿
- 对微量白蛋白尿的重新认识
-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与Neph...
- 高血压与肾脏病
- 尿 路 感 染 的 预 防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
-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防治足细胞损伤...
- 黄芪治疗肾脏病机理研究进展
- 湿热的形成及与肾脏病的关系
- 作者:郭兆安|发布时间:2011-11-03|浏览量:1845次
(1)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湿蕴于中,脾失健运,湿邪郁久化热,而成湿热。
(2)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加上饮食失调,造成脾气亏损,累及肾气,水湿内生,郁而化热,酿成湿热。
(3)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复感风热之邪,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亦成湿热。
(4)长期服用大量激素,损真阴,抑真阳,使机体阴阳失调,水火失济,气化之机怫郁,水湿无以运行,内蕴为患,形成湿热之证。
湿热与肾脏病的关系:
湿热是肾脏病的重要病理。正如《医方考》中所说: “下焦之病, 责于湿热。”刘完素在《宣明方论》中说: “湿气先伤人之阳气, 阳气伤不能通调水道, 如水道下流淤塞, 上流泛滥必为水灾。”在一些肾病的病变过程中, 先由湿热之邪入侵, 或感风邪夹湿, 一旦风邪离去, 湿邪化热留恋为患, 及时施以清利湿热的方药, 未见湿热伤阴之象, 则病情易于控制。一旦湿热伤及气阴, 病情缠绵不愈, 转为慢性。这是因为湿热的产生, 与气阴两虚本身的病理有关, 气虚易生湿, 阴虚易蕴热,故气阴两虚常与湿热相兼。同时, 湿与热合, 如油入面, 氤氲分散, 常是疾病迁延不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黄湘娟提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主要是湿热久稽, 损伤脾肾, 耗伤气阴, 渐致营血耗竭。余江毅等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提示: 湿热病理的基础是免疫反应; 循环免疫复合物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 肾小球系膜增生可作为湿热证的客观指标; 湿热与血脂代谢紊乱, 血液流变学变化存在较密切关系。并且通过对256 例原发性肾病的湿热病理与肾功能、水湿、血瘀、正虚诸证及激素的应用、实验室指标等多因素的关系分析, 指出水湿化热是形成肾病湿热病理的重要途径, 湿热毒邪是影响肾病病程的主要因素。叶景华认为, 肾小球系膜增生是湿热滞留伤肾的表现, 正是湿热致肾小球局部炎症反复不愈, 肾小球间质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刘宏伟认为湿热证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 以系膜增生性肾炎、IgA 肾病、膜增生性肾炎等易产生湿热证, 而且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受损, 湿热证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徐灵胎云: “有湿则有热, 虽未必尽然, 但湿邪每易化热。”因此可以看出湿热伤肾是肾病病理的基本特点, 且往往贯穿病程的始终。湿热滞留, 耗伤正气, 变生它邪, 且易招致外感, 成为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从刘宝厚对573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观察可以看出,湿热与肾脏病的关系如下:
(1)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大多与医源性皮质酮过多或继发感染有关,特别是与一些隐性的感染病灶有关。上焦湿热,常见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及皮肤疔疮;中焦湿热者,多有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之病变;下焦湿热,常合并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急慢性盆腔炎。
(2)湿热与西医诊断分型的关系:
36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有湿热证者209例,占57.3%;208例肾病综合症中有湿热证者147例,占70.7%,P<0.05,说明肾综极易并发湿热证。
(3)湿热与中医辩证分型之间的关系
湿热在气阴两虚证中占81.3%,肝肾阴虚证中占76.7%,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提示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阴虚火旺,水湿之邪易于化热而形成湿热。肺肾气虚和脾身阳虚证中有湿热见证者分别为47.6%和40.8%,说明阳虚气损,水湿气化不行,导致水湿潴留,一旦感受外邪,也可化热而成湿热。
(4)湿热与肾功能的关系
254例肾功能正常者中有湿热证者183例,占72%,152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有湿热证者83例,占54.6%,两者比较P<0.01,提示湿热与肾功能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5)湿热与皮质激素之间的关系
573例中采用强的松治疗者196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湿热兼证者144例,占73.4%;未用激素者377例,出现湿热证者152例,占40.3%,P<0.01,提示应用皮质激素易伤阴助火,产生湿热。
(6)湿热与蛋白尿、血尿的关系
对记载完整的198例患者中,在治疗过程中蛋白尿明显上升,镜下血尿明显加重,其中有163例并发湿热证的发生率为82.3%,提示蛋白尿的上升,血尿的加重多与湿热病理有关。
(7)湿热与血、尿白介素-2受体(IL-2R)水平的关系
30例湿热证患者血、尿IL-2R测定分别为(470.2±227.9)KU/L,(261.7±12.26) KU/L,而21例无湿热证的患者血、尿IL-2R分别为(156.8±46.5)KU/L,(236.2±98.7) KU/L,P<0.01 和P<0.05,提示湿热与血、尿IL-2R水平升高有一定关系。
(8)湿热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
149例患者中有湿热证者86例,无湿热兼证者63例,两组间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P>0.05,提示湿热证存在与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无关。 总之,湿热与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肾病在临床上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尿短赤或尿浑浊、舌苔滑腻、脉濡缓或滑等湿热表现, 说明湿热病邪的存在是整个肾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有些患者虽无明显肾病症状, 也不可忽视湿热, 因为这类患者易反复合并感染。肾病中湿热之邪不仅是病理产物, 更是促使或导致多种肾病久治不愈的新致病因素。湿热形成之后还可壅滞三焦, 使人体脏腑功能进一步失调,因此湿热常与瘀血痰饮兼夹并存, 且易耗气伤阴而致虚。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比较丰富, 对于肾病湿热的治疗在以清利为本的同时, 结合不同时期及不同病因的多种肾病,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祛风、活血、健脾、补肾、滋阴等多种手法可获良效。
本文源自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网 shen39论坛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