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性骨病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肾性贫血的病因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 肾淀粉样变性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 微小病变性肾病
- 遗传性肾炎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预后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 膜性肾病
- 肾融合(马蹄肾)的临床研究现状
- 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
- 慢性肾衰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机理
- 什么是肾间质病变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中药“金银花”的来历与传说
- 中药的传说??大蒜
-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 蛋白质含量表
- 2012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哪些疾病中医更具优势
- 中医“药引”知多少
- 服中药后的饮食讲究
- 看中医之前应该注意的事项
- 正确煎煮中药 可以让汤剂更有效
- 为什么中药有先煎、后下、包煎和...
- 中药的命名法则,中药是如何命名...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 中药“金银花”的来历与传说
- 马齿苋名称的由来
- 王勃与中药豆豉的有趣故事
- 草本植物大蒜的传说
- 走出六味地黄丸“保健”的误区
- 钙代谢紊乱
- 铁代谢及肾性贫血中的缺铁
- 肾病患者如何掌握盐的食用量
- 慢性肾衰竭病人日常饮食必读
- 肾衰病人饮食规则
- 尿常规检查的意义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健康长寿 贵在强肾
- 肾脏疾病的防治与保健
- 如何看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
- 治疗肾病 贵在坚持
- 透析患者高血压与防治
- 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再认识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饮食控制原...
- 肾炎患者同您进行过电话咨询
- 灵兰秘典论篇??黄帝内经
- 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论篇??黄帝内经
- 生气通天论篇??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大论篇??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论篇??黄帝内经
- 益气通络治疗膜性肾病
- 益气养血、通络消?治疗糖尿病肾...
- 车前子??中药
- 石韦??中药
- 薏苡仁??中药
- 砂仁??中药
- 大黄??中药
- 五味子??中药
- 百合??中药
- 鹿茸??中药
- 慢性肾脏病3-5期简易菜单
- 散结消积治疗多囊肾
- 肾小球新月体
- 蒲公英??中药
- 菊花??中药
- 冬虫夏草??中药
- 黄芪??中药
- 原发性高血压的肾脏基础??林善...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西...
-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三七总...
-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狼疮性肾炎KDIGO治疗指南
- 醉花窗医案(八)
- 醉花窗医案(七)
- 醉花窗医案(六)
- 醉花窗医案(五)
- 醉花窗医案(四)
- 醉花窗医案(三)
- 醉花窗医案(二)
- 醉花窗医案(一)
- 陈 士 铎 医 案 ...
- 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
- 健脾补肾、泻浊祛瘀法干预慢性肾...
- 祛湿降浊法干预良性小动脉性肾硬...
- 名医珍言录??五官科
- 名医珍言录??儿科
- 名医珍言录??妇科
- 名医珍言录??外科
- 名医珍言录??痛证
- 名医珍言录??痰饮、痰火
- 名医珍言录??血证
- 名医珍言录??汗证
- 名医珍言录?失眠
- 名医珍言录??中风
- 名医珍言录??晕眩
- 名医珍言录??心悸、怔忡
- 名医珍言录??虚损
- 名医珍言录??遗精、阳萎
- 名医珍言录??消渴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
- 名医珍言录??肿胀
- 名医珍言录??癃闭、淋证
- 名医珍言录??肿胀
- 名医珍言录???积
- 名医珍言录??便秘
- 名医珍言录??痢疾
- 名医珍言录??泄泻
- 名医珍言录??呕吐
- 名医珍言录??肺痈
- 名医珍言录??哮喘
- 名医珍言录??咳嗽
- 名医珍言录??温病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三)...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二...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
- 名医珍言录??辨证(气血、脏腑...
- 名医珍言录??为医
- 湿热的形成及与肾脏病的关系
- 中药的传说??神曲
- 中药的传说??生姜
- 中药的传说??苍术
- 中药的传说??琥珀
- 中药的传说??牛黄
- 中药的传说??蒲公英
- 中药的传说??佛手
- 中药的传说??当归
- 中药的传说??梨
- 中药的传说??麻黄
- 中药的传说-荷
- 中药的传说??白花蛇舌草
- 中药传说??白头翁
- 中药传说??何首乌
- 中药传说--黄连
- 中药的传说??仙鹤草
- 中药的传说??山药
- 学会看中药处方
- 岳美中-论黄芪
- 古人的煎药法
- 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 果糖与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及...
- 清氮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
- 关于召开全省第五届中西医结合肾...
- 清利冲剂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研究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环孢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二)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一)
- 腺性膀胱炎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
- 维持性腹膜透析共识
- 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 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
- 环抱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共...
- NKF-K/DOQI慢性肾脏病...
- 谢院生,陈香梅-扁桃体与IgA...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二)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一)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九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八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七)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六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五)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
- 刘政-大豆及大豆蛋白饮食在肾脏...
- 蒋鹏-
- 高建东教授-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
- 张维忠教授-新型钙拮抗剂贝尼地...
-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胡昭教授-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治疗...
- 陈以平教授-肾间质病变治疗经验
- 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中药
- 心肾综合症:心肾交互影响的疾病
-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在中医肾脏病中...
-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 中医防治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
- 中医药科研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
- 高血压性肾损害(肾功能衰竭期)...
- 血液透析时抗凝剂的应用
- 调理脾胃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及应...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饮食须知
- 高血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
- 尿畸形红细胞的检测与临床应用评...
- 移植背景知识(五)
- 移植背景知识(四)
- 移植背景知识(三)
- 移植背景知识(二)
- 移植背景知识(一)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钙不是肾结石的元凶
- 如何做到低盐饮食
- 专家帮你掌握盐的用量
-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尿路感染的定义与发病机理
- 警惕迅速起效的补肾保健品
- 肾移植病人的护理
- 肾移植术后的感染
- 排异反应
- 对供肾的要求
- 肾移植前的准备
- 肾移植的适应症、禁忌症
- 肾炎患者如何延缓肾功能衰竭
- 关于肾病的九个误区
- 透析患者的自我护理
- “五黑”食物能养肾
- 多囊肾
- 妊娠与肾脏病
- 腹膜透析家庭透析的培训、准备及...
- 腹膜透析的优势
- 腹膜超滤功能减退
- 腹膜透析并发的腹膜炎
- 腹膜透析的并发症
- 腹膜透析的方式
- 腹膜透析的插管
- 腹膜透析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
- 肾脏移植排斥反应糖皮质激素的应...
- 肾脏疾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糖皮质激素分类及常用药物
- 糖皮质激素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
- 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
- 血液透析的慢性并发症
- 血液透析的急性并发症
-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 血液透析的适应症、禁忌症
- 血液透析之前的准备
- 血液透析的原理
- 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
-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
- 中医治疗血透并发症
- 中医治疗腹透并发症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并发症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其他方法
- 慢性肾衰中医辨治
- 肾病饮食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内科...
- 尿毒症时并发的高脂血症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慢性肾衰并发心包炎和心包积液
- 慢性肾衰并发神经系统损害
- 肾性骨病分类治疗
-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出血
- 慢性肾衰的一体化治疗
- 肾性骨病
- 肾性贫血
- 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慢性肾衰容易并发心衰的原因
- 慢性肾衰容易并发高血压原因
- 慢性肾衰病人的心血管并发症
- 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
- 慢性肾衰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机理
-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
- 肌酐(Scr)和尿素氮(BUN...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怎么回事?发病...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薄基底膜肾病
- 遗传性肾炎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预后
-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高血压性肾损害的中医治疗
-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糖尿病肾病病人的预防和护理
- 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肾病
- Goodpasture综合症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预后、预防、...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 小血管炎性肾炎临床表现
- 狼疮性肾炎的预后
- 中医治疗狼疮性肾炎
- 狼疮性肾炎
- IgA肾病的预后
- IgA肾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
-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妊娠问题
- 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其他方...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膜性肾病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微小病变性肾病
- 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
- 中医治疗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鉴别诊...
-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肾病综合...
-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降脂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降压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利尿剂的应用及副...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饮食和营养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 怀疑肾病综合征时应做的检查
- 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合并症
-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血尿素氮(BUN)能代表肾功能...
- 测定血清肌酐(Scr)的意义
- 肾功能检查有何意义?
- 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特点、适应症...
- 环磷酰胺治疗肾脏疾病的机理、副...
-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作用...
- 肾穿刺前的准备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 肾活检有哪些适应症?
- 肾活检有何意义?
- 患肾病后,为什么要做肾活组织穿...
- 尿的生化检查有何意义?尿沉渣显...
- 尿液的一般形状检查有哪些,有何...
- 如何收集尿标本?
- 肾脏大小如何判断,有何临床意义...
- 肾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 患肾病后为什么血压升高?
- 血尿是怎么回事?引起血尿的原因...
- 蛋白尿是怎么回事?尿蛋白是怎样...
- 患了肾炎尿毒症后要做哪些检查?
- 肾炎尿毒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 尿毒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 肾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关节痛、肺浸润、肉眼血尿
- 对微量白蛋白尿的重新认识
-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与Neph...
- 高血压与肾脏病
- 尿 路 感 染 的 预 防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
-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防治足细胞损伤...
- 黄芪治疗肾脏病机理研究进展
- 肾脏病理与微观辨证??王永钧
- 作者:郭兆安|发布时间:2012-07-08|浏览量:754次
一、辨证及其对治疗的重要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证,又称证候,能确切揭示病证发生的部位、病邪的性质、机体损伤的程度和功能状况。辨证,就是辨别、认识、分析和判断证候,应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然后对具体条件下病证的本质,如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等作出判断,从而为治疗提供正确依据。可见,中医的辨证论治较之对症治疗,不仅在认识疾病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在疗效上,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郭兆安
由于证是疾病运动中的中心环节,是在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时间相内的特殊本质的反映,具有个体化和特殊化,所以辨证也是论治的重要依据。如果审证有误,必然会导致误诊,进而对论治带来系列的不良影响。首先,影响了疾病的早期治疗。“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有余,则制其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辨证有误,往往导致治疗时机的丧失。其次,影响治病求本。“本者,原也,始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道”,若辨证有误,不能及时审察疾病的根本原因,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必然影响治病求本。第三,影响机体的动态平衡。“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素问.六元正经大论》对治疗提出的要求,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蔬,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如辨证对正邪交争的虚实,寒热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治疗的“以平为期”势必难以实现。第四,影响治疗的先后缓急。“病有盛衰,治有缓急,……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若辨证对具体的人、病情、时相的主要矛盾判断上失误,则可导致“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
二、对近代中医辨证的新挑战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促使医药科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和更新,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以及机体在特定病因、病理状态下的功能改变和临床表现,认识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清晰和细致。与此对应,人们对治疗目标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水肿为例,开始的中医治疗仅以消除水肿为治疗目标,但对于肾炎、肾病,目前人们要求消除水肿症状外,还要求尿蛋白、尿红细胞转阴,血压稳定,肾功能改善等等。因此,随着科普知识的提高。生活水平等改善,人们对医疗的要求已今非昔比,仅仅依靠传统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来辨证论治已远远不能满足医疗需求。
整体观是中医的特色之一,《类经•脏象论》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在科学未臻发达的古代,对内在脏腑疾病的诊察往往通过藏象学说,察其外而知其内,已十分可贵,但是疾病的表现由内而外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形象,才能由隐匿至显现;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等,对不少疾病已经能直接观察内在的改变,从而缩短了由内而外这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为及早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也拓展了中医“四诊”视野。因此,只有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囊括了宏观与微观证据,这样才能使辨证更为准确。如果我们不利用这些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资料,将会丧失许多辨证依据、影响辨证的精确性,从而阻碍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优势的发挥。
三、肾脏病理与微观辨证
近代学者把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获知的信息,结合传统中医“四诊”、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分析、验证、判断,以深化对疾病证候的认识,然后将其作为治疗时立法、组方、选药依据的方法,称为“微观辨证”。如1985年的南京“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辨证方案,将血尿素氮、肌酐增高作为湿浊的微观辨证依据;将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增高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的高粘血症作为“血瘀”的微观辨证依据,等等。以上均是近代中医肾病工作者在肾病微观辨证上所作的探索。
微观辨证也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有些肾病、特别是在其早期阶段,患者往往缺乏明显的主观症状与客观表现,其证候辨别有时候往往只能通过肾脏病理获得。因此随着肾活检的普遍开展,就肾脏病而言,肾病理已成为肾病微观辨证比较精确而又可靠的依据,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我们认为,可将免疫介导所致的肾脏细胞增殖、间质炎细胞浸润、与大/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纳入“肾病风湿证活动”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和血栓样物质的形成、基底膜断裂、毛细血管襻的闭塞或扩张等纳入“肾络瘀痹”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将球囊粘连、肾内疤痕形成、细胞外基质积聚于肾小球节段硬化等纳入“肾微?积”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而将病理上组织肾单位的减少纳入“肾虚”的范畴。(图略)
我们所提出以上的病理辨证参考指标,均是通过了临床实践与治疗来反证的(已有相关文章发表,此处不做赘述)。以肾病风湿证为例,中医对于现代炎症的阐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对于感染引起的炎症,譬如上呼吸道感染、肠道及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等,多可归属于风热、湿热、热毒之邪侵袭;而对免疫介导引起的炎症则以风湿活动来诠释。我们认为风湿内扰是慢性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当风的开泄之性干扰肾的封藏职能,则使肾所封藏的精微随尿泄漏。风湿内扰又是慢性肾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久病正虚,易感风邪且稽留不去,湿性黏腻、停滞、弥漫,当风湿合邪,侵人多隐缓不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风湿内扰也是慢性肾病加速进展的主要因素,风性善行而数变,湿性缠绵而停滞,在疾病慢性过程之中隐伏着活动性因素,导致病情在毫无察觉之中进展。因此,结合慢性肾脏病的风湿内扰理论与临床,将肾病理的部分活动性病变、并通过祛风除湿药中药、或慢作用抗风湿药(西药的激素、免疫抑制剂)可改善的病理改变,作为肾病风湿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是完全可行与合理的。风湿内扰会导致肾虚与血瘀证的加重,风湿之邪干预肾主封藏、主水、司开阖的职能(肾风、肾虚)→久病入络,久闭成痹,导致肾络瘀痹及肾内微?积形成(肾痹)→由体及用,肾的各种气化功能进一步衰减和丧失(肾劳)→病证进展,终致溺毒,甚而累及肾外多个器官;同样,在肾脏病理的微观辨证上也可以体现出以上由体及用,最终导致肾纤维化、肾单位减少的结果。
应当指出,肾脏病理的“微观辨证”是一项十分严谨的科学工作,目前仍存在着不少误区,譬如有观点认为肾病理改变“诸如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增加、新月体形成、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以及小血管病变等,凡此皆可作为微观辨证之‘血瘀’证的内容”、“肾小球系膜增生、纤维化、硬化、玻璃样变、球囊粘连、肾小管萎缩及间质损害都符合瘀血的特点”、“具有肾小球内新月体形成,或出现部分肾小球硬化,或中度、重度系膜增生等都可用活血化瘀药物”等等,但以上观点并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实践的反证。所有的微观辨证,都只能建立在确实的证据之上,要有临床与病理的相结合,要有相应的中医理论支持,同时要有临床治疗的反证,需要不断地加深认识并在临床加以验证后,才能提出。肾病理的确可以借用来拓展传统“四诊”范畴,但绝非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才有实际意义。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病理现象均可以被借用到肾病的微观辨证中来,还需要广大肾病工作者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加深认识,进一步发展、深化与完善肾脏病理的微观辨证。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供同道研究参考,并欢迎探讨!
四、辨证例举(略)
案例一:
赵××,女,43岁。
2007年4月因“眼睑浮肿伴乏力3月”就诊,伴腰酸、纳差。BP120/60mmHg,Scr141umol/L,Bun9.4mmol/L,UA440umol/L,尿检蛋白++、红细胞+++,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二小时血糖12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76g,Ccr49.8ml/min、eGFR37.6ml/min。
临床诊断: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CKD3期。
肾病理显示:共30 只肾小球,其中球性硬化24 只,节段硬化5 只,剩下1个小球中重度系膜基质增多。间质片状纤维化,多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片状萎缩。小血管壁增厚伴透明变性。免疫荧光:IgA+~++。(图略)
病理诊断:IgA肾病(增生硬化性肾炎)
辨证及治疗:脉细,苔薄,辨证肾气阴两虚、脉络瘀痹、伴风湿内扰。除予以蛋白饮食合α-酮酸(开同)治疗,ACEI/ARB、达利全控制血压,拜糖平、控制血糖外,中药以益肾养血消?积为基础,间歇加用祛风除湿的雷公藤多苷治疗。治疗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3月后首次肾功能Scr降至正常,以后持续波动在104~125umol/L之间,尿蛋白波动在+~++、尿红细胞+,最近复查Scr119umol/L、Bun9.6mmol/L,空腹血糖5.57mmol/L、餐后血糖8.64mmol/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
案例二:
罗××,女,39 岁。
2001 年底起病,至我院初诊时已病延七月,主诉开始时头昏、乏力,晨间有泛恶,血压190/120mmHg,尿蛋白+~+++,红细胞0~2/HP,血肌酐139μmol/L,在当地医院应用苯那普利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可乐定片,使血压降至140/90mmHg,头昏、泛恶改善,但仍乏力,尿有泡沫,唯血肌酐仍持续增高,乃转我院。查尿蛋白定量0.52g/24h,Scr139~148~168μmol/L,UA451μmol/L,GFR 41.07ml/min/1.73 m2,心超示左心室扩大。
临床诊断: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CKD3 期。
肾病理显示:共32 只肾小球,其中球性硬化22 只,节段硬化1 只,其余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基质中重度增多。间质片状纤维化,有多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多灶性萎缩。小血管壁增厚伴透明变性。免疫荧光:IgA+~++,分支状在系膜区弥漫性沉积,C3+,余阴性。(图略)
病理诊断:IgA 肾病(球性硬化与节断硬化共占71.87%)。
辨证及治疗:脉细,苔薄,当时辨证肾气阴两虚伴有风湿内扰,除低蛋白饮食,α-酮酸(开同)治疗外,予复方积雪草2 号方,继服苯那普利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可乐定片,并加碳酸氢钠口服治疗。病情逐步好转,血压110~120/80mmHg,尿常规基本阴性,Scr89μmol/L,BUN9.7mmol/L,UA399μmol/L,血WBC6900,N65.5%,Hb116g/L,PLT20.7 万。以后坚持服药,降压药主要以苯那普利片及硝苯地平缓释片为主,复方积雪草2 号方渐减至2 天服1 剂,后改复方积雪草1 号方间日服。至今观察已6 年余,精神好,无不适,体重增加,尿检阴性,Scr波动在93~123μmol/L 之间,GFR 69.4ml/min/1.73 m2。
案例三:
叶某××,女,44 岁。
2000年4月6日因“反复腰酸半年浮肿1周”第1次入院。患者腰酸乏力,浮肿,无肉眼血尿、皮疹、关节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体检血压150/90 mmHg,双下肢轻度浮肿,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59 g/L,WBC 11.5×109/L,PL 130×109/L,尿常规Pro(++),RBC 7~8/Hp,WBC 2~3/Hp,尿红细胞形态多形,尿蛋白提示混合性蛋白尿(Alb 200 mg/L,IgG 48.3 mg/L,β2微球蛋白0.31 mg/L),尿NAG 32.7 u/g cr,尿渗透压646 mOsm/kg,24 h尿蛋白定量1.84 g,Ccr 76.6 ml/min,血Cr 81.7μmol/L,BUN 4.8 mmol/L,Tp 63 g/L,Alb 37 g/L,TC 5.64 mmol/L,TG 1.52 mmol/L,ALT 26 IU/L,TBIL 11.9μmol/L,GLU5.3 mmol/L,血IgA 6.37 g/L,IgG 8.9 g/L,IgM 2.45 g/L,C31.06 g/L,ANA谱阴性,乙肝三系阴性。双肾B超:左肾10.7 cm×5.5 cm×5.0 cm,实质1.5 cm,右肾10.6 cm×5.0 cm×4.5 cm,实质1.5 cm;ECG、胸片无殊。
临床诊断:慢性肾炎,CKD1期。
肾病理显示:光镜下见6个肾小球,1个可见环型纤维细胞性新月体,余见弥漫节段性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基质轻度增多。肾间质小灶性纤维化,小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个别肾小管轻度萎缩,小血管未见病变。荧光下见12个小球,IgA
(+++)系(分枝状)弥,IgG(+)节,IgM(+)系(分枝状)弥,C3(-),F(-)。电镜:副系膜区块状电子致密物,部分足突融合,基底膜未见病变。(图略)
病理诊断:IgA肾病(系膜增生)。
辨证及治疗:腰酸乏力,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尿蛋白定量1.84g,舌淡红苔薄脉细滑,辨证为肾气阴两虚伴有风湿内扰,予以雷公藤多苷片20~10 mg/次、每日3次,及洛汀新降压护肾治疗,药后血压正常、尿检转阴,用药约3月后自行停药,但之后持续半年尿蛋白(-)~(±),尿红细胞(-)~少许/Hp。
2001年11月15日因受凉后“腰酸再发伴发热少尿4 天”再次入院。伴少尿伴胸闷腹胀,当地速尿利尿治疗后无改善,继而出现无尿、血肌酐迅速上升至600μmol/L。T 37℃,血压130/70 mmHg,咽红, ,心肺(-),腹软无压痛,双肾区叩痛(+),双下肢轻度浮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21 g/L,WBC 17.0×109/L,中性85.4%,淋巴8.0%,单核5.8%,嗜酸细胞0.6%,PL 158×109/L,尿常规Pro(++++),RBC(++),WBC(+),尿NAG 74.6 u/g cr,24 h尿蛋白定量4.17 g,血Cr848μmol/L,BUN 17 mmol/L, Tp 50 g/L,Alb 27 g/L, TC4.16 mmol/L,TG 1.03 mmol/L,ALT 7 IU/L,TBIL 5.4μmol/L,GLU 5.5 mmol/L,血IgA 5.54 g/L,IgG 19.0 g/L,IgM1.48 g/L,C30.75 g/L,ANA谱阴性,ANCA、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双肾B超:左肾12.3 cm×6.0 cm×5.8 cm,实质2.0 cm;右肾12.0 cm×6.3 cm×5.6 cm,实质2.1 cm。
临床诊断:IgA肾病,慢性肾脏病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理显示:光镜下见25个肾小球9个小球球性硬化,1个节段硬化,8个小球可见大型新月体(5个细胞性、3个细胞纤维性新月体),部分呈环型,2个小球可见节段性细胞性新月体,弥漫性系膜细胞重度增生,节段性毛细血管内增生,伴中性白细胞浸润,系膜基质增殖,袢开放不好,可见节段性纤维素性渗出。肾间质区域增宽、水肿,弥漫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浆细胞浸润伴局灶加重,部分肾小管浊肿、空泡变性、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再生,个别小血管增厚。荧光下见3个小球,IgA(+)系(分枝状)弥、毛节,IgG(-),IgM(+)节,C3(+)系(分枝状)弥、毛节,C1q(-),F(-)。电镜:系膜区重度增生,基质增殖,足突广泛融合,微绒毛化,系膜区少量雾状电子致密物,基底膜未见病变。(图略)
病理诊断:(1)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40%)及局灶节段硬化(球性硬化36%);(2)急性间质性肾炎。
辨证及治疗:浮肿、纳差,大量蛋白尿、急性肾功能损伤,苔薄买弦细,辨证为风湿内扰伴有脉络瘀痹、肾气阴两虚,予血液透析过渡,同时激素、CTX冲击治疗(甲基泼尼松龙0.5每2 d 1次×3,共2个疗程后以60 mg,每日1次口服,CTX 0.6每2~3周静脉滴注) ,同时口服益气血、消?积中药。45 d后尿量恢复正常,Cr 147μmol/L,尿Pro(+++),RBC(+++)/Hp,24 h尿蛋白定量2.53 g,Ccr41.3 ml/min。1年半后泼尼松逐渐减量至27.5 mg,每2 d1次,CTX总量8.0 g,同时应用ACEI及中药益肾消?治疗。尿检持续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肌酐稳定正常范围(100.8~135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0.67 g。
为了解病情,于2003年7月7日第3次入院。体检血压140/80 mmHg,双下肢不肿,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双肾B超:左肾10.1 cm×5.4 cm×5.0 cm,实质1.1 cm;右肾9.9 cm×5.3 cm×4.0 cm,实质1.0 cm。
肾病理提示:光镜下见22个肾小球,其中8个球性硬化,1个节段硬化,2个节段性纤维性新月体形成,其余肾小球弥漫系膜细胞轻度增生,伴个别小球节段性毛内增生,系膜基质中度增多。肾间质区域增宽,多灶性纤维化,硬化小球周围及间质中多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多灶性萎缩,小动脉增厚伴透明变性。荧光下见6个小球,IgA(+)节,IgG(+)节,IgM(+)系(分枝状)弥,C3(+)节,C4(-),C1q(-),F(-)。(图略)
病理诊断:IgA肾病伴局灶节段样改变(球性硬化36.4%)。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证,又称证候,能确切揭示病证发生的部位、病邪的性质、机体损伤的程度和功能状况。辨证,就是辨别、认识、分析和判断证候,应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然后对具体条件下病证的本质,如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等作出判断,从而为治疗提供正确依据。可见,中医的辨证论治较之对症治疗,不仅在认识疾病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在疗效上,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郭兆安
由于证是疾病运动中的中心环节,是在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时间相内的特殊本质的反映,具有个体化和特殊化,所以辨证也是论治的重要依据。如果审证有误,必然会导致误诊,进而对论治带来系列的不良影响。首先,影响了疾病的早期治疗。“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有余,则制其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辨证有误,往往导致治疗时机的丧失。其次,影响治病求本。“本者,原也,始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道”,若辨证有误,不能及时审察疾病的根本原因,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必然影响治病求本。第三,影响机体的动态平衡。“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素问.六元正经大论》对治疗提出的要求,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蔬,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如辨证对正邪交争的虚实,寒热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治疗的“以平为期”势必难以实现。第四,影响治疗的先后缓急。“病有盛衰,治有缓急,……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若辨证对具体的人、病情、时相的主要矛盾判断上失误,则可导致“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
二、对近代中医辨证的新挑战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促使医药科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和更新,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以及机体在特定病因、病理状态下的功能改变和临床表现,认识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清晰和细致。与此对应,人们对治疗目标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水肿为例,开始的中医治疗仅以消除水肿为治疗目标,但对于肾炎、肾病,目前人们要求消除水肿症状外,还要求尿蛋白、尿红细胞转阴,血压稳定,肾功能改善等等。因此,随着科普知识的提高。生活水平等改善,人们对医疗的要求已今非昔比,仅仅依靠传统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来辨证论治已远远不能满足医疗需求。
整体观是中医的特色之一,《类经•脏象论》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在科学未臻发达的古代,对内在脏腑疾病的诊察往往通过藏象学说,察其外而知其内,已十分可贵,但是疾病的表现由内而外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形象,才能由隐匿至显现;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等,对不少疾病已经能直接观察内在的改变,从而缩短了由内而外这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为及早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也拓展了中医“四诊”视野。因此,只有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囊括了宏观与微观证据,这样才能使辨证更为准确。如果我们不利用这些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资料,将会丧失许多辨证依据、影响辨证的精确性,从而阻碍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优势的发挥。
三、肾脏病理与微观辨证
近代学者把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获知的信息,结合传统中医“四诊”、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分析、验证、判断,以深化对疾病证候的认识,然后将其作为治疗时立法、组方、选药依据的方法,称为“微观辨证”。如1985年的南京“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辨证方案,将血尿素氮、肌酐增高作为湿浊的微观辨证依据;将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增高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的高粘血症作为“血瘀”的微观辨证依据,等等。以上均是近代中医肾病工作者在肾病微观辨证上所作的探索。
微观辨证也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有些肾病、特别是在其早期阶段,患者往往缺乏明显的主观症状与客观表现,其证候辨别有时候往往只能通过肾脏病理获得。因此随着肾活检的普遍开展,就肾脏病而言,肾病理已成为肾病微观辨证比较精确而又可靠的依据,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我们认为,可将免疫介导所致的肾脏细胞增殖、间质炎细胞浸润、与大/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纳入“肾病风湿证活动”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和血栓样物质的形成、基底膜断裂、毛细血管襻的闭塞或扩张等纳入“肾络瘀痹”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将球囊粘连、肾内疤痕形成、细胞外基质积聚于肾小球节段硬化等纳入“肾微?积”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而将病理上组织肾单位的减少纳入“肾虚”的范畴。(图略)
我们所提出以上的病理辨证参考指标,均是通过了临床实践与治疗来反证的(已有相关文章发表,此处不做赘述)。以肾病风湿证为例,中医对于现代炎症的阐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对于感染引起的炎症,譬如上呼吸道感染、肠道及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等,多可归属于风热、湿热、热毒之邪侵袭;而对免疫介导引起的炎症则以风湿活动来诠释。我们认为风湿内扰是慢性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当风的开泄之性干扰肾的封藏职能,则使肾所封藏的精微随尿泄漏。风湿内扰又是慢性肾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久病正虚,易感风邪且稽留不去,湿性黏腻、停滞、弥漫,当风湿合邪,侵人多隐缓不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风湿内扰也是慢性肾病加速进展的主要因素,风性善行而数变,湿性缠绵而停滞,在疾病慢性过程之中隐伏着活动性因素,导致病情在毫无察觉之中进展。因此,结合慢性肾脏病的风湿内扰理论与临床,将肾病理的部分活动性病变、并通过祛风除湿药中药、或慢作用抗风湿药(西药的激素、免疫抑制剂)可改善的病理改变,作为肾病风湿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是完全可行与合理的。风湿内扰会导致肾虚与血瘀证的加重,风湿之邪干预肾主封藏、主水、司开阖的职能(肾风、肾虚)→久病入络,久闭成痹,导致肾络瘀痹及肾内微?积形成(肾痹)→由体及用,肾的各种气化功能进一步衰减和丧失(肾劳)→病证进展,终致溺毒,甚而累及肾外多个器官;同样,在肾脏病理的微观辨证上也可以体现出以上由体及用,最终导致肾纤维化、肾单位减少的结果。
应当指出,肾脏病理的“微观辨证”是一项十分严谨的科学工作,目前仍存在着不少误区,譬如有观点认为肾病理改变“诸如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增加、新月体形成、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以及小血管病变等,凡此皆可作为微观辨证之‘血瘀’证的内容”、“肾小球系膜增生、纤维化、硬化、玻璃样变、球囊粘连、肾小管萎缩及间质损害都符合瘀血的特点”、“具有肾小球内新月体形成,或出现部分肾小球硬化,或中度、重度系膜增生等都可用活血化瘀药物”等等,但以上观点并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实践的反证。所有的微观辨证,都只能建立在确实的证据之上,要有临床与病理的相结合,要有相应的中医理论支持,同时要有临床治疗的反证,需要不断地加深认识并在临床加以验证后,才能提出。肾病理的确可以借用来拓展传统“四诊”范畴,但绝非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才有实际意义。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病理现象均可以被借用到肾病的微观辨证中来,还需要广大肾病工作者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加深认识,进一步发展、深化与完善肾脏病理的微观辨证。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供同道研究参考,并欢迎探讨!
四、辨证例举(略)
案例一:
赵××,女,43岁。
2007年4月因“眼睑浮肿伴乏力3月”就诊,伴腰酸、纳差。BP120/60mmHg,Scr141umol/L,Bun9.4mmol/L,UA440umol/L,尿检蛋白++、红细胞+++,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二小时血糖12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76g,Ccr49.8ml/min、eGFR37.6ml/min。
临床诊断: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CKD3期。
肾病理显示:共30 只肾小球,其中球性硬化24 只,节段硬化5 只,剩下1个小球中重度系膜基质增多。间质片状纤维化,多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片状萎缩。小血管壁增厚伴透明变性。免疫荧光:IgA+~++。(图略)
病理诊断:IgA肾病(增生硬化性肾炎)
辨证及治疗:脉细,苔薄,辨证肾气阴两虚、脉络瘀痹、伴风湿内扰。除予以蛋白饮食合α-酮酸(开同)治疗,ACEI/ARB、达利全控制血压,拜糖平、控制血糖外,中药以益肾养血消?积为基础,间歇加用祛风除湿的雷公藤多苷治疗。治疗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3月后首次肾功能Scr降至正常,以后持续波动在104~125umol/L之间,尿蛋白波动在+~++、尿红细胞+,最近复查Scr119umol/L、Bun9.6mmol/L,空腹血糖5.57mmol/L、餐后血糖8.64mmol/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
案例二:
罗××,女,39 岁。
2001 年底起病,至我院初诊时已病延七月,主诉开始时头昏、乏力,晨间有泛恶,血压190/120mmHg,尿蛋白+~+++,红细胞0~2/HP,血肌酐139μmol/L,在当地医院应用苯那普利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可乐定片,使血压降至140/90mmHg,头昏、泛恶改善,但仍乏力,尿有泡沫,唯血肌酐仍持续增高,乃转我院。查尿蛋白定量0.52g/24h,Scr139~148~168μmol/L,UA451μmol/L,GFR 41.07ml/min/1.73 m2,心超示左心室扩大。
临床诊断: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CKD3 期。
肾病理显示:共32 只肾小球,其中球性硬化22 只,节段硬化1 只,其余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基质中重度增多。间质片状纤维化,有多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多灶性萎缩。小血管壁增厚伴透明变性。免疫荧光:IgA+~++,分支状在系膜区弥漫性沉积,C3+,余阴性。(图略)
病理诊断:IgA 肾病(球性硬化与节断硬化共占71.87%)。
辨证及治疗:脉细,苔薄,当时辨证肾气阴两虚伴有风湿内扰,除低蛋白饮食,α-酮酸(开同)治疗外,予复方积雪草2 号方,继服苯那普利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可乐定片,并加碳酸氢钠口服治疗。病情逐步好转,血压110~120/80mmHg,尿常规基本阴性,Scr89μmol/L,BUN9.7mmol/L,UA399μmol/L,血WBC6900,N65.5%,Hb116g/L,PLT20.7 万。以后坚持服药,降压药主要以苯那普利片及硝苯地平缓释片为主,复方积雪草2 号方渐减至2 天服1 剂,后改复方积雪草1 号方间日服。至今观察已6 年余,精神好,无不适,体重增加,尿检阴性,Scr波动在93~123μmol/L 之间,GFR 69.4ml/min/1.73 m2。
案例三:
叶某××,女,44 岁。
2000年4月6日因“反复腰酸半年浮肿1周”第1次入院。患者腰酸乏力,浮肿,无肉眼血尿、皮疹、关节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体检血压150/90 mmHg,双下肢轻度浮肿,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59 g/L,WBC 11.5×109/L,PL 130×109/L,尿常规Pro(++),RBC 7~8/Hp,WBC 2~3/Hp,尿红细胞形态多形,尿蛋白提示混合性蛋白尿(Alb 200 mg/L,IgG 48.3 mg/L,β2微球蛋白0.31 mg/L),尿NAG 32.7 u/g cr,尿渗透压646 mOsm/kg,24 h尿蛋白定量1.84 g,Ccr 76.6 ml/min,血Cr 81.7μmol/L,BUN 4.8 mmol/L,Tp 63 g/L,Alb 37 g/L,TC 5.64 mmol/L,TG 1.52 mmol/L,ALT 26 IU/L,TBIL 11.9μmol/L,GLU5.3 mmol/L,血IgA 6.37 g/L,IgG 8.9 g/L,IgM 2.45 g/L,C31.06 g/L,ANA谱阴性,乙肝三系阴性。双肾B超:左肾10.7 cm×5.5 cm×5.0 cm,实质1.5 cm,右肾10.6 cm×5.0 cm×4.5 cm,实质1.5 cm;ECG、胸片无殊。
临床诊断:慢性肾炎,CKD1期。
肾病理显示:光镜下见6个肾小球,1个可见环型纤维细胞性新月体,余见弥漫节段性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基质轻度增多。肾间质小灶性纤维化,小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个别肾小管轻度萎缩,小血管未见病变。荧光下见12个小球,IgA
(+++)系(分枝状)弥,IgG(+)节,IgM(+)系(分枝状)弥,C3(-),F(-)。电镜:副系膜区块状电子致密物,部分足突融合,基底膜未见病变。(图略)
病理诊断:IgA肾病(系膜增生)。
辨证及治疗:腰酸乏力,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尿蛋白定量1.84g,舌淡红苔薄脉细滑,辨证为肾气阴两虚伴有风湿内扰,予以雷公藤多苷片20~10 mg/次、每日3次,及洛汀新降压护肾治疗,药后血压正常、尿检转阴,用药约3月后自行停药,但之后持续半年尿蛋白(-)~(±),尿红细胞(-)~少许/Hp。
2001年11月15日因受凉后“腰酸再发伴发热少尿4 天”再次入院。伴少尿伴胸闷腹胀,当地速尿利尿治疗后无改善,继而出现无尿、血肌酐迅速上升至600μmol/L。T 37℃,血压130/70 mmHg,咽红, ,心肺(-),腹软无压痛,双肾区叩痛(+),双下肢轻度浮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21 g/L,WBC 17.0×109/L,中性85.4%,淋巴8.0%,单核5.8%,嗜酸细胞0.6%,PL 158×109/L,尿常规Pro(++++),RBC(++),WBC(+),尿NAG 74.6 u/g cr,24 h尿蛋白定量4.17 g,血Cr848μmol/L,BUN 17 mmol/L, Tp 50 g/L,Alb 27 g/L, TC4.16 mmol/L,TG 1.03 mmol/L,ALT 7 IU/L,TBIL 5.4μmol/L,GLU 5.5 mmol/L,血IgA 5.54 g/L,IgG 19.0 g/L,IgM1.48 g/L,C30.75 g/L,ANA谱阴性,ANCA、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双肾B超:左肾12.3 cm×6.0 cm×5.8 cm,实质2.0 cm;右肾12.0 cm×6.3 cm×5.6 cm,实质2.1 cm。
临床诊断:IgA肾病,慢性肾脏病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理显示:光镜下见25个肾小球9个小球球性硬化,1个节段硬化,8个小球可见大型新月体(5个细胞性、3个细胞纤维性新月体),部分呈环型,2个小球可见节段性细胞性新月体,弥漫性系膜细胞重度增生,节段性毛细血管内增生,伴中性白细胞浸润,系膜基质增殖,袢开放不好,可见节段性纤维素性渗出。肾间质区域增宽、水肿,弥漫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浆细胞浸润伴局灶加重,部分肾小管浊肿、空泡变性、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再生,个别小血管增厚。荧光下见3个小球,IgA(+)系(分枝状)弥、毛节,IgG(-),IgM(+)节,C3(+)系(分枝状)弥、毛节,C1q(-),F(-)。电镜:系膜区重度增生,基质增殖,足突广泛融合,微绒毛化,系膜区少量雾状电子致密物,基底膜未见病变。(图略)
病理诊断:(1)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40%)及局灶节段硬化(球性硬化36%);(2)急性间质性肾炎。
辨证及治疗:浮肿、纳差,大量蛋白尿、急性肾功能损伤,苔薄买弦细,辨证为风湿内扰伴有脉络瘀痹、肾气阴两虚,予血液透析过渡,同时激素、CTX冲击治疗(甲基泼尼松龙0.5每2 d 1次×3,共2个疗程后以60 mg,每日1次口服,CTX 0.6每2~3周静脉滴注) ,同时口服益气血、消?积中药。45 d后尿量恢复正常,Cr 147μmol/L,尿Pro(+++),RBC(+++)/Hp,24 h尿蛋白定量2.53 g,Ccr41.3 ml/min。1年半后泼尼松逐渐减量至27.5 mg,每2 d1次,CTX总量8.0 g,同时应用ACEI及中药益肾消?治疗。尿检持续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肌酐稳定正常范围(100.8~135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0.67 g。
为了解病情,于2003年7月7日第3次入院。体检血压140/80 mmHg,双下肢不肿,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双肾B超:左肾10.1 cm×5.4 cm×5.0 cm,实质1.1 cm;右肾9.9 cm×5.3 cm×4.0 cm,实质1.0 cm。
肾病理提示:光镜下见22个肾小球,其中8个球性硬化,1个节段硬化,2个节段性纤维性新月体形成,其余肾小球弥漫系膜细胞轻度增生,伴个别小球节段性毛内增生,系膜基质中度增多。肾间质区域增宽,多灶性纤维化,硬化小球周围及间质中多灶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多灶性萎缩,小动脉增厚伴透明变性。荧光下见6个小球,IgA(+)节,IgG(+)节,IgM(+)系(分枝状)弥,C3(+)节,C4(-),C1q(-),F(-)。(图略)
病理诊断:IgA肾病伴局灶节段样改变(球性硬化36.4%)。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