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性骨病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肾性贫血的病因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 肾淀粉样变性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 微小病变性肾病
- 遗传性肾炎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预后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 膜性肾病
- 肾融合(马蹄肾)的临床研究现状
- 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
- 慢性肾衰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机理
- 什么是肾间质病变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中药“金银花”的来历与传说
- 中药的传说??大蒜
-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 蛋白质含量表
- 2012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哪些疾病中医更具优势
- 中医“药引”知多少
- 服中药后的饮食讲究
- 看中医之前应该注意的事项
- 正确煎煮中药 可以让汤剂更有效
- 为什么中药有先煎、后下、包煎和...
- 中药的命名法则,中药是如何命名...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 中药“金银花”的来历与传说
- 马齿苋名称的由来
- 王勃与中药豆豉的有趣故事
- 草本植物大蒜的传说
- 走出六味地黄丸“保健”的误区
- 钙代谢紊乱
- 铁代谢及肾性贫血中的缺铁
- 肾病患者如何掌握盐的食用量
- 慢性肾衰竭病人日常饮食必读
- 肾衰病人饮食规则
- 尿常规检查的意义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健康长寿 贵在强肾
- 肾脏疾病的防治与保健
- 如何看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
- 肾脏病理与微观辨证??王永钧
- 治疗肾病 贵在坚持
- 透析患者高血压与防治
- 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再认识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饮食控制原...
- 肾炎患者同您进行过电话咨询
- 灵兰秘典论篇??黄帝内经
- 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论篇??黄帝内经
- 生气通天论篇??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大论篇??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论篇??黄帝内经
- 益气通络治疗膜性肾病
- 益气养血、通络消?治疗糖尿病肾...
- 车前子??中药
- 石韦??中药
- 薏苡仁??中药
- 砂仁??中药
- 大黄??中药
- 五味子??中药
- 百合??中药
- 鹿茸??中药
- 慢性肾脏病3-5期简易菜单
- 散结消积治疗多囊肾
- 肾小球新月体
- 蒲公英??中药
- 菊花??中药
- 冬虫夏草??中药
- 黄芪??中药
- 原发性高血压的肾脏基础??林善...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西...
-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三七总...
-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狼疮性肾炎KDIGO治疗指南
- 醉花窗医案(七)
- 醉花窗医案(六)
- 醉花窗医案(五)
- 醉花窗医案(四)
- 醉花窗医案(三)
- 醉花窗医案(二)
- 醉花窗医案(一)
- 陈 士 铎 医 案 ...
- 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
- 健脾补肾、泻浊祛瘀法干预慢性肾...
- 祛湿降浊法干预良性小动脉性肾硬...
- 名医珍言录??五官科
- 名医珍言录??儿科
- 名医珍言录??妇科
- 名医珍言录??外科
- 名医珍言录??痛证
- 名医珍言录??痰饮、痰火
- 名医珍言录??血证
- 名医珍言录??汗证
- 名医珍言录?失眠
- 名医珍言录??中风
- 名医珍言录??晕眩
- 名医珍言录??心悸、怔忡
- 名医珍言录??虚损
- 名医珍言录??遗精、阳萎
- 名医珍言录??消渴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
- 名医珍言录??肿胀
- 名医珍言录??癃闭、淋证
- 名医珍言录??肿胀
- 名医珍言录???积
- 名医珍言录??便秘
- 名医珍言录??痢疾
- 名医珍言录??泄泻
- 名医珍言录??呕吐
- 名医珍言录??肺痈
- 名医珍言录??哮喘
- 名医珍言录??咳嗽
- 名医珍言录??温病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三)...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二...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
- 名医珍言录??辨证(气血、脏腑...
- 名医珍言录??为医
- 湿热的形成及与肾脏病的关系
- 中药的传说??神曲
- 中药的传说??生姜
- 中药的传说??苍术
- 中药的传说??琥珀
- 中药的传说??牛黄
- 中药的传说??蒲公英
- 中药的传说??佛手
- 中药的传说??当归
- 中药的传说??梨
- 中药的传说??麻黄
- 中药的传说-荷
- 中药的传说??白花蛇舌草
- 中药传说??白头翁
- 中药传说??何首乌
- 中药传说--黄连
- 中药的传说??仙鹤草
- 中药的传说??山药
- 学会看中药处方
- 岳美中-论黄芪
- 古人的煎药法
- 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 果糖与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及...
- 清氮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
- 关于召开全省第五届中西医结合肾...
- 清利冲剂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研究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环孢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二)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一)
- 腺性膀胱炎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
- 维持性腹膜透析共识
- 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 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
- 环抱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共...
- NKF-K/DOQI慢性肾脏病...
- 谢院生,陈香梅-扁桃体与IgA...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二)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一)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九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八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七)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六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五)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
- 刘政-大豆及大豆蛋白饮食在肾脏...
- 蒋鹏-
- 高建东教授-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
- 张维忠教授-新型钙拮抗剂贝尼地...
-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胡昭教授-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治疗...
- 陈以平教授-肾间质病变治疗经验
- 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中药
- 心肾综合症:心肾交互影响的疾病
-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在中医肾脏病中...
-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 中医防治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
- 中医药科研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
- 高血压性肾损害(肾功能衰竭期)...
- 血液透析时抗凝剂的应用
- 调理脾胃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及应...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饮食须知
- 高血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
- 尿畸形红细胞的检测与临床应用评...
- 移植背景知识(五)
- 移植背景知识(四)
- 移植背景知识(三)
- 移植背景知识(二)
- 移植背景知识(一)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钙不是肾结石的元凶
- 如何做到低盐饮食
- 专家帮你掌握盐的用量
-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尿路感染的定义与发病机理
- 警惕迅速起效的补肾保健品
- 肾移植病人的护理
- 肾移植术后的感染
- 排异反应
- 对供肾的要求
- 肾移植前的准备
- 肾移植的适应症、禁忌症
- 肾炎患者如何延缓肾功能衰竭
- 关于肾病的九个误区
- 透析患者的自我护理
- “五黑”食物能养肾
- 多囊肾
- 妊娠与肾脏病
- 腹膜透析家庭透析的培训、准备及...
- 腹膜透析的优势
- 腹膜超滤功能减退
- 腹膜透析并发的腹膜炎
- 腹膜透析的并发症
- 腹膜透析的方式
- 腹膜透析的插管
- 腹膜透析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
- 肾脏移植排斥反应糖皮质激素的应...
- 肾脏疾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糖皮质激素分类及常用药物
- 糖皮质激素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
- 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
- 血液透析的慢性并发症
- 血液透析的急性并发症
-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 血液透析的适应症、禁忌症
- 血液透析之前的准备
- 血液透析的原理
- 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
-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
- 中医治疗血透并发症
- 中医治疗腹透并发症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并发症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其他方法
- 慢性肾衰中医辨治
- 肾病饮食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内科...
- 尿毒症时并发的高脂血症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慢性肾衰并发心包炎和心包积液
- 慢性肾衰并发神经系统损害
- 肾性骨病分类治疗
-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出血
- 慢性肾衰的一体化治疗
- 肾性骨病
- 肾性贫血
- 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慢性肾衰容易并发心衰的原因
- 慢性肾衰容易并发高血压原因
- 慢性肾衰病人的心血管并发症
- 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
- 慢性肾衰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机理
-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
- 肌酐(Scr)和尿素氮(BUN...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怎么回事?发病...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薄基底膜肾病
- 遗传性肾炎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预后
-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高血压性肾损害的中医治疗
-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糖尿病肾病病人的预防和护理
- 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肾病
- Goodpasture综合症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预后、预防、...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 小血管炎性肾炎临床表现
- 狼疮性肾炎的预后
- 中医治疗狼疮性肾炎
- 狼疮性肾炎
- IgA肾病的预后
- IgA肾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
-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妊娠问题
- 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其他方...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膜性肾病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微小病变性肾病
- 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
- 中医治疗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鉴别诊...
-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肾病综合...
-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降脂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降压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利尿剂的应用及副...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饮食和营养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 怀疑肾病综合征时应做的检查
- 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合并症
-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血尿素氮(BUN)能代表肾功能...
- 测定血清肌酐(Scr)的意义
- 肾功能检查有何意义?
- 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特点、适应症...
- 环磷酰胺治疗肾脏疾病的机理、副...
-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作用...
- 肾穿刺前的准备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 肾活检有哪些适应症?
- 肾活检有何意义?
- 患肾病后,为什么要做肾活组织穿...
- 尿的生化检查有何意义?尿沉渣显...
- 尿液的一般形状检查有哪些,有何...
- 如何收集尿标本?
- 肾脏大小如何判断,有何临床意义...
- 肾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 患肾病后为什么血压升高?
- 血尿是怎么回事?引起血尿的原因...
- 蛋白尿是怎么回事?尿蛋白是怎样...
- 患了肾炎尿毒症后要做哪些检查?
- 肾炎尿毒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 尿毒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 肾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关节痛、肺浸润、肉眼血尿
- 对微量白蛋白尿的重新认识
-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与Neph...
- 高血压与肾脏病
- 尿 路 感 染 的 预 防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
-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防治足细胞损伤...
- 黄芪治疗肾脏病机理研究进展
- 醉花窗医案(八)
- 作者:郭兆安|发布时间:2012-02-03|浏览量:792次
气滞停食
医人强学潮之妻,蜂目而豺身,顽物也。夫殁后,益无忌,仇媳而爱女。在家则捶楚(殴打)其媳。其女适吾里王姓,粗悍不让其母,而其母年过六旬,往返吾里日数四,疾健如奔。壬戌春,气后食停,得心胃疼证。前尚忍之,后不可忍。延任医治之,任更愦愦,谓年老气虚,施补剂,服则痛滋甚。又请任治,任拒曰:疾不可为矣。其女家与前习天主教者为邻,知余看王病,乃请治其母,余本欲辞,而王再三怂恿。不得已,为一诊,见其右关实大而滑数,肝部亦郁。告曰,此气滞停食也,必与人争气后,遂进饮食,食为气壅,郁而作痛。其女从旁极赞余神,反诟其母,常劝尔勿食时生气,而尔不悛(改正),今谁怨焉!请一方。乃以越鞠平胃散加枳实,重用香附。告曰:两服后保无虞矣。后五日遇其女于街,则曰,母病已痊愈,称谢数四。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郭兆安
水气下注腿脚作肿
赵梅村先生,崞县人,工书,兼精笔札。见者辄赏之。以廪生博广文尚在需次,为榆林观察芝田先生记室,后芝翁以内艰归里,梅翁亦家居,近为定襄令同谱弟戴幼安翁司笔札。壬戌夏,定襄县试,幼翁邀余阅卷,与梅翁朝夕聚谈。一日梅翁曰:弟素颇健,近不知何故,两腿连脚作肿,午后益盛,闷滞不能屈伸。余问皮皱乎?曰然。光亮乎?曰然。小便不利乎?曰然。胸膈发闷乎?曰然。告曰,此必饮水太多,水气下注,不治则成水肿,渐而至腰,至腹,则无救矣。梅翁请一诊,余曰,不必诊脉,但疏泻其水,小便利则肿自已。至于茶水,渴而后饮,不渴时则绝之,勿过贪也。因进以五苓散加木通、牛膝、防己、瞿麦,至夜则小便五六次,觉肚腹宽舒。天明视之,肿消其半,连服三剂。则肿迹全无,步履矫健。梅翁为书对联、横幅,称神者再再。
脾胃积滞误用桂附
定襄西厅程裕堂,都中人,春初到任,而定缺苦甚,岁入不足二百金,而定俗尤鄙陋不堪,一切起居日用多不遂意。又以老母在京,迎养则不给,不迎又不可,忧思抑郁,手生一疔,延本处牛医治之,牛屡施针灸,半月而后愈。然程素有积滞,兼日来忧郁,遂胸膈张满,饮食不思,精神馁惰,面目瘦削,牛以为病后大虚,用桂附补之,二服而满益甚。知余在县署,急衣冠来拜,幼安问其病,即指余告之曰,润翁医道如神,山陕诸相好,无不服者,宜请治之。余诊其脉,六部沉数,右关坚欲搏指。笑曰,君腹中如塞井而下之石,积滞无隙,宜乎饮食之减少也。此有余之症,急下之,则舒畅。误认为虚,则相悖矣。程曰:精神馁困,肌肉消瘦,非虚而何?余曰,俗医但知书上病,不如身上病,焉有是处。精神不足者,气血不流通之故;肌肉消瘦,饮食不生发之故也。盖脾胃为容受转输之官,积则无所容受,滞则不能转输,胃气一停,百脉皆败,无怪其然也。程请一方,以对金饮合保和汤合进之。两服而胸腹作声。洞下秽物数次,顷刻间,饥不可忍,神气亦清。晚笼灯而来,伏地作叩曰:此方真灵丹妙药,前尚未深信,今乃知俗医之多误也。余曰,人腹中如常平仓,最须年年出陈易新方好,但旧积既去,胃气尚弱,新物入口,停滞尤易,须节俭也。程首颔之。即折柬相邀,余怜其苦力辞之。越日余束装归里,程乃饬差送数里外。时雨后多泥,凡难行处,即转轮负毂,余遣之去,则曰,家主之命不敢违。过十里而后返。
热病误治
余舅母王氏,守节三十年,苦而益笃,经纪家政,今已抱孙。体素弱而不甚服药。壬戌夏,忽得热症,烦躁不安,浑身如火。初请其族婿董某治之。董固寡术,以为风也,用小柴胡汤发之。次日,则热几如狂,时而昏不识人。表弟以农忙无暇顾,遣人告余,急往视之。则全家惊惧。诊之则两手沉数无他象,惟舌苔焦黑,语近蹇涩,而心甚清。因告曰:此热病也。董以温治,故错。此时必膈间胀闷,咽干口渴,大便秘,小便黄赤。幸血分尚清,无斑痧等类,形症虽危,尚易治也。因问思凉水否?曰思甚。乃命取新汲水两碗满饮之,顷刻间觉头目俱清,进以三黄解毒煎合犀角地黄汤。两服而热退。又以归芍地黄汤连进而清其血。五日后又视之,则病全清,惟思食过甚。乃告表弟曰,此时胃气初升,食难化之物,最易反复,宜节之,虽得罪,亦断不可任其多食也。
长夏热病
杨清礼之女,年六七岁亦得热症,请江湖士常治之,常以为温,用荆防败毒汤不效。又请朱医治之,朱素作贾,粗知药性,又以为风,用通圣散而热仍不退。杨不得已,邀余治之,见其脉象沉数,身热如火,告曰,此与余舅母同病,并非风,亦非温,但清其血,热自止。若用荆防等发之,要知春冬腠理为风寒所闭,故用散药解之。此时皮肤皆开,长夏酷热,散之不益耗其气乎。杨曰,医者意在发汗。余曰,无汗,汗之可也。有汗,何容发也。杨又谓,医以为此汗是热天之汗,非应出之汗也,故发之。乃晓之曰,汗无非人身精液,容有二乎。此时之汗从令爱身上流出,难道以药发出之汗,从他人身上出乎!必以为此时之汗为非汗,以药发出之汗为真汗,必使用麻黄柴葛,使汗出不已,真气耗竭而后已。医道不通至此,几何不误人性命耶。杨语塞。请一方,乃仍用三黄解毒汤。杨痴物,久不见,未知应效否,余不愿问之,然亦难保也。
阴亏血热
同谱张月翁之三弟,血燥食重,亦得热病兼喉痛。清张宝玉视之,张吓曰:此红痧蛤蟆瘟也,病甚险,治亦恐不效。其母惊而不安。月翁邀余治。余曰无碍,非痧,非瘟。不过阴亏血热四字耳,二药可愈。月翁疾索方,因以六味地黄汤加芩连进之。次日往见月翁,则其三弟已笑迎於门矣。问其病,则曰,药后酣睡至三更后,则心体具清;此时惟浑身稍软。余戒之日,病初退,尚未痊愈,须节饮食,省奔走方可。不然,再发则无救矣。尚知信从,数日后,入学而读矣。
蓄水喘嗽
月潭之女,年甫周岁,忽喘嗽交作,浑身发热。月潭以为寻常感冒,忽之,越日益甚。适余视其弟病,亦请一视,见其面发赤,身发热,喉中声如锯,臆断曰痰也。必乳母令睡时吃乳,兼膈间有火,故食为火壅而生痰,但得白玉饼两三枚则可矣。月潭令服之。热稍退而腹作胀,喘嗽仍旧。又请余视,以为已愈,细视之,两目昏闭,精神若无,喉间亦如故。月潭曰:看此形恐不救,余曰:何至此,乃视指纹,则红丝出风关,兼按其膈,则胸中作声漉漉然。顿悟曰,前以为痰,乃水也,必小便不利,眼胞虚肿,兼咳而作呕,乳母曰,是。遂开五苓甘露饮,令当茶饮之。次日,月潭邀同进城,问之,则小便十余次,腹减而精神作矣。因劝以再进一煎,两日如初。
大虚腹满梅核作喘
邻人杨本檀之岳母,贫不能自存,衣食悉仰给其婿,而杨亦失业家居,日用颇窘,面目相觑,日抱忧郁,以爱女故,遂增咳喘,肚腹胀满,饮食不思,杨不忍坐视,邀余治之。至则面目黄瘦,气息仅属。告余曰,不食数日,喉中如有物塞者,咽之不下,唾之不出,他人以为时气,请一决之。诊之则六脉沉弱,两尺如丝。告曰,此大虚证也,须大剂峻补之方可,且药必得数十付,再能节思忍气,可保万全。若喉中之物,即所谓梅核气,并非时气,药不三服可去之。杨曰,但使喉中通利,饮食能进,其余缓缓保养。至精神大虚,用药调补,弟近况实艰,药资无从出也。余曰:亦是,乃开四七汤加桔皮,香附以疏之,药入口至夜觉喉中之物如坠于腹者,呼吸通利,药两进则思食,而精神作矣。杨疾告余曰:家岳病似全愈。余曰:不然,四七汤只能疏通道路,与其本病毫无干涉。盖病日久,故觉爽快,若再迟数日,恐饮食仍不进也。且脉象甚不佳,不如听之,徒费银钱无益也。杨然之。
气郁胁痛
里中张士美之妻,以夫不自立,常抱抑郁,而性颇桀骜,一切衣食稍不遂意,辄负气相争。壬戌夏,其次子以食积胃热致喉肿,请邻人张宝玉治之,张不学无术,以针刺其喉,用新白布擦之。越日,益水汁不下,三日而殁。士美之妻因丧子而增病,乃胸膈作痛,饮食不思,终日昏睡,头目眩晕,适余至其家,请一视之。诊其六部沉郁,肝脏尤甚,乃告之曰,此气郁也,数药可愈。但须戒忿怒,不然虽愈将复发也。处以香砂四七汤,三服而痊。
暴怒伤肝热入血室
同谱弟李晓圃,以茂才得广文,后随其堂兄裕州牧理幕事。裕州多得其力,后其堂兄以捻匪滋扰罢任,晓圃随后任守城出力,保举五品衔。辛酉回介,与余往来甚契。一日余至其家,适其侄在坐,似有所求。晓圃代白曰,舍侄因侄孙妇病甚危,已阅十数医矣。愈治愈甚。而此时尚不知何病,拟请大兄一视,果不可为,好备一切。余以至好随入视之,见病者蒙衾侧卧,形如露骨鸡,而面唇甲爪俱白无色。即曰,此血脱象也,得毋产后乎。其母在旁曰,自四月小产后至今不起数月矣。因私计曰,此血大虚之症,用圣愈汤当有效。细视其头面,血络带紫色而棱起,又疑其血分有热,诊之,则六部沉数,左关肝坚欲搏指。乃顿悟曰,此暴怒伤肝,热入血室之候。其人必性情素暴,此病因忿怒而生,此时必两胁胀痛,目赤耳鸣。且土受木克,脾经大虚,脾虚则肺亦伤,当时而咳嗽,时而泄泻,时而发热,时而心惊,虽非痨瘵相离不远。赶紧施治尚有转机,若再迟延,恐无及也。病者就枕点首,妪婢亦以为然。出而告晓圃,大家皆称快,因以加味逍遥散合左金丸并处之。告曰,虽不全愈,亦当有效四服后再视也,越五日,遇晓圃于酒市,问之,则病人不愿服药,缘家务不齐,晓圃亦只听之而已。
食积胸满
间壁郝源林之继室,虽再醮而抚子孙如己出,内外无间言,里党咸重之。秋初忽得不食症,精神馁败,胸膈满闷。且年过五旬,素多辛苦,以子廷楷来求余治,视之,则气乏面枯。问头疼发热否?曰否。诊之,右关独大,余俱平平,知为食积。告曰,病极易治,药须三服必全愈。病者摆手曰!余素不能吃药,吃药则吐,余笑曰,既不服药,此病又非针可除,难道医者只眼一看而病去也?请易以丸何如?病者有难色。其子曰,请一试之,万一丸药亦吐,则听之矣。病者应允,乃令服保和丸不一两当愈。其子为入城买保和丸,劝服之才三四钱许,则膈间作声,晚则洞下数次,越日而起,精神作,且思食也。后遇其子於途,称神者再再。
气郁痰壅
同谱弟张月谭之姊,所适非人,贪而好气,以故时增烦闷,久而生痰,又久而积食,因之精神萎顿,饮食不思,膈满肚胀,自以为痨。一日同入城,月谭邀余诊之,则脉象沉伏,按之至骨而后见。告曰,此气郁痰也。胃气力痰气所壅,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头晕目眩,项粗口干,腹满便秘,诸症交作矣。病者称是。乃进以胃苓承气汤,二服后,下秽物十数次。又往视之,病者再三称快。命再一服,即继以香砂六君丸,不及半斤,当健壮倍於昔日矣。
小儿肝疳
里中段克宽之孙,得疳疾不起数日矣。遇野医视之曰:此痞也,割之可愈,乃割其耳根并割其手之虎口,而病不去。又数日,则两眼羞涩难间,头大颈细,腹有青筋,时时张口作睡态,无法可施,段乃抱而问余。余视其形状,告曰,野医以为痞良是,但俗之所谓痞,即古之所谓疳也。病有十余种,五脏六腑皆有此病。令孙所患,乃肝疳也。始而发呕,继而胁胀。肝火上冲于目,故流泪羞明,渐而起云翳。不三月,两目瞽矣。目瞽而病蚀其肝,命亦随之而去,此时尚可挽回,若再迟月余,则无救矣。段以仵作积财,家颇裕,而猥鄙特甚。又告曰:此病性命相关,若重财轻命,小效而中止,不如勿治也。段力表其不能,乃先施退翳散,并逍遥散清其肝服而后来,则翳已清,精神亦好,又处以化痞消疳汤服之。数日遇於途,谢曰,孙病已全愈,天太热不能多服药。余曰:固知尔之吝也,此时病虽去而元气未复,脾部尚虚,不力培之,将复作也,如不愿服药,宜买芦荟消疳丸(生芦荟、胡连、石膏、羚羊角、栀子、牛蒡子、银柴胡、桔梗、生大黄、元参、薄荷、甘草)过半斤而后可。否则再病,勿求余也。段笑而颔之。不知能听之否?乃知龌龊之流,不足与论病,并不足论事也。
食为气滞中脘不通
裕州牧莲舫兄之夫人,号杏云,灵石漪泉翁女也。工书画,善音律,一切博奕棋酒,无所不通。适李时,莲舫尚诸生,劝之读书,不数年得乡举,后以誉录议叙牧裕州。杏云随之往,日行事件,多经其手。而莲舫多萎靡,且好狎邪游,并取二妓。以防捻不力失官,后虽开复,而空坐省城,益不自释,日与夫人反目。辛酉秋,夫人不得已回介,家道式微,翁姑俱老,诸事赖之保全。余曾一次,即为余画桃花春燕扇幅,至足感也。壬戌夏,忽遣人邀余,问之,则杏云病矣。急随之往,则衣饰楚楚,诊其脉,则六部沉伏。余曰:此郁滞也,宜逍遥散。夫人亦知医,点头称是。二服而全。又隔月,余赴捕厅之饮,先见晓圃,晓圃曰,兄来正好,五嫂又病矣,何不一视。入而问之,杏云曰,以为感冒,但觉憎寒发热,肢体沉困,用柴胡四物汤,一服而腹作痛,昨夕犹缓,朝来无止时矣。时疫气流行,恐其为疫,故请大哥一视。诊之则余脉俱平,惟右关颇实而滞。告曰,此非外感,亦非瘟疫,仍是食为气滞,故中脘不通。不惟增痛,且多胀也。况胸间作闷,时时作嗳气,以霍香正气散疏之则无病矣。杏是之,称不谬。乃处一方。越二日,遇晓圃於酒市,问之,则日二服全愈,家五嫂命致谢焉。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