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性骨病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肾性贫血的病因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 肾淀粉样变性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 微小病变性肾病
- 遗传性肾炎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预后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 膜性肾病
- 肾融合(马蹄肾)的临床研究现状
- 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
- 慢性肾衰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机理
- 什么是肾间质病变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中药“金银花”的来历与传说
- 中药的传说??大蒜
-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 蛋白质含量表
- 2012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哪些疾病中医更具优势
- 中医“药引”知多少
- 服中药后的饮食讲究
- 看中医之前应该注意的事项
- 正确煎煮中药 可以让汤剂更有效
- 为什么中药有先煎、后下、包煎和...
- 中药的命名法则,中药是如何命名...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 中药“金银花”的来历与传说
- 马齿苋名称的由来
- 王勃与中药豆豉的有趣故事
- 草本植物大蒜的传说
- 走出六味地黄丸“保健”的误区
- 钙代谢紊乱
- 铁代谢及肾性贫血中的缺铁
- 肾病患者如何掌握盐的食用量
- 慢性肾衰竭病人日常饮食必读
- 肾衰病人饮食规则
- 尿常规检查的意义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健康长寿 贵在强肾
- 肾脏疾病的防治与保健
- 如何看肾活检病理诊断报告
- 肾脏病理与微观辨证??王永钧
- 治疗肾病 贵在坚持
- 透析患者高血压与防治
- 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再认识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饮食控制原...
- 肾炎患者同您进行过电话咨询
- 灵兰秘典论篇??黄帝内经
- 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论篇??黄帝内经
- 生气通天论篇??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大论篇??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论篇??黄帝内经
- 益气通络治疗膜性肾病
- 益气养血、通络消?治疗糖尿病肾...
- 车前子??中药
- 石韦??中药
- 薏苡仁??中药
- 砂仁??中药
- 大黄??中药
- 五味子??中药
- 百合??中药
- 鹿茸??中药
- 慢性肾脏病3-5期简易菜单
- 散结消积治疗多囊肾
- 肾小球新月体
- 蒲公英??中药
- 菊花??中药
- 冬虫夏草??中药
- 黄芪??中药
- 原发性高血压的肾脏基础??林善...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西...
-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三七总...
-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狼疮性肾炎KDIGO治疗指南
- 醉花窗医案(八)
- 醉花窗医案(七)
- 醉花窗医案(六)
- 醉花窗医案(五)
- 醉花窗医案(三)
- 醉花窗医案(二)
- 醉花窗医案(一)
- 陈 士 铎 医 案 ...
- 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
- 健脾补肾、泻浊祛瘀法干预慢性肾...
- 祛湿降浊法干预良性小动脉性肾硬...
- 名医珍言录??五官科
- 名医珍言录??儿科
- 名医珍言录??妇科
- 名医珍言录??外科
- 名医珍言录??痛证
- 名医珍言录??痰饮、痰火
- 名医珍言录??血证
- 名医珍言录??汗证
- 名医珍言录?失眠
- 名医珍言录??中风
- 名医珍言录??晕眩
- 名医珍言录??心悸、怔忡
- 名医珍言录??虚损
- 名医珍言录??遗精、阳萎
- 名医珍言录??消渴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
- 名医珍言录??肿胀
- 名医珍言录??癃闭、淋证
- 名医珍言录??肿胀
- 名医珍言录???积
- 名医珍言录??便秘
- 名医珍言录??痢疾
- 名医珍言录??泄泻
- 名医珍言录??呕吐
- 名医珍言录??肺痈
- 名医珍言录??哮喘
- 名医珍言录??咳嗽
- 名医珍言录??温病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三)...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二...
- 名医珍言录??论 治 ...
- 名医珍言录??辨证(气血、脏腑...
- 名医珍言录??为医
- 湿热的形成及与肾脏病的关系
- 中药的传说??神曲
- 中药的传说??生姜
- 中药的传说??苍术
- 中药的传说??琥珀
- 中药的传说??牛黄
- 中药的传说??蒲公英
- 中药的传说??佛手
- 中药的传说??当归
- 中药的传说??梨
- 中药的传说??麻黄
- 中药的传说-荷
- 中药的传说??白花蛇舌草
- 中药传说??白头翁
- 中药传说??何首乌
- 中药传说--黄连
- 中药的传说??仙鹤草
- 中药的传说??山药
- 学会看中药处方
- 岳美中-论黄芪
- 古人的煎药法
- 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 果糖与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及...
- 清氮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
- 关于召开全省第五届中西医结合肾...
- 清利冲剂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研究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环孢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
- 2010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二)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一)
- 腺性膀胱炎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
- 维持性腹膜透析共识
- 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 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
- 环抱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共...
- NKF-K/DOQI慢性肾脏病...
- 谢院生,陈香梅-扁桃体与IgA...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二)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一)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十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九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八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七)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六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五)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四)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
- 刘政-大豆及大豆蛋白饮食在肾脏...
- 蒋鹏-
- 高建东教授-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
- 张维忠教授-新型钙拮抗剂贝尼地...
-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胡昭教授-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治疗...
- 陈以平教授-肾间质病变治疗经验
- 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中药
- 心肾综合症:心肾交互影响的疾病
-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在中医肾脏病中...
-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 中医防治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
- 中医药科研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
- 高血压性肾损害(肾功能衰竭期)...
- 血液透析时抗凝剂的应用
- 调理脾胃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及应...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饮食须知
- 高血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
- 尿畸形红细胞的检测与临床应用评...
- 移植背景知识(五)
- 移植背景知识(四)
- 移植背景知识(三)
- 移植背景知识(二)
- 移植背景知识(一)
- 肾小管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 钙不是肾结石的元凶
- 如何做到低盐饮食
- 专家帮你掌握盐的用量
-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尿路感染的定义与发病机理
- 警惕迅速起效的补肾保健品
- 肾移植病人的护理
- 肾移植术后的感染
- 排异反应
- 对供肾的要求
- 肾移植前的准备
- 肾移植的适应症、禁忌症
- 肾炎患者如何延缓肾功能衰竭
- 关于肾病的九个误区
- 透析患者的自我护理
- “五黑”食物能养肾
- 多囊肾
- 妊娠与肾脏病
- 腹膜透析家庭透析的培训、准备及...
- 腹膜透析的优势
- 腹膜超滤功能减退
- 腹膜透析并发的腹膜炎
- 腹膜透析的并发症
- 腹膜透析的方式
- 腹膜透析的插管
- 腹膜透析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
- 肾脏移植排斥反应糖皮质激素的应...
- 肾脏疾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糖皮质激素分类及常用药物
- 糖皮质激素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
- 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
- 血液透析的慢性并发症
- 血液透析的急性并发症
-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 血液透析的适应症、禁忌症
- 血液透析之前的准备
- 血液透析的原理
- 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
-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
- 中医治疗血透并发症
- 中医治疗腹透并发症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并发症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其他方法
- 慢性肾衰中医辨治
- 肾病饮食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内科...
- 尿毒症时并发的高脂血症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慢性肾衰并发心包炎和心包积液
- 慢性肾衰并发神经系统损害
- 肾性骨病分类治疗
-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出血
- 慢性肾衰的一体化治疗
- 肾性骨病
- 肾性贫血
- 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慢性肾衰容易并发心衰的原因
- 慢性肾衰容易并发高血压原因
- 慢性肾衰病人的心血管并发症
- 慢性肾衰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理
- 慢性肾衰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机理
-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
- 肌酐(Scr)和尿素氮(BUN...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怎么回事?发病...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薄基底膜肾病
- 遗传性肾炎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预后
-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 高血压性肾损害的中医治疗
-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糖尿病肾病病人的预防和护理
- 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肾病
- Goodpasture综合症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预后、预防、...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 小血管炎性肾炎临床表现
- 狼疮性肾炎的预后
- 中医治疗狼疮性肾炎
- 狼疮性肾炎
- IgA肾病的预后
- IgA肾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
-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妊娠问题
- 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其他方...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膜性肾病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微小病变性肾病
- 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
- 中医治疗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鉴别诊...
-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肾病综合...
-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降脂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降压治疗
- 肾病综合征病人利尿剂的应用及副...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饮食和营养
-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 怀疑肾病综合征时应做的检查
- 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合并症
-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血尿素氮(BUN)能代表肾功能...
- 测定血清肌酐(Scr)的意义
- 肾功能检查有何意义?
- 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特点、适应症...
- 环磷酰胺治疗肾脏疾病的机理、副...
-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作用...
- 肾穿刺前的准备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 肾活检有哪些适应症?
- 肾活检有何意义?
- 患肾病后,为什么要做肾活组织穿...
- 尿的生化检查有何意义?尿沉渣显...
- 尿液的一般形状检查有哪些,有何...
- 如何收集尿标本?
- 肾脏大小如何判断,有何临床意义...
- 肾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 患肾病后为什么血压升高?
- 血尿是怎么回事?引起血尿的原因...
- 蛋白尿是怎么回事?尿蛋白是怎样...
- 患了肾炎尿毒症后要做哪些检查?
- 肾炎尿毒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 尿毒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 肾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 高血压性肾损害
- 关节痛、肺浸润、肉眼血尿
- 对微量白蛋白尿的重新认识
-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与Neph...
- 高血压与肾脏病
- 尿 路 感 染 的 预 防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
-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防治足细胞损伤...
- 黄芪治疗肾脏病机理研究进展
- 醉花窗医案(四)
- 作者:郭兆安|发布时间:2012-02-03|浏览量:834次
阴虚肝郁双目痛楚
乔某之子名夏清,忽踵门,先以函入,拆视之,词极文雅谦抑,延之入。问之,已入县庠。据云一别十余年,家道零落,又以嫂氏妒悍,避其虐,舌耕于祁县。春来乍得眼疾,两珠痛楚,夜则尤甚。易数医,无少效。因忆前治家君之病,甚有确见,故特来请治。余拨其眶视之,则黑珠周围起白膜,带二三红血点。诊其脉,则左关弦滑,尺微细。乃曰,此阴亏肝郁也。幸未久,尚无害。若再迟数月,则生外障,翳膜遮睛,则揭去匪易。乃先开一疏肝散,又继以杞菊地黄汤,二方并付之。告之曰:先服疏肝散三四剂,痛当止;继服地黄汤不十剂,当无事矣。每晚临卧,以火酒洗之,避风寒辛热,遥遥数十里可勿再来省往返也。夏清揖而去。半月后,忽自称谢,渭目疾痊愈,专申感悃,并偕邻村郭某来云,亦有病求治,余适在城中宴会,未及见,后不果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郭兆安
年老血崩阴阳两虚
邻人刘锡庆之姊,三醮而仍寡,年近五旬,忽患血崩,村医以为蹉跌,用发灰地榆类涩之而不效。经月余,来邀余治,见其面白如灰,气息仅属,甚不堪。视其脉则沉细迟弱,凡虚象无所不有。乃曰,此病危如朝露,过半月,恐不救也。又贫寒难事药饵,急欲辞归,其婿忽止之曰:岳母病如可愈,药钱我任之,万一不救,则不必矣。余感其义,乃告之曰:君热肠如是,余当竭力,虽无旦夕效,然性命或无碍也。投以大剂六味回阳饮(方:附子炮姜甘草当归党参肉桂),二日而精神起,然崩则如故。其婿来曰,命似可救,而血崩不止。余曰,君无虑,止血崩实易事,但岳母阳阴两虚,不固其气,血崩难止。今有回阳饮以作其气,再用提补,靡不效矣。又投人参养荣丸,加柴胡,升麻以提之,又加芡实、龙骨以涩之,凡五进而血止,因命专服人参养荣丸,两月后,偕其婿来敛衽拜谢。就内人取针线数事而去。越数日精心密缕,封而呈焉。并云贫无可酬,聊以手指答救命之恩云耳。
霍乱转筋
业师庞芸圃夫子,秋间抱丧弟之戚,忽患水泻,自辰至申酉如厕者三十余次,如桶泻水。继之以吐,困顿不堪。且时时作转筋,急遣人呼余至,问其形证,按其脉俱弦直,知为霍乱。以藿香正气散进,泻少止,而二刻许,复吐,所服药点滴无存,前病发作。至天明,转筋将近腹,两腿不可曲伸污便床褥。及余视之,神气仅属,濒于危矣,举家惶恐,余急命刺尺泽,委中二穴,出紫黑血半盏,刻许而吐定,可服药矣,仍煎前方与之,逾时安卧,至午后则腿舒而泻少止。至晚又进一剂,三日而安。而先生知无害,便不服药。余视之见其皮粘于骨,面色青黯,乃以老亲在堂之说,竭力劝之方许焉,告以香砂六君子汤。半月始得如常,而出入动作矣。
热疟
先生之母,余太师女也,年过八旬,颇壮健。夏秋,忽得疟疾,发则如火烧身,狂叫反侧,他医用药截之不效。招余治之,见其目如赤珠,口干唇破,时时呼冷水。问二便,则小便如血,大便闭数日矣。按其脉,则六部弦数尤甚。乃告日,此热疟也。单热不寒,须内清其热则火退而疟自止。若徒用截法,万无效理。因投以大剂白虎汤,重用石膏至两许,二服而热退,四服而疟已.
脾虚肝郁
先生之弟妇,患头痛发呕,饮食不思.时瘟疫盛行,疑为时症,余偶到塾,其侄兰芬兄言其状,并邀之治。问身觉憎寒壮热乎?曰,否。问身痛鼻塞乎?曰,否。然则非时症。诊其脉,则左关弦滑,余俱细弱。告兰芬曰:此脾虚肝郁也,作时证治,必散之,虚而散,则大误矣。兰芬请一方,因以逍遥散进。余过而忘之,越数日,见兰芬,告余曰,药才二服,病全除矣。
寒疟
丁未岁,余读于乡之僧寺。是年太阴司天,五月后阴雨经旬,里中地极下湿,而农家露宿于野,外感风寒,必病疟利。因先配常山酒一坛施之。六月半疟果大作,凡十人而五六,取酒者接踵至,保全颇多。至七月中,疟少息而酒亦罄矣,寺僧名昌裕,素无赖,以佘在寺稍敛迹。旋亦病疟,向余求酒,余以酒已完,欲再制之非浸渍十数日不可,仓卒不能办。昌裕似嫌余吝,乃招而来曰:子怒我错矣,疟虽一病,而人之虚实禀赋不同,余所施之酒,未必人人尽效。我为若治之何如?僧始转怒为喜,乃诊其脉,则弦而迟。告曰:弦是疟正脉,而迟则寒象。子患寒疟,发必多寒少热,且先寒后热,身痛无汗。僧曰:良是。乃以越婢汤发之,二日疟少止,令五服则全愈矣。
食积腹痛
黑六,里中人,遗其名。一日腹痛欲绝,强步至门,跪求余治。余曰:何忽得此疾?泣诉曰,昨日吃莜面条半大碗,饭罢入瓜田渴甚,饮凉水二碗,归家则腹痛作矣。胸中如碗鼓甚,按之如刺。余曰,此食积也。但汝胸中如石塞窦无隙可通,用药治之,恐药弱而病强,攻之不破也。痛者曰:然则听之乎。余曰,尔欲病愈,须遣人扶掖,在田野中,往返疾行数百步乃可,病者辞以不能。余曰,不能则难治也。再三苦求,乃以大剂承气汤加麦芽,槟榔疏之。告曰,三服乃可。病者归,初服而胸中如坠,二服后下气暴作,急如厕,则如桶脱底,胸腹空虚,负耒而耕矣。
胃热血结
里中钮某之妻,体素壮,忽患月事不至。始以为胎。久而腹痛,又以为虚,补之益甚。留连数月,腹大如鼓,饮食不思。迎余治之。诊其脉,两关坚劲。问发渴乎?曰,前半日多渴,后半日方可。余曰,此胃热血结也。寻常必患胃热,发则胸膈如烧,甚则发咳,痰必稠。病者曰,良是。先以三黄四物汤破之,二服后下紫块十余,腹少减。又以两地地黄汤加山栀、连翘、通草,叠进之。逾月而潮至,然前后尚不齐也。命常服归芍地黄汤,数月后,如期血至,久而受孕矣。
痰火郁肺
邻人郭某之女,再醮于邻村,归宁恒数月不返。一日忽患咳嗽,初略不为意,久而增盛,延人治之,则曰,此虚劳也。始而补气,继而行瘀,又转而理脾疏肝。药屡易而病不减。一日其母偕之来,俯余治。因问曰,嗽时作时止乎?抑咳则面赤气急声声接续乎?曰急甚。观其面色红润,知非虚证。乃诊其脉,则右寸浮滑而数,余则平平。告曰,此痰火郁在肺经,常苦胸膈满闷,发则痰嗽俱出,不但非虚劳,且大实热证也,进以芩连二陈丸加桑皮,木通以疏之,三日而嗽减。再请余治,则数象减而滑则依然。余曰,热退而痰仍在,不去之,恐复作,因用平陈汤加枳实大黄下之。凡二进,下顽痰数碗胸膈顿宽,而嗽亦止矣。
风痰致咳
咳嗽一症,风寒暑热,饮食郁滞,思虑劳倦,皆能致之。医宗必读阐内经之旨,讲此症最为详尽,学者当究心,若一概施治,未有不致悖谬者。
同乡郝某号秀山,在都作银商,自秋发嗽至十一月,数医之尚未愈也。余侨寓襄陵馆,与郝某素昧生平。一日梁某偕之来求余治,问何病?对以咳嗽四月矣。问,曾治否?对以药以百计而嗽如故。言次探手于怀,出药方隆然一裹。细检之,皆参苓芪术等类。盖郝素弱,又富于财,俗医皆作虚论也。乃诊之,余平平,肺独浮滑。告之曰,浮者风象,滑者痰象。君素积痰,复感于风,风痰相搏,而嗽作矣。又以参芪固其腠理,腠理不开,风无去路,嗽何时已乎。数药可愈,郝见余言易,进曰,年少时有唾血疾,体本虚,故畏克伐药。晓之曰,此他医之所以用参芪也。要知少年唾血,未必虚证。即虚,而此时血止而嗽作,医不治嗽而治血,请问君见我为冶嗽乎?为治血乎?病者笑而是之。乃以杏苏饮加山楂,枳实进。嘱曰,不过五服病必愈,无烦再来也。病者持而去,越五日,投帖请余观优戏,晚则筵席丰隆,殷勤周至。时余方以分发赴秦,因遣其同类,随之到秦,开设银肆,听昔过从称莫逆焉。
忧郁致疾腿目渐废
李莲芳茂才,少与余共笔砚,后以童军屡蹶,商于楚。后失业归,复矢志功名,遂入县痒。莲芳少失?恃,三娶而仍鳏,茕无子嗣。丙辰余自京归,已败累矣。以忧郁故,腿渐废,目渐瞀。然步履出入,尚可作字,悯其贫,携之入秦,经理馆事。继,余以内艰旋里,念莲芳无依,因荐于朝邑主薄冯子安作幕,冯亦同乡,又杂职,莲芳虽非素优,然小心持算,无不井井有条,宾东相得。而莲芳私念年逾五旬,妻子全无,顾影增凄,倍形忧郁,明年秋,单车而归。余以为宾东不合,急视之,则莲芳两目起外翳,腿迟重不可曲伸,且冯以缺瘠告病,不得不归矣。因求余治其目与腿。余诊之,心肝弦急,两尺似有似无。仓卒难显言,因劝旷怀自慰,病非旦夕可疗,静心凋摄数月,再作计议。莲芳听之,而家计寥寥,益不自释,目益盲,腿益滞。
有赵城眼医,名家也.一年来介两次,凡外障虽数年,无不针之而愈者。余甚佩服。急请视莲芳眼。医审视之曰,障皮尚嫩,恐不胜针,再数月,皮厚色苍,一拨而去矣。眼医出告余曰,瞳仁已坏,治之亦断不效,不如听之。前乃托言耳。半年许,果殁。余挽一联云:"君罪伊何,乃如左邱盲目,孙子病足。天心莫测,竟使黔娄失妇,伯道无儿。
阴火大炽清下无功
病之奇,有不可解者,徒执方药论之,辄不效。同谱弟王丹文之母,春仲忽患热,口渴神昏,发晕出汗,热如火,几发狂。其母家弟以茂才业医,视之知为热。曰,此阳明正病也。投白虎汤用石膏至一两,而热如故。又有邻人李茂才亦业医,用承气汤下之,二便少利,而热如故。丹文邀余往视,按其脉极沉数,知阴火大炽,而肠胃燥甚。告丹文曰,中无实物,火热熏心,下之无可下,宜清降之。急用地黄汤加山栀,三黄进。药服而心颇清,热如故。是夜忽大雪,天甫明,病者知之,要食雪。丹文以其年老,靳不与。逾时,丹文外出,匍匐出户,就阶取雪,卧啖之,凡三碗许,觉心境顿清;又啖之,归而卧于床。至夕则热退身凉,越日而起。三日后,病若失矣。噫!药则罔效而天降雪以除其病。盖雪阴寒,不假烟火,较药之清降胜万倍矣。医家无此法,亦不敢用也。
风寒水肿误作虚治
谚云:"老医少卜"殊未必然。盖此事全关天资学力,资质清者,读书多,则虽少亦佳,资质浊者,胸中无物,老而亦愦愦也。辛酉春正月,家君体素壮健而年过七旬。以新年酬应劳攘,且多食厚味,又年前偶感风寒,痰咳流连。上元后,口下暴肿,渐而两足增胀,渐而两手亦胀矣。?屡欲施治,而家君素不服药,自以体壮,俟其病之自已也。越三日更甚,以长媳有小恙,前曾经杨医治之,乃托治媳病,遣人招杨治家君病。下车视之,则须发苍然,步履迟重,戴眼镜矣轮扶杖而入,毫无谦抑态,扬扬睨一切,余唯唯听命,窃意必斫轮手也。茶后以家君病请教,杨曰,脉后再谈,诊之越时许,乃释手曰:年老气虚,宜有此疾。此时宜先补虚,不必治肿。气不虚,肿自已也。余以其统混无头绪。辨曰,经云:"水肿初起,目下如卧蚕形。"今家父病适合,似宜先导水,杨怫然曰,治病拘定书本,焉有是处。请服余药,方信余之不谬也。余未便非之,而心窃不谓然,因请一方。乃八珍汤加桂附也,又加陈皮五分,木通三分。云可利水,掉臂而去。知必不效,而家君以其年老,当有确见。药初进而胸腹增满,肿愈甚。不得已,私以杏苏饮加木通牛膝防己各三钱,煎成请家君服,至半夜,则小便五六次,天明腹宽,而肿处作绉形,嗽亦少止矣。家君见药效,连进四服。肿俱消,惟肾囊尚胀,停三日,又以原方加葶苈,二丑进。凡一服,小便洞下十余碗,肾囊如常,而病全息矣。谚之重老医者,以其阅历深,而见闻广,如杨某者,虽松鹤之寿,此事安得梦见乎!
阳虚血热误作痧治
吾里中有口头语,见卧病者,则曰伤寒热病,医者来,则曰汗症也。而不知伤寒与热病二者大相反。盖伤寒,则真伤于寒,须用热散,仲景之法是也。热病,则外而风寒暑热,内而饮食嗜欲,皆能致之。一或不慎,杀人易于反手。春温夏热,河间之法最善。至饮食嗜欲,则合东垣丹溪之法。参而通之,无遗蕴矣。
长媳初入门十余日,得温病。呻吟叫号,反侧不安。因新妇,急告其父。其父延一医来,则吾里中丙午茂才也。幼尝同考试,其人玩世不恭,乡党薄之,颇落拓。虽通医理,而所读不知何书,每治病,药寥寥三四味,皆以分计,故获效甚少。请视长媳,出告余曰,痧也。宜服犀角解毒汤。尚觉近理,急服之,痧未出而热如故。又易一医,乃河南武安药侩也,初解药性,立方字常误,胸无墨水,而治病颇有一二效者。适为邻治病,延之来。诊脉不一刻,即出曰,此是痧症,又兼胃寒,故胸烦作呕耳,须用温散。请其方,则平胃散也。余不欲令服,而家中人皆曰,时医常以误效,请一试之。药入口则热几如狂,昼夜不安。实无可处。余乃入诊之,脉极沉极数,而外症甚险。告其父曰,以弟愚见,当是阴虚血热。此热症,非痧症也。如是痧,流连将十日,何无一点发耶。此虽新来,乃弟儿妇,当以私意治之,倘有误,亲家亦相谅也。其父诺。乃以大剂地黄汤易生地,合三黄汤满饮之。二更许沉沉睡矣。又恐余热未清,加蝉蜕、灯芯,四服而热止,病始安。令常服麦味地黄丸,半月痊愈。
阴热斑疾
余甥名映昌,以服贾奔走,兼不节饮食,四月忽得斑疾。初斑未清,请董医视之,董以时症兼食,用五积散,病益重,浑身如丹,目睛皆赤。有老女医为人按摩,延视之,知为斑,乃以针刺其舌,又刺其阴而吮之。心稍清,气稍定,而热则如故。余知而省之。见面汗如流,口唇焦破,以为阳明胃热。诊其脉则沉而数。问二便,则小便赤,大便如常。腹亦绵软。知为阴热无可下,宜清之。乃以知柏地黄汤进之。初服而热减,三服而热清。困卧不起,面目黄瘦矣。惟急索食。告之曰,病已去,不必服药,惟饮食宜清淡减少,否则恐复发也,调养一月而安。此亦阴热症也。
血虚肝郁
同谱王丹文之母,夏月染疫症,留连数月。屡易医,病渐去,而苦发热头痛,胸中烦扰。而性情反复,忽而不服药,亲邻力劝之而不肯也。一日头痛甚,丹文专车迎余,因视其病,以同谱故侄呼余,余亦伯母呼之。再三开导,乃许服药。诊脉则沉数,而肝部涩,左寸微。告丹文曰,此血虚肝郁也。专滋阴以润血,热当已,且"乙癸同源",血润则肝亦舒,头痛亦当止,乃开归芍地黄汤,加薄荷、山栀以清之。二日后,丹文来,问之,则身凉而头痛止矣。又不服药,余以其病无碍听之。
论人参
曾读纪文达公五种笔记,载有一条,辩论人参。谓关东人参,得东方生发之气,偏于提补;上党人参,得中央土厚之气,偏于培脾,其用颇疏。此语真前人所未发,余尝因而思之,古方所载人参,即上党之潞参也。其时关东未必有参,即有亦未必入中国。
前明,吴守备到辽沈,闻东参能延年益寿,乃服至半斤,遂至腹泻不止,可见关东人参,至明始入中国。明以前所用之人参,即潞参也。不过在前古则潞参皆地中自植,年深日久,其力颇厚;近则以此为利,年年种而收之,其力较薄耳。
本草谓用参多则宣通,少则壅滞,此言尤要。盖草木之性,全以气胜,况参俱甘温,甘温则能滑泻,吴守备之腹泻,盖由于此。不比五谷之性,专有益于脾胃也。
每见近日士大夫家,日日用参,且用东参,以求调养,少则足以减食,多则必致泻腹,亦何惑之甚耶。
余尝本文达公之意,凡气虚而怯,或痘疮危急,平板不起,用东参辄应手而效。治脾胃虚弱,土湿下陷,饮食不思者,专用潞参,以益健运,亦无不验。
每见近世业医者多货药,临一症则用参、用茸,惟恐其药之不售,其罪恶岂浅鲜哉!因附志于此,以为妄而无知者,示之戒焉。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