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游风(白屑风)
- 鼓胀
- 不可小觑的“筋瘤”
- 值得关注的颈部疾患-“气瘿”(...
- 走黄与内陷
- 儿童与中老年男性易患的乳腺疾病...
- 癃闭
- 黧黑斑
- 脓疱疮(黄水疮)
- 手足发绀症
- 瘿病
- “乳痨”——结核杆菌的涅磐
- 关注“有头疽”
- 胁痛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手指破损红肿发热,是类丹毒吗?
- 动物性皮肤病之“虫咬皮炎”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囊痈”...
- 网状青斑症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水疝...
- “痈”是怎么回事?
- “疖”的防治
- 万分关注的乳腺炎症—“乳痈”
- 玫瑰糠疹??“风热疮”
- 脂溢性皮炎—“面游风”
- 中医科医师概况
-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概况
-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概况
- 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
- 小儿生长发育
- 小儿年龄分期
-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 腰痛
- 颤证
- 痿证
- 痉证
- 痹证
- 癌症
- 肥胖
- 虚劳
- 自汗与盗汗
- 厥证
- 内伤发热
- 消渴
- 痰饮
- 淋巴水肿
- 血证
- 动静脉瘘(二)
- 郁证
- 动静脉瘘(一)
- 遗精
- 布加综合征
- 阳痿
- 肺栓塞
- 癃闭与关格
- 血栓性浅静脉炎(三)
- 淋证与尿浊
- 血栓性浅静脉炎(二)
- 水肿
- 血栓性浅静脉炎(一)
- 疟疾
- 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
- 瘿病
-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综...
-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眩晕
-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头痛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
- 鼓胀
- 深静脉血栓形成(二)
- 积聚
- 黄疸(附萎黄)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一)
-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 胁痛
- 网状青斑症
- 便秘
- 手足发绀症
- 痢疾
- 泄泻
- 红斑性肢痛症
- 腹痛
- 结节性多动脉炎(二)
- 结节性多动脉炎(一)
- 呃逆
- 变应性血管炎
- 噎膈
- 结节性血管炎
- 呕吐
- 硬皮病血管炎(二)
- 硬皮病血管炎(一)
- 痞满
- 白塞病血管炎(二)
- 白塞病血管炎(一)
- 胃痛、吐酸、嘈杂
- 类风湿性血管炎
- 痴呆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痫病
- 动脉压迫综合征(二)
- 动脉压迫综合征(一)
- 癫狂
- 雷诺病与雷诺综合征(二)
- 雷诺病与雷诺综合征(一)
- “失眠、健忘、嗜睡”的困扰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二)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
- 警惕“胸痹”!
- 急性动脉栓塞
- 多发性大动脉炎(二)
- 多发性大动脉炎(一)
- 当心“心悸”!
- 糖尿病足(二)
- 糖尿病足(一)
- 肺痿是什么病?
- 动脉硬化闭塞症(二)
- 动脉硬化闭塞症(一)
- “肺胀”为何疾?
- 血管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 警惕卷土重来的“肺痨”!
- 静脉造影有什么用处?
- 周围血管病健康普查活动开始了!
- 你了解动脉造影吗?
- 警惕张口气“喘”!
- CT与CTA、MRI与MRA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管疾病中的应...
- 周围静脉疾病的无创检查方法有哪...
- 周围动脉疾病的无创检查方法有哪...
- 冬春季节,谨防感冒!
- 周围血管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十一)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七)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六)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五)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四)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三)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二)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一)
- 什么是中医内科学?
- 右下腹痛,小心“肠痈”!
- 右上腹疼,警惕“胆石”!
- 小心“痛风”摧残肢体
- 日常生活,警惕“破伤风”!(二...
- 日常生活,警惕“破伤风”!(一...
- 野外游玩,谨防“毒蛇咬伤”!(...
- 野外游玩,谨防“毒蛇咬伤”!(...
- 日常生活,小心“烫伤”!
- 冬天来临,谨防“冻疮”!
- 不可小觑的“筋瘤”
- 严重影响肢体健康的疾病――“脱...
- 不可忽视的“股肿”!
- 浅静脉的另类疾病“青蛇毒”!
- 下肢静脉曲张需警惕“臁疮”!
- 周围血管病知识知多少?(二)
- 周围血管病知识知多少?(一)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精癃...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精浊...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早泄...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男性...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尿石...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水疝...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阴茎...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子痰...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囊痈...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子痈...
- “便秘”困扰着我们的生活
- 中老年人需警惕“锁肛痔”!
- 何谓“脱肛”?
- 让我们痛苦不堪的“肛裂”!
- 肛漏
- 肛周脓肿――“肛痈”!
- 肛门隐患――“肛隐窝炎”!
- 值得关注的“息肉痔”!
- 十人九“痔”!(二)
- 十人九“痔”!(一)
- 艾滋病
- 生殖器疱疹
- 尖锐湿疣
- 淋病
- 红斑狼疮――“红蝴蝶疮”
- 结节性红斑――“瓜藤缠”
- 斑秃――“油风”!
- 酒齄鼻!
- 脂溢性皮炎――“面游风”
- 青春烦恼――“粉刺”!
- 时尚亮人的烦恼――“黧黑斑”!
- 影响美观的“白驳风”
- 西医“银屑病”“牛皮癣”=中医...
- “多形性红斑”=“猫眼疮”
- 西医“神经性皮炎”=中医“牛皮...
- 荨麻疹――“瘾疹”
- “风瘙痒”真让人难受!
- “药物性皮炎”~“药毒”!
- 警惕“接触性皮炎”!
- 何谓“湿疮”?
- 小心“疥疮”
- 夏天到了,当心“虫咬皮炎”
- “癣”让人烦恼,让人忧!
- 脓疱疮――“黄水疮”
- 玫瑰糠疹――“风热疮”
- 什么是“疣”?
- 带状疱疹――“蛇串疮”
- 单纯疱疹――“热疮”
- 关注男性生殖健康――“肾岩”
- 颈部的岩肿――“失荣”
- 小心“茧唇”!
- “肉瘤”为何物?
- 何谓“血瘤”?
- 什么是“石瘿”?
- 甲状腺炎症性疾病“瘿痈”
- 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类疾病――“肉...
- 值得关注的颈部疾患-“气瘿”
- 我们必须熟悉“乳岩”
- 乳头出血性疾病――“乳衄”
- 值得关注的“乳核”
- 儿童与中老年男性易患的乳腺疾病...
- 咳嗽,该怎么办?
- 作者:徐庆田|发布时间:2011-02-02|浏览量:906次
一、何谓咳嗽?
1、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征候之一。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本病以咳嗽、咯痰为特征。西医相当于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等。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徐庆田
2、咳嗽发生的原因:外因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六淫中,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它脏及肺,如饮食不调,情志不遂也可导致咳嗽;肺脏自病,如果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也可导致咳嗽。咳嗽的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病则及肾。
3、咳嗽的发病机理与性质:发病机理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所致。按病理性质分,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内伤咳嗽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互为因果。另外,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二、咳嗽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1、咳嗽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咳嗽的辨证要点主要是分清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之别。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证;外感咳嗽以邪实为主,主要有痰湿、痰热、肝火之证;内伤咳嗽多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肺阴亏虚为主。
2、咳嗽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咳嗽的中医药治疗在分清外感内伤、虚实之别后,加以论治。外感咳嗽以?邪利肺为主,内伤咳嗽以?邪止咳的基础上,需兼以扶正。
3、咳嗽的分型论治内容:
⑴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表寒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中药治疗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杏仁、桔梗、甘草、白前、橘红、百部、紫菀、荆芥、陈皮等。
②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方药选用桑菊饮加减: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等。
③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伴轻微表寒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所致,治疗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为主,方药选用桑杏汤加减: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栀子、淡豆豉、梨皮等。
⑵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所致,治疗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为主,方药选用二陈平胃散加减:制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等;或三子养亲汤加减: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
②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稠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治疗以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为主,方药选用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栀子、知母、桑白皮、瓜蒌仁、贝母、麦冬、橘红、茯苓、桔梗、甘草等。
③肝火犯肺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所致,治疗以清肺泄肝、顺气降火为主,中药选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青黛、蛤壳、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甘草、知母、麦冬、黄芩、五味子等。
④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所致,治疗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为主,方药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白扁豆、桑叶、生甘草等。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