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游风(白屑风)
- 鼓胀
- 不可小觑的“筋瘤”
- 值得关注的颈部疾患-“气瘿”(...
- 走黄与内陷
- 儿童与中老年男性易患的乳腺疾病...
- 癃闭
- 黧黑斑
- 脓疱疮(黄水疮)
- 手足发绀症
- 瘿病
- “乳痨”——结核杆菌的涅磐
- 关注“有头疽”
- 胁痛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手指破损红肿发热,是类丹毒吗?
- 动物性皮肤病之“虫咬皮炎”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囊痈”...
- 网状青斑症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水疝...
- “痈”是怎么回事?
- “疖”的防治
- 万分关注的乳腺炎症—“乳痈”
- 玫瑰糠疹??“风热疮”
- 脂溢性皮炎—“面游风”
- 中医科医师概况
-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概况
-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概况
- 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
- 小儿生长发育
- 小儿年龄分期
-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 腰痛
- 颤证
- 痿证
- 痉证
- 痹证
- 癌症
- 肥胖
- 虚劳
- 自汗与盗汗
- 厥证
- 内伤发热
- 消渴
- 痰饮
- 淋巴水肿
- 血证
- 动静脉瘘(二)
- 郁证
- 动静脉瘘(一)
- 遗精
- 布加综合征
- 阳痿
- 肺栓塞
- 癃闭与关格
- 血栓性浅静脉炎(三)
- 淋证与尿浊
- 血栓性浅静脉炎(二)
- 水肿
- 血栓性浅静脉炎(一)
- 疟疾
- 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
- 瘿病
-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综...
-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眩晕
-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头痛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
- 鼓胀
- 深静脉血栓形成(二)
- 积聚
- 黄疸(附萎黄)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一)
-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 胁痛
- 网状青斑症
- 便秘
- 手足发绀症
- 痢疾
- 泄泻
- 红斑性肢痛症
- 腹痛
- 结节性多动脉炎(二)
- 结节性多动脉炎(一)
- 呃逆
- 变应性血管炎
- 噎膈
- 结节性血管炎
- 硬皮病血管炎(二)
- 硬皮病血管炎(一)
- 痞满
- 白塞病血管炎(二)
- 白塞病血管炎(一)
- 胃痛、吐酸、嘈杂
- 类风湿性血管炎
- 痴呆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痫病
- 动脉压迫综合征(二)
- 动脉压迫综合征(一)
- 癫狂
- 雷诺病与雷诺综合征(二)
- 雷诺病与雷诺综合征(一)
- “失眠、健忘、嗜睡”的困扰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二)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
- 警惕“胸痹”!
- 急性动脉栓塞
- 多发性大动脉炎(二)
- 多发性大动脉炎(一)
- 当心“心悸”!
- 糖尿病足(二)
- 糖尿病足(一)
- 肺痿是什么病?
- 动脉硬化闭塞症(二)
- 动脉硬化闭塞症(一)
- “肺胀”为何疾?
- 血管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 警惕卷土重来的“肺痨”!
- 静脉造影有什么用处?
- 周围血管病健康普查活动开始了!
- 你了解动脉造影吗?
- 警惕张口气“喘”!
- CT与CTA、MRI与MRA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管疾病中的应...
- 周围静脉疾病的无创检查方法有哪...
- 咳嗽,该怎么办?
- 周围动脉疾病的无创检查方法有哪...
- 冬春季节,谨防感冒!
- 周围血管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十一)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七)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六)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五)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四)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三)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二)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一)
- 什么是中医内科学?
- 右下腹痛,小心“肠痈”!
- 右上腹疼,警惕“胆石”!
- 小心“痛风”摧残肢体
- 日常生活,警惕“破伤风”!(二...
- 日常生活,警惕“破伤风”!(一...
- 野外游玩,谨防“毒蛇咬伤”!(...
- 野外游玩,谨防“毒蛇咬伤”!(...
- 日常生活,小心“烫伤”!
- 冬天来临,谨防“冻疮”!
- 不可小觑的“筋瘤”
- 严重影响肢体健康的疾病――“脱...
- 不可忽视的“股肿”!
- 浅静脉的另类疾病“青蛇毒”!
- 下肢静脉曲张需警惕“臁疮”!
- 周围血管病知识知多少?(二)
- 周围血管病知识知多少?(一)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精癃...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精浊...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早泄...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男性...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尿石...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水疝...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阴茎...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子痰...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囊痈...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子痈...
- “便秘”困扰着我们的生活
- 中老年人需警惕“锁肛痔”!
- 何谓“脱肛”?
- 让我们痛苦不堪的“肛裂”!
- 肛漏
- 肛周脓肿――“肛痈”!
- 肛门隐患――“肛隐窝炎”!
- 值得关注的“息肉痔”!
- 十人九“痔”!(二)
- 十人九“痔”!(一)
- 艾滋病
- 生殖器疱疹
- 尖锐湿疣
- 淋病
- 红斑狼疮――“红蝴蝶疮”
- 结节性红斑――“瓜藤缠”
- 斑秃――“油风”!
- 酒齄鼻!
- 脂溢性皮炎――“面游风”
- 青春烦恼――“粉刺”!
- 时尚亮人的烦恼――“黧黑斑”!
- 影响美观的“白驳风”
- 西医“银屑病”“牛皮癣”=中医...
- “多形性红斑”=“猫眼疮”
- 西医“神经性皮炎”=中医“牛皮...
- 荨麻疹――“瘾疹”
- “风瘙痒”真让人难受!
- “药物性皮炎”~“药毒”!
- 警惕“接触性皮炎”!
- 何谓“湿疮”?
- 小心“疥疮”
- 夏天到了,当心“虫咬皮炎”
- “癣”让人烦恼,让人忧!
- 脓疱疮――“黄水疮”
- 玫瑰糠疹――“风热疮”
- 什么是“疣”?
- 带状疱疹――“蛇串疮”
- 单纯疱疹――“热疮”
- 关注男性生殖健康――“肾岩”
- 颈部的岩肿――“失荣”
- 小心“茧唇”!
- “肉瘤”为何物?
- 何谓“血瘤”?
- 什么是“石瘿”?
- 甲状腺炎症性疾病“瘿痈”
- 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类疾病――“肉...
- 值得关注的颈部疾患-“气瘿”
- 我们必须熟悉“乳岩”
- 乳头出血性疾病――“乳衄”
- 值得关注的“乳核”
- 儿童与中老年男性易患的乳腺疾病...
- 呕吐
- 作者:徐庆田|发布时间:2011-06-24|浏览量:707次
1、概述: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其中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徐庆田
2、病因机理:内外因素均可引起呕吐,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外因为外邪犯胃;以上因素,致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呕吐的主要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胆密切相关。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寒,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者,多为实证;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者多为虚证。呕吐一病,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3、诊断依据:患者一般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呕吐时作,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4、辨证论治:呕吐如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酸臭者为实证;若呕吐物不多,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者为虚证。呕吐的治疗以和胃降逆为主,其中偏于邪实者以祛邪为主,佐以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疗法,偏于正虚者,以扶正为主,佐以健运脾胃、益气养阴为主。具体辨证论治分型如下。
⑴外邪犯胃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为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所致,治疗以疏邪解表、化浊和中为主,方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等。
⑵食滞内停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为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所致,治疗以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为主,方药选用保和丸加减:山楂、六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等。
⑶痰饮内阻证: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停、清阳不振、胃气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化饮、和胃降逆为主,方药选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半夏、生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
⑷肝气犯胃证: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失通降所致,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方药选用四七汤加减: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大枣等。
⑸脾胃气虚证:恶心呕吐,食入难化,食欲不振,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苔白滑,脉虚弦;为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所致,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为主,方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等。
⑹脾胃阳虚证: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恍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为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所致,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为主,方药选用理中汤加减: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
⑺胃阴不足证: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所致,治疗以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为主,方药选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等。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