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游风(白屑风)
- 鼓胀
- 不可小觑的“筋瘤”
- 值得关注的颈部疾患-“气瘿”(...
- 走黄与内陷
- 儿童与中老年男性易患的乳腺疾病...
- 癃闭
- 黧黑斑
- 脓疱疮(黄水疮)
- 手足发绀症
- 瘿病
- “乳痨”——结核杆菌的涅磐
- 关注“有头疽”
- 胁痛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手指破损红肿发热,是类丹毒吗?
- 动物性皮肤病之“虫咬皮炎”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囊痈”...
- 网状青斑症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水疝...
- “痈”是怎么回事?
- “疖”的防治
- 万分关注的乳腺炎症—“乳痈”
- 玫瑰糠疹??“风热疮”
- 脂溢性皮炎—“面游风”
- 中医科医师概况
-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概况
-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概况
- 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
- 小儿生长发育
- 小儿年龄分期
-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 腰痛
- 颤证
- 痿证
- 痉证
- 痹证
- 癌症
- 肥胖
- 虚劳
- 自汗与盗汗
- 厥证
- 内伤发热
- 消渴
- 痰饮
- 淋巴水肿
- 血证
- 动静脉瘘(二)
- 郁证
- 动静脉瘘(一)
- 遗精
- 布加综合征
- 阳痿
- 肺栓塞
- 癃闭与关格
- 血栓性浅静脉炎(三)
- 淋证与尿浊
- 血栓性浅静脉炎(二)
- 水肿
- 血栓性浅静脉炎(一)
- 疟疾
- 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
- 瘿病
-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综...
-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眩晕
-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头痛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
- 鼓胀
- 深静脉血栓形成(二)
- 积聚
- 黄疸(附萎黄)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一)
-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 胁痛
- 网状青斑症
- 便秘
- 手足发绀症
- 痢疾
- 泄泻
- 红斑性肢痛症
- 腹痛
- 结节性多动脉炎(二)
- 结节性多动脉炎(一)
- 呃逆
- 变应性血管炎
- 噎膈
- 结节性血管炎
- 呕吐
- 硬皮病血管炎(二)
- 硬皮病血管炎(一)
- 痞满
- 白塞病血管炎(二)
- 白塞病血管炎(一)
- 胃痛、吐酸、嘈杂
- 类风湿性血管炎
- 痴呆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痫病
- 动脉压迫综合征(二)
- 动脉压迫综合征(一)
- 癫狂
- 雷诺病与雷诺综合征(二)
- 雷诺病与雷诺综合征(一)
- “失眠、健忘、嗜睡”的困扰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二)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
- 警惕“胸痹”!
- 急性动脉栓塞
- 多发性大动脉炎(二)
- 多发性大动脉炎(一)
- 当心“心悸”!
- 糖尿病足(二)
- 糖尿病足(一)
- 肺痿是什么病?
- 动脉硬化闭塞症(二)
- 动脉硬化闭塞症(一)
- “肺胀”为何疾?
- 血管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 警惕卷土重来的“肺痨”!
- 静脉造影有什么用处?
- 周围血管病健康普查活动开始了!
- 你了解动脉造影吗?
- 警惕张口气“喘”!
- CT与CTA、MRI与MRA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管疾病中的应...
- 周围静脉疾病的无创检查方法有哪...
- 咳嗽,该怎么办?
- 周围动脉疾病的无创检查方法有哪...
- 冬春季节,谨防感冒!
- 周围血管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十一)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七)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六)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五)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四)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三)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二)
-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一)
- 什么是中医内科学?
- 右下腹痛,小心“肠痈”!
- 右上腹疼,警惕“胆石”!
- 小心“痛风”摧残肢体
- 日常生活,警惕“破伤风”!(二...
- 日常生活,警惕“破伤风”!(一...
- 野外游玩,谨防“毒蛇咬伤”!(...
- 野外游玩,谨防“毒蛇咬伤”!(...
- 日常生活,小心“烫伤”!
- 不可小觑的“筋瘤”
- 严重影响肢体健康的疾病――“脱...
- 不可忽视的“股肿”!
- 浅静脉的另类疾病“青蛇毒”!
- 下肢静脉曲张需警惕“臁疮”!
- 周围血管病知识知多少?(二)
- 周围血管病知识知多少?(一)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精癃...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精浊...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早泄...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男性...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尿石...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水疝...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阴茎...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子痰...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囊痈...
- 关注男性泌尿生殖健康――“子痈...
- “便秘”困扰着我们的生活
- 中老年人需警惕“锁肛痔”!
- 何谓“脱肛”?
- 让我们痛苦不堪的“肛裂”!
- 肛漏
- 肛周脓肿――“肛痈”!
- 肛门隐患――“肛隐窝炎”!
- 值得关注的“息肉痔”!
- 十人九“痔”!(二)
- 十人九“痔”!(一)
- 艾滋病
- 生殖器疱疹
- 尖锐湿疣
- 淋病
- 红斑狼疮――“红蝴蝶疮”
- 结节性红斑――“瓜藤缠”
- 斑秃――“油风”!
- 酒齄鼻!
- 脂溢性皮炎――“面游风”
- 青春烦恼――“粉刺”!
- 时尚亮人的烦恼――“黧黑斑”!
- 影响美观的“白驳风”
- 西医“银屑病”“牛皮癣”=中医...
- “多形性红斑”=“猫眼疮”
- 西医“神经性皮炎”=中医“牛皮...
- 荨麻疹――“瘾疹”
- “风瘙痒”真让人难受!
- “药物性皮炎”~“药毒”!
- 警惕“接触性皮炎”!
- 何谓“湿疮”?
- 小心“疥疮”
- 夏天到了,当心“虫咬皮炎”
- “癣”让人烦恼,让人忧!
- 脓疱疮――“黄水疮”
- 玫瑰糠疹――“风热疮”
- 什么是“疣”?
- 带状疱疹――“蛇串疮”
- 单纯疱疹――“热疮”
- 关注男性生殖健康――“肾岩”
- 颈部的岩肿――“失荣”
- 小心“茧唇”!
- “肉瘤”为何物?
- 何谓“血瘤”?
- 什么是“石瘿”?
- 甲状腺炎症性疾病“瘿痈”
- 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类疾病――“肉...
- 值得关注的颈部疾患-“气瘿”
- 我们必须熟悉“乳岩”
- 乳头出血性疾病――“乳衄”
- 值得关注的“乳核”
- 儿童与中老年男性易患的乳腺疾病...
- 冬天来临,谨防“冻疮”!
- 作者:徐庆田|发布时间:2010-10-21|浏览量:347次
1、什么是冻疮?有什么特点?
答:冻疮是人体遭受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相当于西医的冻伤,本病的特点是轻者局部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皮肤青紫或起水疱、溃烂;重者可发生肢体坏死、脱疽;全身性冻伤体温下降,四肢僵硬,甚则阳气亡绝而死亡。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徐庆田
2、什么原因会导致冻疮?
答:冻疮的发病的原因是由于寒邪侵袭肌肤,寒凝血脉,阳气失于温通,气血凝滞,寒凝血瘀,肌肤失养,发为冻疮。
3、冻疮有什么表现?
答:冻疮好发于儿童、妇女,常有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停留史。具体表现有:
局部性冻疮:主要发生在手足、耳廓、面颊等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先有寒冷感和针刺样疼痛,皮肤呈苍白、发凉,继而出现红肿硬结或斑块,自觉灼痛、麻木、瘙痒;重者受冻部位皮肤呈灰白、暗红或紫色,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疼痛剧烈,或局部感觉消失。如果出现紫血疱,势将腐烂,溃后渗液、流脓,甚至形成溃疡。严重的可导致肌肉、筋骨损伤。
全身性冻伤:开始时全身血管收缩,产生寒战,随着体温下降,患者出现疼痛性发冷、发绀、知觉迟钝、头晕、四肢无力、昏昏欲睡等表现。继而出现肢体麻木、僵硬、幻觉、视力或听力减退、意识模糊、呼吸浅快、脉搏细弱、知觉消失甚至昏迷。
4、冻疮如何分度?
答:根据冻疮复温解冻后的损伤程度,将其分为3度。
Ⅰ度(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皮层。局部皮肤红斑、水肿、自觉发热、瘙痒或灼痛。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皮肤红肿更加显著,有水疱或大疱形成,疱液呈黄色或为血性。疼痛较重,对冷、热、针刺感觉不敏感。
Ⅲ度(坏死性冻疮):损伤达皮肤全层,严重者可深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初似Ⅱ度冻疮,但水疱液为血性,继而皮肤变黑、直至出现干性坏疽。皮温极低,触之冰冷,痛觉迟钝或消失。或坏死组织周围水肿,疼痛明显。若坏死区域波及肌肉,骨骼甚至整个肢体时,则局部完全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5、冻疮的应如何治疗?
答:冻疮的治疗原则以温通散寒、补阳活脉为主,其中Ⅰ度、Ⅱ度以外治为主,Ⅲ度应内外治结合,全身性冻疮应立即送医院抢救,给予复温。
内治:
寒凝血瘀证:局部麻木冷痛,肤色青紫或暗红,肿胀结块,或有水疱,瘙痒,手足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或沉细;治疗以温经散寒、祛瘀通脉为主,方药选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木通、大枣、黄芪、丹参、红花等;或桂枝加当归汤加减: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当归、黄芪、丹参、红花等。
寒盛阳衰证:时时寒战,四肢厥冷,感觉麻木,幻听幻视,意识模糊,蜷卧嗜睡,气息微弱,甚则神志不清,舌淡紫苔白,脉沉微细;治疗以回阳救逆、温通血脉为主,方药选用四逆加人参汤加减:甘草、干姜、附子、人参等;或参附汤加减:人参、附子、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炙甘草等。
瘀滞化热证:疮面溃烂流脓,四周红肿色暗,疼痛加重,伴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主,方药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玄参、当归、金银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芪、延胡索、炙乳香、炙没药等。
气虚血瘀证:疮面不敛,疮周暗红漫肿,麻木,伴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治疗以益气养血、祛瘀通脉为主,方药选用人参养荣汤加减: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肉桂、当归、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白芍、大枣、生姜等;或八珍汤合桂枝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地黄、芍药、当归、川芎、桂枝、生姜、大枣等。
外治:
Ⅰ、Ⅱ度冻疮:用10%胡椒酒精浸液(取胡椒粉10g,加95%酒精至100ml,浸7天后,取上清液)外涂,每日数次;或以红灵酒或生姜辣椒酊(生姜、干辣椒各60g,放入95%酒精300ml内,浸泡10天,去渣贮瓶备用)外擦,轻柔按摩患处,每日2-3次,用于红肿痛痒未溃烂者;或用冻疮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涂;或用芫花、甘草各15g,煎水洗浴患处,每日3次;或用独胜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
Ⅲ度冻疮应去医院处理冻疮疮面,并酌情选用冻疮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红油膏、九一丹、生肌散等外敷,局部坏死严重者,可配合手术治疗。
严重的全身性冻疮患者,必须立即送医院急救。
6、冻疮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冻疮的预防措施有:加强冻疮预防知识的学习,加强抗寒锻炼;在寒冷环境下工作的人员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对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的保护;应保持服装鞋袜干燥,脚汗多者,可涂3%-5%甲醛液,冬天户外作业过程中,静止时间不宜过长,应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受凉后不宜立即用火烤,防止溃烂成疮;冻疮未溃发痒时,切忌用手搔抓,防止皮肤破伤后感染;用独蒜捣膏,于夏季头伏、中伏、末伏之日在冻疮发作处涂擦,可预防复发。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