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凡成主任医师
-
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耳鼻咽喉科
- 爆震性耳鸣、耳聋(间断脉冲噪音...
- 咽喉疼痛见于那些疾病
- 鼻疔(鼻疖肿)
- 鼻腔异物
- 咽喉囊肿如何治疗?
- 鼻窦粘液囊肿
- 如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 如何根治声带白斑?
- 急性鼻咽炎的治疗
- 颈动脉炎的诊断鉴别
- 一例扁桃体良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 鼻硬结病的诊断与中医疗法
- 如何治疗急性咽炎?
- 鼻中隔溃疡20天不愈合
- 鼻腔异物的诊断与治疗
- 全国各地中医耳鼻喉科知名专家简...
- 儿童中耳炎腺样体肥大同时存在如...
- 儿童中耳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同时...
- 湖南省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救助...
- 关于煎服中药的方法问题
- 疾病治疗中的忌口问题
- 中药为主治疗常见耳鼻咽喉科慢性...
- 常用滴鼻液(喷鼻液)的分类与使...
- 电话咨询有何作用
- 高风亮节,继往开来,华夏昌盛
- 慢性鼻窦炎能不能完全治愈
- 为什么您的咨询没有被回答?
- 上呼吸道感染
- 如何看待医学专家的有效经验或医...
- 小儿有时鼻痒,有时鼻塞,偶尔喷...
- 如何认识耳鼻咽喉科的过敏原检查...
- 治耳聋鸣外治方
-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何临床意义
- 治疗喉返神经麻痹医案几则
- 我最怕回答:我的这个病多久才能...
- 鼻塞可见于哪些疾病
- 第一次中药处方后效果不好怎么办
- 如何预防感冒
- 论神经性耳鸣的中医辨证论治
- 慢性喉炎的中医药治疗
- 前庭神经元炎
- 如何治疗茎突综合征
- 鼻硬结病
- 外耳道真菌病
- 顿服冷开水治疗鱼刺卡咽喉
- 鼻腔异物
- 干酪性鼻炎
- 急性鼻炎
- 鼻中隔穿孔
- 鼻前庭囊肿
- 鼻前庭湿疹
- 鼻前庭炎
- 鼻疖肿
- 酒齄鼻
- 鼻外伤
- 复发性口疮经验方
- 有慢性鼻窦炎病史者,如何预防鼻...
- 口腔黏膜白斑
- 口腔黏膜扁平苔癣
- 口角炎
- 萎缩性舌炎
- 牙本质过敏症
- 嗓音疲劳
- 非化脓性中耳炎专家论著
- 怎样去看病
- 小儿咽喉不适,时欲"吭...
-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早期听力检测及...
- 慢性咽炎如何治疗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
- 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形...
- 鼻部炎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 鼻咽炎的治疗
- 甲状腺手术后,喉返神经受损,左...
- 喉炎,声音嘶哑怎么治疗
- 感冒后引起慢性咽喉炎很久了怎么...
- 过敏性鼻炎兼哮喘如何治疗
- 老妈耳鸣如何治疗
- 鼻炎引起嗅觉障碍如何治疗
- 交替性鼻塞,热天加重,如何治疗
- 小儿反复鼻塞,流鼻涕,鼻后滴漏...
- 慢性咽炎相关知识速览
- 护嗓的生活禁忌
-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 咽异感症中医各家医案
- 慢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 扁桃体炎中医各家临证医案
- 老年性耳聋耳鸣的防治
- 关注日常食品安全问题
- 咽喉病如何注意生活饮食调理
- 噪声性耳聋的防治
- 如何评价中医治疗小儿扁桃体肥大...
-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与小儿扁桃体肥...
- 如何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单纯性咽...
- 如何根治声带白斑
- 如何治好急性喉炎
- 抗生素滥用的恶果
- 耳鼻咽喉科常用中成药
- 揭穿耳聋治疗中的伪科学和骗钱术
- 人生感言三两句
- 神经性耳鸣的中药经验方
- 神经性耳鸣、耳聋的饮食疗法
- 主观性或自觉性耳鸣的机制
- 主观性或自觉性耳鸣的机制
- 过敏性咽炎的中医治疗
-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药治疗
-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
-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
- 梅尼埃病医案解析
- 梅尼埃病医案解析
- 论鼻出血的中医治疗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外治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外治
-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窦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 精神性失音
- 精神性失音
- 鼻前庭囊肿
- 鼻前庭囊肿
- 咽异感症的中西医诊疗
- 精神性聋
- 精神性聋
- 声带手术后如何禁声与进行发音训...
- 耳硬化症的中西医治疗
-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下...
-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下...
- 冬病夏治法(穴位贴敷法)治疗变...
- 容易恶心作哕小单方
- 外伤性与爆震性耳鸣耳聋医案几则
- 外伤性与爆震性耳鸣耳聋医案几则
- 药物中毒性聋各家医案
- 药物中毒性聋各家医案
- 鼻窦囊肿
- 治疗哮喘病单方
- 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
- 颈椎病与耳鼻咽喉症状
- 咽异感症各家医案解析
- 咽异感症各家医案解析
-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萎缩性鼻炎医案解析
- 萎缩性鼻炎医案解析
- 慢性喉炎医案解析
- 慢性喉炎医案解析
-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
-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
- 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鼻中隔偏曲是否需要手术
- 口疮的中医治疗
- 耳硬化症
- 耳鼻咽喉科少见病验案
- 耳鼻咽喉科少见病验案
- 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治疗(西药、中...
- 老年人如何预防老年性耳鸣、耳聋...
- 耳鸣掩蔽法治疗耳鸣
- 自我按摩法治疗耳鸣
- 传染病源性耳鸣耳聋医案解析
- 传染病源性耳鸣耳聋医案解析
- 声带瘫痪(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声带瘫痪(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突发性聋医案
- 突发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耳鸣医案
- 感音神经性耳鸣医案
- 耳鼻咽喉科三大急性炎症如何彻底...
- 痰涕带血或鼻血如何排除癌症
- 痰涕带血或鼻血如何排除癌症
- 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胆脂瘤型中耳炎要不要手术治疗
- 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鼓膜穿孔引起的耳鸣如何治疗
- 汪洋谈医生的职业操守:有些医生...
- 汪洋谈医生的职业操守:有些医生...
- 如何治疗慢性鼻炎
- 如何看待中医
- 如何看待中医
-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
-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
-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
- 耳部湿疹各家医案解析
- 耳部湿疹各家医案解析
- 鼻疖各家医案解析
- 鼻疖各家医案解析
- 酒齄鼻各家医案解析
- 酒齄鼻各家医案解析
- 要求网络处方时如何介绍病情
-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耳科饮病案(谭敬书、徐绍勤、李...
- 耳聋二十六年案(链霉素中毒性聋...
- 耳聋二十六年案(链霉素中毒性聋...
- 复聪片治疗感音神经性聋与老年性...
- 突发性聋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
- 位置性眩晕医案(谭敬书教授医案...
- 位置性眩晕医案(谭敬书教授医案...
-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
-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
-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
- 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医炎、...
- 外耳湿疹的治疗(谭敬书、李凡成...
- 颈动脉炎的中医治疗
- 急慢性喉炎的中医治疗
- 咽部溃疡治验(谭敬书、李凡成治...
- 咽部溃疡治验(谭敬书、李凡成治...
- 梅核气的治疗(谭敬书、李凡成经...
- 口咽干燥难忍案(谭敬书教授经验...
- 口咽干燥难忍案(谭敬书教授经验...
- 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
- 拔牙后出血三日不止案(谭敬书教...
- 拔牙后出血三日不止案(谭敬书教...
- 鼻出血中医证治经验
-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
-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
- 治疗慢性鼻炎经验(谭敬书、李凡...
- 酒齄鼻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验)
- 我的导师谭敬书教授
-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古今治疗
-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古今治疗
-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之一 官...
-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之一 官...
- 助听器
- 感冒后遗咳嗽不止如何治疗
- 嗅觉障碍的辨证论治(李凡成医案...
- 清热以治过敏性鼻炎(李凡成医案...
- 过敏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
- 如何治疗慢性咽喉炎
- 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治疗
- 干燥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 作者:李凡成|发布时间:2011-06-02|浏览量:2090次
1.肝胆郁热,鼻燥失濡 2、肺胃郁热,鼻燥失濡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李凡成
3.脾虚肺燥,鼻窍失濡 4.阴虚肺燥,鼻窍失濡
一、概述
干燥性鼻炎是指以鼻粘膜干燥、充血、鼻分泌物减少为主要表现的鼻腔慢性疾患。多发于夏秋干燥季节。
中医称本病为“鼻燥”或“鼻干”。其病机主要有郁热、气虚、阴虚等三个类证。郁热者以肝胆或肺胃为主,气虚者多在脾,阴虚者多在肺胃或肺肾。
1肝胆郁火,鼻燥失濡
朱小南验案
(1)病历摘要:张某,女,25岁,已婚。近3年来因抑郁,行经时常伴腹痛,越来越剧,尤以第一日为剧,经前有腰部及四肢酸楚先兆,临经兼有口鼻燥痛,剧痛时引起口苦及上吐下泻等症。经期亦渐趋提早,每次行经量少不畅,略有瘀块。今为经行第二日,经量稍增,色红,胸闷心烦,精神不舒,口鼻燥痛如裂,口干而有苦味,脉弦数,舌红苔黄,鼻粘膜红肿,鼻气灼热。证属肝胆郁热。处方:当归、白芍药、玄胡索、白术、陈皮各6g,生地黄12g,黄柏、香附、续断、杜仲、茯苓各9g。复诊:在下次经行前来诊。处方:当归、赤芍药、香附、黄柏、玄胡索、杜仲、续断、茯苓各9g,生地黄、牡丹皮各12g,木香4.5g。药后不仅经水准期,腹痛缓和,口燥鼻干亦好转。(《朱小兰妇科经验选》第7-8页)
(2)妙法解析:女人以阴血为本。本例患者每逢经行则发鼻咽干燥,本属精血不足,肝失所养,疏泄失调,胆热上蒸。故首诊以当归、白芍药、生地养血柔肝以治本;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益气以资生血之源以强本;续断、杜仲补肾安冲以护本;玄胡索、香附疏理肝气以调经止痛,黄柏清降胆热之熏蒸,乃治其标。二诊方则仍以当归、赤芍药、生地黄养血柔肝,茯苓健脾,杜仲、续断补肾,均属治本;香附、木香、玄胡索疏肝理气以调经止痛,黄柏、牡丹皮既清血中虚火,又防理气之品化燥生火。整个治疗过程以治本为主,标本兼顾,不治口鼻燥痛而口鼻燥痛自除。于干燥性鼻炎之治,实属高招。
龚文德验案
(1)病历摘要:马某,女,46岁。鼻燥且痒,鼻衄频发3年余,伴急躁易怒,偏头痛,喉痛,舌偏红,脉弦。查见鼻粘膜充血干燥,左中隔血管扩张,粘膜糜烂。证属肝火上炎,肺津耗损。治以平肝降火,凉血宁络:栀子、牡丹皮、白蒺藜、夏枯草、藕节各10g,黄芩5g,菊花12g,煅石决明30g,钩藤12g,青黛12g,旱莲草12g,鲜茅根30g,上方连服14剂,诸症悉除。停药3个月后又有复发,仍从此法5剂而愈,并嘱再续服7剂以巩固。(龚文德,《中医杂志》1985;3:43-44)
(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肝灼肺,阴津耗损所致干燥性鼻炎、鼻出血。治以平肝降火,凉血宁络。方中栀子、牡丹皮、夏枯草、黄芩、菊花、石决明、钩藤、青黛,一派清肝降火以治本;旱莲草育阴养肝亦止衄;鲜茅根、藕节凉血化瘀止血;白蒺藜祛风止头痛。全方组合,专功力擅。然以余之见,若加入生地黄、麦冬之类以滋肝肺之阴,则组方更为合理。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苏某,男,63岁,退休干部。诉鼻内干燥、灼热感,易鼻衄年余。鼻腔粘膜干红少津,鼻中隔左侧前下方粘膜轻度糜烂,有出血点。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微暗,苔黄腻,脉弦滑。先以生大黄粉吹鼻止血,遂以肝胆郁热辨治:柴胡、生大黄(泡服)、木通、甘草各6g,栀子、黄芩、车前子、当归各10g,生地黄、牛膝各12g,茅根20g,藕节15g。外用四环素软膏涂鼻中隔粘膜,每天2-3次。5剂后未再出血,诸症好转,仍有鼻腔干燥感,鼻粘膜干红少津改善,鼻中隔粘膜糜烂好转。咽干,微烦躁,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缓。宗上法加减:栀子、黄芩、青黛、牛膝、赤芍药、牡丹皮、夏枯草各10g,玄参、石决明、生地黄各15g,木通6g。续以软膏涂鼻,10剂而症状消失,鼻腔恢复正常。(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2;4:15)
(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肝胆郁热上干之干燥性鼻炎与鼻出血。故方中用生大黄(泡服)、木通、甘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清肝降火,当归、生地黄养血柔肝,柴胡疏理肝气,牛膝引血下行以止血,茅根、藕节凉血化瘀止血。二诊方以栀子、黄芩、青黛、夏枯草、石决明、木通清肝降火,赤芍药、牡丹皮、玄参、生地黄凉血清热,牛膝引血下行而止衄。四环素软膏涂鼻,润燥消炎,以补内治之不及。
2.肺胃郁热,鼻燥失濡
龚文德验案
(1)病历摘要:陈某,男,24岁。鼻衄齿衄2年余,伴鼻燥作痒,胃脘灼热,舌红苔黄,脉弦。查见两侧鼻粘膜充血干红,左侧中隔偏曲,低位嵴突,与下甲相抵。证属肺胃蕴热,治以清胃泻肺,滋阴宁络:桑叶、桑白皮各5g,生石膏30g,知母5g,黄芩6g,孩儿参10g,生地黄12g,怀牛膝12g,麦冬10g,玄参10g,枇杷叶10g,生甘草3g,鲜茅根30g。上方10剂而愈。后又因劳累而发,仍以原方巩固疗效。(龚文德,《中医杂志》1985;3:43-4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为肺胃?热,鼻窍失濡,血络受损致衄。方中桑叶、桑白皮、生石膏、知母、黄芩清泄肺胃之热;玄参、孩儿参、生地黄、麦冬益气养阴;枇杷叶宣肃肺气;怀牛膝、鲜茅根凉血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某,女,19岁,幼师。鼻内干燥刺痒感5年,常鼻衄,春季为甚,近1周症状加重,并有口咽微干。查见鼻粘膜干红,鼻中隔两侧前下方粘膜有不规则浅表糜烂,约2×2mm左右,右侧有血痂粘附。舌质偏红,苔微黄,脉滑。从肺胃郁热辨治:生石膏、桑白皮、白茅根各20g,知母、黄芩、地骨皮、牡丹皮、牛膝、麦冬、生地黄各10g,木通6g,生大黄5g(泡服)。外用四环素软膏涂鼻中隔处,每日2-3次。服药3剂后,鼻腔刺痒感及口咽干燥感明显好转,鼻粘膜转润,鼻中隔粘膜血痂脱落,糜烂区缩小。舌质仍略偏红,黄苔已退,脉缓。药中病机,改投加味升麻葛根汤:葛根15g,黄芩、桑白皮、地骨皮、麦冬、赤芍药、路路通各10g,生地黄12g,升麻、木通、甘草各6g。上方5剂,嘱外治同前,至糜烂痊愈为止。(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2;4:1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为肺胃郁热熏蒸,鼻窍失濡,阳络受损。治以清泄肺胃,养阴润燥,凉血止血。首诊方中生石膏、桑白皮、知母、黄芩、地骨皮、生大黄清泄肺胃郁热;麦冬、生地黄养阴清热;白茅根、牡丹皮凉血止血;牛膝、木通导热下行。二诊方中,葛根、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赤芍、升麻清泄肺胃郁热;麦冬、生地黄养阴清热;木通清热,助路路通通脉利鼻;甘草调和诸药。外治法以补内治之不及。
任思秀验案
(1)病历摘要:束某,女,50岁。患者高热3天后觉鼻内干痛不适,伴灼热感,偶有少许血丝,病程2月余。刻下无发热,伴口干欲饮,便艰尿赤,夜寐欠佳。舌红少苔,脉细。查见双鼻粘膜充血,表面干燥,余无异常。治以清肺润鼻,用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白茅根各30g,生甘草3g,麦冬、知母、生地黄、熟地黄、玄参各10g,粳米1撮。上方连服14剂后,鼻腔已湿润有涕,再予知柏地黄丸、二至膏善后。(任思秀,《江苏中医杂志》1992;11:18)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为热邪伤津,鼻窍失养。治以清肺润鼻。方中桑皮、地骨皮、知母清泄肺胃之热;麦冬、生地黄、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粳米养胃气;白茅根凉血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
3.脾虚肺燥,鼻窍失濡
龚文德验案
(1)病历摘要:沈某,女,52岁。鼻燥且痒,无涕液分泌,伴腹部隐痛,大便溏泄、日2-3次已4年余,舌淡胖,脉沉细。查见鼻粘膜淡红干燥,两鼻甲不大,证属肺脾两虚,津不上承。治以补脾润肺:党参、炙黄芪、白术、淮山药、北沙参、麦冬各10g,生地黄、百合、茯苓各12g,炙甘草3g,红枣7枚、粳米30g。上方28剂而愈。(龚文德,《中医杂志》1985;3:43-4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为肺脾两虚,津不上承。治以补脾润肺。方中党参、炙黄芪、白术、山药、红枣、茯苓、炙甘草、粳米益气健脾;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百合润肺生津。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某,男,8岁。鼻内干燥、刺痒感3年,夏秋易发鼻衄,近20天症状加重。鼻粘膜淡红,两侧鼻中隔前下方粘膜干燥充血,轻度糜烂,右侧有出血点。面色不华,舌淡,舌根苔微黄,脉细缓。遂吹入生大黄粉止血,按脾虚肺燥论治:黄芪、白术、神曲、麦芽、地骨皮、黄芩、麦冬、木通各6g,桑白皮、白茅根各10g,甘草3g。外用四环素软膏涂鼻中隔粘膜,每日2-3次。服药3剂,衄血止,食欲好转,鼻腔刺痒感消失,干燥感轻,鼻中隔粘膜干燥充血明显减轻。处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玄参、麦冬、葛根各6g,陈皮、升麻、当归、酒炒黄柏、炙甘草各3g。外治同前,8剂而愈。(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2;4:15)
(2)妙法解析:方中黄芪、白术、神曲、麦芽益气健脾;地骨皮、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麦冬养阴润肺;白茅根凉血止血;木通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益气健脾,清肺润燥,凉血止血之功。二诊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葛根(代柴胡)、炙甘草补中益气,升发清阳;玄参、麦冬养阴润燥;酒炒黄柏清降阴火。外治法补内治之不及。
4.阴虚肺燥,鼻窍失濡
龚文德验案
(1)病历摘要:方某,男,59岁。鼻燥,鼻衄频发数年,近旬来鼻衄如涌,色鲜红或紫,日发数次。西医治疗未效。伴口唇及鼻腔干燥,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红少苔,脉细数。查见两鼻粘膜充血干燥,两鼻甲表面结痂,两中隔血管扩张,左侧糜烂。证属燥热犯肺。治以清燥救肺汤加减:生石膏30g,桑叶、桑白皮各5g,杏仁12g,火麻仁12g,北沙参12g,生地黄12g,枇杷叶10g,麦冬10g,生甘草3g,阿胶9g,鲜茅根30g。上方2剂后症状大有好转,大便行,续以滋阴润肺之剂善后。(龚文德,《中医杂志》1985;3:43-4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为燥热犯肺。方中桑叶、枇杷叶、杏仁宣肃肺气;生石膏、桑白皮清泄肺经热邪;阿胶、北沙参、生地黄、麦冬养阴润肺;火麻仁润肠通便以泻火;鲜茅根凉血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清燥润肺,凉血止血之功。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何某某,女,55岁,退休工人。诉鼻内干燥感、刺痒、少涕年余,鼻粘膜淡红欠润,下鼻甲前端有干痂,鼻中隔前下方粘膜干红,血管模糊,口咽微干,舌质偏红有裂纹,苔薄黄,脉弦细数。从阴虚肺燥辨证处方:沙参、玄参、生地黄、赤芍药各12g,玉竹、麦冬、牡丹皮各10g,薄荷、甘草各5g。连服12剂,症状消失,鼻粘膜恢复正常。(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2;4:1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为阴肺燥,鼻窍失濡。方中沙参、玄参、生地黄、玉竹、麦冬养阴润燥;赤芍药、牡丹皮清热凉血;薄荷辛凉,升清利窍;甘草调和诸药。
三、按语
古代有关方面资料中关于本病的资料不多。《素问?热论》最早有“鼻干”的论述”,指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说:“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当指因饮酒过多所致鼻内干燥症。《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卷4认为鼻干属“肺蒸”或“大肠蒸”之病机所致。宋代《太平圣惠方》认为鼻干属脏腑壅滞,积热上蒸所致,其卷37说:“夫鼻干无涕者,由脏腑壅滞,内有积热,攻于上焦之所致也。凡肺气通于鼻,主于涕。若其脏挟于风热,则津液不通,皮毛枯燥,两颊时赤,头痛鼻干,故令无涕也。”又卷89说:“夫小儿肺脏壅滞,内有积热,上攻于脑,则令脑热也。又肺气通于鼻,主于涕,若其脏有热,则津液干燥,故令无涕也。”明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5说:“鼻干者,心脾有热,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结。当清热生津,导赤散吞服抱龙丸治之。”《医学入门》卷5认为:“有不必外感,四时鼻塞干燥,不闻香臭,宜清金降火消痰之药,清气化痰丸、上清丸。”《景岳全书•论火证》卷15亦说:“凡五脏之火,肺热则鼻干,甚则鼻涕出。”可见古代医家对鼻干病机的认识当以腑脏郁热为主。
鼻干燥症,总以津液不足,窍失濡润为基本病机。在干燥性鼻炎中,其津液不足,多因腑脏郁热熏蒸,津液受损,故其辨证有胆郁热与肺胃郁热之分;次因阴血不足,津液亏乏,鼻窍失润,腑脏病机多在肺胃或肺肾,案中辨证为阴虚肺燥,鼻窍失濡者是;三因肺脾气虚,清阳不升,则津液失于上承,鼻窍失养,案中辨证为脾虚肺燥,鼻窍失濡是也。
在用药规律方面,腑脏郁热证,治当清热生津。清肝胆热如黄芩、栀子、龙胆草之类;清肺胃热如黄芩、知母、桑白皮、地骨皮之类;清热酌兼凉血活血,如牡丹皮、赤芍药之类;生津如沙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玉竹、生地黄之类。阴血不足证,治当滋阴养血生津为主,常用药物除上述生津之品外,他如阿胶、桑椹子、何首乌、女贞子之类;亦当酌兼凉血活血之品,在秋燥季节,尚须注意使用清轻宣肺,如桑叶、杏仁、枇杷叶之类。肺脾气虚证,当以益气升清为主,如补中益气汤酌加麦冬、五味子之类以益气生津。鼻腔干燥症患者多兼有大便不畅,当酌用火麻仁、瓜蒌仁之类润肠通便,在气阳不足证中,尚须注意使用枳壳以行气通便。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