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凡成主任医师
-
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耳鼻咽喉科
- 爆震性耳鸣、耳聋(间断脉冲噪音...
- 咽喉疼痛见于那些疾病
- 鼻疔(鼻疖肿)
- 鼻腔异物
- 咽喉囊肿如何治疗?
- 鼻窦粘液囊肿
- 如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 如何根治声带白斑?
- 急性鼻咽炎的治疗
- 颈动脉炎的诊断鉴别
- 一例扁桃体良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 鼻硬结病的诊断与中医疗法
- 如何治疗急性咽炎?
- 鼻中隔溃疡20天不愈合
- 鼻腔异物的诊断与治疗
- 全国各地中医耳鼻喉科知名专家简...
- 儿童中耳炎腺样体肥大同时存在如...
- 儿童中耳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同时...
- 湖南省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救助...
- 关于煎服中药的方法问题
- 疾病治疗中的忌口问题
- 中药为主治疗常见耳鼻咽喉科慢性...
- 常用滴鼻液(喷鼻液)的分类与使...
- 电话咨询有何作用
- 高风亮节,继往开来,华夏昌盛
- 慢性鼻窦炎能不能完全治愈
- 为什么您的咨询没有被回答?
- 上呼吸道感染
- 如何看待医学专家的有效经验或医...
- 小儿有时鼻痒,有时鼻塞,偶尔喷...
- 如何认识耳鼻咽喉科的过敏原检查...
- 治耳聋鸣外治方
-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何临床意义
- 治疗喉返神经麻痹医案几则
- 我最怕回答:我的这个病多久才能...
- 鼻塞可见于哪些疾病
- 第一次中药处方后效果不好怎么办
- 如何预防感冒
- 论神经性耳鸣的中医辨证论治
- 慢性喉炎的中医药治疗
- 前庭神经元炎
- 如何治疗茎突综合征
- 鼻硬结病
- 外耳道真菌病
- 顿服冷开水治疗鱼刺卡咽喉
- 鼻腔异物
- 干酪性鼻炎
- 急性鼻炎
- 鼻中隔穿孔
- 鼻前庭囊肿
- 鼻前庭湿疹
- 鼻前庭炎
- 鼻疖肿
- 酒齄鼻
- 鼻外伤
- 复发性口疮经验方
- 有慢性鼻窦炎病史者,如何预防鼻...
- 口腔黏膜白斑
- 口腔黏膜扁平苔癣
- 口角炎
- 萎缩性舌炎
- 牙本质过敏症
- 嗓音疲劳
- 非化脓性中耳炎专家论著
- 怎样去看病
- 小儿咽喉不适,时欲"吭...
-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早期听力检测及...
- 慢性咽炎如何治疗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
- 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形...
- 鼻部炎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 鼻咽炎的治疗
- 甲状腺手术后,喉返神经受损,左...
- 喉炎,声音嘶哑怎么治疗
- 感冒后引起慢性咽喉炎很久了怎么...
- 过敏性鼻炎兼哮喘如何治疗
- 老妈耳鸣如何治疗
- 鼻炎引起嗅觉障碍如何治疗
- 交替性鼻塞,热天加重,如何治疗
- 小儿反复鼻塞,流鼻涕,鼻后滴漏...
- 慢性咽炎相关知识速览
- 护嗓的生活禁忌
-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 咽异感症中医各家医案
- 慢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 干燥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 扁桃体炎中医各家临证医案
- 老年性耳聋耳鸣的防治
- 关注日常食品安全问题
- 咽喉病如何注意生活饮食调理
- 噪声性耳聋的防治
- 如何评价中医治疗小儿扁桃体肥大...
-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与小儿扁桃体肥...
- 如何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单纯性咽...
- 如何根治声带白斑
- 如何治好急性喉炎
- 抗生素滥用的恶果
- 耳鼻咽喉科常用中成药
- 揭穿耳聋治疗中的伪科学和骗钱术
- 人生感言三两句
- 神经性耳鸣的中药经验方
- 神经性耳鸣、耳聋的饮食疗法
- 主观性或自觉性耳鸣的机制
- 主观性或自觉性耳鸣的机制
- 过敏性咽炎的中医治疗
-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药治疗
-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
-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
- 梅尼埃病医案解析
- 梅尼埃病医案解析
- 论鼻出血的中医治疗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外治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外治
-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窦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 精神性失音
- 精神性失音
- 鼻前庭囊肿
- 鼻前庭囊肿
- 咽异感症的中西医诊疗
- 精神性聋
- 精神性聋
- 声带手术后如何禁声与进行发音训...
- 耳硬化症的中西医治疗
-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下...
-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下...
- 冬病夏治法(穴位贴敷法)治疗变...
- 容易恶心作哕小单方
- 外伤性与爆震性耳鸣耳聋医案几则
- 外伤性与爆震性耳鸣耳聋医案几则
- 药物中毒性聋各家医案
- 药物中毒性聋各家医案
- 鼻窦囊肿
- 治疗哮喘病单方
- 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
- 颈椎病与耳鼻咽喉症状
- 咽异感症各家医案解析
- 咽异感症各家医案解析
-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萎缩性鼻炎医案解析
- 萎缩性鼻炎医案解析
- 慢性喉炎医案解析
- 慢性喉炎医案解析
-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
-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
- 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鼻中隔偏曲是否需要手术
- 口疮的中医治疗
- 耳硬化症
- 耳鼻咽喉科少见病验案
- 耳鼻咽喉科少见病验案
- 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治疗(西药、中...
- 老年人如何预防老年性耳鸣、耳聋...
- 耳鸣掩蔽法治疗耳鸣
- 自我按摩法治疗耳鸣
- 传染病源性耳鸣耳聋医案解析
- 传染病源性耳鸣耳聋医案解析
- 声带瘫痪(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声带瘫痪(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突发性聋医案
- 突发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耳鸣医案
- 感音神经性耳鸣医案
- 耳鼻咽喉科三大急性炎症如何彻底...
- 痰涕带血或鼻血如何排除癌症
- 痰涕带血或鼻血如何排除癌症
- 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胆脂瘤型中耳炎要不要手术治疗
- 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鼓膜穿孔引起的耳鸣如何治疗
- 汪洋谈医生的职业操守:有些医生...
- 汪洋谈医生的职业操守:有些医生...
- 如何治疗慢性鼻炎
- 如何看待中医
- 如何看待中医
-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
-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
-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
- 耳部湿疹各家医案解析
- 耳部湿疹各家医案解析
- 鼻疖各家医案解析
- 鼻疖各家医案解析
- 酒齄鼻各家医案解析
- 酒齄鼻各家医案解析
- 要求网络处方时如何介绍病情
-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耳科饮病案(谭敬书、徐绍勤、李...
- 耳聋二十六年案(链霉素中毒性聋...
- 耳聋二十六年案(链霉素中毒性聋...
- 复聪片治疗感音神经性聋与老年性...
- 突发性聋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
- 位置性眩晕医案(谭敬书教授医案...
- 位置性眩晕医案(谭敬书教授医案...
-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
-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
-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
- 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医炎、...
- 外耳湿疹的治疗(谭敬书、李凡成...
- 颈动脉炎的中医治疗
- 急慢性喉炎的中医治疗
- 咽部溃疡治验(谭敬书、李凡成治...
- 咽部溃疡治验(谭敬书、李凡成治...
- 梅核气的治疗(谭敬书、李凡成经...
- 口咽干燥难忍案(谭敬书教授经验...
- 口咽干燥难忍案(谭敬书教授经验...
- 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
- 拔牙后出血三日不止案(谭敬书教...
- 拔牙后出血三日不止案(谭敬书教...
-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
-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
- 治疗慢性鼻炎经验(谭敬书、李凡...
- 酒齄鼻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验)
- 我的导师谭敬书教授
-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古今治疗
-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古今治疗
-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之一 官...
-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之一 官...
- 助听器
- 感冒后遗咳嗽不止如何治疗
- 嗅觉障碍的辨证论治(李凡成医案...
- 清热以治过敏性鼻炎(李凡成医案...
- 过敏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
- 如何治疗慢性咽喉炎
- 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治疗
- 鼻出血中医证治经验
- 作者:李凡成|发布时间:2010-01-10|浏览量:2217次
鼻衄即鼻出血,是内、外(伤)、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全身性因素者,凡可引起动脉压和静脉压增高、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以及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内分泌失调等等,均可诱发鼻出血。局部因素者,如鼻和鼻窦的外伤、异物、急慢性炎症、鼻中隔病变、鼻腔或鼻窦肿瘤等。临床上,严重的鼻腔出血往往由内科转诊而来,尤其多见于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以及血液病等。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李凡成
鼻衄之名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而以《内经》最早论述鼻衄。《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衄的病理基础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鼻衄病因病理的论述甚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太阳病衄血: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清?唐容川《血证论》说:“太阳之气外主皮毛,内合于肺,鼻又为肺之窍,欲治太阳之衄者,必以治肺为主......治肺即治太阳矣。法宜清肺火,疏利肺气。”
2、肝火:《素问?气厥论》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清?费伯雄《医醇?义》卷二说:“鼻衄之证,其平时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妄行,故血从鼻出。”
3、肺热:《素问?示从容论》说:“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历代对肺经受热致衄论述频多。
4、心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血溢。《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的论述,对后世影响颇深。
5、阳明胃热:《素问?厥论》说:“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伤寒论》说:“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汉?华佗《华氏中藏经》说:“胃中热,则鼻衄不止。”《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衄者,阳热怫郁,干于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说:“衄血之由内热者,多在阳明经,治当以清降为主。”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亦说:“鼻衄总是阳明燥气合邪所致。”
6、气虚:宋?杨士瀛《仁斋直指》说:“然亦有气虚夹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尔。”故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止衄散”中重用黄芪,元?罗天益《卫生宝鉴》麦门冬饮子中,以麦门冬、当归、生地黄养阴血,以人参、黄芪益气摄血。
7、阴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说:“劳伤之人,血虚气逆,故衄。”元?朱震亨《局方发挥》说:“夫口鼻出血,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明?王伦《明医杂著》说:“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吐血衄血。”
8、阳虚: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二说:“衄症多火迫血溢,亦有因阳虚致衄者。火亢则治宜清降,生地黄饮子、茜根散;阳虚则治宜温摄,理中汤、黑神散。”
辨证论治
临床上,鼻衄的基本病因病理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因外感热病所引起的鼻衄,其病机多属肺热、胃热、心经热盛;二是因饮食、情志失调,脏腑郁热所致,脏腑病位主要在肺、胃、肝胆、心经等;三是因脏腑虚,以致阴虚火旺,血热妄行,或阳虚气弱,阴血失于固摄而鼻衄。当然,亦有病机相杂或其他病因病机者,如脾虚肺燥、外伤等等。
1、外感热病
外感热病所致的鼻衄,多见于热病中期,往往突然鼻中出血,量多如注,伴发热或高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属肺热者,可伴咳嗽痰黄,咽喉肿痛,鼻塞涕黄浊等症;属胃热者,可伴大便秘结,口渴引饮;属心热者,可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甚则神昏。外感热病所致鼻衄的治法,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要。
证属肺热者,用《医宗金鉴》黄芩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侧柏叶、连翘各10g,牡丹皮、麦门冬、赤芍药各15g,桔梗10g,白茅根30g,薄荷、荆芥、甘草各6g。
证属胃热者,方用调胃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水牛角屑6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药12g,栀子10g,麦门冬20g,白茅根30g,生大黄6g(泡服),芒硝6g(后下),生甘草6g。《汤液本草》说:“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方中牛角凉血解毒;生地黄、麦门冬清热凉血,生津止渴;牡丹皮、赤芍药凉血化瘀以止血;栀子泄火热之壅盛;白茅根既凉血止血,又能利小便以泄热;大黄、芒硝、甘草通俯泄;合用共奏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之效。
证属心火炽盛者,方用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常用药物,水牛角屑6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药12g,黄芩、栀子10g,黄连4g,生大黄6g(泡服),小蓟10,白茅根30g,紫草20g。心烦不寐加栀子、莲心之类助清心安神,咽干舌燥加玄参、麦门冬、玉竹之类生津润燥,伴神昏谵语者配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之类开窍醒神。
2、脏腑郁热
脏腑郁热所致的鼻衄,多表现为无任何先兆的突然鼻出血,伴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属肺经郁热者,可无明显全身其他症状可辨;属胃经郁热者,多伴大便干结,或有口臭;属肝胆郁热者,多伴口苦,急躁易怒,脉弦数。脏腑郁热所致鼻衄,内治之法,仍以清热凉血止血为要。
证属肺经郁热或胃经郁热者,主方参照上述外感热病所致鼻衄;或用自拟桑白皮饮,常用药物,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各10g,麦门冬20g,白茅根30g,赤芍药15g,牡丹皮12g,通6g,甘草6g。口渴欲饮加花粉、玉竹养胃生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泻火通便。
证属肝胆郁热者,方用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黄芩、赤芍药、牡丹皮、栀子各10g,生地黄20g,紫草15g,白茅根30g,当归、柴胡各10g,甘草、木通各6g。方中紫草、白茅根、木通均能凉血止血,又能通利二便(紫草甘寒而通大便,白茅根、木通清热以利小便)以导热下行。肝火盛者,烦躁易怒,酌加羚羊角、代赭石之类清肝降逆;大便秘结,酌加大黄泻火通便;肝火灼阴或肝火灼肺,见咽喉或鼻腔干燥,舌质红少津,苔干,酌加青黛、玄参、白芍药、沙参之类以助育阴清热。
肝火鼻衄者,亦或用《医醇?义》豢龙汤加减。
3、脏腑虚损
脏腑虚损所致鼻衄,往往鼻衄时发,量不多而易止。全身症状不一定很明显,接诊时当仔细询问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症状,细察舌脉,以辨别证属郁热、阴虚、气虚、阳虚的不同,避免虚虚实实及南辕北辙之误。
证属阴虚者,或有鼻内干燥灼热,微痛微痒,鼻黏膜干红少津,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干燥糜烂结痂。伴五心烦热,易疲劳,小便黄,口舌干燥感,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清?郑梅涧《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常用药物,生地黄20g,白茅根30g,旱莲草、麦门冬、玄参、赤芍药各15g,牡丹皮12g,薄荷、甘草各6g。伴口燥咽干引饮,心中嘈杂易饥而不欲食,舌质光剥少苔,脉细数等胃阴虚见证者,可加玉竹、石斛滋养胃阴;大便结者加何首乌、火麻仁之类润肠通便。
阴虚鼻衄,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健忘失眠,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乃肝肾亏损,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30g,淮山药20g,山茱萸、牡丹皮各12g,泽泻、茯苓、白及、知母各10g,旱莲草、仙鹤草各15g,黄柏6g,阿胶10g(烊化)。待止衄后,再以滋肾壮水之剂调理。
证属脾虚肺燥者,尤多见于小儿。鼻衄量少时作,鼻腔多见有干燥性鼻炎体征。伴纳差,倦怠乏力,面色或萎黄不华,舌淡红,苔薄,脉缓弱。治宜益气健脾,清肺止衄。可用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止衄散,常用药物,黄芪10g,白术8g,赤茯苓8g,赤芍药8g,当归5g,黄芩、桑白皮各6g,白茅根20g,神曲6g,陈皮6g,甘草5g。
证属脾虚统血失司,鼻衄常发,难以骤止,伴面色不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夜寐不宁,心悸怔忡,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衄。方用归脾汤,常用药物,黄芪30g,党参15g(或红参6g),白术、茯苓各12g,炙甘草6g,龙眼肉12g,酸枣仁10~20g,木香6g,当归10g,远志6g,阿胶10g(烊化),白及10g。
证属阳虚失摄,血液走泄者,鼻衄难以骤止,伴神疲乏力,肢凉畏寒,手足不温,小便清,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治宜温阳摄血止衄。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常用药物,附片6g,党参15g,白术12g,炮姜炭6g,炙甘草10g。反复衄血,或已贫血者,加阿胶10g(烊化)。待止衄后,再以益气健脾之剂调理。
验方
桑白皮饮
组成:桑白皮10g 麦门冬20g 白茅根30g 赤芍药15g 牡丹皮12g 地骨皮10g 黄芩10g 木通6g 甘草6g
功能主治:清热泻肺,凉血止血。治鼻衄。
方解:方中桑白皮、黄芩以清火源;地骨皮、赤芍药、牡丹皮凉血行血,止血之妄行;白茅根凉血,乃止血要药;麦门冬养阴生津,以除燥热;甘草入诸经以清火邪,木通行经导下,以利上窍。
临证加减:若见鼻腔干燥、灼热感,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胖,苔黄,脉缓有力或滑等肺胃郁热证者,酌加葛根、知母、大黄之类;兼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质偏红,脉弦等肝胆郁热证者,加生地黄、牛膝、栀子、石决明、夏枯草之类;兼见鼻黏膜干红少津不润,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等阴虚燥热之证者,酌加生地黄、玄参、火麻仁之类;兼见纳差,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寸脉浮,属脾虚肺热(燥)之证,酌加黄芪、白术、神曲、麦芽、陈皮之类,去赤芍药、牡丹皮。
我们曾报道用桑白皮饮治疗鼻衄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3~7岁10例,8~20岁13例,21~40岁24例,41~50岁11例,51~65岁6例。鼻中隔前下方出血者55例,下鼻甲前端出血者5例,鼻中隔中段出血者4例。偶发出血者8例,反复出血者56例。病程在5天以内者8例,1年以内者15例,5年以内者28例,10年以内者8例,10年以上者5例。先用生大黄研粉吹于出血部位,使之立即止血,然后内服桑白皮饮,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4~5剂为一疗程。结果,痊愈(两年内未再发出血)53例;显效(治疗后半年内有复发,再次治疗后疗效巩固者)11例。治疗时间多为2~3疗程。
桑白皮止衄汤
组成:桑白皮10g 白菊花10g 黄芩10g 薄荷6g 生地黄20g 赤芍药15g 牡丹皮12g 酒大黄6g(泡服) 田三七粉2g(兑服) 仙鹤草15g
功能主治:清肺凉血,化瘀止血。治疗鼻衄属肺经郁热者。
方解:方中桑白皮、菊花、黄芩、薄荷、酒大黄清肺胃之热;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凉血止血;田三七、仙鹤草化瘀止血。
大黄散
组成:生大黄
制用法:研粉,用喷粉器吹于咽部红肿处,或吹至鼻腔出血、糜烂处,或吞服1~2g/次(配入方中)。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收敛止血。主要用于咽喉红肿疼痛,鼻出血,吞服则用于腑热便秘或血热妄行者。
医案(二则)
例1
熊某某,男,43岁,干部。1981年7月14日初诊:诉于7月10日上午偶发左侧鼻衄,量多如涌,遂往某省级医院治疗,已用安络血、6-氨基己酸、维生素K4等治疗,并用前鼻孔填塞法已96小时,曾三次拔出填塞物均因出血不止而失败。现无其他不适,唯口咽略感干燥。平时嗜烟酒,胃口好,喜凉饮,大便偏干。
检查:舌质红胖,舌中心苔黄略厚,脉缓有力。拔出填塞物后,见鼻中隔中段轻微左偏,黏膜色红,偏曲处有一出血点,血出如涌。
治疗:立即以生大黄粉吹入出血处,约50秒钟血止,按肺胃郁热处方:黄芩、地骨皮、赤芍药、牡丹皮、知母各10g,葛根、麦门冬、桑白皮、白茅根各15g、木通、甘草各6g,大黄5g(泡服)。嘱忌烟酒辛辣,每天来门诊续吹大黄粉一次,随身带消毒棉球以备急用。仅服药四剂,未再发。
例2
余某某,女,19岁。8月2日初诊。近三天鼻中出血4次,量不很多,无先兆。大便调,无鼻干燥感。食纳一般,月经正常。
检查:鼻中隔左偏,左鼻腔中隔前下方有出血点并结血痂。舌淡红,微暗,有瘀点,脉弦细。诊断为鼻中隔偏曲、鼻衄。证属气虚夹瘀。
治疗:拟益气活血止衄,以止衄散加减:黄芪20g,赤芍药、生地黄各15g,阿胶10g(烊化兑服),白茅根、丹参各20g,当归、白术、川芎、陈皮、木通各10g。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二次服,连服七剂,一直未再出血。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