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凡成主任医师
-
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耳鼻咽喉科
- 爆震性耳鸣、耳聋(间断脉冲噪音...
- 咽喉疼痛见于那些疾病
- 鼻疔(鼻疖肿)
- 鼻腔异物
- 咽喉囊肿如何治疗?
- 鼻窦粘液囊肿
- 如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 如何根治声带白斑?
- 急性鼻咽炎的治疗
- 颈动脉炎的诊断鉴别
- 一例扁桃体良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 鼻硬结病的诊断与中医疗法
- 如何治疗急性咽炎?
- 鼻中隔溃疡20天不愈合
- 鼻腔异物的诊断与治疗
- 全国各地中医耳鼻喉科知名专家简...
- 儿童中耳炎腺样体肥大同时存在如...
- 儿童中耳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同时...
- 湖南省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救助...
- 关于煎服中药的方法问题
- 疾病治疗中的忌口问题
- 中药为主治疗常见耳鼻咽喉科慢性...
- 常用滴鼻液(喷鼻液)的分类与使...
- 电话咨询有何作用
- 高风亮节,继往开来,华夏昌盛
- 慢性鼻窦炎能不能完全治愈
- 为什么您的咨询没有被回答?
- 上呼吸道感染
- 如何看待医学专家的有效经验或医...
- 小儿有时鼻痒,有时鼻塞,偶尔喷...
- 如何认识耳鼻咽喉科的过敏原检查...
- 治耳聋鸣外治方
-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何临床意义
- 治疗喉返神经麻痹医案几则
- 我最怕回答:我的这个病多久才能...
- 鼻塞可见于哪些疾病
- 第一次中药处方后效果不好怎么办
- 如何预防感冒
- 论神经性耳鸣的中医辨证论治
- 慢性喉炎的中医药治疗
- 前庭神经元炎
- 如何治疗茎突综合征
- 鼻硬结病
- 外耳道真菌病
- 顿服冷开水治疗鱼刺卡咽喉
- 鼻腔异物
- 干酪性鼻炎
- 急性鼻炎
- 鼻中隔穿孔
- 鼻前庭囊肿
- 鼻前庭湿疹
- 鼻前庭炎
- 鼻疖肿
- 酒齄鼻
- 鼻外伤
- 复发性口疮经验方
- 有慢性鼻窦炎病史者,如何预防鼻...
- 口腔黏膜白斑
- 口腔黏膜扁平苔癣
- 口角炎
- 萎缩性舌炎
- 牙本质过敏症
- 嗓音疲劳
- 非化脓性中耳炎专家论著
- 怎样去看病
- 小儿咽喉不适,时欲"吭...
-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早期听力检测及...
- 慢性咽炎如何治疗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
- 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形...
- 鼻部炎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 鼻咽炎的治疗
- 甲状腺手术后,喉返神经受损,左...
- 喉炎,声音嘶哑怎么治疗
- 感冒后引起慢性咽喉炎很久了怎么...
- 过敏性鼻炎兼哮喘如何治疗
- 老妈耳鸣如何治疗
- 鼻炎引起嗅觉障碍如何治疗
- 交替性鼻塞,热天加重,如何治疗
- 小儿反复鼻塞,流鼻涕,鼻后滴漏...
- 慢性咽炎相关知识速览
- 护嗓的生活禁忌
-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 咽异感症中医各家医案
- 慢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 干燥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 扁桃体炎中医各家临证医案
- 老年性耳聋耳鸣的防治
- 关注日常食品安全问题
- 咽喉病如何注意生活饮食调理
- 噪声性耳聋的防治
- 如何评价中医治疗小儿扁桃体肥大...
-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与小儿扁桃体肥...
- 如何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单纯性咽...
- 如何根治声带白斑
- 如何治好急性喉炎
- 抗生素滥用的恶果
- 耳鼻咽喉科常用中成药
- 揭穿耳聋治疗中的伪科学和骗钱术
- 人生感言三两句
- 神经性耳鸣的中药经验方
- 神经性耳鸣、耳聋的饮食疗法
- 主观性或自觉性耳鸣的机制
- 主观性或自觉性耳鸣的机制
- 过敏性咽炎的中医治疗
-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药治疗
-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
-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
- 梅尼埃病医案解析
- 梅尼埃病医案解析
- 论鼻出血的中医治疗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外治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外治
-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窦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 精神性失音
- 精神性失音
- 鼻前庭囊肿
- 鼻前庭囊肿
- 咽异感症的中西医诊疗
- 精神性聋
- 精神性聋
- 声带手术后如何禁声与进行发音训...
- 耳硬化症的中西医治疗
-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下...
-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下...
- 冬病夏治法(穴位贴敷法)治疗变...
- 容易恶心作哕小单方
- 外伤性与爆震性耳鸣耳聋医案几则
- 外伤性与爆震性耳鸣耳聋医案几则
- 药物中毒性聋各家医案
- 药物中毒性聋各家医案
- 鼻窦囊肿
- 治疗哮喘病单方
- 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
- 颈椎病与耳鼻咽喉症状
- 咽异感症各家医案解析
- 咽异感症各家医案解析
-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萎缩性鼻炎医案解析
- 萎缩性鼻炎医案解析
- 慢性喉炎医案解析
- 慢性喉炎医案解析
-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
-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
- 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鼻中隔偏曲是否需要手术
- 口疮的中医治疗
- 耳硬化症
- 耳鼻咽喉科少见病验案
- 耳鼻咽喉科少见病验案
- 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治疗(西药、中...
- 老年人如何预防老年性耳鸣、耳聋...
- 耳鸣掩蔽法治疗耳鸣
- 自我按摩法治疗耳鸣
- 传染病源性耳鸣耳聋医案解析
- 传染病源性耳鸣耳聋医案解析
- 声带瘫痪(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声带瘫痪(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突发性聋医案
- 突发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耳鸣医案
- 感音神经性耳鸣医案
- 耳鼻咽喉科三大急性炎症如何彻底...
- 痰涕带血或鼻血如何排除癌症
- 痰涕带血或鼻血如何排除癌症
- 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胆脂瘤型中耳炎要不要手术治疗
- 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鼓膜穿孔引起的耳鸣如何治疗
- 汪洋谈医生的职业操守:有些医生...
- 汪洋谈医生的职业操守:有些医生...
- 如何治疗慢性鼻炎
- 如何看待中医
- 如何看待中医
-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
-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
-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
- 耳部湿疹各家医案解析
- 耳部湿疹各家医案解析
- 鼻疖各家医案解析
- 鼻疖各家医案解析
- 酒齄鼻各家医案解析
- 酒齄鼻各家医案解析
- 要求网络处方时如何介绍病情
-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耳科饮病案(谭敬书、徐绍勤、李...
- 耳聋二十六年案(链霉素中毒性聋...
- 耳聋二十六年案(链霉素中毒性聋...
- 复聪片治疗感音神经性聋与老年性...
- 位置性眩晕医案(谭敬书教授医案...
- 位置性眩晕医案(谭敬书教授医案...
-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
-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
-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
- 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医炎、...
- 外耳湿疹的治疗(谭敬书、李凡成...
- 颈动脉炎的中医治疗
- 急慢性喉炎的中医治疗
- 咽部溃疡治验(谭敬书、李凡成治...
- 咽部溃疡治验(谭敬书、李凡成治...
- 梅核气的治疗(谭敬书、李凡成经...
- 口咽干燥难忍案(谭敬书教授经验...
- 口咽干燥难忍案(谭敬书教授经验...
- 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
- 拔牙后出血三日不止案(谭敬书教...
- 拔牙后出血三日不止案(谭敬书教...
- 鼻出血中医证治经验
-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
-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
- 治疗慢性鼻炎经验(谭敬书、李凡...
- 酒齄鼻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验)
- 我的导师谭敬书教授
-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古今治疗
-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古今治疗
-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之一 官...
-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之一 官...
- 助听器
- 感冒后遗咳嗽不止如何治疗
- 嗅觉障碍的辨证论治(李凡成医案...
- 清热以治过敏性鼻炎(李凡成医案...
- 过敏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
- 如何治疗慢性咽喉炎
- 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治疗
- 突发性聋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李凡成经验)
- 作者:李凡成|发布时间:2010-01-10|浏览量:3649次
突发性聋属于中医学暴聋耳鸣范畴,若病程经年,亦属渐(久)聋耳鸣范畴。中医学认为,暴聋耳鸣多实,主要是气机失调;渐聋耳鸣多虚,主要是脾肾亏虚,精血不足,清阳不升。西医学认为,突发性聋大多存在内耳供血障碍,例如受凉、受热、疲劳、精神刺激、过敏及内分泌失调等,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内耳血管供血障碍,产生血管痉挛、水肿、出血、血栓形成及血球凝集等。中医学认为本病之气机失调或脏腑亏虚是本、是因,往往反映为某些全身性的症状或体征;而内耳供血障碍,乃中医所谓血瘀(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久病入络等)是标、是变,具有耳鸣、耳聋或兼眩晕等症突然发作,或病程久延等局部症状或体征。因此治疗上可以在调理气机、补益脏腑的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之法以求速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李凡成
辨证论治
1、厥气上扰证
肝为刚脏,主疏泄气机。若情志失调,暴怒伤肝,气郁化火,以致厥气上扰,壅闭清窍。证见突发耳鸣、耳聋,多兼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
治宜平肝降逆,活血通窍,可用龙胆泻肝汤,或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之类。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柴胡各10g,黄芩、泽泻、当归尾各15g,木通、甘草各6g,生地黄、牡蛎各30g,丹参、葛根各20g。
病因肝胆火盛,故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苦寒,直折肝火;牡蛎寒咸以潜降肝火而定眩晕;泽泻、木通渗利以导火下行;柴胡以疏泄肝气;生地黄以育肝阴;当归尾既养肝血,又活血化瘀;肝气厥逆,则气随血壅,上壅清窍,致耳闭失听,故用葛根、丹参、当归尾之类活血化瘀以开窍闭而聪耳。
若大便秘结,酌加生大黄或番泻叶以泻火通便;烦躁易怒等肝火证较重者,酌加青黛清肝;兼眩晕者,酌加白蒺藜祛风定晕。
2、痰火闭耳证
饮食不节,辛辣炙?太过,脏腑蕴热,痰火内生,上壅耳窍所致。证见耳鸣耳聋暴发,多因饮酒或过食炙?厚味诱发。音感模糊,甚则闭塞无闻,鸣声宏而粗,持续不歇。并见头昏头重,胸腹痞满,或有恶心,大便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胖,苔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宜清热化痰,开郁通窍,用温胆汤加减。常用药物,法半夏10g,茯苓12g,竹茹、陈皮、桔梗、枳实、郁金各10g,丹参30g,路路通10g,甘草6g。
酌加郁金、之类。
3、气滞血瘀证
本证在突发性聋中较常见。因气血失调,经脉不畅,以致气滞血瘀,窍络痹阻所致。不论病程新久,凡聋鸣持续无明显波动,外无表证,内无里证,或脉弦,或舌见瘀象者,属气滞血瘀证。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临证可用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之类加减化裁。常用药物,当归尾15g,川芎10g,赤芍药12g,生地黄15~20g,丹参20~30g,桃仁、威灵仙、路路通各10g,红花6g。
若兼舌淡,多有气虚不足,重加黄氏30g。
4、肾元亏虚证
突发性聋,若久治不愈,多转为虚证,临床所见以肾阴亏虚为多,盖肾开窍于耳故也。肾虚精血不足,耳失所养,窍络空虚闭阻不通,故聋鸣或久治难愈。证见耳鸣耳聋,或兼有头晕,并见腰脊或腰膝疼痛,酸软无力,脱发,牙齿松动,小便余沥,或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滑精、精血,脉沉。
治宜补肾扶元,活血通窍。证属阴虚为主者,可用耳聋左慈丸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丹参各30g,淮山药、黄精各20g,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0g,磁石30g(布包),五味子、石菖蒲各6g。
证属阳虚为主者,可用补骨脂丸加减。常用药物,磁石、丹参、熟地黄各30g,全当归、川芎、菟丝子、白芷、补骨脂、刺蒺藜、胡芦巴、杜仲各10g,川椒、肉桂各3g,石菖蒲6g。
5、中气不足
突发性聋亦有久治不愈,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气血难荣于上,窍络空虚痹阻者,证见耳聋、耳鸣、头晕等症时轻时重,或蹲位起立时加重,并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食纳不佳,大便不调,舌质偏淡,脉缓弱。
治宜益气升清,活血通窍,一般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之类,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常用药物,黄芪、丹参各30g,党参、白术、黄精、全当归各12g,川芎10g,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各6g。
加减:头晕,加蔓荆子或天麻10g;舌根苔黄,加黄柏6g.;纳差,加神曲、麦芽、山楂之类;脾肾不足,酌加何道乌20g,补骨脂、菟丝子各10g。
医案
例1
程某,女,50岁,1987年4月15日初诊,耳科验案139号。诉自今年2月17日突发双耳聋鸣,伴眩晕脑胀,外院电测听检查,左耳听阈75分贝,右耳88.3分贝。经西医治疗后,左耳已恢复正常,但右耳仍聋鸣如故。现右耳听音不清,耳鸣轰轰,持续不歇,时有头晕脑胀,眼睛干涩作胀,右耳部麻木感,颈软乏力,口苦咽干,睡眠不宁,大便调,小便黄,舌红,苔黄腻偏干,脉弦滑。证属肝火上逆,兼阴血不足之象。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柴胡、木通、甘草各10g,黄芩、泽泻、当归尾各15g,生地黄、牡蛎各30g,丹参、葛根各20g。
4月29日三诊:服上方十二剂后,自觉右耳听力明显提高,诸症显著减轻,心情舒畅。仍有眼睛干涩,晚上耳鸣、咽干,有时头晕,舌质仍偏红有细裂纹,苔微黄腻少津,脉弦滑。此属阴液不足,肝阳上扰之证,宜育阴潜阳,活血通窍,治拟镇肝熄风汤加减:生地黄、牡蛎各30g,玄参、丹参、葛根各20g,白芍药、当归尾各15g,枸杞子、川楝子、天麻、黄芩、茵陈各10g,以此方略有出入调理二十余剂,诸症平复,听力恢复满意。
按:肝气上逆者,或缘肝经实热,化火上逆;或缘肝血不足,阴虚阳亢,病机虽有不同,均可各自产生暴聋耳鸣,亦可为同一病变之先后阶段。本例初诊,以肝经实火为甚,兼阴血不足之象,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去车前之清利太过,重用生地黄以养阴血,当归改当归尾,并加丹参以助活血祛瘀,葛根生用破血,且能生津,牡蛎平肝潜阳。三诊之后,实火渐消,阴虚阳亢仍存,故以镇肝熄风汤加减以育阴潜阳,仍加当归尾、丹参、葛根之类活血祛瘀,佐天麻定晕,治切病机,收效亦佳。
例2
梁某,男,59岁。1987年9月5日初诊。耳科验案171号。诉一周前右耳突聋,耳鸣尖细,日轻夜重,原因不明,纳可,睡眠可,大便调,舌暗红欠润,苔微黄,脉弦缓尺弱。右耳骨导、气导尚存(音叉检查),听不到秒表声。塞住左耳,在近距离对话困难。从经脉失调,气滞血瘀辨治,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尾、川芎各15g,桃仁、干地龙、莪术、青皮、黄柏各10g,红花5g。五剂药后耳鸣消失,自觉“听力已好转80%”,已能听到秒表声。音叉检查,右耳气导>骨导,骨导=正常人,WT试验音响居中,舌淡红,中心有细裂,苔微黄,脉弦缓,尺脉仍弱。拟上方黄芪减半,加生地黄20g,骨碎补12g。续服五剂痊愈。
按:经脉失调,气滞血瘀,窍络痹阻不通而耳鸣耳聋者,病变主要在经络气血。以血瘀有形,病邪未祛,故聋鸣持续,无明显波动,以及脉弦,舌见瘀象为其特征。其全身有明显证候可辨者,当结合全身辨证;无明显证候可辨,或仅有某些不足以立证的症状,则从经脉失调,气滞血瘀辨治。本证往往有某些兼证,如肝郁、肝火、气虚、血虚等。上述病例2从年龄考虑,多有气血不足,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以助益气活血,加莪术、青皮行气破瘀,黄柏乃坚阴之用。复诊时舌有裂纹,属阴液不足之象,故减黄芪之甘温,加生地黄之育阴,以尺脉仍弱属肾虚,加骨碎补补肾聪耳。治法始终以活血祛瘀为主,略兼补益,攻补得宜,又以新病,窍络瘀阻未甚,故疗程短,病愈速。
例3
高某,男,61岁。1987年12月5日初诊,耳科验案183号。诉右耳突聋十余天,伴右耳鸣,有时眩晕,与体位无关,用ATP、扩血管药治疗无效。刻诊:乏力,腰背痛,尿余沥,夜尿3~5次,食纳一般,大便或溏或结,舌偏红胖有瘀点,苔黄欠润,脉细沉,两尺弱。音叉检查示右耳感音神经性聋。证属脾肾两虚,清阳不升,治拟补肾扶脾,益气升清,活血通窍。用耳聋左慈丸加减:熟地黄、丹参、黄芪、磁石各30g,葛根、淮山药各20g,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柴胡、石菖蒲各10g,五味子6g。七剂。
12月12日二诊:诸症稍有好转,大便已调,舌淡红胖嫩,苔薄,脉沉细。上方去牡丹皮、柴胡、五味子、磁石,加干地龙、神曲、菟丝子、天麻各10g。连服二十剂,听力恢复如病前,耳鸣、眩晕消失。
按:暴聋耳鸣亦有虚证。此例临床所见,肾虚为主,故用耳聋左慈丸补肾聪耳;以大便不调,舌质较胖,故加黄芪、葛根、柴胡等扶脾升清,助以丹参活血祛瘀。方药基本对证,疗效尚可。复诊中,从舌胖嫩、脉沉细不数,知阴虚内热不显,故牡丹皮之凉血、五味子之酸敛、磁石之潜降可去,亦舍柴胡,而加菟丝子补肾,干地龙活血通络,天麻平肝定晕,守方而治,终获痊愈。
例4
李某,女,36岁。1986年1月4日初诊,耳科验案45号。诉右耳于1984年9月突聋,原因不明,间有耳鸣,经中西医治疗无效。现左耳呈中度感音神经性聋,脱发,月经量多延期,睡眠不宁,余尚可。舌淡胖带暗,苔薄白,脉沉细弱。证属肾虚,精血不足,阳气亏虚,窍络瘀阻,治拟养血填精补肾,温阳益气活血。本可用左归丸加减,考虑到气血与阴阳皆见不足,肾亏与血虚互见,且按治法,信手拈药:熟地黄、炙黄芪、丹参各20g,黄精15g,何首乌、枸杞子各12g,磁石、牡蛎各30g,附片、炙甘草各5g。五剂。
1月16日二诊:症如前,无明显变化,遵上方,加干地龙10g助活血通络,五剂。
1月27日三诊:脱发现象减轻,耳鸣减,听力无改善。舌淡红胖,苔薄,脉沉细。二诊方去牡蛎,加当归尾、鸡血藤各15g,以增强养血活血之力。在二个半月内,照此方服二十剂后去附片,加菟丝子10g,再服三十剂,诸症平复,听力恢复正常。
按:突发性耳鸣耳聋,其新病,实证尚可谓易治(有时尝不治自愈),其久病,虚证最难为力。其所难者,一是久病虚损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故补虚疗损,非朝夕之功;二是肾虚耳鸣耳聋虚证,往往兼有肝脾心等脏腑失调,甚或痰浊、湿热内郁,与瘀血互结,痹阻窍络。所以然者,肾主藏精,为水火之宅,元阴元阳之府,若精亏不能化气生血以荣肝木,阳虚不能温脾暖土以助中气,水枯不能上行以济心火,故也。三是本病多有耳窍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瘀血痹阻,瘀痹不除,病终难愈。若学而不专,专而不精,拘方应证,不知变通,或急躁冒进,不图固守,是以终难获愈。上述病例属肾虚而非纯为肾虚,治疗过程中,据证立法,执法用药,不拘于方,且认辨证无误,嘱患者配合,适当守方,终不负匠心独运之劳。
例5
阳某,女,47岁。1986年5月29日初诊,耳科验案79号。诉于1984年2月突发双耳“气闭耳聋”,无耳鸣,经中西医治疗,病情反复不稳定,两耳听力交替性时轻时重,受凉后容易加重。近两年月经不调,今年春节食甜酒后月经转正常。初发病时右耳聋重,现左耳聋重,时有头晕,蹲位起立时易发,两耳闭塞感时作。平时易倦怠乏力,纳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缓弱,寸部沉弱。外院电测听检查为双耳感音神经性聋。鼓膜无明显异常。证属中气不足,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葛根、丹参各20g,党参、当归尾各15g,白芍药12g,炙甘草、茯苓、白术、石菖蒲各10g,升麻、柴胡、陈皮各6g。
6月14日二诊:上方服十剂,服药期间耳聋及诸症好转,停药则有反复。并谓近两年来,上腹部时有疼痛,若腹痛时则有耳聋闭塞感减轻,否则耳症加重。舌脉同前。上方加天麻、枳实各10g,去陈皮。嘱连服不间。至7月2日服药十五剂,去枳实再续服二十剂,耳内闭塞、眩晕诸症消失,听力明显改善、稳定。嘱以补中益气丸、复方丹参片再调治一月。
按:本例中气不足之证比较典型,故始终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丹参助当归尾以养血活血,加葛根、石菖蒲以助升清开窍。二诊以后,考虑到腹痛与耳症有关,乃以枳实代陈皮,使全方更具升清降浊之力。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