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凡成主任医师
-
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耳鼻咽喉科
- 爆震性耳鸣、耳聋(间断脉冲噪音...
- 咽喉疼痛见于那些疾病
- 鼻疔(鼻疖肿)
- 鼻腔异物
- 咽喉囊肿如何治疗?
- 鼻窦粘液囊肿
- 如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 如何根治声带白斑?
- 急性鼻咽炎的治疗
- 颈动脉炎的诊断鉴别
- 一例扁桃体良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 鼻硬结病的诊断与中医疗法
- 如何治疗急性咽炎?
- 鼻中隔溃疡20天不愈合
- 鼻腔异物的诊断与治疗
- 全国各地中医耳鼻喉科知名专家简...
- 儿童中耳炎腺样体肥大同时存在如...
- 儿童中耳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同时...
- 湖南省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救助...
- 关于煎服中药的方法问题
- 疾病治疗中的忌口问题
- 中药为主治疗常见耳鼻咽喉科慢性...
- 常用滴鼻液(喷鼻液)的分类与使...
- 电话咨询有何作用
- 高风亮节,继往开来,华夏昌盛
- 慢性鼻窦炎能不能完全治愈
- 为什么您的咨询没有被回答?
- 上呼吸道感染
- 如何看待医学专家的有效经验或医...
- 小儿有时鼻痒,有时鼻塞,偶尔喷...
- 如何认识耳鼻咽喉科的过敏原检查...
- 治耳聋鸣外治方
-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何临床意义
- 治疗喉返神经麻痹医案几则
- 我最怕回答:我的这个病多久才能...
- 鼻塞可见于哪些疾病
- 第一次中药处方后效果不好怎么办
- 如何预防感冒
- 论神经性耳鸣的中医辨证论治
- 慢性喉炎的中医药治疗
- 前庭神经元炎
- 如何治疗茎突综合征
- 鼻硬结病
- 外耳道真菌病
- 顿服冷开水治疗鱼刺卡咽喉
- 鼻腔异物
- 干酪性鼻炎
- 急性鼻炎
- 鼻中隔穿孔
- 鼻前庭囊肿
- 鼻前庭湿疹
- 鼻前庭炎
- 鼻疖肿
- 酒齄鼻
- 鼻外伤
- 复发性口疮经验方
- 有慢性鼻窦炎病史者,如何预防鼻...
- 口腔黏膜白斑
- 口腔黏膜扁平苔癣
- 口角炎
- 萎缩性舌炎
- 牙本质过敏症
- 嗓音疲劳
- 非化脓性中耳炎专家论著
- 怎样去看病
- 小儿咽喉不适,时欲"吭...
-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早期听力检测及...
- 慢性咽炎如何治疗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
- 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形...
- 鼻部炎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 鼻咽炎的治疗
- 甲状腺手术后,喉返神经受损,左...
- 喉炎,声音嘶哑怎么治疗
- 感冒后引起慢性咽喉炎很久了怎么...
- 过敏性鼻炎兼哮喘如何治疗
- 老妈耳鸣如何治疗
- 鼻炎引起嗅觉障碍如何治疗
- 交替性鼻塞,热天加重,如何治疗
- 小儿反复鼻塞,流鼻涕,鼻后滴漏...
- 慢性咽炎相关知识速览
- 护嗓的生活禁忌
-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 咽异感症中医各家医案
- 慢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 干燥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 扁桃体炎中医各家临证医案
- 老年性耳聋耳鸣的防治
- 关注日常食品安全问题
- 咽喉病如何注意生活饮食调理
- 噪声性耳聋的防治
- 如何评价中医治疗小儿扁桃体肥大...
-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与小儿扁桃体肥...
- 如何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单纯性咽...
- 如何根治声带白斑
- 如何治好急性喉炎
- 抗生素滥用的恶果
- 耳鼻咽喉科常用中成药
- 揭穿耳聋治疗中的伪科学和骗钱术
- 人生感言三两句
- 神经性耳鸣的中药经验方
- 神经性耳鸣、耳聋的饮食疗法
- 主观性或自觉性耳鸣的机制
- 主观性或自觉性耳鸣的机制
- 过敏性咽炎的中医治疗
-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药治疗
-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
-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
- 梅尼埃病医案解析
- 梅尼埃病医案解析
- 论鼻出血的中医治疗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外治
-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外治
-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窦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 精神性失音
- 精神性失音
- 鼻前庭囊肿
- 鼻前庭囊肿
- 咽异感症的中西医诊疗
- 精神性聋
- 精神性聋
- 声带手术后如何禁声与进行发音训...
- 耳硬化症的中西医治疗
-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下...
-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下...
- 冬病夏治法(穴位贴敷法)治疗变...
- 容易恶心作哕小单方
- 外伤性与爆震性耳鸣耳聋医案几则
- 外伤性与爆震性耳鸣耳聋医案几则
- 药物中毒性聋各家医案
- 药物中毒性聋各家医案
- 鼻窦囊肿
- 治疗哮喘病单方
- 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
- 颈椎病与耳鼻咽喉症状
- 咽异感症各家医案解析
- 咽异感症各家医案解析
-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 萎缩性鼻炎医案解析
- 萎缩性鼻炎医案解析
- 慢性喉炎医案解析
- 慢性喉炎医案解析
-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
-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
- 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鼻中隔偏曲是否需要手术
- 口疮的中医治疗
- 耳硬化症
- 耳鼻咽喉科少见病验案
- 耳鼻咽喉科少见病验案
- 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治疗(西药、中...
- 老年人如何预防老年性耳鸣、耳聋...
- 耳鸣掩蔽法治疗耳鸣
- 自我按摩法治疗耳鸣
- 传染病源性耳鸣耳聋医案解析
- 传染病源性耳鸣耳聋医案解析
- 声带瘫痪(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声带瘫痪(喉返神经麻痹)医案
- 突发性聋医案
- 突发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聋医案
- 感音神经性耳鸣医案
- 感音神经性耳鸣医案
- 耳鼻咽喉科三大急性炎症如何彻底...
- 痰涕带血或鼻血如何排除癌症
- 痰涕带血或鼻血如何排除癌症
- 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
- 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胆脂瘤型中耳炎要不要手术治疗
- 鼓膜穿孔如何治疗?
- 鼓膜穿孔引起的耳鸣如何治疗
- 汪洋谈医生的职业操守:有些医生...
- 汪洋谈医生的职业操守:有些医生...
- 如何治疗慢性鼻炎
- 如何看待中医
- 如何看待中医
-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
-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
-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
- 耳部湿疹各家医案解析
- 耳部湿疹各家医案解析
- 鼻疖各家医案解析
- 鼻疖各家医案解析
- 酒齄鼻各家医案解析
- 酒齄鼻各家医案解析
- 要求网络处方时如何介绍病情
-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耳科饮病案(谭敬书、徐绍勤、李...
- 耳聋二十六年案(链霉素中毒性聋...
- 耳聋二十六年案(链霉素中毒性聋...
- 复聪片治疗感音神经性聋与老年性...
- 突发性聋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
- 位置性眩晕医案(谭敬书教授医案...
- 位置性眩晕医案(谭敬书教授医案...
-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
-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
-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
- 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医炎、...
- 外耳湿疹的治疗(谭敬书、李凡成...
- 颈动脉炎的中医治疗
- 急慢性喉炎的中医治疗
- 咽部溃疡治验(谭敬书、李凡成治...
- 咽部溃疡治验(谭敬书、李凡成治...
- 梅核气的治疗(谭敬书、李凡成经...
- 口咽干燥难忍案(谭敬书教授经验...
- 口咽干燥难忍案(谭敬书教授经验...
- 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谭敬书...
- 拔牙后出血三日不止案(谭敬书教...
- 拔牙后出血三日不止案(谭敬书教...
- 鼻出血中医证治经验
-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
-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
- 酒齄鼻的治疗(谭敬书教授经验)
- 我的导师谭敬书教授
-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古今治疗
- 中医对咽异感症的古今治疗
-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之一 官...
-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之一 官...
- 助听器
- 感冒后遗咳嗽不止如何治疗
- 嗅觉障碍的辨证论治(李凡成医案...
- 清热以治过敏性鼻炎(李凡成医案...
- 过敏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
- 如何治疗慢性咽喉炎
- 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治疗
- 治疗慢性鼻炎经验(谭敬书、李凡成、徐绍勤经验)
- 作者:李凡成|发布时间:2010-01-10|浏览量:7040次
慢性鼻炎是鼻科常见多发病,属中医鼻窒范畴。中医古代文献论述鼻窒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寒热、嚏、鼽、衄、鼻窒……”。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最早描述了本病的特征,指出:“鼻窒,窒,塞也。火主月真?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月真胀则窒塞也......盖阳气盛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而右窍反塞之也。”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理论述颇多,而比较明确的论述则始于金•刘完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风热火邪郁结于肺或阳明经脉认识,如上述《内经》及刘河间所论。又如明•王伦《明医杂著》卷三说:“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二是气虚。如《灵枢•本神》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明•薛己承李东垣的观点,在注《明医杂著》卷三中说:“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升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但纵观各家所论,以从火热认识居多。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当以此为辨。”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八亦说:“暴起为寒,久郁成热。”所谓“暴起”者,指伤风鼻塞而言,“久郁”者,主要指鼻窒而言。辨证论治西医对慢性鼻炎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本病在临床上主要有寒凝、气虚、郁热、血瘀等证,故运用中医温、清、消、补之法治疗,常可获满意疗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李凡成
1、肺虚寒滞,宜温卫散寒,祛邪通窍
阳虚或肺气不足,以致卫表不固,寒邪凝滞鼻窍者,常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涕清且多,遇寒冷而症重,平时易感冒,检查见鼻甲肿大色暗淡。面色不华,乏力,动辄汗出,小便清,舌淡或淡红,脉缓弱;或为阳气亏虚者,更见形寒畏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或胖,脉沉细。
治宜温卫散寒,祛邪通窍,偏肺虚寒滞者用温肺止流丹加减。常用药物,党参12g,黄芪15g,当归10g,荆芥10g,细辛3g,诃子10g,甘草6g,桔梗10g,白芷10g。偏阳虚寒滞者可用当归四逆汤加温阳益气、芳香通窍之品,常用药物,黄芪20g,白术12g,附片6g,泽泻10g,当归10g,桂枝6g,白芍药12g,细辛3g,炙甘草6g,大枣5枚。
2、气虚邪滞,予补中益气,升清通窍
肺脾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干清窍而鼻窒者,常表现为交替性或间歇性鼻塞,鼻涕少黏,早晚明显,天气变化则症状加重。检查见鼻黏膜肿胀,或淡白或暗红。平素易感冒,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纳差,大便不调,舌偏淡或胖,脉缓弱。
治予补中益气,升清通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10g,党参、白术各12g,当归、川芎、白芷各10g,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石菖蒲各6g。加减:偏于寒者,酌加附片、干姜之属;兼挟热邪,如涕黏黄等,酌加黄芩、桔梗,以清热肃肺止涕;兼气滞血瘀者,如鼻塞时间长、程度较重,或鼻甲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迟钝者,酌加当归尾、姜黄、丹参、穿山甲、路路通之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3、热郁血滞,当清泄郁热,活血通窍
鼻属肺窍,与阳明经脉关系密切。《医学举要》卷三说:“鼻中之病,手太阴、手阳明主病。”肺或阳明经郁热,肃降失司,以致邪热上干,气血郁滞,阻塞鼻窍者,常表现为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涕少而黏黄,或向后流,或无涕,鼻内或有干燥、灼热感。检查见鼻黏膜深红或暗红,鼻甲肿大。全身或见口咽微干,大便偏干燥,小便黄,舌红胖,苔微黄,脉缓有力或数。
治当清泄郁热,活血通窍,用泻白散合升麻葛根汤加行气活血、芳香通窍之品。常用药物,黄芩、桑白皮、赤芍药、川芎、当归尾、辛夷(或白芷)、木通(或小蓟)各10g,升麻、甘草各6g,葛根15g。加减:涕黏黄加桔梗,鼻内干燥灼热感,加麦门冬养阴生津;易感冒,常乏力或有纳差者,加炙黄芪、白术、陈皮(或神曲)之类以益气健脾;鼻甲表面不平或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不良者,加穿山甲、干地龙、路路通之类化瘀通络。
4、瘀血阻滞,应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肥厚性鼻炎或药物性鼻炎,久病入络,瘀血痹阻,常表现为持续性鼻塞,无明显缓解之时,闭塞性鼻音重,检查见下鼻甲肥厚,表面不平,或鼻甲呈桑椹状变,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差。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窍,用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之类,可酌加益气、化瘀通络之品。常用药物,黄芪20g,白术12g,当归尾、川芎、生地黄、赤芍药、桃仁各10g,丹参20g,红花6g,威灵仙15g,鸡血藤15g。
对本证患者,应加强局部治疗,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作下鼻甲内注射1ml/次,每周1~2次。
5、验方:通宣益气丸(谭敬书教授方)
组成:黄芪 葛根各20g 白术 防风 苍耳子 白芷 当归 赤芍药 黄芩 白蒺藜 桔梗各10g 川芎5g 升麻6g 金银花12g
功能主治:益气升清,祛风解毒,活血除痰,宣肺通鼻。
用于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证属清阳不升,邪浊滞留鼻窍者。
方解:方中升麻、葛根、黄芪、白术益气升清;防风、白芷、白蒺藜、苍耳子疏风宣肺,通窍除涕;当归、川芎、赤芍药活血通络;黄芩、升麻、金银花清热解毒;桔梗祛痰并载药上行。合用共奏益气升清,疏风解毒,活血除痰,宣肺通窍之效。
6、验方:鼻窒方(谭敬书教授方)
组成:辛夷花 桃仁 川芎 路路通各10g 石菖蒲12g 红花6g 当归尾 赤芍药 鸡血藤各15g 丹参20g 降香5g 生牡蛎30g 玄参20g
加减:兼见肺气虚证者加黄芪、党参;中气不足者,再加升麻、白术、柴胡;肺热加黄芩、桑白皮;胆热加龙胆草;痰浊合二陈汤。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软坚散结,行气通窍。
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炎,证属气血瘀结,鼻窍不通者。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尾、赤芍药、川芎、鸡血藤、丹参、降香活血化瘀;路路通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牡蛎、玄参软坚散结;辛夷、石菖蒲宣肺行气通窍。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软坚散结,行气通窍之功。
7、棱贝通鼻丸(徐绍勤教授方)
组成:浙贝母30g 三棱20g 川芎 白芷 辛夷各10g 水蛭 海藻 水牛角 蔓荆子 桔梗 细辛 桂枝各5g
功能主治:化痰逐瘀,软坚散结,宣肺通鼻。 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炎,证属痰瘀互结者。 方解:方中浙贝母、海藻化痰软坚散结,三棱、水蛭、川芎行气逐瘀通络;细辛、桂枝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辛夷、白芷、蔓荆子祛风,宣肺通鼻;水牛角清热以平调寒热;桔梗祛痰并载药上行。合用则具化痰逐瘀,软坚散结,宣肺通鼻之效。
8、鼻炎膏(李凡成教授方)
组成:牡丹皮 赤芍药 白芷 藿香 板兰根各10g 冰片1g 白色凡士林100g 纱条若干(2.5×3cm)
用法:将前药分别研粉,过100目筛,入冰片后再研匀,入凡士林中,再入纱条并搅动,使每块纱条均沾上药膏,装瓶后高温高压消毒备用。用时以枪状镊夹取纱条1片 ,呈条状塞入下鼻道或中鼻道,并稍用力向外侧壁压紧,以免容易掉出。每次每侧1~2块,两侧可同时或交替塞用。每日1次,每次保留2小时以上,然后自行擤出。
功能主治:凉血活血,解毒祛邪,芳香通窍。治慢性鼻炎。
方解:方中牡丹皮、赤芍药凉血活血,配以板兰根解毒祛邪;白芷、藿香、冰片芳香化浊。全方合用共奏凉血活血,解毒祛邪,芳香通窍之功。
9、医案(七则)
例1吴某,男,26岁,教师。1980年3月14日初诊。诉鼻塞二年,早晚明显,遇寒而重,时有清涕不多。近来天寒,呈持续性鼻塞,白天稍减。素易感冒,面色不华,乏力,纳可,二便调。检查:鼻黏膜色淡暗肿胀,表面光滑,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好,下鼻道有少许清白涕潴留。舌偏淡,苔薄,脉细缓。证属肺虚寒凝。治疗:治以温肺散寒,通利鼻窍,温肺止流丹合桂枝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白芍药、川芎、桂枝、辛夷、荆芥各10g,细辛3g,生姜三片,甘草6g。方中以参、术、芪、草培土生金而补肺;荆、夷、细辛温肺散寒而通窍,佐桂枝、白芍药、生姜调和营卫,加川芎助辛散温通利窍。因清涕不多,故未加诃子、桔梗之类。配合鼻腔滴用呋麻液。服药四剂后,诸症好转,鼻塞时间缩短,程度减轻,下鼻甲嫩红肿胀。守上方去细辛、荆芥,桂枝减半,加白芷、石菖蒲芳香通窍。五剂。谓药后鼻塞基本消失,再以上方续服十剂,嘱加强户外活动。
例2袁某,男,19岁,学生。1987年4月3日初诊.间歇性鼻塞4年,天热涕黏,天冷则涕清,很少喷嚏。近半月因天冷而持续性鼻塞,清涕长流。面色不华,畏寒肢凉,食纳一般。检查:下鼻甲淡暗肿胀,表面不平,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欠敏感,下鼻道有多量清涕潴留。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阳虚寒凝。治疗:治以温阳散寒,通利鼻窍,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白芍药、当归、川芎、辛夷、诃子、木通各10g,细辛3g,附片、甘草各6g。三剂。方中以附片、桂枝、细辛温阳散寒,白芍药、甘草和营,归、芍、木通调血通脉,佐辛夷入肺而通鼻窍,诃子摄津止涕。服药后谓诸症明显好转,清涕已止,仍有间歇性鼻塞,涕少黏色白。舌正,脉细缓。上方去附、诃、细辛,桂枝、白芍药减半,加黄芪、白术益气;桔梗肃肺止涕;当归改当归尾助调血活血之力。五剂。药后鼻塞已愈。
例3 杨某某,男,31岁。患交替性鼻塞,时流清涕三年余。检查:两侧鼻黏膜色淡,下鼻甲大,收缩反应好,鼻道干净,各鼻道未见分泌物引流。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慢性单纯性鼻炎,辨证属肺脾不足,寒滞鼻窍。治疗:治以温补肺脾,辛温宣窍,温肺止流丹加减:黄芪、党参、菟丝子、荆芥、桔梗、白芷、诃子、川芎各10g,苍耳子6g,细辛4g,炙甘草5g。鼻腔滴用呋麻液。复诊:连续服药八剂后,已不流清涕,仅晚上鼻塞。改用益气升清法,处方:黄芪、白术、桔梗、葛根、白芍药、当归、川芎各10g,防风、炙甘草各6g,升麻4g。三诊:服上方五剂,症状基本消失。再拟上方去桔梗,五剂。随访一年未发。
例4 贺某,男,27岁,工人。1980年3月10日初诊。诉交替性鼻塞三、四年,近来鼻塞夜甚,少许黏白涕。平时易感冒,乏力,近来纳差,倦怠,大便尚调,小便黄。检查:鼻黏膜红肿,欠润。舌淡红胖,舌中心苔白黄微腻,脉缓。证属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挟热邪上干清窍。治疗:拟益气健脾,肃肺清热。药用: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木通、白术、黄芩、白芷、桔梗各10g,薏苡仁20g,葛根15g,陈皮、甘草各6g。此即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葛根既能升清阳,又能清阳明之热邪;川芎佐木通通血脉而利清窍;加薏苡仁健脾化湿;白芷助黄芩、桔梗以肃肺通窍止涕。五剂。 3月16日复诊,鼻塞明显减轻,饮食增进。鼻黏膜仍肿胀,表面不平,舌苔转薄。续进上方去薏苡仁,加路路通。五剂。症状基本消失。
例5 唐某,男,18岁,学生。1988年3月10日初诊。诉自幼起即有交替性鼻塞,近两年加重,多呈持续性鼻塞,早晚稍轻,运动后反而加重,闭塞性鼻音重,很少有涕,无鼻干,常有胃痛,但未予重视,有时治疗,效果亦差。检查:两下鼻甲肿实暗红,表面光滑,弹性可,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欠敏感。舌质前部有多数小红点,苔薄微黄,脉弦细缓。证属郁热,气血瘀滞。治疗:拟清泄郁热,通利鼻窍,用泻白散合升麻葛根汤加减:葛根15g,黄芩、桑白皮、赤芍药、当归尾、川芎、辛夷、白术、茯苓、木通、路路通各10g,升麻6g,甘草6g。方中以黄芩、桑白皮泻肺热,升麻、葛根清阳明郁热,术、芩调脾胃,木通利血脉导小便而通九窍;川芎、当归尾、赤芍药、路路通、辛夷活血通络利窍;甘草调和诸药。。十剂后鼻塞基本消失,语音清亮,随访三年未再治疗,胃痛亦有好转。
例6 孙某,男,45岁,工人。1985年6月11日初诊。诉鼻塞二十余年,近四五年呈持续性鼻塞,鼻音重,晚上张口呼吸,白天鼻息微通,早上咽干口燥。检查:下鼻甲肿实,前端呈桑椹样变,以左侧为重。舌淡红略胖,脉弦缓。证属气血瘀阻。治疗:拟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处方: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药、桃仁、白术、茯苓、干地龙、路路通各10g,葛根15g,红花3g,煅牡蛎30g。方中以桃红四物汤行气活血化瘀,干地龙、路路通通经活络,牡蛎软坚散结,佐术、苓益气健脾;葛根升清润燥。五剂。并以复方丹参注射液1ml作下鼻甲内注射,每周二次。 6月17日复诊:服药后心中不适欲呕,可能是干地龙之故,以穿山甲6g代。在4个月内以上方略有出入共服药六十余剂,以复方丹参注射液和5-氟脲嘧啶(50mg/次,每周二次,共10次)作下鼻甲内注射共30次,鼻塞症状明显减轻,鼻音减轻,下鼻甲缩小,但未治愈。患者基本满意,但因条件所限,未再予治疗。
例7 眭某某,男,17岁,学生,1988年1月28日初诊,鼻科医案159号。诉鼻塞1~2年,曾连续使用“滴鼻净”3~4月,每日3~4次。现左侧持续鼻塞,右侧间歇塞,夜间加重,运动后减轻,涕黏黄量少,口苦。检查:鼻黏膜暗红肿胀,表面不平,左下鼻甲后部肥厚,收缩反应不敏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为药物性鼻炎,证属气滞血瘀,兼郁热内蕴。治疗:拟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赤芍药、当归尾、生地黄各12g,川芎、桃仁、柴胡、枳壳、桔梗、黄芩、辛夷各10g,红花5g,甘草6g。嘱减少或停止鼻腔滴药。 2月4日复诊:服药六剂,黏涕除,大便溏。上方去黄芩、生地黄,加干地龙10g,生牡蛎30g。11日三诊:已停用一切滴鼻药,白天鼻腔通畅,晚上略有交替鼻塞,此乃气血不足之象。拟二诊方去赤芍药、桔梗,加黄芪15g,鸡血藤20g,连服十二剂。 2月27日五诊:鼻塞基本消失,天很冷时有轻微鼻塞,纳可,二便调。查见下鼻甲前部光滑,左下鼻甲后段肥厚状消失,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敏感。拟调理气血之剂,处方:当归、川芎、白芍药、白术、茯苓、陈皮、辛夷、干地龙、黄芪各10g,黄芩、甘草各6g。即当归芍药汤加减。七剂,以巩固疗效。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