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军主任医师
-
医院: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科室:
神经外科
- 颅脑火器伤的处置
- 垂体泌乳素瘤的手术治疗
- 外伤性脑脓肿
- 中颅窝脑膜瘤和鞍旁脑膜瘤
-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 医者仁心经典语录
- SARS十年,记住那些冲在一线...
- 脑外伤后急性脑血管损伤的诊断治...
-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手术诊疗
-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管理-江苏省手...
- “仿驾照”管理模式 三次黄牌医...
- 烟雾病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
- 烟雾病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 ...
- 2012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
- 脊髓栓系
- 后颅凹脑膜瘤
- 数字化手术室简介
- 医疗核心制度
- 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危...
- 脑动脉瘤破裂的急诊处理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
- 分享沉痛悼念王忠诚院士
- 我院邀请北京大学王岳教授来院讲...
- 脑性耗盐综合征
- 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
- 出血型烟雾病(Moyamoya...
- ONYX液态栓塞剂在脑动静脉畸...
- 颅内动脉瘤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
- 枕颈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
- 父爱无边如天地,请珍爱、怀念、...
- 《心术》经典语句经典语录
- 合理用药(rational a...
- 小脑前下动脉瘤(AICA)
- 蝶窦囊肿诊治47例分析
- 一个医生的感慨:
- 从医一生一辈子幸福
- 松果体区肿瘤
- 垂体泌乳素瘤的手术治疗
- 垂体腺瘤复发的治疗策略
- 蝶窦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颅脑外伤后并发延迟的综合征(p...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系列临床...
- 复杂脑动脉瘤治疗多技术集成与融...
- 江苏省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技术管理...
- 江苏省鞍区肿瘤切除技术管理规范...
- 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创新...
- 中颅窝脑膜瘤和鞍旁脑膜瘤
- 特鲁多医生的铭言
- 颈椎病及颈椎病性眩晕的防治
- 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
- 手术选择有三原则
- 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的特点
-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 江苏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椎管内...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颅颈交界区畸形
- 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
- 脑干血肿清除术 Evacuat...
- 脑出血的原因与治疗
- 颅内复杂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 颅内动脉手术治疗简史
- 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 前交通动脉瘤及其下丘脑穿动脉的...
-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
-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 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
- 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
-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
-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表单
- 垂体瘤诊疗要点分享
- 30个有趣的人生定律
- 男人的修养
- 蛛网膜囊肿的治疗
- 夏科氏关节(Charcot关节...
- 下丘脑性肥胖综述转
-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转
- 转放射性脑损伤
- 分享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
- 外伤性脑积水
- 中枢神经细胞瘤
- 转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的治疗
- 立体定向吸引法(脑出血 颅内血...
- 闭合伤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手术
- 颅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 颅脑外伤伴视神经损伤10例临床...
- 颅脑外伤合并颅神经损伤的研究
- 分享蛛网膜囊肿应该在何时手术?
- 分享脑动静脉畸形
- 分享动脉瘤手术体会
- 神经外科进修医师临床教学方法初...
- 分享蛛网膜囊肿的症状表现与手术...
- 转载]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表现 (...
- [转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囊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二级)手...
- 微创硬通道置入技术治疗脑出血(...
- 微创硬通道置入技术治疗脑出血(...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栓塞
- 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
- 脑室内脑膜瘤手术
- 小脑幕脑膜瘤手术
- 早年衰老综合症
- 脑出血微创学习交流
- 脑外伤后遗症的康复问题
-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 癫痫大发作时的紧急救助
- 鞍结节脑膜瘤完整切除
- 脊髓肿瘤完全切除手术分享
- 侧裂肿瘤手术时血管的保护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体会
- 后颅窝术后的一些处理体会
- 神经外科手术:知己知彼,百战不...
- 关于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
- 小脑肿瘤的手术
- 特大型脑膜瘤的治疗
- 原发性脑干出血
- 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非术区迟发...
- 痛的外科治疗
- 外伤大骨瓣手术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分...
- 颅脑重要标志分享
- 神经胶质瘤转
- 脑内囊肿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 胶质瘤治疗策略分享
- 读书笔记??脑的静脉分享
- 中央神经细胞瘤
- 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有感
-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 颅脑损伤和颅内压管理分享
- 分级不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伴...
- 脑膜瘤的外科手术入路及临床效果...
- 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 [转帖]《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渗...
- 转首选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巨大泌乳...
- 转:心肺复苏
- 全脑血管造影术
- (转)创伤性双侧跨横窦硬脑膜外...
- 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
- 垂体瘤可致不孕
- 男子汉的内分泌异常与垂体瘤
-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 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显微切除临床...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治...
- 转: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
- 经鼻垂体瘤手术入路方法
- 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
- 烟雾症最长能活多久?
- 手术治疗后颅凹硬膜外血肿45例...
-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厚度、中线...
- 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
- 现代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模式的...
- 棘突椎板切开复位在成人椎管内肿...
- 塑型钛板颅骨修补
- 转:警惕颅内的定时炸弹??脑动...
- 警惕颅内的定时炸弹—脑动脉瘤
- 转列举病例垂体瘤术后5年复发。
- 转患者,请尊重你的医生
- 转孩子不长个儿当心是脑瘤!
- 转儿童近视可预防!
- 不可忽视的性早熟
- 《曹操的头痛》
- 医药周评:医生成了廉价劳动力?
- 颅内复杂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 神经外科临床教学思维的探讨
- 颅内压增高脑损伤
- 重症脑外伤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
- 脑室及腰大池穿刺尿激酶持续灌洗...
-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治临床分析
- 哪些因素导致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
- 最小意识状态和植物状态的诊治
- 去骨瓣减压术能缓解创伤后脑动脉...
- 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诊断与...
- 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血钠紊乱及治...
- 曹操头痛的原因分析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介入栓塞治...
- 小儿疑似胶质瘤怎么办?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
- 早期超选择动脉灌注及血管成形术...
- 颅内动脉瘤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
- 微创硬通道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
-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原发...
- 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
- 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 ...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微创手术治...
- 大型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 ONYX液态栓塞剂在脑动静脉畸...
- CT 引导微创钻颅穿刺引流术治...
- 超早期动脉溶栓及血管成型术治疗...
- 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
- 急诊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
- Chiari I型畸形合并脊髓...
- 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
- 作者:陈军|发布时间:2012-02-02|浏览量:1356次
调整手术床的位置
将手术部位正对层流区域的中心,以保持充足的通风,维持无菌环境
国内的手术室几乎均为垂直层流,层流区域的中心位置应该位于无影灯的正下方
将手术床尾部朝向吊塔,以利于氧气管道、电源线的连接,避免吊塔对手术操作区域的影响
将手术床本身的调整归零,使手术床处于平直状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陈军
安放头部托板
手术台上各种巾单仅铺在头部托板以下的床面,以利于调整头位或安装头架
在床体面板上横行铺宽40厘米的布单,布单上缘距离头部托板下缘20-30厘米,用于固定病人双臂
手术床左侧为麻醉区域(仰卧位和俯卧位手术)
接病人进入手术间,病人头顶与头部托板上缘平齐
连接各种监护
用手术台上的横单固定病人双臂,使双臂位于手术床两侧边缘之内
麻醉,然后将麻醉机、监护仪等移至手术床左侧
理顺手术间内的各种管线
手术显微镜的准备
松开制动锁
将显微镜移动至手术者左后方或后方位置
接通电磁控制式显微镜的电源,待系统完成自检后按压电磁锁开关展开显微镜工作臂
电磁控制式显微镜必须按压电磁控制开关释放电磁锁后,方可移动显微镜工作臂,否则会造成电磁控制装的损坏
松开机械阻尼式显微镜的固定旋钮,调整阻尼至既可以自由移动显微镜工作臂,在术者不施加外力时又不会自行移动的适度松紧,展开显微镜的工作臂
调整助手镜至术者左侧或右侧,以利于配合手术
拧紧固定主目镜、助手镜、分光器等的固定螺丝
将主目镜和助手镜的角度调整到术中操作时所用的位置
清洁显微镜物镜、主目镜和助手镜
根据具体的手术者和助手,调整主目镜和助手镜的屈光度、瞳孔间距
视力(包括矫正视力)正常的使用者,目镜屈光度调整为零
每一位使用者的瞳孔间距为固定值,要记住这一数值。国人平均为64毫米
调整助手镜的图像方向,使之与主目镜的地理方位(东西南北)一致
自动平衡显微镜工作臂
对无自动平衡功能的显微镜,手动调整显微镜A、B、C轴(如部分徕卡显微镜)的平衡
调整显微镜D(工作臂垂直方向)轴的平衡(如蔡司S88、部分徕卡显微镜)
根据水平仪调整地平(如徕卡MS-2),以防止在移动工作臂时可能发生的旋转漂移
启动手术显微镜录像系统的电脑,检查录像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调整手术台的高度、角度、倾斜度以方便手术
清除病人手术部位及其邻近区域皮肤表面的油脂等
用手术贴膜覆盖面部、耳廓等部位,以防消毒液对其造成损伤
面部贴膜要完全遮盖眼部(建议用3L等厂家粘合力较大的产品),保证不留潜在间隙
贴膜仅能粘下少量眉毛和睫毛,眉毛和睫毛的寿命为6-8周。
面部贴膜还要覆盖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以防消毒时浸湿导致固定不牢靠
标记切口并固定
在切口中部要做垂直于切口的横行标记,以便于缝合时对齐
安放器械台,台面上缘应距切口下缘30-40厘米,器械台高度应高于手术野20厘米左右
仰卧位头部手术
左侧为麻醉区域
右侧为手术护士
手术床尾侧或手术床下方吊塔上放置电凝器和电钻主机
将显微镜放置于手术者左后方或后方
第一助手一般位于手术者左侧,这要求手术护士能够熟练配合手术
消毒范围要足够
安放头架
绝大多数手术无需安放头架
术中可以通过调整头部托板的角度或旋转病人头部,使手术显露更好
也可在开关颅时与处理颅内病变时采用不同的头部位置,以便于操作,减少颅内积气等
特殊体位或有特别要求的手术则要安放头架。但术中无法改变头部本身的位置,只能依靠手术床的调整来改变手术部位的显露
铺无菌巾单
注意手术台下方不要留有过长的巾单,以免影响术中对电凝、电钻脚控开关的操作
根据手术者习惯放置吸引器和双极电凝,一般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持双极电凝
连接吸引器,检查吸引器的吸力,一般要求负压为40-60千帕
连接双极电凝,开颅时双极电凝的输出功率调整为15-20
颅内一般部位操作双极电凝的输出功率调整为10-15
颅内关键部位如毗邻重要神经、血管、脑干、下丘脑、运动中枢等输出功率调整为8-10
塑型动脉瘤颈、血管侧支出血的凝固止血等输出功率调整为6-8,有时需要更小
检查双极电凝脚控开关是否清洁,控制是否灵敏
连接电钻,测试电钻运转是否正常
开颅时分段切开头皮可以减少出血
对于颞浅动脉等位置恒定的血管,切开时注意深度不要损伤,可将其游离后牵向一侧;必须切断时可先予以结扎(如翼点入路时)
切开皮肤后立即电凝较大的出血动脉止血,再上头皮夹
这些动脉不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能继续出血,而且关颅时还是要止血。早止晚不止,何必不早止
单极电凝比双极电凝造成范围更大、程度更重的组织损害,手术全程尽量避免使用
不要用单极切开头皮、肌肉等,用单极出血少是因为周围的热损害范围大、程度重
无论脑部手术还是脊髓手术,使用单极电凝切开皮肤、肌肉,是术后刀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
颅骨表面的出血用单极电凝电灼后再涂骨腊更易止血
悬吊易出现广泛剥离处的硬膜(如翼点入路时前颅底的硬膜)
切开硬膜,根据需要确定切开硬膜的范围,不要把显露的硬膜完全切开
尽量减少脑组织的暴露,脑表面覆盖脑棉,定时向脑表面冲洗生理盐水
放置显微镜,显微镜的工作臂要留有足够的活动范围(如工作臂关节留有弯曲)以利于操作,而不要处于极限状态
将显微镜显示屏朝向手术护士,以便于护士实时观察手术操作,更好地配合手术
在放大的图像上,可以根据吸引器的外径来判断所需棉片等的大小
将镜身(物镜)上的光圈调节至最大(如某些蔡司、目乐显微镜),因为手术显微镜的物镜为大变焦比长焦距镜头,本身的成像口径已经很小。在此基础上再缩小光圈,将会因为光线衍射的原因而显著降低成像质量
将显微镜的光源亮度调整合适
过暗则影响清晰度
过亮则增加组织热损伤,并增加手术护士等的视疲劳(显微镜光斑与周围环境亮度差别太大)
太亮也影响清晰度
精细调整助手镜的图像方向,使之与主目镜的图像在地理方位(东西南北)完全一致
每次手术者调整完显微镜后,再调整助手镜的位置,不要在手术者调整显微镜时调整助手镜
每次调整助手镜的位置之后都要再次调整助手镜的图像方向
保持适当的显微镜工作距离(目镜前端至术野的距离),尽量在显微镜可用工作距离的中间段距离内手术
距离太近手术器械容易触碰显微镜前端,造成污染或妨碍操作
距离太远则增加手术疲劳
中间段距离手术显微镜的成像最佳
检查录像系统的图像曝光是否合适
对于采用外置接口连接的摄像装置,可通过调整外置接口上的光圈来调节曝光
在不影响正常曝光的前提下尽量将摄像接口的光圈调小,以增大图像景深
也可通过调整摄像头的曝光速度等调节曝光(需要有一定摄影知识,并阅读摄像头使用说明书)
还可通过调整显微镜的光源亮度来调节曝光
对于内置于镜身内的内置式摄像头,一般只能通过调整显微镜光源亮度来调整摄像曝光
也可通过调整摄像头的曝光时间等调整曝光
如果你具备较深厚的摄影摄像知识,将摄像头完全调整至手动曝光,对关键部位细节的显示可能更为理想
根据手术的具体进程适时调整双极电凝的输出功率
过高的双极输出功率造成更多的双极粘连、结痂、炭化和镊子损伤
过低的双极输出功率会影响手术进度
根据手术的具体进程适时调整吸引器的负压
过高的负压可造成额外的组织损伤
过低的负压不利于清除积血或切除组织等操作,影响手术进度
在动脉瘤夹闭术等手术中必须保证良好的负压,必要时准备电动吸引器
如果无法通过负压表来调节过高的负压,可在吸引器管上插入数目、粗细不等的针头来降低吸力
使用合适长度、粗细、头端斜度的吸引器
太长的吸引器既不利于操作的稳定性,也容易触碰显微镜物镜
购买吸引器后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长度、头端斜度的修改
对大多数手术显微操作,建议配备以下吸引器:
工作长度(侧孔至头端的长度)10厘米、12厘米
外径3毫米、2.5毫米、2毫米
头端呈45-70度斜面。头端做成斜面可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并有利于分离组织
在手术者进行电凝前的一瞬间冲洗术野,这样有利于清除积血。
血液比组织更易造成双极粘连。
在电凝后冲水,以减少电凝对组织的热损害
使用合适长度、头端粗细的双极电凝镊
镊子尖端越细越容易产生粘连
一般操作建议使用头端直径1毫米的钝头双极电凝镊
不推荐使用尖端过于尖细的显微剪刀
钝头显微剪刀既不容易造成额外损伤,又可以当做剥离器等使用
20厘米长的显微剪刀、镊子、剥离器等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显微手术操作的需要
没有必要使用比22厘米更长的手术器械
在没有看清周围结构的情况下不要贸然操作
通过周围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提前推断前方可能遇到的结构
通过与浅部骨结构的距离来提前推断前方可能遇到的结构
无论是浅部还是深部、同侧还是对侧脑组织,开颅后均会发生移位,术中必须正确判断这些组织移位的方向和程度
骨组织、大脑镰、小脑幕等结构在开颅后不会发生移位
通过神经血管出入颅底的孔道来确定神经血管的位置一般不会发生错误
沿神经血管间隙进行分离
沿肿瘤与正常结构的间隙进行分离
看清楚血管断端再使用双极电凝血管断端止血,可以显著提高止血效率、减少损伤
除静脉窦等部位,使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最后一定要取出明胶海绵证实止血可靠
清除挫伤的脑组织,以免术后形成血肿
关颅前再次证实术野无活动性出血
如果颅内压比预想的要高,则要查找原因,注意脑内、硬膜外有无血肿
调整头位,灌注生理盐水,排除颅内积气
全部使用可吸收线缝合
全部使用圆针进行缝合
硬膜不可能缝到滴水不漏(water-tight)
多点(≥3)悬吊硬膜
注意不要损伤下方脑组织
复位骨瓣,用开颅时的碎骨片(如咬除的蝶骨嵴外端)、或从远离发迹部位取小骨片填塞邻近发迹的骨孔,有利于术后局部美观
分层缝合肌肉、筋膜、帽状腱膜
皮内缝合皮肤
清理切口附近皮肤的血迹、消毒液痕迹
手术贴巾覆盖切口
手术完全清醒后再拔出气管插管
尽量避免药物催醒
拔管前必须脱氧5分钟以上,保证血氧饱和度仍在正常范围
肥胖病人、药物催醒病人要观察更长时间
麻醉苏醒延迟要马上带气管插管复查CT
出现手术不能解释的症状体征时也要带气管插管复查CT
一旦有需要手术处理的情况马上返回手术室
术后3-6小时之内严密观察,并记录病程记录,防止出现并发症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