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军主任医师
-
医院: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科室:
神经外科
- 颅脑火器伤的处置
- 垂体泌乳素瘤的手术治疗
- 外伤性脑脓肿
- 中颅窝脑膜瘤和鞍旁脑膜瘤
-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 医者仁心经典语录
- SARS十年,记住那些冲在一线...
- 脑外伤后急性脑血管损伤的诊断治...
-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手术诊疗
-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管理-江苏省手...
- “仿驾照”管理模式 三次黄牌医...
- 烟雾病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
- 烟雾病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 ...
- 脊髓栓系
- 后颅凹脑膜瘤
- 数字化手术室简介
- 医疗核心制度
- 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危...
- 脑动脉瘤破裂的急诊处理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
- 分享沉痛悼念王忠诚院士
- 我院邀请北京大学王岳教授来院讲...
- 脑性耗盐综合征
- 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
- 出血型烟雾病(Moyamoya...
- ONYX液态栓塞剂在脑动静脉畸...
- 颅内动脉瘤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
- 枕颈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
- 父爱无边如天地,请珍爱、怀念、...
- 《心术》经典语句经典语录
- 合理用药(rational a...
- 小脑前下动脉瘤(AICA)
- 蝶窦囊肿诊治47例分析
- 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
- 一个医生的感慨:
- 从医一生一辈子幸福
- 松果体区肿瘤
- 垂体泌乳素瘤的手术治疗
- 垂体腺瘤复发的治疗策略
- 蝶窦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颅脑外伤后并发延迟的综合征(p...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系列临床...
- 复杂脑动脉瘤治疗多技术集成与融...
- 江苏省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技术管理...
- 江苏省鞍区肿瘤切除技术管理规范...
- 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创新...
- 中颅窝脑膜瘤和鞍旁脑膜瘤
- 特鲁多医生的铭言
- 颈椎病及颈椎病性眩晕的防治
- 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
- 手术选择有三原则
- 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的特点
-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 江苏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椎管内...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颅颈交界区畸形
- 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
- 脑干血肿清除术 Evacuat...
- 脑出血的原因与治疗
- 颅内复杂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 颅内动脉手术治疗简史
- 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 前交通动脉瘤及其下丘脑穿动脉的...
-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
-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 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
- 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
-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
-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表单
- 垂体瘤诊疗要点分享
- 30个有趣的人生定律
- 男人的修养
- 蛛网膜囊肿的治疗
- 夏科氏关节(Charcot关节...
- 下丘脑性肥胖综述转
-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转
- 转放射性脑损伤
- 分享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
- 外伤性脑积水
- 中枢神经细胞瘤
- 转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的治疗
- 立体定向吸引法(脑出血 颅内血...
- 闭合伤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手术
- 颅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 颅脑外伤伴视神经损伤10例临床...
- 颅脑外伤合并颅神经损伤的研究
- 分享蛛网膜囊肿应该在何时手术?
- 分享脑动静脉畸形
- 分享动脉瘤手术体会
- 神经外科进修医师临床教学方法初...
- 分享蛛网膜囊肿的症状表现与手术...
- 转载]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表现 (...
- [转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囊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二级)手...
- 微创硬通道置入技术治疗脑出血(...
- 微创硬通道置入技术治疗脑出血(...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栓塞
- 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
- 脑室内脑膜瘤手术
- 小脑幕脑膜瘤手术
- 早年衰老综合症
- 脑出血微创学习交流
- 脑外伤后遗症的康复问题
-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 癫痫大发作时的紧急救助
- 鞍结节脑膜瘤完整切除
- 脊髓肿瘤完全切除手术分享
- 侧裂肿瘤手术时血管的保护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体会
- 后颅窝术后的一些处理体会
- 神经外科手术:知己知彼,百战不...
- 关于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
- 小脑肿瘤的手术
- 特大型脑膜瘤的治疗
- 原发性脑干出血
- 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非术区迟发...
- 痛的外科治疗
- 外伤大骨瓣手术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分...
- 颅脑重要标志分享
- 神经胶质瘤转
- 脑内囊肿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 胶质瘤治疗策略分享
- 读书笔记??脑的静脉分享
- 中央神经细胞瘤
- 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有感
-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 颅脑损伤和颅内压管理分享
- 分级不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伴...
- 脑膜瘤的外科手术入路及临床效果...
- 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 [转帖]《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渗...
- 转首选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巨大泌乳...
- 转:心肺复苏
- 全脑血管造影术
- (转)创伤性双侧跨横窦硬脑膜外...
- 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
- 垂体瘤可致不孕
- 男子汉的内分泌异常与垂体瘤
-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 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显微切除临床...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治...
- 转: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
- 经鼻垂体瘤手术入路方法
- 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
- 烟雾症最长能活多久?
- 手术治疗后颅凹硬膜外血肿45例...
-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厚度、中线...
- 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
- 现代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模式的...
- 棘突椎板切开复位在成人椎管内肿...
- 塑型钛板颅骨修补
- 转:警惕颅内的定时炸弹??脑动...
- 警惕颅内的定时炸弹—脑动脉瘤
- 转列举病例垂体瘤术后5年复发。
- 转患者,请尊重你的医生
- 转孩子不长个儿当心是脑瘤!
- 转儿童近视可预防!
- 不可忽视的性早熟
- 《曹操的头痛》
- 医药周评:医生成了廉价劳动力?
- 颅内复杂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 神经外科临床教学思维的探讨
- 颅内压增高脑损伤
- 重症脑外伤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
- 脑室及腰大池穿刺尿激酶持续灌洗...
-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治临床分析
- 哪些因素导致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
- 最小意识状态和植物状态的诊治
- 去骨瓣减压术能缓解创伤后脑动脉...
- 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诊断与...
- 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血钠紊乱及治...
- 曹操头痛的原因分析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介入栓塞治...
- 小儿疑似胶质瘤怎么办?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
- 早期超选择动脉灌注及血管成形术...
- 颅内动脉瘤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
- 微创硬通道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
-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原发...
- 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
- 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 ...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微创手术治...
- 大型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 ONYX液态栓塞剂在脑动静脉畸...
- CT 引导微创钻颅穿刺引流术治...
- 超早期动脉溶栓及血管成型术治疗...
- 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
- 急诊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
- Chiari I型畸形合并脊髓...
- 2012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 作者:陈军|发布时间:2013-04-15|浏览量:966次
指南内容
2007年第四版《WHO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分类》蓝皮书
2007年第四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蓝皮书是世界各国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诊断和分类的重要依据(I级证据)
严格按照2007年第四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蓝皮书,对胶质瘤进行病理诊断和分级(强烈推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陈军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于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特征的胶质瘤以及60%~70%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级证据);
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80%以上的低级别胶质瘤(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以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存在IDH1基因第132位点杂合突变(I级证据);
Ki-67: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I级证据);
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1p/19q LOH):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I级证据)。
7项是胶质瘤分级的基本原则,已被广大神经病理医师所接受(I级证据):
瘤细胞密度
瘤细胞的多形性或非典型性,包括低分化和未分化成分
瘤细胞核的高度异形性或非典型性,出现多核和巨核
具有高度的核分裂活性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出现肾小球样血管增生)
坏死(假栅状坏死)
增殖指数升高
胶质瘤病理诊断的操作流程
指南内容
手术后早期(<72 h)复查MRI :
采用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检查的容积定量分析为标准,评估胶质瘤切除范围。
高级别恶性胶质瘤的MRI的T1WI增强扫描是目前公认的影像学诊断“金标准”;
低级别恶性胶质瘤宜采用MRI的T2WI或FLAIR序列影像。
影像导引外科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恶性脑胶质瘤
指南内容
肿瘤局部照射,剂量50~60 GY;或全脑照射,剂量40~45 GY。
GTV:为MRI FLAIR/T2加权像上的异常信号区域。
CTV:为MRI FLAIR/T2加权像上的异常信号区域+外放2~3 cm。
放疗时机:
对肿瘤完全切除者:若预后因素属低危者可定期观察;若预后因素属高危者应予早期放疗。
对术后有肿瘤残留者:早期放疗。
靶区和剂量:
GTV:MRI FLAIR/T2加权像上的异常信号区域。
CTV:GTV或/和术腔边缘外扩1~2 cm。
方式和方法:
建议术后24~72 h做脑增强MRI,术后2~3周做脊髓增强MRI,脑积液细胞学检查应在术后2周以后。
全脑全脊髓照射(CS)+后颅凹加量照射(PF),照射分割剂量1.8 Gy/次。
一般风险组:CS 36 Gy,PF加量至54~56 Gy;或CS 23.4 Gy, PF 加量至54~56 Gy,联合化疗。
高风险组:CS 36 Gy,PF 加量至54~56 Gy,联合化疗。
应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照射。
指南内容
新诊断GBM
替莫唑胺(TMZ)同步放疗联合TMZ辅助化疗
放疗同步口服TMZ 75 mg/m2,共42天。放疗结束后4周,辅助TMZ治疗,起始剂量150 mg/m2,连续5天,28天为1个疗程 。若耐受良好,第二疗程TMZ可增量至200 mg/m2。 辅助TMZ化疗6个疗程。
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可使用ACNU(或其它烷化类药物BCNU、CCNU)联合VM26方案:ACNU(或其它烷化类药物BCNU、CCNU)90 mg/m2,D1,VM-26 60 mg/m2,D1-3,4~6 周1 周期,4~6 个疗程。
新诊断的间变性胶质瘤
放疗联合TMZ(同GBM)或应用亚硝脲类化疗药物;
PCV 方案(洛莫司汀+甲基苄肼+长春新碱) ;
亚硝脲类化疗方案,如ACNU 方案。
有条件的单位尽快开展MGMT启动子的甲基化PCR检查
- 对于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伴染色体1p 19q 联合缺失的病人不但对化疗敏感,而且生存期也明显延长。
低级别胶质瘤??主要推荐
对于全切者:
无高危因素的可以观察;
有高危因素的建议放疗或化疗。
对于残留者:
放疗或化疗。
有条件的单位对低级别胶质瘤的患者进行1p19q缺失的检测,若联合缺失者可以先化疗;
TMZ作为低级别胶质瘤辅助治疗的首选化疗药物。
PCV(长春新碱、CCNU和泼尼松龙)为儿童高级别胶质瘤的化疗方案(II级证据 );
尚没有证据支持TMZ单药可提高儿童高级别胶质瘤和脑干胶质瘤的总体疗效。
TMZ+沙利度胺方案对脑干胶质瘤安全且有效(IV级证据 )。
术后进行化疗,尤其是对不能接受放疗的婴幼儿患者;
长春新碱+卡铂对术后进展者有良好疗效(IV级证据 );
6-硫鸟嘌呤+丙卡巴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TPCV方案)对术后残留(未行放疗)的控制发挥作用(II级证据 );
低剂量顺铂+依托泊苷可作为有效治疗方案(IV级证据 );
TMZ有效,尤其是对于已放化疗过的患者(III级证据 )。
定义:1.年龄>3岁 ;2.术后肿瘤残留<1.5 cm3,肿瘤局限在后颅凹而无远处转移 ; 3. 蛛网膜下腔无播散,无中枢外血源性转移 (M0)及蛛网膜下腔转移者。
术后进行化疗,但不能替代放疗;
常用化疗药物:洛莫司汀、长春新碱、丙卡巴肼、顺铂、卡铂和VP16;
化疗方案:放疗后4~6周给予6个疗程标准化疗;
全身系统性大剂量化疗可有效提高生存率,特别是与放疗结合治疗时,能明显降低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
放疗前后进行夹心法化疗。
定义:年龄≤3岁、术后肿瘤残留≥1.5 cm3、有肿瘤远处播散和转移的证据(M1-4)的患者。所有有转移的髓母细胞瘤均归为高风险组。
化疗疗效尚不理想,没有证据支持夹心法化疗能提高总体疗效;
泼尼松+CCNU+长春新碱,卡铂/VP16等化疗方案可用于高风险髓母细胞瘤患儿。
成人和婴幼儿髓母细胞瘤
成人髓母细胞瘤术后进行化疗,夹心法化疗能够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3岁婴幼儿髓母细胞瘤术后单独给予化疗,大剂量冲击化疗可延缓或避免婴幼儿术后放疗;对于手术全切且无转移的婴幼儿患者,单纯大剂量化疗可替代放疗并获得满意疗效。
室管膜瘤??主要推荐
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
对于无中枢神经播散的室管膜瘤,术后只针对瘤床行局部放疗;
对于经MRI或CSF证实有脊髓转移的患者,应行全脑全脊髓放疗;
全脑全脊髓放疗+PCV联合化疗(洛莫司汀+长春新碱+泼尼松龙)较单独全脑全脊髓放疗并未获得生存获益(II级证据)
对于初发的恶性间变性室管膜瘤, 化疗,而在复发时可考虑化疗;
化疗在成人初发室管膜瘤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报道不一,缺乏临床RCT研究的明确结论。
指南内容
复发肿瘤出现明显占位效应且一般状态良好的患者
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同时与其他治疗手段结合使用;
初始治疗未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化疗的患者
标准化的替莫唑胺联合放化疗及辅助化疗方案(Stupp方案);
初始Stupp方案治疗均失败者
临床试验性治疗:剂量-强度替莫唑胺疗法、靶向分子抑制剂疗法、
抗血管生成疗法、基因疗法、免疫疗法和脑内注射靶向免疫毒素等;
对于不适合进行临床试验或无条件、途径接受临床试验治疗的患者
贝伐单抗单药或联合另外第二种药物(如依立替康)进行治疗 。
已接受放射治疗但病情仍有进展的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
选择应用替莫唑胺或者PCV化疗方案;对少突细胞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之前应明确1p/19q位点的缺失情况。
卡氯芥为首选化疗方案。
骨髓储备功能差或对化疗耐受性差的患者
选择高精度放射治疗(如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或贝伐单抗单药治疗。
多领域专家参与,包括神经外科学、放疗和化疗、神经病学、影像学、精神心理学、护理学与康复治疗学等;
采用MRS、灌注MRI、PET/CT可辅助区别放射性坏死与肿瘤进展;
监测并处理由肿瘤引起或治疗相关的病征:控制瘤周水肿中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减量与停用、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减量与停药时机、放疗和化疗的近期及远期副反应;
采用国际通用的评定手段、量表与技术来评估病人意识、精神心理和认知状态、神经功能障碍及生存质量。
指南内容
个体化综合治疗:
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
言语治疗
康复工程
抗痉挛治疗
康复护理
营养支持
娱乐治疗
镇痛
心理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治疗等
胶质瘤所致脑或脊髓功能受损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经康复干预后,
大部分人心理承受能力增加
可帮助昏迷患者促醒
减少术后并发症
减少滞留手术科室时间
增强病后体质
增加行动、言语、吞咽、认知、二便控制能力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重返工作岗位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