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
-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与脓包...
- 小儿史-约综合征简介及多形性红...
- 着色性干皮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新生儿脓疱疮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脂溢性角化病
- 口角炎
- 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
- 掌跖角化病的诊疗
- 混合结缔组织病的诊疗
- 着色性干皮病
- 汗管瘤
- 脂溢性角化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黏膜白斑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月经疹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掌跖角化病
- 天疱疮
-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
- 单纯疱疹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疗
- 多形性红斑如何诊治?
- 口周皮炎
- 寻常型鱼鳞病
- Bowen病(表皮内鳞癌)
- 斑状萎缩
- 化脓(生脓)性肉芽肿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黑变病
-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
- 白发
- 男性型脱发
- 结节性痒疹
- 化脓性汗腺炎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20几岁头发慢慢的变白是怎么回...
- 副银屑病
- 甲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离心性红斑
- 多形性日光疹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基底细胞癌
- 日晒伤
- 混合结缔组织病
- 杨柳絮漫天飞扬易造成过敏反应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病态皮肤的保养
- 什么是PASI评分,它有什么意...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单纯疱疹
- 斑秃
- 掌红斑
- 甲真菌病
- 白癜风
- 副肿瘤性天疱疮
- 什么是敏感皮肤?如何应对?
- 什么是“问题皮肤”?为什么“问...
- 什么是医学护肤品?
- 甲病
- 白发
- 汗疱疹
- 跖疣
- 寻常疣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 Bowen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汗孔角化症
- 掌红斑
- 丘疹性荨麻疹
- 乳房外 Paget病 6例临床...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斑状萎缩
- 光动力原理
- 为什么光动力治疗简称为PDT?
- 传染性软疣
- 多汗症
- 痒疹
- 化脓性肉芽肿
- 斑秃
- 男性型脱发
- 蚊叮咬
- 斯蒂尔病
-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 剥脱性唇炎
- 口角炎
- 淋巴管瘤
- 蕈样肉芽肿
- 项部疤痕性毛囊炎
- 化脓性汗腺炎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脂溢性角化病
- 指(趾)端粘液囊肿
- Paget病
- 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 月经疹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Kaposi水痘样疹
- 血管性水肿
- 药疹
- 疤痕疙瘩
- 急性女阴溃疡
- 黏膜白斑病
- 龟头炎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马拉色菌毛囊炎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
- 新生儿脓疱疮
- 脂溢性皮炎的日常护理
- 脂溢性皮炎
- 着色性干皮病
- 环状红斑
- 红斑性肢痛
- 皮肌炎
- 传染性软疣
- 玫瑰糠疹
- 斑秃
- 硬皮病
- 过敏性紫癜
- 酒渣鼻的治疗
- 硬皮病
- 瘙痒症
- 多形性红斑
-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
- 常见防晒食物
- 结节性痒疹
- 防晒知识入门
- 防晒指数
- 带状疱疹
- 口周皮炎
- 扁平苔藓
- 白塞氏病的治疗方法
- 白塞氏病
- 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的诊断要点及...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小儿复发性单纯疱疹该怎么用药?
- 单纯疱疹怎么治疗?
- 荨麻疹如何根治?
- 毛周角化症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
- 什么是皮肤淀粉样变?有哪些症状...
- 黏膜白斑
- 急性女阴溃疡
- 龟头炎
- 剥脱性唇炎
- 结节性血管炎
- 结节性红斑
- 单纯疱疹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疥疮
- 神经性皮炎
- 手、足、口病
- 男性型脱发
- 汗管瘤
- 肥大细胞增多症
- 月经疹
- 萎缩纹
- 梅毒治疗
- 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梅毒实验室检查
- 梅毒临床表现
- 梅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寻常型鱼鳞病
- 严寒防冻疮
- 带状疱疹为何剧痛难忍
-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 尖锐湿疣
- 银屑病
- 疤痕疙瘩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天疱疮
- 红斑狼疮
- 手足癣
- 痤疮
- 火棉胶样婴儿1例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脓疱疮
- 掌跖脓疱病
- 异位性皮炎
- 接触性皮炎
- 荨麻疹的治疗
- 荨麻疹临床表现及诊断
- 荨麻疹(Urticaria)-...
- 毛周角化症
- 面部基底细胞癌(溃疡型)一例
- 微波加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1...
- 维胺脂胶囊治疗指节垫的临床观察
- 阿维A治疗脓疱性银屑病27例临...
-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白癜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瘤型麻风病一例报告
- 冻疮
- 作者:王宝崇|发布时间:2008-12-12|浏览量:474次
冻疮是由湿冷所致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是深秋初冬与早春季节的一种常见病,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系由冷引起的异常反应。因长期寒冷(0~10℃)、潮湿或冷暖急变时,局部皮下小动脉痉挛,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瘀血,血液循环不良致局限性组织浸润而发病。此外,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肢端血循环障碍、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障碍、慢性中毒、感染、鞋袜过紧、缺乏运动及局部多汗潮湿等均可助长冻疮的发生。遗传、职业起一定作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王宝崇
【临床表现】
损害为局限性瘀血性暗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中央青紫,边缘呈鲜红色,
表面光泽,质柔软。按之褪色,去压后缓慢恢复红色。严重者可有水疱,疱破后形成溃疡。愈后存留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疤痕。自觉局部胀痒,遇热后加剧,溃烂后疼痛。对称性好发于四肢末端,以手指、手背、面部、耳廓、足趾、足缘、足跟等处多见。常见于儿童、妇女和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每当冬季发作,经过缓慢,天暖自愈。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或称多形红斑型冻疮)为本病的一个特殊类型,皮疹多分布于四肢末端及面颊,呈多形性,可有典型的虹膜样皮疹,好发于青年女性,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多于2~4周自愈。
另一种特殊类型的冻疮多见于较肥胖女性的股外侧部。皮损呈有特征性的蓝红色浸润性斑,偶可有继发性溃疡和常合并毛囊性角栓。这些损害完全与冷暴露有关,且在温暖环境中显著消退,国外发生者常有骑马嗜好。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寒冷季节发病,皮损的特征性分布及皮疹特点,除外其他内脏疾病后,即可诊断。
某些内脏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血症可发生冻疮样皮损,应注意寻找原发病。冻疮尚应与小腿红绀病相鉴别,该病见于成年妇女,两小腿青紫,皮肤冷厥,微肿,远端着色重,不破溃,无自觉症状,终年不退,与季节无关。
【治疗】
1.全身治疗
(1)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常用药物有烟酸、硝苯吡啶、路丁(复方路丁)、维生素E、丹参片等。方法:烟酸每次50mg,3次/d;哨苯吡啶20mg/d,服3d后改为20mg,2次/d,再服3d,然后早晨40mg,夜间20mg,维持2个月;复方丹参片每次3~5片,3次/d。对寒冷性多形性红斑,可口服大剂量维生素E,每日600mg。脑益嗪对微小动脉、静脉有扩张作用,可改善局部循环,成人口服25mg,3次/d,治疗冻疮有一定效果。
(2)抗组胺药物 如赛庚啶对冷性异常反应效果较佳。
(3)莨菪类药物 有实验报告阿托品、654-2对小血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临床用于治疗冻疮有肯定的疗效。成人口服:阿托品15~30mg,3次/d;654-2 10~15mg,3次/d。有人将阿托品、654-2制成不同浓度的外搽剂、油膏、乳剂、涂膜剂等,局部涂搽。
(4)中医中药 法宜温热祛寒,活血化瘀。可用当归四逆汤及桂枝红花汤方药加麻黄3~6g煎服。或用益气、活血、温阳法,可调整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粘度,加速血流,消除微循环障碍而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处方:党参9g、黄芪15g、附子6g(先煎)、桂枝9g、当归9g、丹参9g,陈皮6g。寒重者加干姜6g和炙甘草6g,血瘀症显著者加桃仁9g、红花9g。中药雷公藤,20mg,3次/d,能缩短冻疮的自然病程,服用雷公藤应定期查血象及肝功。
2.局部治疗 原则为软化浸润,改善血行,促进吸收,防止感染。
(1)局部用药:①未破者可选用10%樟脑软膏或樟脑酒精、松节油、猪油蜂蜜软膏(猪油30%、蜂蜜70%)、冻疮软膏I号等外涂,或者用紫色消肿膏及辣椒酊。②已破溃者可用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百多邦软膏,或用10%硼酸软膏、10%鱼石脂软膏、冻疮膏I号、化毒散软膏等。有糜烂和溃疡的重症冻疮,首先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创面,尔后涂敷呋喃西林霜或新霉素霜,用无菌纱布包扎,换药至痊愈为止。
(2)局部理疗:常采用红外线局部照射,近年报道应用He-Ne激光、TDP治疗器、热辐射器、恒磁场、高分子驻极体(电子伤筋膏)敷贴,以及直流电、水浴疗法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激光穴位照射可取穴足三里、复溜、血海,穴位照射后,再对冻疮局部行散焦普遍照射。浸石蜡疗法亦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3)验方:①桔皮生姜汤:方用新鲜桔皮3~4个,生姜30g。将上药加水2000ml煎煮30min,待水温与皮肤接触能耐受为止,浸泡并用药渣复盖患处,每晚1次,每次30min,通常用药3~5次即愈,适用于未破溃冻疮。②桂附煎:方用桂枝50g、红花20g、附子20g、荆芥20g、紫苏叶20g,加水3000ml煎沸,稍冷后将患处浸入药液中,3次/d,每次20~30min,边浸边用药渣揉搓患处,每剂连用3d。如耳廓、面都不宜浸泡处,可用毛巾浸蘸药液作热敷。适用于未破溃冻疮。③桂苏酒:方用桂枝、苏木各100g,细辛、艾叶、当归、生姜、花椒各60g,辣椒6枚、樟脑30g、75%酒精3000ml。将上药置入容器封口,泡浸7d后即用。用棉蘸药反复涂搽患处,3次/d,平均2~4d可愈。适用于未破溃冻疮。④复方樟脑酒:方用樟脑10g、花椒50g、干辣椒3g、甘油20ml、95%酒精100ml。将花椒、干辣椒研碎浸入95%酒精内7d后滤出,再加樟脑、甘油混匀即成。每日涂搽5~7次。破溃冻疮忌用。⑤复方阿托品霜:阿托品0.1%、尿素5%、樟脑1%、赛庚啶0.05%,诸药加入单纯霜基质拌匀备用。3~4次/d外涂揉擦。对渗出或溃疡者,先用3%硼酸水冲洗或庆大霉素局部撒布,无渗液后再用本霜。⑥蛇酶霜:每20g单纯霜基质加入蝮蛇抗栓酶1IU,外涂患处再轻揉数分钟,3次/d。⑦山桂膏:Ⅰ号膏:山莨菪碱400mg、肉桂3g、樟脑2g,研极细粉,加凡士林95g。用于红斑水肿期。Ⅱ号膏:I号膏100g,土霉索粉25万IU,拌匀即可。用于糜烂溃疡者。⑧复方当归软膏:I号:取当归浸膏、羊毛脂各20g,凡士林29.5g、甘油10g,置容器中,水浴加热熔化,冷凝前加干姜粉20g,薄荷脑(研末)0.5g拌匀即成。涂患处,2~3次/d。适用于未破皮者。Ⅱ号:当归浸膏10g、鱼肝油15g、桉油3g、凡士林、羊毛脂各30g,置容器中水浴加热熔化,冷凝前加血竭10g、硼酸2g(共研末)搅匀即成。适用于溃破有感染者。⑨冻疮涂膜:I方:黄明胶50g、甘油15g,用于未破皮者;Ⅱ方:黄明胶50g、紫草25g、当归25g、甘草25g(共研末过筛)、甘油15g。用于溃烂者。⑩马勃膏(马勃20g,凡士林80g)外敷,1次/d,用于已溃破者。⑾紫云膏(紫草和当归各30g,胡麻油1000ml,黄蜡150g)外敷可用于冻疮溃疡。
(4)药物手套用于防治冻疮:将中药桂枝、肉桂等研粉,辅以润肤的羊毛脂、凡士林等作基质,经一定程序加工后装入手套背面特制的夹层中。这些药物性热味辛具温通经络、祛寒止痛的功用,在手部肤温作用下缓慢释放,渗透到手背皮肤,从而使冻疮得到治疗。临床防治冻疮总有效率达85.9%。
【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耐寒能力。
2.营养不良、贫血及具有冻疮素质者应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
3.入冬注意保暖,衣服宜宽畅温暖。外出时局部宜涂防冻油膏。
4.皮肤应保持干燥,避免长久接触寒冷潮湿。
5.鞋袜不宜过紧,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用热水浸泡。
6.治疗慢性贫血及消耗性疾病。
7.常行局部按摩及温水浴,改善血液循环。
8.可在入冬前一段时间,用紫外线照射以前患冻疮的部位,隔10~20d 1次。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