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
-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与脓包...
- 小儿史-约综合征简介及多形性红...
- 着色性干皮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新生儿脓疱疮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脂溢性角化病
- 口角炎
- 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
- 掌跖角化病的诊疗
- 混合结缔组织病的诊疗
- 着色性干皮病
- 汗管瘤
- 脂溢性角化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黏膜白斑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月经疹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掌跖角化病
- 天疱疮
-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
- 单纯疱疹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疗
- 多形性红斑如何诊治?
- 口周皮炎
- 寻常型鱼鳞病
- Bowen病(表皮内鳞癌)
- 斑状萎缩
- 化脓(生脓)性肉芽肿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黑变病
-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
- 白发
- 男性型脱发
- 结节性痒疹
- 化脓性汗腺炎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20几岁头发慢慢的变白是怎么回...
- 副银屑病
- 甲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离心性红斑
- 多形性日光疹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基底细胞癌
- 日晒伤
- 混合结缔组织病
- 杨柳絮漫天飞扬易造成过敏反应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病态皮肤的保养
- 什么是PASI评分,它有什么意...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单纯疱疹
- 斑秃
- 掌红斑
- 甲真菌病
- 白癜风
- 副肿瘤性天疱疮
- 什么是敏感皮肤?如何应对?
- 什么是“问题皮肤”?为什么“问...
- 什么是医学护肤品?
- 甲病
- 白发
- 汗疱疹
- 跖疣
- 寻常疣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 Bowen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汗孔角化症
- 掌红斑
- 丘疹性荨麻疹
- 乳房外 Paget病 6例临床...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斑状萎缩
- 光动力原理
- 为什么光动力治疗简称为PDT?
- 多汗症
- 痒疹
- 化脓性肉芽肿
- 斑秃
- 男性型脱发
- 蚊叮咬
- 斯蒂尔病
-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 剥脱性唇炎
- 口角炎
- 淋巴管瘤
- 蕈样肉芽肿
- 项部疤痕性毛囊炎
- 化脓性汗腺炎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脂溢性角化病
- 指(趾)端粘液囊肿
- Paget病
- 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 月经疹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Kaposi水痘样疹
- 血管性水肿
- 药疹
- 疤痕疙瘩
- 急性女阴溃疡
- 黏膜白斑病
- 龟头炎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马拉色菌毛囊炎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
- 新生儿脓疱疮
- 脂溢性皮炎的日常护理
- 脂溢性皮炎
- 着色性干皮病
- 环状红斑
- 红斑性肢痛
- 皮肌炎
- 传染性软疣
- 玫瑰糠疹
- 斑秃
- 硬皮病
- 过敏性紫癜
- 酒渣鼻的治疗
- 硬皮病
- 瘙痒症
- 多形性红斑
-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
- 常见防晒食物
- 结节性痒疹
- 防晒知识入门
- 防晒指数
- 带状疱疹
- 口周皮炎
- 扁平苔藓
- 白塞氏病的治疗方法
- 白塞氏病
- 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的诊断要点及...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小儿复发性单纯疱疹该怎么用药?
- 单纯疱疹怎么治疗?
- 荨麻疹如何根治?
- 毛周角化症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
- 什么是皮肤淀粉样变?有哪些症状...
- 黏膜白斑
- 急性女阴溃疡
- 龟头炎
- 剥脱性唇炎
- 结节性血管炎
- 结节性红斑
- 单纯疱疹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疥疮
- 神经性皮炎
- 手、足、口病
- 男性型脱发
- 汗管瘤
- 肥大细胞增多症
- 月经疹
- 萎缩纹
- 梅毒治疗
- 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梅毒实验室检查
- 梅毒临床表现
- 梅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寻常型鱼鳞病
- 严寒防冻疮
- 带状疱疹为何剧痛难忍
-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 尖锐湿疣
- 银屑病
- 疤痕疙瘩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天疱疮
- 红斑狼疮
- 手足癣
- 痤疮
- 火棉胶样婴儿1例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脓疱疮
- 掌跖脓疱病
- 异位性皮炎
- 接触性皮炎
- 荨麻疹的治疗
- 荨麻疹临床表现及诊断
- 荨麻疹(Urticaria)-...
- 冻疮
- 毛周角化症
- 面部基底细胞癌(溃疡型)一例
- 微波加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1...
- 维胺脂胶囊治疗指节垫的临床观察
- 阿维A治疗脓疱性银屑病27例临...
-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白癜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瘤型麻风病一例报告
- 传染性软疣
- 作者:王宝崇|发布时间:2010-03-07|浏览量:999次
传染性软疣是由痘病毒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在皮肤上发生蜡样光泽半球形丘疹,顶端有脐凹,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本病可接触传染、自体接种或通过性接触传染。
【病因及发病机理】
传染性软疣病毒属含DNA的痘病毒,电镜下呈“砖形”,大小约300×200×100nm。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以温热潮湿地区及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较多。传播方式是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也可自体接种。往往在公共浴室或游泳池中被传染,在青年人可通过性接触传染,故有人将其列入性传播疾病。人类为本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王宝崇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潜伏期为2~7周,皮损为米粒大至豌豆大的半球形丘疹,灰白、乳白或正常肤色,周缘微红,表面光滑如涂蜡,中央凹陷如脐窝。挑破顶端,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软疣小体)。损害数目多少不等,散在分布,互不融合。皮损可发生除掌跖外的任何部位,儿童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成人好发于下腹部、耻骨部、生殖器及股内侧。在男性同性恋者,其皮损可发生在肛周、唇、舌及颊黏膜。极少数患者其损害偶可角化而似小的皮角,称之为“角化性传染性软疣”。本病有自限性,一般持续数月至数年,可自行消退,病程与数目无关,愈后不留疤痕。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其皮损顶端脐凹,能挤出乳酪状物及发病部位、年龄等特点,一般诊断不难。对于单个较大的皮损,需与基底细胞癌、角化棘皮瘤进行鉴别,必要时可作病理组织检查。
【治疗】
本病主要是局部治疗,其目的是除去软疣小体,破坏包囊,常用方法如下:
1.局部治疗
(1)外科摘除:局部常规清毒,持尖弯蚊式血管钳钳夹疣体,将乳酪样物挤出;或用无齿镊夹住皮损,用力连包囊一并挤除,然后涂以2.5%碘酊或石炭酸或三氯醋酸,压迫止血。亦可用黑头粉刺压出器挤压出软疣小体,再涂2.5%碘酊。
(2)亦可用电解或液氮冷冻。
(3)2.5%碘酊点涂软疣,2次/d,约半个月可愈,适用于较小损害。
(4)有报道用0.1%维A酸酒精,或用10%水杨酸冰醋酸外搽亦有效。
(5)如系性传播患者,应给予其它性传播疾病检查,其配偶或性伴亦应检查,若已有感染者亦应治疗。
【预防】
本病于温暖潮湿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国家发病率高,由于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致抵抗力下降,居住拥挤易于接触而传染。在青年人常为性接触而传播。故预防重点为提高生活水平,加强儿童保健,普及卫生知识,改善居住条件,保持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对青年人应加强性传播疾病常识教育。劝其终止性乱行为。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