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
-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与脓包...
- 小儿史-约综合征简介及多形性红...
- 着色性干皮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新生儿脓疱疮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脂溢性角化病
- 口角炎
- 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
- 掌跖角化病的诊疗
- 混合结缔组织病的诊疗
- 着色性干皮病
- 汗管瘤
- 脂溢性角化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黏膜白斑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月经疹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掌跖角化病
- 天疱疮
-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
- 单纯疱疹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疗
- 多形性红斑如何诊治?
- 口周皮炎
- 寻常型鱼鳞病
- Bowen病(表皮内鳞癌)
- 斑状萎缩
- 化脓(生脓)性肉芽肿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黑变病
-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
- 白发
- 男性型脱发
- 结节性痒疹
- 化脓性汗腺炎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20几岁头发慢慢的变白是怎么回...
- 副银屑病
- 甲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离心性红斑
- 多形性日光疹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基底细胞癌
- 日晒伤
- 混合结缔组织病
- 杨柳絮漫天飞扬易造成过敏反应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病态皮肤的保养
- 什么是PASI评分,它有什么意...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单纯疱疹
- 斑秃
- 掌红斑
- 甲真菌病
- 白癜风
- 副肿瘤性天疱疮
- 什么是敏感皮肤?如何应对?
- 什么是“问题皮肤”?为什么“问...
- 什么是医学护肤品?
- 甲病
- 白发
- 汗疱疹
- 跖疣
- 寻常疣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 Bowen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汗孔角化症
- 掌红斑
- 丘疹性荨麻疹
- 乳房外 Paget病 6例临床...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斑状萎缩
- 光动力原理
- 为什么光动力治疗简称为PDT?
- 传染性软疣
- 多汗症
- 痒疹
- 化脓性肉芽肿
- 斑秃
- 男性型脱发
- 蚊叮咬
- 斯蒂尔病
-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 剥脱性唇炎
- 口角炎
- 淋巴管瘤
- 蕈样肉芽肿
- 项部疤痕性毛囊炎
- 化脓性汗腺炎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脂溢性角化病
- 指(趾)端粘液囊肿
- Paget病
- 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 月经疹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Kaposi水痘样疹
- 血管性水肿
- 药疹
- 疤痕疙瘩
- 急性女阴溃疡
- 黏膜白斑病
- 龟头炎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马拉色菌毛囊炎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
- 新生儿脓疱疮
- 脂溢性皮炎的日常护理
- 脂溢性皮炎
- 着色性干皮病
- 环状红斑
- 红斑性肢痛
- 皮肌炎
- 传染性软疣
- 玫瑰糠疹
- 斑秃
- 硬皮病
- 过敏性紫癜
- 酒渣鼻的治疗
- 硬皮病
- 瘙痒症
- 多形性红斑
-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
- 常见防晒食物
- 结节性痒疹
- 防晒知识入门
- 防晒指数
- 带状疱疹
- 口周皮炎
- 扁平苔藓
- 白塞氏病的治疗方法
- 白塞氏病
- 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的诊断要点及...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小儿复发性单纯疱疹该怎么用药?
- 单纯疱疹怎么治疗?
- 荨麻疹如何根治?
- 毛周角化症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
- 什么是皮肤淀粉样变?有哪些症状...
- 黏膜白斑
- 急性女阴溃疡
- 龟头炎
- 剥脱性唇炎
- 结节性血管炎
- 结节性红斑
- 单纯疱疹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疥疮
- 神经性皮炎
- 手、足、口病
- 男性型脱发
- 汗管瘤
- 肥大细胞增多症
- 月经疹
- 萎缩纹
- 梅毒治疗
- 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梅毒实验室检查
- 梅毒临床表现
- 梅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寻常型鱼鳞病
- 严寒防冻疮
- 带状疱疹为何剧痛难忍
-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 尖锐湿疣
- 银屑病
- 疤痕疙瘩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天疱疮
- 红斑狼疮
- 手足癣
- 痤疮
- 火棉胶样婴儿1例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脓疱疮
- 掌跖脓疱病
- 异位性皮炎
- 接触性皮炎
- 荨麻疹的治疗
- 荨麻疹临床表现及诊断
- 荨麻疹(Urticaria)-...
- 冻疮
- 毛周角化症
- 面部基底细胞癌(溃疡型)一例
- 微波加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1...
- 维胺脂胶囊治疗指节垫的临床观察
- 阿维A治疗脓疱性银屑病27例临...
-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白癜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瘤型麻风病一例报告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作者:王宝崇|发布时间:2010-01-31|浏览量:466次
本病是由埃巴病毒(Epstein-Barr Vivus,EB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预后良好。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周围血液中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V的抗体等。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王宝崇
【病因及发病机理】
EBV属疱疹科DNA病毒,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和其它疱疹病毒无区别。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病,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飞沫传播虽有可能性,但并不重要。病毒进入口腔后感染喉上皮细胞进入机体,可能先在咽部的淋巴组织内繁殖,感染B淋巴细胞,继而侵入血循环中产生病毒血症,播散至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亦可随感染的淋巴细胞流动而进入神经系统。本病通常散发,四季均可发病,稍多见于秋冬季。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15~30岁年龄组为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d,一般为9~11d,成人可达30d以上。起病急缓不一,约40%有前驱症状,如头痛、畏寒、全身不适及食欲不振等。大多数患者可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热型不定,常持续1~2周,在严重病例可持续数周或更长。起病数日后可出现咽峡炎、弥漫性膜性扁桃体炎,硬软腭及咽弓处可有多数出血点。早期即有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最常见于颈部、腋下、肱骨内上髁及腹股沟等,胸或腹腔淋巴结亦可肿大。肿大淋巴结大多在热退后几周内消失,少数消退徐缓。约30%病例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多达2/3的病例。约50~70%病例有脾肿大,可于肋缘下2~3cm处扪及。
约10~15%患者于发病第4~10d出现皮疹,其形态可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红斑或麻疹样、水疱样及荨麻疹样皮疹。多好于躯干及前臂伸侧。亦可发于面部及下肢。皮疹通常持续3~7d消退,不留痕迹。有报道本病患者在应用氨苄青霉素后往往有过敏反应,会使皮疹发生率增加到80%左右。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
实验室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低,至第一周末可上升到10~20×109/L,最高可达30~60×109/L。白细胞分类则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可占总数的60%,在婴幼儿可高达90%左右。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效价在1:80以上具有诊断价值。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以临床症状、皮损特点、典型血象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二者较为重要。本病有时需与巨细胞病毒所致的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后者很少出现咽痛与淋巴结肿大,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可资区别。
【治疗】
本病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卧床休息,支持疗法,加强护理,注意口腔清洁。若出现黄疸则按病毒性肝炎的处理原则治疗。淋巴结肿痛可作局部冷敷。抗生素和磺胺对本病无效,但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以选用,宜选用青霉素,疗程7~10d。替硝唑及洁霉素对咽峡炎亦有效。
糖皮质激素对咽部及喉头有严重水肿者有应用指征,可使炎症迅速消退,及时应用尚可避免气管切开。糖皮质激素也可考虑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等。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应随时警惕脾破裂发生的可能,一旦发现脾破裂,迅速补充血容量和进行脾切除。
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及其它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对治疗本病可能有帮助,但其确切的疗效未能证实。阿昔洛韦与激素联合用药,对减少病毒复制可能有一定作用。
中医中药治疗,临床见证属风湿挟痰,治宜疏风化痰、清热散结,方用消风导赤散与散结灵汤加减:生地20g、赤茯苓10g、白藓皮10g、银花12g、地丁15g、黄连12g、木通12g、乳香12g、没药12g、地龙肉12g、菖蒲12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14~21剂为1疗程。
若并发脑炎,则为湿热侵犯心包,宜清热安神、平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2g、生赭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20g、石决明15g、生地15g、生龟板15g、玄参12g、栀子12g、龙胆草12g、茯神12g、泽泻12g、白蒺藜12g。水煎服,每日1剂。
【预防】
1.急性期患者应住院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用具、污染物均要用漂白粉、氯胺或煮沸清毒。
2.集体机构发生本病流行可就地隔离。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