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
-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与脓包...
- 小儿史-约综合征简介及多形性红...
- 着色性干皮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新生儿脓疱疮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脂溢性角化病
- 口角炎
- 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
- 掌跖角化病的诊疗
- 混合结缔组织病的诊疗
- 着色性干皮病
- 汗管瘤
- 脂溢性角化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黏膜白斑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月经疹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掌跖角化病
- 天疱疮
-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
- 单纯疱疹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疗
- 多形性红斑如何诊治?
- 口周皮炎
- 寻常型鱼鳞病
- Bowen病(表皮内鳞癌)
- 斑状萎缩
- 化脓(生脓)性肉芽肿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黑变病
-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
- 白发
- 男性型脱发
- 结节性痒疹
- 化脓性汗腺炎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20几岁头发慢慢的变白是怎么回...
- 副银屑病
- 甲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离心性红斑
- 多形性日光疹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基底细胞癌
- 日晒伤
- 混合结缔组织病
- 杨柳絮漫天飞扬易造成过敏反应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病态皮肤的保养
- 什么是PASI评分,它有什么意...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单纯疱疹
- 斑秃
- 掌红斑
- 甲真菌病
- 白癜风
- 副肿瘤性天疱疮
- 什么是敏感皮肤?如何应对?
- 什么是“问题皮肤”?为什么“问...
- 什么是医学护肤品?
- 甲病
- 白发
- 汗疱疹
- 跖疣
- 寻常疣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 Bowen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汗孔角化症
- 掌红斑
- 丘疹性荨麻疹
- 乳房外 Paget病 6例临床...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光动力原理
- 为什么光动力治疗简称为PDT?
- 传染性软疣
- 多汗症
- 痒疹
- 化脓性肉芽肿
- 斑秃
- 男性型脱发
- 蚊叮咬
- 斯蒂尔病
-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 剥脱性唇炎
- 口角炎
- 淋巴管瘤
- 蕈样肉芽肿
- 项部疤痕性毛囊炎
- 化脓性汗腺炎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脂溢性角化病
- 指(趾)端粘液囊肿
- Paget病
- 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 月经疹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Kaposi水痘样疹
- 血管性水肿
- 药疹
- 疤痕疙瘩
- 急性女阴溃疡
- 黏膜白斑病
- 龟头炎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马拉色菌毛囊炎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
- 新生儿脓疱疮
- 脂溢性皮炎的日常护理
- 脂溢性皮炎
- 着色性干皮病
- 环状红斑
- 红斑性肢痛
- 皮肌炎
- 传染性软疣
- 玫瑰糠疹
- 斑秃
- 硬皮病
- 过敏性紫癜
- 酒渣鼻的治疗
- 硬皮病
- 瘙痒症
- 多形性红斑
-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
- 常见防晒食物
- 结节性痒疹
- 防晒知识入门
- 防晒指数
- 带状疱疹
- 口周皮炎
- 扁平苔藓
- 白塞氏病的治疗方法
- 白塞氏病
- 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的诊断要点及...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小儿复发性单纯疱疹该怎么用药?
- 单纯疱疹怎么治疗?
- 荨麻疹如何根治?
- 毛周角化症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
- 什么是皮肤淀粉样变?有哪些症状...
- 黏膜白斑
- 急性女阴溃疡
- 龟头炎
- 剥脱性唇炎
- 结节性血管炎
- 结节性红斑
- 单纯疱疹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疥疮
- 神经性皮炎
- 手、足、口病
- 男性型脱发
- 汗管瘤
- 肥大细胞增多症
- 月经疹
- 萎缩纹
- 梅毒治疗
- 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梅毒实验室检查
- 梅毒临床表现
- 梅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寻常型鱼鳞病
- 严寒防冻疮
- 带状疱疹为何剧痛难忍
-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 尖锐湿疣
- 银屑病
- 疤痕疙瘩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天疱疮
- 红斑狼疮
- 手足癣
- 痤疮
- 火棉胶样婴儿1例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脓疱疮
- 掌跖脓疱病
- 异位性皮炎
- 接触性皮炎
- 荨麻疹的治疗
- 荨麻疹临床表现及诊断
- 荨麻疹(Urticaria)-...
- 冻疮
- 毛周角化症
- 面部基底细胞癌(溃疡型)一例
- 微波加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1...
- 维胺脂胶囊治疗指节垫的临床观察
- 阿维A治疗脓疱性银屑病27例临...
-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白癜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瘤型麻风病一例报告
- 斑状萎缩
- 作者:王宝崇|发布时间:2010-04-14|浏览量:448次
本病又称皮肤松弛症(Anetoderma),临床特点为好发于腰、背及四肢皮肤的淡红斑及萎缩,由于失去弹性而松弛,有时可呈柔软的轻度隆起,指按时有疝囊样感。临床可分为:①原发性斑状萎缩,包括Jadassohn-Pellizari型皮肤松驰症、Schweninger-Buzzi型松驰症、皮肤痘疮型斑状萎缩;②继发性斑状萎缩。
【病因及发病机理】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王宝崇
病因不明,可能由于先天性缺陷使弹力纤维生成障碍所致,亦可能是内分泌障碍、植物神经机能失调、神经营养机能障碍,以及外伤和感染等因素而诱发,也可继发于原有的皮肤疾患,如梅毒、麻风、红斑狼疮、结节性黄瘤等。
【临床表现】
1.Jadassohn-Pellizari型皮肤松弛症(Anetoderma of Jadassohn-Pellizari) 多见于女性,青年时期发病约占半数,特点为斑状萎缩前局部先有炎症反应。损害初起为扁豆至指甲大或更大的淡红斑,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经几周或几个月,因浸润吸收形成表面光滑、干燥、微凹的萎缩斑片,呈皱纹状;继而变为淡白色或珍珠母色、柔软与松弛的扁平隆起或呈囊状膨起,指压易陷入,放开手指则又膨起而极似腹疝。皮损数目不定,约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往往对称发生于腰背、侧腹、四肢伸侧,特别是肩部。损害之间皮肤正常,不累及黏膜。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损害达一定程度后终生不变。
2.Schweninger-Buzzi型皮肤松弛症(Anetoderma of Schweninger-Buzzi) 主要见于30~50岁的妇女,特点为临床与组织病理变化自始至终无炎症反应。大多对称分布于手背、肩和上臂伸侧。皮损初起常为突然发生多数正常肤色的圆形或卵圆形丘疹,逐渐增大呈淡褐色或苍白色,柔软而呈疝样隆起的瘤样损害,按压时有空虚感,损害数目众多,约数十个至数百个不等。
3.皮肤痘疮样斑状萎缩(Atrophia Maculosa Varioliformis Cutis) 往往有家族史,症状始于儿童期,皮损好发于面部、胸腹部而不累及四肢未端,为圆形或椭圆形凹点状皮肤萎缩,孤立不对称分布。
4.继发性斑状萎缩(Secondary Macular Atrophy) 皮损与原发性斑状萎缩相同,主要分布于躯干。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诊断一般不难。但有时需与神经纤维瘤病、局灶性皮肤发育不全所致的脂肪疝等疾病相鉴别,皮肤活组织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治疗】
Jadassohn-Pellizari型皮肤松驰症在早期有炎症的阶段可试用青霉素治疗,萎缩期则治疗困难。文献报道可试用砷剂、维生素类、自体血清、按摩、温浴、体疗、透热、紫外线、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与脑垂体激素等治疗本病,其疗效不肯定。Schweninger-Buzzi型皮肤松驰症皮肤痘疮样斑状萎缩治疗更加困难。继发性斑状萎缩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