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
-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与脓包...
- 小儿史-约综合征简介及多形性红...
- 着色性干皮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新生儿脓疱疮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脂溢性角化病
- 口角炎
- 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
- 掌跖角化病的诊疗
- 混合结缔组织病的诊疗
- 着色性干皮病
- 汗管瘤
- 脂溢性角化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黏膜白斑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月经疹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掌跖角化病
- 天疱疮
-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
- 单纯疱疹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疗
- 多形性红斑如何诊治?
- 口周皮炎
- 寻常型鱼鳞病
- Bowen病(表皮内鳞癌)
- 斑状萎缩
- 化脓(生脓)性肉芽肿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黑变病
-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
- 白发
- 男性型脱发
- 结节性痒疹
- 化脓性汗腺炎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20几岁头发慢慢的变白是怎么回...
- 副银屑病
- 甲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离心性红斑
- 多形性日光疹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基底细胞癌
- 日晒伤
- 混合结缔组织病
- 杨柳絮漫天飞扬易造成过敏反应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病态皮肤的保养
- 什么是PASI评分,它有什么意...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单纯疱疹
- 斑秃
- 掌红斑
- 甲真菌病
- 白癜风
- 副肿瘤性天疱疮
- 什么是敏感皮肤?如何应对?
- 什么是“问题皮肤”?为什么“问...
- 什么是医学护肤品?
- 甲病
- 白发
- 汗疱疹
- 跖疣
- 寻常疣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 Bowen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汗孔角化症
- 掌红斑
- 丘疹性荨麻疹
- 乳房外 Paget病 6例临床...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斑状萎缩
- 光动力原理
- 为什么光动力治疗简称为PDT?
- 传染性软疣
- 多汗症
- 痒疹
- 化脓性肉芽肿
- 斑秃
- 男性型脱发
- 蚊叮咬
- 斯蒂尔病
-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 剥脱性唇炎
- 口角炎
- 淋巴管瘤
- 蕈样肉芽肿
- 项部疤痕性毛囊炎
- 化脓性汗腺炎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脂溢性角化病
- 指(趾)端粘液囊肿
- Paget病
- 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 月经疹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Kaposi水痘样疹
- 血管性水肿
- 药疹
- 疤痕疙瘩
- 急性女阴溃疡
- 黏膜白斑病
- 龟头炎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马拉色菌毛囊炎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
- 新生儿脓疱疮
- 脂溢性皮炎的日常护理
- 脂溢性皮炎
- 着色性干皮病
- 环状红斑
- 红斑性肢痛
- 皮肌炎
- 传染性软疣
- 玫瑰糠疹
- 斑秃
- 硬皮病
- 过敏性紫癜
- 酒渣鼻的治疗
- 硬皮病
- 瘙痒症
- 多形性红斑
-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
- 常见防晒食物
- 结节性痒疹
- 防晒知识入门
- 防晒指数
- 带状疱疹
- 口周皮炎
- 扁平苔藓
- 白塞氏病的治疗方法
- 白塞氏病
- 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的诊断要点及...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小儿复发性单纯疱疹该怎么用药?
- 单纯疱疹怎么治疗?
- 荨麻疹如何根治?
- 毛周角化症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
- 什么是皮肤淀粉样变?有哪些症状...
- 黏膜白斑
- 急性女阴溃疡
- 龟头炎
- 剥脱性唇炎
- 结节性血管炎
- 结节性红斑
- 单纯疱疹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疥疮
- 神经性皮炎
- 男性型脱发
- 汗管瘤
- 肥大细胞增多症
- 月经疹
- 萎缩纹
- 梅毒治疗
- 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梅毒实验室检查
- 梅毒临床表现
- 梅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寻常型鱼鳞病
- 严寒防冻疮
- 带状疱疹为何剧痛难忍
-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 尖锐湿疣
- 银屑病
- 疤痕疙瘩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天疱疮
- 红斑狼疮
- 手足癣
- 痤疮
- 火棉胶样婴儿1例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脓疱疮
- 掌跖脓疱病
- 异位性皮炎
- 接触性皮炎
- 荨麻疹的治疗
- 荨麻疹临床表现及诊断
- 荨麻疹(Urticaria)-...
- 冻疮
- 毛周角化症
- 面部基底细胞癌(溃疡型)一例
- 微波加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1...
- 维胺脂胶囊治疗指节垫的临床观察
- 阿维A治疗脓疱性银屑病27例临...
-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白癜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瘤型麻风病一例报告
- 手、足、口病
- 作者:王宝崇|发布时间:2009-01-20|浏览量:1143次
本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71引起的以手、足、口腔局限性黏膜皮疹、疱疹、水疱、溃疡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本病自1953年首次报道以来,已多次流行。5岁以下儿童多见,夏季多发。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可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有柯萨奇A组16型病毒(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此外CoxA10、A5、A7、A9、A4、A2以及CoxB1~5等病毒亦有发生。患者咽部分泌物、唾液及粪便均含有一定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奶具及玩具的接触传染或经口传染,与患者同居一室最易传染。本病90%以上发生在夏秋季,3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但成人亦可发生。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的流行。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王宝崇
【临床表现】
潜伏期2~7d。多为突然发病,可无任何前驱症状。约半数患者发热,体温38℃左右,持续1~3d;有口腔痛、咽痛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疹多在次日出现,1~2d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部分形成疱疹,呈卵圆形或半球状,单房性,直径多为2~5mm,内含微混浆液。疱疹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d后吸收,结痂,愈后不留疤痕。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指(趾)背面、指甲周围及足跟边缘,其次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皮疹的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
口腔损害主要表现为疼痛性口腔炎,即在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余水疱融合成大疱,未融合、亦不形成溃疡的水疱则被吸收。整个病程4~8d,多数不治自愈,预后良好。手、足、口病本身是良性病,但在EV71型流行期间,严重者偶可并发心肌炎或脑膜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为:①夏秋季婴幼儿多发,常有接触史;②骤起的斑丘疹,部分迅速转为疱疹;③指、趾、口腔为皮疹必发部位,而不见于面部和躯干;④皮肤疱疹不破溃,全身症状轻,可自愈;⑤必要时行病毒分离及血清抗体测定。
本病应与水痘、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多形红斑、口蹄病相鉴别。
【治疗】
1.全身治疗 本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一般治疗及对症处理。患儿应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无刺激性食品,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可给予维生素B、C及解热镇痛剂。有人报告用病毒唑片含服治疗本病有效。国外试用干扰素对乳鼠实验,证明能抑制CoxA病毒,临床志愿者亦有效。
2.局部疗法 注意口腔清洁,多饮水。口腔溃疡可用冰硼散撤敷,或用溃疡糊以止痛、安抚、保护溃疡面;其处方:泼尼松100mg、西黄芪胶25mg、地卡因5mg、雷夫奴尔2.5mg、薄荷油和96%乙醇适量,加水至1000ml调成糊状备用。亦可涂1%地卡因,以减轻疼痛,便于进食进水。手足皮疹可外用1%氯霉素炉甘石洗剂,3次/d,以助收敛,促进痊愈。
【预防】
1.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流行的主要措施。托幼机构应加强检诊,患儿隔离期通常7~10d,至皮疹消退。
2.对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及便器应予消毒,防止传播。
3.密切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5~3ml,以增强防护能力。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