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
-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与脓包...
- 小儿史-约综合征简介及多形性红...
- 着色性干皮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新生儿脓疱疮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脂溢性角化病
- 口角炎
- 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
- 掌跖角化病的诊疗
- 混合结缔组织病的诊疗
- 着色性干皮病
- 汗管瘤
- 脂溢性角化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黏膜白斑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月经疹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掌跖角化病
- 天疱疮
-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
- 单纯疱疹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疗
- 多形性红斑如何诊治?
- 口周皮炎
- 寻常型鱼鳞病
- Bowen病(表皮内鳞癌)
- 斑状萎缩
- 化脓(生脓)性肉芽肿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黑变病
-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
- 白发
- 男性型脱发
- 结节性痒疹
- 化脓性汗腺炎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20几岁头发慢慢的变白是怎么回...
- 副银屑病
- 甲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离心性红斑
- 多形性日光疹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基底细胞癌
- 日晒伤
- 混合结缔组织病
- 杨柳絮漫天飞扬易造成过敏反应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病态皮肤的保养
- 什么是PASI评分,它有什么意...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单纯疱疹
- 斑秃
- 掌红斑
- 甲真菌病
- 白癜风
- 副肿瘤性天疱疮
- 什么是敏感皮肤?如何应对?
- 什么是“问题皮肤”?为什么“问...
- 什么是医学护肤品?
- 甲病
- 白发
- 汗疱疹
- 跖疣
- 寻常疣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 Bowen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汗孔角化症
- 掌红斑
- 丘疹性荨麻疹
- 乳房外 Paget病 6例临床...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斑状萎缩
- 光动力原理
- 为什么光动力治疗简称为PDT?
- 传染性软疣
- 多汗症
- 化脓性肉芽肿
- 斑秃
- 男性型脱发
- 蚊叮咬
- 斯蒂尔病
-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 剥脱性唇炎
- 口角炎
- 淋巴管瘤
- 蕈样肉芽肿
- 项部疤痕性毛囊炎
- 化脓性汗腺炎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脂溢性角化病
- 指(趾)端粘液囊肿
- Paget病
- 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 月经疹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Kaposi水痘样疹
- 血管性水肿
- 药疹
- 疤痕疙瘩
- 急性女阴溃疡
- 黏膜白斑病
- 龟头炎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马拉色菌毛囊炎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
- 新生儿脓疱疮
- 脂溢性皮炎的日常护理
- 脂溢性皮炎
- 着色性干皮病
- 环状红斑
- 红斑性肢痛
- 皮肌炎
- 传染性软疣
- 玫瑰糠疹
- 斑秃
- 硬皮病
- 过敏性紫癜
- 酒渣鼻的治疗
- 硬皮病
- 瘙痒症
- 多形性红斑
-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
- 常见防晒食物
- 结节性痒疹
- 防晒知识入门
- 防晒指数
- 带状疱疹
- 口周皮炎
- 扁平苔藓
- 白塞氏病的治疗方法
- 白塞氏病
- 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的诊断要点及...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小儿复发性单纯疱疹该怎么用药?
- 单纯疱疹怎么治疗?
- 荨麻疹如何根治?
- 毛周角化症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
- 什么是皮肤淀粉样变?有哪些症状...
- 黏膜白斑
- 急性女阴溃疡
- 龟头炎
- 剥脱性唇炎
- 结节性血管炎
- 结节性红斑
- 单纯疱疹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疥疮
- 神经性皮炎
- 手、足、口病
- 男性型脱发
- 汗管瘤
- 肥大细胞增多症
- 月经疹
- 萎缩纹
- 梅毒治疗
- 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梅毒实验室检查
- 梅毒临床表现
- 梅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寻常型鱼鳞病
- 严寒防冻疮
- 带状疱疹为何剧痛难忍
-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 尖锐湿疣
- 银屑病
- 疤痕疙瘩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天疱疮
- 红斑狼疮
- 手足癣
- 痤疮
- 火棉胶样婴儿1例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脓疱疮
- 掌跖脓疱病
- 异位性皮炎
- 接触性皮炎
- 荨麻疹的治疗
- 荨麻疹临床表现及诊断
- 荨麻疹(Urticaria)-...
- 冻疮
- 毛周角化症
- 面部基底细胞癌(溃疡型)一例
- 微波加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1...
- 维胺脂胶囊治疗指节垫的临床观察
- 阿维A治疗脓疱性银屑病27例临...
-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白癜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瘤型麻风病一例报告
- 痒疹
- 作者:王宝崇|发布时间:2010-02-26|浏览量:611次
痒疹是以圆顶形丘疹、苔藓样结节和瘙痒为特征的一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总称。好发于四肢伸侧,奇痒难忍,致病原因比较复杂。中医称为“顽湿聚结”。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观察到痒疹患者皮肤的敏感性较一般人高,部分伴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哮喘等过敏性疾患,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往往显著增多。由作者认为营养不良及卫生条件较差易患本病,当营养及卫生条件改善后,病情会自行好转或痊愈。其它如内分泌异常、胃肠功能失调、肝脏疾病、寄生虫病、恶性肿瘤、贫血、精神紧张等内部因素,以及虫咬、食物、药物、日光等外部因素,与本病的发生都可能有关。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王宝崇
【临床表现】
(一)分类 目前关于痒疹包括的病种及分类尚无完全统一的认识,通常将其分为三大类。1.急性痒疹类:包括(1)急性单纯性痒疹(又称小儿荨麻疹性苔藓或丘疹性荨麻疹)。(2)成人急性单纯性痒疹(又叫暂时性痒疹,一过性痒疹)。2.慢性痒疹类:包括(1)单纯性痒疹(寻常性痒疹,成人痒疹)。(2)Hebra痒疹(小儿痒疹);(3)结节性痒疹(结节性苔藓,疣状固定性荨麻疹)。3.症状性痒疹类:包括(1)妊娠性痒疹。(2)淋巴瘤性痒疹。
此外,Besnier痒疹(异性位痒疹)与夏令痒疹(夏令水疱疹)分别属于异位性皮炎和光感性皮肤病,均不列入痒疹这组疾病的范畴。
(二)成人急性单纯性痒疹(simple acute prurigo of adult)
又称暂时性或一过性痒疹,多见30岁以上的成年女性,好发于腰部和四肢伸侧,以肘、膝最为明显,也可发生于面部、头皮。发疹前可有疲倦、头痛、失眠及胃肠功能失调等全身症状,继之便突然发生圆形或顶部略扁平的丘疹,绿豆至豌豆大小,散在分布,初为白色,以后为暗红色或红褐色,亦可呈集簇状,但不融合。丘疹之间可伴有风团。一周后,丘疹即可消退,但可再发新疹。部分丘疹顶部起小水疱,破裂后呈浆液性结痂,以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极个别伴大疱或坏死,愈后有点状疤痕。因搔抓可引起表皮剥脱、血痂或继发感染。自觉阵发性瘙痒,尤以夜间为甚。病程2周至3个月,但有时会复发。
(三)单纯性痒疹(prurigo simplex)
又称寻常性痒疹。多见于中年男女。其临床表现与上述成人急性单纯性痒疹相类似,但原发丘疹较小、较多。早期风团样皮疹消失很快,继以较坚实丘疹为主,间有小水疱和结痂。皮损好发躯干和四肢伸侧,有时可累及面和头皮。常因反复发作和剧痒搔抓致使皮肤增厚而粗糙呈苔藓样变,有时色素沉着,可伴淋巴结肿大。由于临床上短暂的风团样皮疹和继发损害比较明显,有人将此病称为湿疹样皮炎。
(四)Hebra 痒疹(Hebra’s prurigo)
多见于5岁以前的儿童,1岁即可发病。依据皮疹的轻重和受累范围,由作者将本病分为轻型痒疹和重型痒疹。皮损多发生于腹部、臀部及四肢的伸侧。先为风团样丘疹或丘疱疹(丘疹性荨麻疹样损害),数日后可自行消退,留有黄褐色素沉着。2~3岁时逐渐变成为圆形质硬丘疹,粟粒至绿豆大,散在分布或密集成簇,称为痒疹小结节。瘙痒剧烈,可因搔抓而继发抓痕、血痂、湿疹样变。继发感染时,可发生脓疱疮和点状浅疤痕。皮疹常反复发作,有时随季节变化而轻重不一,病程可长达数年至十余年。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称痒疹横痃。因瘙痒可引起失眠、消瘦和营养不良等症状。多在青春期逐渐痊愈,也有少数患者至成人期仍然不愈。
(五)嗜酸性痒疹(Eosinophilic Prurigo)是龙振华等于1987年首先报告并命名的一种新类型的痒疹。其临床呈痒疹表现,皮损主要是坚实的丘疹,瘙痒剧烈,病程漫长。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γ-球蛋白增高,IgE显著增高。组织学变化为表皮呈湿疹样变化,真皮的中上层有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有关本病的报道尚不多见,龙振华的研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20~60岁居多(占72%)。发病与职业、季节、饮食无明显关系,无内脏系统损害。治疗困难。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疹特点、分布、发病年龄、剧烈瘙痒、淋巴结肿大等特点,可以诊断。但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丘疹性荨麻疹 小儿痒疹早期和丘疹性荨麻疹不易区分,但丘疹性荨麻疹多发生于夏秋季,无淋巴结肿大,病程短。
2.疥疮 无一定发病年龄,有接触传染史,家族中常有同样患者,皮疹多在指间、腕部、腋下、阴股部等。以丘疹、小水疱、阴囊结节和隧道为特征,水疱处可查到疥虫或虫卵。
【治疗】
1.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是寻找并去除病因。防止虫咬,清除感染病灶,纠正胃肠功能和内分泌紊乱,加强营养,讲究卫生。
2.全身治疗:抗组胺药口服,并配合维生素C、钙剂,亦有用10%硫代硫酸钠10m1,隔日静脉注射。对有神经精神因素者,可选用安宁、安定、安泰乐等镇静安眠药物,以抑制神经兴奋性,缓解症状。也可给予静脉封闭治疗。对症状严重、皮损广泛的患者,可适量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滴。最近有人应用氨苯砜和沙利度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3.局部治疗:外用各种有止痒作用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1%麝香草酚酊、辣椒辣素、10%黑豆馏油软膏、10%煤焦油软膏,以及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恩肤霜、皮康霜、澳能、派瑞松、丁酰氢化可的松、皮炎宁酊、乐肤液等)。糠浴、硫磺浴、焦油浴等能有效减轻瘙痒症状。
4.中医药疗法: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蕴湿,外感风热毒邪,或由于昆虫叮咬,湿毒凝聚,气血阻滞而成。治疗上以祛风清热、活血化瘀为治则。方剂:荆芥、防风、生地、地肤子、黄芩、丹参、桃仁、红花各9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采用针灸、耳针以及割治疗法。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