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
-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与脓包...
- 小儿史-约综合征简介及多形性红...
- 着色性干皮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新生儿脓疱疮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脂溢性角化病
- 口角炎
- 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
- 掌跖角化病的诊疗
- 混合结缔组织病的诊疗
- 着色性干皮病
- 汗管瘤
- 脂溢性角化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黏膜白斑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月经疹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掌跖角化病
- 天疱疮
-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
- 单纯疱疹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疗
- 多形性红斑如何诊治?
- 口周皮炎
- 寻常型鱼鳞病
- Bowen病(表皮内鳞癌)
- 斑状萎缩
- 化脓(生脓)性肉芽肿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黑变病
-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
- 白发
- 男性型脱发
- 结节性痒疹
- 化脓性汗腺炎
-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 20几岁头发慢慢的变白是怎么回...
- 副银屑病
- 甲病
-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 离心性红斑
- 多形性日光疹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基底细胞癌
- 日晒伤
- 混合结缔组织病
- 杨柳絮漫天飞扬易造成过敏反应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病态皮肤的保养
- 什么是PASI评分,它有什么意...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单纯疱疹
- 斑秃
- 掌红斑
- 甲真菌病
- 白癜风
- 副肿瘤性天疱疮
- 什么是敏感皮肤?如何应对?
- 什么是“问题皮肤”?为什么“问...
- 什么是医学护肤品?
- 甲病
- 白发
- 汗疱疹
- 跖疣
- 寻常疣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 Bowen病
- 荨麻疹性血管炎
- 汗孔角化症
- 掌红斑
- 丘疹性荨麻疹
- 乳房外 Paget病 6例临床...
- 摩擦性苔藓样疹
- 斑状萎缩
- 光动力原理
- 为什么光动力治疗简称为PDT?
- 传染性软疣
- 多汗症
- 痒疹
- 化脓性肉芽肿
- 斑秃
- 男性型脱发
- 蚊叮咬
- 斯蒂尔病
-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 剥脱性唇炎
- 口角炎
- 淋巴管瘤
- 蕈样肉芽肿
- 项部疤痕性毛囊炎
- 化脓性汗腺炎
-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脂溢性角化病
- 指(趾)端粘液囊肿
- Paget病
- 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 月经疹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巨细胞病毒感染
- Kaposi水痘样疹
- 血管性水肿
- 药疹
- 疤痕疙瘩
- 急性女阴溃疡
- 黏膜白斑病
- 龟头炎
- 寒冷性脂膜炎
-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 马拉色菌毛囊炎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
- 新生儿脓疱疮
- 脂溢性皮炎的日常护理
- 脂溢性皮炎
- 着色性干皮病
- 环状红斑
- 红斑性肢痛
- 皮肌炎
- 传染性软疣
- 玫瑰糠疹
- 斑秃
- 硬皮病
- 过敏性紫癜
- 酒渣鼻的治疗
- 硬皮病
- 瘙痒症
- 多形性红斑
- 常见防晒食物
- 结节性痒疹
- 防晒知识入门
- 防晒指数
- 带状疱疹
- 口周皮炎
- 扁平苔藓
- 白塞氏病的治疗方法
- 白塞氏病
- 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的诊断要点及...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小儿复发性单纯疱疹该怎么用药?
- 单纯疱疹怎么治疗?
- 荨麻疹如何根治?
- 毛周角化症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
- 什么是皮肤淀粉样变?有哪些症状...
- 黏膜白斑
- 急性女阴溃疡
- 龟头炎
- 剥脱性唇炎
- 结节性血管炎
- 结节性红斑
- 单纯疱疹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疥疮
- 神经性皮炎
- 手、足、口病
- 男性型脱发
- 汗管瘤
- 肥大细胞增多症
- 月经疹
- 萎缩纹
- 梅毒治疗
- 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梅毒实验室检查
- 梅毒临床表现
- 梅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寻常型鱼鳞病
- 严寒防冻疮
- 带状疱疹为何剧痛难忍
-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 尖锐湿疣
- 银屑病
- 疤痕疙瘩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天疱疮
- 红斑狼疮
- 手足癣
- 痤疮
- 火棉胶样婴儿1例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
- 脓疱疮
- 掌跖脓疱病
- 异位性皮炎
- 接触性皮炎
- 荨麻疹的治疗
- 荨麻疹临床表现及诊断
- 荨麻疹(Urticaria)-...
- 冻疮
- 毛周角化症
- 面部基底细胞癌(溃疡型)一例
- 微波加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1...
- 维胺脂胶囊治疗指节垫的临床观察
- 阿维A治疗脓疱性银屑病27例临...
-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白癜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 瘤型麻风病一例报告
-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
- 作者:王宝崇|发布时间:2009-06-14|浏览量:453次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
黄褐斑,亦称肝斑、蝴碟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疾病。黄褐斑多与内分泌,特别是性激素失调有关,最常见于生殖活动期的妇女。黄竭斑形成的原因很多,当人体肝脏或肾脏功能不佳而又过多接受紫外线照谢时,面部极易生出黄褐斑。黄褐斑还与遗传造成的黄褐斑体质有关。盆腔炎会引起黄褐斑。另外,精神因素、慢性消耗性疾病、妇女妊娠期和某些劣质化妆品刺激都易发生本病。对于女性皮肤来说,桑拿浴也是一种不小的损害。大量热气蒸腾会使皮肤在短时间内迅速脱水,容易变得干燥和粗糙,使得女性皮肤出现黄褐斑。近年来对黄褐斑病因及其在内分泌紊乱、皮肤微生态失调和自由基损伤方面的机理研究较多。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王宝崇
一、形成斑的因素主要有:
(一)、外因:
1、紫外线损害
2、大气污染,皮肤老化
3、使用劣质化妆品
4、青春期的遗留痕迹
(二)、内因:
1、荷尔蒙失调
2、精神压力大或紧张
3、肝肾机能弱
4、贫血
5、某些内科妇科疾病
(三)、其他:
1、口服避孕药
2、药物或植物的光毒反应(如:抗生素中的青霉素、四环素等)
3、酒精中毒
按其中已有资料统计的诱因排列如下:
神经精神因素(紧张、焦虑、抑郁、失眠等) 30.72%
月经不调 22.29%
妊娠 19%
便秘和胃肠道功能紊乱 15.06%
日晒 10.24%
乳腺小叶增生 6.63%
活性氧自由基 2%
认为上述诱因可直接导致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异常,体内氧化及抗氧化平衡失调,从而引起人体酪氨酸-酪氨酸酶系列生化反应加剧,色素形成增多。其内分泌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血清雌二醇、促卵泡素、促黄体素水平显著增高,雄激素水平显著降低,而孕激素、泌乳素水平无改变。少数人有甲状腺素的改变,甲状腺素是氧化过程刺激剂,可促进酪氨酸和黑素的氧化过程,当甲状腺素增高时可加重皮肤色素沉着。
关于黄褐斑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主要强调综合治疗。治疗中以自身神经精神调节,体育锻炼为主,同时配合中药治疗、面部外用一些霜、膏类药物,按摩、针灸也是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比较成熟的处方有:复方活血化瘀汤、清肝丸、逍遥散(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桃红四物汤加减等。
西医治疗中,比较成熟的处方有:⑴口服药物:维生素E胶丸、维生素C、维生素B6、烟酞胺、谷胱苷肽;⑵静脉滴注:还原谷胱甘肽 +维生素C +维生素B6+肌苷
外用药物可选用:0.025%复方维甲酸霜(商品名雪夫)、复方氢维霜(维甲酸0 .5 g,氢醌30 g,维生素E30 g,氢化可的松5 g,冷霜加至10 0 0 g)、0 .1%迪维霜、硅油霜、氢化可的松膏、SOD复合酶乳膏。
中药方有:
1、白芷外擦剂:白芷25g,白附子20g,僵蚕15g,密陀僧6g,研末,用等量凡士林或雪花膏调匀,早晚外擦患处。
2、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5g,熟地9g,桃仁12g,红花12g,坤草30g,炒槐米15g,白芷9g。加减,肝郁者加郁金;气血虚弱者加黄芪、阿胶;肾虚者加女贞子;血热者加丹皮。
3、逍遥散基本方:当归、白芍、白术各15g,茯苓、柴胡、甘草各10g,薄荷(后下)6g,煨姜3片。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