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薛兴阳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科室:
胸外科
- 食管手术吻合口的愈合过程
-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
- 肺鳞癌的治疗
- Pancoast瘤与Panco...
- 上腔静脉综合征
- 结节病的诊断鉴别
- 14届世界肺癌大会主要内容
- 外科病理检查你了解多少?
- 癌症治疗后随访内容及意义
- 哪些人容易得肺癌
- 肺癌治疗的几大“瓶颈”
- 我院地址及门诊时间
- 广州医科大学5.18揭牌 学校...
- 肺癌围手术期肺保护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维持治疗策略
- 广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广州医科大...
- 广州市陈建华市长视察我院
- 医学界是如何运用仪器诊断肺癌
- 肺结节患者的处理
- 肺硬化性血管瘤
- 肺癌筛查的必要性
- 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海扶刀)的适...
- 我们科室-肺肿瘤科简介
- 基于分子靶点的非小细胞肺癌个体...
-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13...
- 人生七宝
- 养 生 箴 言
- 气质的培养
- 早期肺癌几个信号
- 谈谈外科医生的素质
- 患者肺癌常见疑问
- 肿瘤外科的几个误区
- 肺尖癌、肺上沟癌与Pancoa...
- 乳腺巨大纤维瘤特点
- 食管贲门癌术后应用十二指肠营养...
- 我们时刻要记得??我们是“临床...
- 科研人生:抓住高尚的感觉[转]
- 癌症患者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 女性激素6项的常识及临床意义
- 行医感悟
- 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 转载
- 《2012 非小细胞肺癌NCC...
- ACS:针对癌症存活者的第一份...
- 恶性胸腔积液的胸腔热疗
- 陀螺刀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陀螺刀临床应用
- 薛兴阳已发表文章
- 肺癌筛查的处理流程??关于NC...
- 2011年NCCN老年肿瘤指南...
- 乳房疼痛如何治疗
- 2012年美国乳腺癌NCCN指...
- 胸腔手术后咳嗽很重要啊
- 肺癌手术后咳嗽也要学会
- 高龄肺癌患者也不应放弃手术治疗
- 关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几点思考
- 食道癌的常用治疗方法
- 老年肺癌手术后期如何处理肺癌
- 肺部肿瘤常用免疫组化抗体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理解与遵循原...
- 易瑞沙产生耐药后续治疗策略
- 一个癌细胞的自述
-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 食管癌术前放疗
- 霍纳氏综合症
- 人生应有水的品质
- 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个处方是关爱...
- 上消化道出血
-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 学会感恩
- 常怀感恩之情
- 感恩医院
- 医者需常怀感恩之心
- 医生操守
- 幸福是什么
- 让患者有尊严是医生必备的职业精...
- 如何锻炼肺功能
- 如何提高医学生与外科手术病人的...
- 快乐是什么?
-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处理
- 食管手术吻合口的愈合过程
- 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 肺癌个体化治疗思路
- 肿瘤研究的新思路??组织微结构...
- 2011版《NCCN非小细胞肺...
-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 日益增多的证据证实,在肿瘤专科...
- PET-CT与健康体检
- 乳腺X 线报告规范化
- 癌性脑膜炎
-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 肺癌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原理及意义
-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
- 我总结的化、放疗的不良反应如何...
- 我总结的乳腺癌的出院指导的相关...
- 我总结的肿瘤标记物的相关科普,...
- 我总结的女性乳腺自检方法的相关...
- 我总结的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如何自...
- 我总结的肿瘤化疗及化疗的误区的...
- 我总结的胸腔镜技术治疗胸部肿瘤...
- 我总结的乳腺癌病友常见疑问及答...
- 我总结的食管、贲门癌的相关科普...
- 我总结的肺癌的相关科普,希望对...
- 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的药补和食...
-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重复癌(应与转移癌相区别)
- 乳腺癌的预后都与那些因素有关?
- 如何解读乳腺癌免疫组化中的项目...
- 2011版NCCN乳腺癌指南更...
- 各种肺癌诊断手段简介
- PET和PET/CT能解决肿瘤...
- 癌细胞特征:不死性、迁移性和失...
- 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研究的新...
- 2009年St.Gallen早...
- 2009年St.Gallen早...
- EGFR-TKI耐药对策和困境
- 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临床意义-肿...
-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
- 肺腺癌新分类??分子生物学视角
- 肺腺癌分类(2011版)
- 癌症是种慢性病 与其“和平共处...
- 微创介入技术成肿瘤治疗新趋势
- Patients,Pathwa...
- 糖尿病、肿瘤与糖尿病治疗研究进...
- 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规范
- 解析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原则及新...
- 如何治疗脂肪肝
- 屁是怎样产生的?放屁过多是由什...
- ASCO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
- 医院看病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使...
- 挂号前做点“功课”,是您事半功...
- 200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
- 细支气管肺泡癌之中国共识
- ESMO 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
- 癌症治疗十大误区
- 什么是结节病?
- 食管癌化疗
- 临床上常见肿瘤标志物临床意义
-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 “六大传说”耽误癌症治疗
- 治疗老年癌痛患者更要重视合理用...
- 癌痛治疗的误区
- 止癌痛应如何正确用药
- 抗癌效果最明显的蔬菜
- “乳腺癌”疗法面面观
- 乳腺癌术后怎样“消肿”?
- 气管肿瘤治疗进展
- EGFR突变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
- 乳腺癌预后生物学指标
- 纵膈镜的临床应用
- 今天和一个病人聊起,有感而发
- 2010 AATS肺癌外科进展
- 肺癌术后复查
- 分子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的分子测...
- 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
- 房颤患者的八大误区
- 西妥昔单抗临床应用进展
- 肿瘤病人的营养指导
- 蒽环类化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 肺癌的治疗靶点及相关药物开发
- 非小细胞肺癌新靶向药物治疗研究...
- 肺癌化疗新进展
- 肺癌研究百年回眸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共识与争议
- 肺癌术后恢复
- 揭秘不同癌症的蔬菜克星
- 乳腺癌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对策
- 癌症患者八成想知患病真相
- 肿瘤分子新靶点治疗药物的应用与...
- 九种人易患乳腺癌
- 乳腺癌化疗
- 你了解性激素检查的意义吗?
- 我院正式成为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
- 赫赛汀常见问答
- 2009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进...
- 肺癌生物治疗新进展
- 肺癌研究的热点
- 肿瘤靶向声学造影剂的研究现状
- 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抗肿瘤抗生素研究进展
- 结直肠癌早期检测的基因标志物
-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问题及思...
- 常见肿瘤综合治疗的几种模式
-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综合治疗
- 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如何合理治疗晚期乳腺癌?
- 端粒酶与胃、结肠肿瘤的关系及其...
- 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新认识
- 2006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乳...
- 乳腺叶状肿瘤的研究进展
- 肿瘤局部热疗与抗肿瘤免疫
- 肿瘤新生血管理论??佛克曼
- 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 肿瘤靶向治疗
- 推荐中国妇女的乳腺癌筛查方法
- 食管癌的放疗规范
- 肺癌化疗的新进展
- 肺癌常识
- 小细胞肺癌脑预防照射的最佳时间...
- 肺癌为何也青睐女性
-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
- 对抗癌症
- 癌症大国
- 脑盐耗综合征
- 判断肿瘤预后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 免疫组化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从一线治疗、...
- 解析2009版《NCCN NS...
- 美国声嘶治疗指南发布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进展
- 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 ACCP《肺癌诊断和治疗指南》...
- 放射治疗在N2非小细胞肺癌中的...
- 小细胞肺癌(SCLC)
- 《NCCN临床实践指南(200...
- 解读2009版NCCN乳腺癌临...
- 食管癌的TNM分期(UICC ...
- 中国肺癌治疗现状
-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
- 肺癌的外科扩大治疗
- 只要发现早 七成肺癌能治好
- “找到差距,才能进步”
- 2009 年国际肺癌分期与临床...
- 肺部肿瘤常用免疫组化抗体:
- 肺癌术前准备
- 乳腺癌的防治常识
- ASCO 2009肺癌研究主题...
- 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之中国共识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现状
- 食管癌手术辅助化疗的进展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放射治...
- 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治疗
- 决定患侧上肢水肿的几个因素
- 基底样乳腺癌的分子特征
- 恶性肿瘤防治
- 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
- 肺癌骨转移的治疗
- 结核病人几种食物必须慎食
- 缩唇呼吸有助改善肺功能
- 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 miRNA:肺癌新发病机制与药...
- 乳腺癌化疗的现状及应注意的几个...
- 肺癌的多学科治疗
- 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进展
- 化疗病人的辩证饮食护理
- 化疗当天如何安排饮食才能减轻化...
- 化疗期间的癌症病人怎样增加食欲...
- 哪些因素影响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 如何监测乳腺癌的复发、转移?
- 乳腺癌保乳的条件
- 什么是乳腺增生
- 放射性食管炎治疗验方
- 专家详解如何读懂肝功化验单
- 食管癌饮食疗法
- 食管癌术后的饮食原则
- 食管癌手术前应作哪些准备?
- 食管癌最先需要外科治疗
- 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 好的肺癌治疗方案很重要
- 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 食道癌术后转变错误治疗观念
- 肺癌的TNM分期(UICC 2...
- 化放疗的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 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如何自我恢复?
- 肿瘤食疗方三红汤
- 肿瘤化疗及化疗的误区
- 胸腔镜技术治疗胸部肿瘤
- 化疗、放疗的起始时间
- 乳腺癌患者能否过性生活?
- 乳腺癌患者能结婚生育哺乳吗?
- 乳腺癌患者的饮食
-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
- 乳腺癌保乳治疗
- 乳腺癌的特色检查
- 乳腺癌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 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饮食注意...
- 食管癌、贲门癌常见症状及需要的...
- 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因素
- 肺癌病人的饮食调理
- 肺癌规范化治疗
- 肺癌的检查与诊断
- 肺癌的常见症状
- 肺癌的高发因素有哪些?
- 乳腺癌患者的随诊
- 三苯氧胺与乳腺癌研究进展
- 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 远离乳腺癌复发
- 三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与治疗策...
- 乳癌手术前后内科治疗最佳策略的...
- 乳腺癌术后的功能锻炼
- 正确使用集落刺激因子
- 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的现状及进...
- 妇女便秘易患乳腺癌
- 如何预防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
- 骨肉瘤肺转移的外科治疗
-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若干问题探讨
- 作者:薛兴阳|发布时间:2009-08-17|浏览量:1780次
乳腺癌的保乳手术(BCS)即在保持满意的乳房外观的前提下,完整切除乳腺肿瘤(浸润性乳腺癌或导管原位癌)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乳腺组织,已成为当今广泛开展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式。其实早在1954年Mustakallio就报道了肿瘤切除术后加放射治疗,对临床未扪及腋窝淋巴结的乳腺癌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1]。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薛兴阳
自1894年著名外科医生Halsted创建乳腺癌根治术,一直沿用至今已百余年。以后虽多有改良,但手术的基本原理变化不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Halsted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被作为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术式。20世纪60年代,Fisher[2]在大量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手术乳腺癌是一种涉及宿主-肿瘤间复杂相互关系的全身性疾病,单纯局部治疗不会影响患者的最终结局的观点。长期临床随访结果也显示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而非局部复发。这些概念成为缩小手术范围的理论依据。如今,BCS加术后放射治疗,在全球已成为Ⅰ、Ⅱ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随着BCS的广泛开展和大量临床资料的分析,人们对于BCS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一、关于BCS的疗效与适应证?
BCS在创立初期并未得到广泛开展,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进行了专题研讨,提出BCS对于大多数Ⅰ、Ⅱ期乳腺癌是适宜的治疗,值得推荐。这一共识的基础是6项大宗的BCS与全乳腺切除术(MT)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包括Mila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3]、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NSABP)[4]、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5]、Institute Gustave?Roussy[6]、Danish Breast Cancer Group(DBCG)[7]和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Trials(NCI)[8]。这些研究的结果显示BCS具有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同的治疗效果。此后BCS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迅速推广。?
由于乳腺癌的自然病程相对较长,部分患者在初次诊断后20~30年才出现转移或复发。在NIH对BCS的疗效达成共识时,其依据的这些研究的随访时间多为5~10年,平均随访6.5年。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对BCS疗效的评价发生了某些变化。近年来,上述6项临床研究均陆续发表了更新的随访结果[9-14]。其中,2002年更新的NSABP-06和MilanⅠ以及2008年更新的DBCG-82TM的中位随访时间均达到或接近20年。结果显示:在总生存方面,各项研究均未发现BCS和MT两种治疗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一项针对这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也与之一致[15]。但其中有3项研究显示BCS组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MT组;荟萃分析的结果也表明,与MT相比BCS组的局部复发率显著升高[15]。?
对于BCS增加了局部复发风险,但对总生存率无明显影响,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乳腺癌的自然病程长,而可引起死亡的其他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卒中等会掩盖局部复发对生存率的微小影响。同时,由于广泛使用的辅助治疗方法,如化疗、内分泌治疗均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并且将其对生存率的影响减到最低。这些结果使人们对BCS有一些不同看法,对其适应证产生了较多争议。?
一般来说,直接累及乳头或乳晕的乳腺癌(如乳头Paget病等)不适合BCS,其主要原因是这类“中央型”乳腺癌常为多灶性和多中心性;而传统观点也认为切除乳头?
乳晕复合体(NAC)会使BCS无法达到美容效果。包括NSABP-06在内的多项大宗随机对照研究均特别将累及NAC的中央型乳腺癌排除在研究之外。但Pezzi等[16]却认为可将这类乳腺癌列为BCS的适应证。他们对15例中央型乳腺癌患者施行了BCS,术后美容效果令人满意;平均随访32个月后,局部复发率仅为7%。也有学者尝试将“多中心性、钙化、近乳头、直径>3 cm”等均作为BCS的适应证,对这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为4.1%,10年为11.4%[17]。NSABP?06的BCS适应证为:肿瘤最大直径≤4 cm;肿瘤局限于乳房或仅累及同侧淋巴结;肿块可活动,与皮肤、胸肌及胸壁等不粘连,无皮肤受侵犯的表现;虽有腋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不与胸壁及神经血管束粘连;乳房足够大,肿瘤切除后的外观能够接受[10]。而Milan研究[9]的适应证为:乳腺癌最大径≤2 cm,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年龄<70岁。但也有人认为所有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只要肿瘤不超过3.5 cm,无论腋窝淋巴结状态如何,均适行BCS。?
不管如何争议,根据最初推荐BCS的6宗大样标本临床研究如长期随访结果,BCS的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根治手术,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在有许多临床医师扩大BCS的适应证,甚至诱导患者接受BCS,结果许多患者术后复发,并有早期死亡的病例。这种无限扩大BCS适应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虽然目前关于BCS的适应证仍存在一定分歧,但其禁忌证已基本达成共识。2008年版美国癌症综合网络(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总结了BCS的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既往做过乳腺或胸壁放疗;妊娠期间的放疗;钼靶检查显示弥漫性可疑或癌性微钙化灶;病变广泛,不可能通过单一切口的局部切除即可获得切缘阴性且不致影响美观;阳性病理切缘。(2)相对禁忌证:累及皮肤的活动性结缔组织病(尤其是硬皮病和狼疮);肿瘤>5 cm;灶性阳性切缘;已知存在BRCA 1/2突变的绝经前妇女;≤35岁的妇女[18]。其中对于年龄≤35岁的妇女列为相对禁忌证,值得我们思考。当然,目前仍有许多人坚持年龄≤35岁的妇女更应进行BCS。因为相比之下,这部分女性对于BCS的要求更为强烈。我们认为术前应实事求是地将BCS和根治术的优缺点,特别是BCS的复发率较高和根治术创伤性较大及美观等问题向患者说明清楚,让她们谨慎选择术式,不应诱导患者接受某种手术方式。?
二、关于新辅助化疗的BCS?
多数专家均认为肿瘤体积较大并不是BCS的禁忌证,对于原发肿瘤较大的病例可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减小肿瘤体积后再施行BCS,并将其作为新辅助化疗的一项贡献和优势。最近欧洲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EORTC 10902)发布了对698例早期乳腺癌BCS术前和术后化疗效果对比的10年随访资料,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后行BCS的患者与BCS后再行化疗的患者相比,局部复发率、无瘤生产率和总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19]。这表明新辅助化疗在增加BCS机会的同时并未增加肿瘤复发风险和影响生存率。?
三、关于BCS的切缘状态与局部复发问题?
一般认为,手术切缘状态是BCS控制局部复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切缘阳性者一般均需进一步手术治疗,再次进行切除以达到阴性切缘或接受MT。如果多个切缘仍为阳性,可能需要MT以达到最佳的局部控制效果[18]。?
BCS在切除肿瘤时要求切除包括病灶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但切除多少正常组织仍存在争议,有主张2 cm,也有主张1 cm。NSABP强调肉眼判断有足够正常组织包裹即可,甚至只需有1 mm的阴性边缘。但也有人认为阴性边缘的宽度与局部复发率并不相关。NCI甚至没有要求必须达到阴性病理切缘[13]。Hardy等[20]对施行了BCS的3017例Ⅰ、Ⅱ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阴性边缘的宽度进行分组,平均随访60个月后发现,各组间(病理阴性边缘≤1 mm ?vs?>1 mm,≤2 mm ?vs?>2 mm)的局部复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得出结论:较宽的阴性病理边缘并不一定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四、关于BCS同时是否应做腋窝淋巴结清扫?
BCS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疾病分期,并确定手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如果不作腋窝淋巴结清扫则无法判断腋窝淋巴结的病理状态,也无法进行临床分期。因此,许多人主张在BCS的同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临床开展,大量临床试验已证实,SLNB的结果可安全地指导是否需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者不行清扫术,可进一步缩小BCS的手术范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也有人质疑SLNB的准确性,认为假阴性率可能导致对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错误判断。近年来已有许多临床研究根据SLNB的结果选择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SLNB结果阴性者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随访中并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这些研究结果均显示SLNB可以很准确地反映腋窝淋巴结状态。在最新的一项欧洲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516例肿瘤直径≤2 cm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BCS后被随机分为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和前哨淋巴结组(仅当SLNB为阳性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平均随访79个月后,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和前哨淋巴结组的乳腺癌相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和6%(P=0.6),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4%和98.4%(P=0.1),表明SLNB是评估BCS同时是否需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有效的方法[21]。?
综上所述,BCS可较好地保持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外形;与SLNB结合,可进一步缩小乳腺癌手术的范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BCS的长期疗效,特别是局部复发率仍值得我们关注。因为BCS的本意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果BCS的同时会面临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则与其初衷相悖。探讨导致BCS后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并采取各种方法减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将是开展BCS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局部复发风险高的患者,乳房切除加重建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武正炎. 谈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92-94.?
[2] Fisher B. From Halsted to prevention and beyond: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Eur J Cancer, 1999,35: 1963-1973.?
[3]?Veronesi U, Salvadori B, Luini A, et 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long?term results of 1232 cases treated with quadrantectomy, axillary dissection and radiotherapy. Ann Surg,1989,211:250-259.?
[4]?Fisher B, Redmond C, Poisson R, et al. Eight?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otal mastectomy and lumpectomy with or without 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1989,320:822-828.?
[5]?van Dongen JA, Bartelink H, Fentiman IS, et 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assess the value of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in stage I and II breast cancer, EORTC 10801 trial. 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1992,11:15-18.?
[6]?Sarrazin D, Le MG, Arriagada R, et al. Ten?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 conservative treatment to mastectomy in early breast cancer. Radiother Oncol,1989,14:177-184.?
[7]?Blichert?Toft M, Rose C, Andersen JA, et al. Danish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with mastectomy: six years of life?table analysis. 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1992,11:19-25.?
[8]Lichter AS, Lippman ME, Danforth DN Jr, et al. Mastectomy versus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tage I and II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 randomized trial at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J Clin Oncol,1992,11:27-32.
[9]?Veronesi U, Cascinelli N, Mariani L, et al. Twenty?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with radical mastectom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02, 347:1227-1232.?
[10]?Fisher B, Anderson S, Bryant J, et al. Twenty?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otal mastectomy, lumpectomy, and lumpectomy plus irradi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2002,347:1233-1241.?
[11]?van Dongen JA, Voogd AC, Fentiman IS,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with mastectomy: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10801 trial. J Natl Cancer Inst, 2000, 92:1143-1150.?
[12]?Arriagada R, Le MG, Rochard F, et 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versus mastectomy in early breast cancer: patterns of failure with 15 years of followup data. Institut Gustave?Roussy Breast Cancer Group. J Clin Oncol, 1996,14: 1558-1564.?
[13]?Poggi MM, Danforth DN, Sciuto LC, et al. Eighteen?year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breast carcinoma with mastectomy versus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Randomized Trial. Cancer,2003, 98:697-702.?
[14]?Blichert?Toft M, Nielsen M, Düring M,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vs. mastectomy for early stag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20?year follow?up of the Danish randomized DBCG?82TM protocol. Acta Oncol, 2008,47:672?681.?
[15]?Jatio I, Proschan MA. Randomized trials of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versus mastectomy for primary breast cancer:a pooled analysis of updated results. Am J Clin Oncol, 2005,28:289-295.?
[16]?Pezzi CM, Kukora JS, Audet IM, et al. Breast conservation surgery using nipple?areolar resection for central breast cancers. Arch Surg, 2004,139:32-38.?
[17]?Higaki K, Imada T, Matsukawa H, et al. Extensive indication of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for the breast cancer. J Hiroshima Med Asso,2001,54: 332-340.?
[18]?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Breast Cancer Guideline[EB/OL].[2008-12-18]. http://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breast.pdf.?
[19]?van Nes JG, Putter H, Julien JP, et al.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s safe in early breast cancer, even after 10 years of follow?up,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results from the EORTC trial 10902.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8 [Epub ahead of print].?
[20]?Hardy K, Fradette K, Gheorghe R, et al. The impact of margin status on local recurrence following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 for invasive carcinoma in Manitoba. J Surg Oncol,2008,98:399-402.?
[21]?Veronesi U, Paganelli G, Viale G, et al. Sentinel?lymph?node biopsy as a staging procedure in breast cancer: update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Lancet Oncol,2006,7:983-990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