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薛兴阳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科室:
胸外科
- 食管手术吻合口的愈合过程
-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
- 肺鳞癌的治疗
- Pancoast瘤与Panco...
- 上腔静脉综合征
- 结节病的诊断鉴别
- 14届世界肺癌大会主要内容
- 外科病理检查你了解多少?
- 癌症治疗后随访内容及意义
- 哪些人容易得肺癌
- 肺癌治疗的几大“瓶颈”
- 我院地址及门诊时间
- 广州医科大学5.18揭牌 学校...
- 肺癌围手术期肺保护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维持治疗策略
- 广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广州医科大...
- 广州市陈建华市长视察我院
- 医学界是如何运用仪器诊断肺癌
- 肺结节患者的处理
- 肺硬化性血管瘤
- 肺癌筛查的必要性
- 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海扶刀)的适...
- 我们科室-肺肿瘤科简介
- 基于分子靶点的非小细胞肺癌个体...
-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13...
- 人生七宝
- 养 生 箴 言
- 气质的培养
- 早期肺癌几个信号
- 谈谈外科医生的素质
- 患者肺癌常见疑问
- 肿瘤外科的几个误区
- 肺尖癌、肺上沟癌与Pancoa...
- 乳腺巨大纤维瘤特点
- 食管贲门癌术后应用十二指肠营养...
- 我们时刻要记得??我们是“临床...
- 科研人生:抓住高尚的感觉[转]
- 癌症患者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 女性激素6项的常识及临床意义
- 行医感悟
- 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 转载
- 《2012 非小细胞肺癌NCC...
- ACS:针对癌症存活者的第一份...
- 恶性胸腔积液的胸腔热疗
- 陀螺刀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陀螺刀临床应用
- 薛兴阳已发表文章
- 肺癌筛查的处理流程??关于NC...
- 2011年NCCN老年肿瘤指南...
- 乳房疼痛如何治疗
- 2012年美国乳腺癌NCCN指...
- 胸腔手术后咳嗽很重要啊
- 肺癌手术后咳嗽也要学会
- 高龄肺癌患者也不应放弃手术治疗
- 关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几点思考
- 食道癌的常用治疗方法
- 老年肺癌手术后期如何处理肺癌
- 肺部肿瘤常用免疫组化抗体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理解与遵循原...
- 易瑞沙产生耐药后续治疗策略
- 一个癌细胞的自述
-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 食管癌术前放疗
- 霍纳氏综合症
- 人生应有水的品质
- 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个处方是关爱...
- 上消化道出血
-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 学会感恩
- 常怀感恩之情
- 感恩医院
- 医者需常怀感恩之心
- 医生操守
- 幸福是什么
- 让患者有尊严是医生必备的职业精...
- 如何锻炼肺功能
- 如何提高医学生与外科手术病人的...
- 快乐是什么?
-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处理
- 食管手术吻合口的愈合过程
- 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 肺癌个体化治疗思路
- 肿瘤研究的新思路??组织微结构...
- 2011版《NCCN非小细胞肺...
-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 日益增多的证据证实,在肿瘤专科...
- PET-CT与健康体检
- 乳腺X 线报告规范化
- 癌性脑膜炎
-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 肺癌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原理及意义
-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
- 我总结的化、放疗的不良反应如何...
- 我总结的乳腺癌的出院指导的相关...
- 我总结的肿瘤标记物的相关科普,...
- 我总结的女性乳腺自检方法的相关...
- 我总结的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如何自...
- 我总结的肿瘤化疗及化疗的误区的...
- 我总结的胸腔镜技术治疗胸部肿瘤...
- 我总结的乳腺癌病友常见疑问及答...
- 我总结的食管、贲门癌的相关科普...
- 我总结的肺癌的相关科普,希望对...
- 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的药补和食...
-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重复癌(应与转移癌相区别)
- 乳腺癌的预后都与那些因素有关?
- 如何解读乳腺癌免疫组化中的项目...
- 2011版NCCN乳腺癌指南更...
- 各种肺癌诊断手段简介
- PET和PET/CT能解决肿瘤...
- 癌细胞特征:不死性、迁移性和失...
- 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研究的新...
- 2009年St.Gallen早...
- 2009年St.Gallen早...
- EGFR-TKI耐药对策和困境
- 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临床意义-肿...
-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
- 肺腺癌新分类??分子生物学视角
- 肺腺癌分类(2011版)
- 癌症是种慢性病 与其“和平共处...
- 微创介入技术成肿瘤治疗新趋势
- Patients,Pathwa...
- 糖尿病、肿瘤与糖尿病治疗研究进...
- 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规范
- 解析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原则及新...
- 如何治疗脂肪肝
- 屁是怎样产生的?放屁过多是由什...
- ASCO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
- 医院看病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使...
- 挂号前做点“功课”,是您事半功...
- 200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
- 细支气管肺泡癌之中国共识
- ESMO 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
- 癌症治疗十大误区
- 什么是结节病?
- 食管癌化疗
- 临床上常见肿瘤标志物临床意义
-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 “六大传说”耽误癌症治疗
- 治疗老年癌痛患者更要重视合理用...
- 癌痛治疗的误区
- 止癌痛应如何正确用药
- 抗癌效果最明显的蔬菜
- “乳腺癌”疗法面面观
- 乳腺癌术后怎样“消肿”?
- 气管肿瘤治疗进展
- EGFR突变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
- 乳腺癌预后生物学指标
- 纵膈镜的临床应用
- 今天和一个病人聊起,有感而发
- 2010 AATS肺癌外科进展
- 肺癌术后复查
- 分子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的分子测...
- 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
- 房颤患者的八大误区
- 西妥昔单抗临床应用进展
- 肿瘤病人的营养指导
- 蒽环类化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 肺癌的治疗靶点及相关药物开发
- 非小细胞肺癌新靶向药物治疗研究...
- 肺癌化疗新进展
- 肺癌研究百年回眸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共识与争议
- 肺癌术后恢复
- 揭秘不同癌症的蔬菜克星
- 乳腺癌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对策
- 癌症患者八成想知患病真相
- 肿瘤分子新靶点治疗药物的应用与...
- 九种人易患乳腺癌
- 乳腺癌化疗
- 你了解性激素检查的意义吗?
- 我院正式成为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
- 赫赛汀常见问答
- 2009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进...
- 肺癌生物治疗新进展
- 肺癌研究的热点
- 肿瘤靶向声学造影剂的研究现状
- 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抗肿瘤抗生素研究进展
- 结直肠癌早期检测的基因标志物
-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问题及思...
- 常见肿瘤综合治疗的几种模式
-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综合治疗
- 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如何合理治疗晚期乳腺癌?
- 端粒酶与胃、结肠肿瘤的关系及其...
- 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新认识
- 2006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乳...
- 乳腺叶状肿瘤的研究进展
- 肿瘤局部热疗与抗肿瘤免疫
- 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 肿瘤靶向治疗
- 推荐中国妇女的乳腺癌筛查方法
- 食管癌的放疗规范
- 肺癌化疗的新进展
- 肺癌常识
- 小细胞肺癌脑预防照射的最佳时间...
- 肺癌为何也青睐女性
-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
- 对抗癌症
- 癌症大国
- 脑盐耗综合征
- 判断肿瘤预后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 免疫组化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从一线治疗、...
- 解析2009版《NCCN NS...
- 美国声嘶治疗指南发布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进展
- 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 ACCP《肺癌诊断和治疗指南》...
- 放射治疗在N2非小细胞肺癌中的...
- 小细胞肺癌(SCLC)
- 《NCCN临床实践指南(200...
- 解读2009版NCCN乳腺癌临...
- 食管癌的TNM分期(UICC ...
- 中国肺癌治疗现状
-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
- 肺癌的外科扩大治疗
- 只要发现早 七成肺癌能治好
- “找到差距,才能进步”
- 2009 年国际肺癌分期与临床...
- 肺部肿瘤常用免疫组化抗体:
- 肺癌术前准备
- 乳腺癌的防治常识
-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若干问题探讨
- ASCO 2009肺癌研究主题...
- 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之中国共识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现状
- 食管癌手术辅助化疗的进展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放射治...
- 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治疗
- 决定患侧上肢水肿的几个因素
- 基底样乳腺癌的分子特征
- 恶性肿瘤防治
- 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
- 肺癌骨转移的治疗
- 结核病人几种食物必须慎食
- 缩唇呼吸有助改善肺功能
- 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 miRNA:肺癌新发病机制与药...
- 乳腺癌化疗的现状及应注意的几个...
- 肺癌的多学科治疗
- 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进展
- 化疗病人的辩证饮食护理
- 化疗当天如何安排饮食才能减轻化...
- 化疗期间的癌症病人怎样增加食欲...
- 哪些因素影响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 如何监测乳腺癌的复发、转移?
- 乳腺癌保乳的条件
- 什么是乳腺增生
- 放射性食管炎治疗验方
- 专家详解如何读懂肝功化验单
- 食管癌饮食疗法
- 食管癌术后的饮食原则
- 食管癌手术前应作哪些准备?
- 食管癌最先需要外科治疗
- 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 好的肺癌治疗方案很重要
- 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 食道癌术后转变错误治疗观念
- 肺癌的TNM分期(UICC 2...
- 化放疗的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 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如何自我恢复?
- 肿瘤食疗方三红汤
- 肿瘤化疗及化疗的误区
- 胸腔镜技术治疗胸部肿瘤
- 化疗、放疗的起始时间
- 乳腺癌患者能否过性生活?
- 乳腺癌患者能结婚生育哺乳吗?
- 乳腺癌患者的饮食
-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
- 乳腺癌保乳治疗
- 乳腺癌的特色检查
- 乳腺癌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 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饮食注意...
- 食管癌、贲门癌常见症状及需要的...
- 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因素
- 肺癌病人的饮食调理
- 肺癌规范化治疗
- 肺癌的检查与诊断
- 肺癌的常见症状
- 肺癌的高发因素有哪些?
- 乳腺癌患者的随诊
- 三苯氧胺与乳腺癌研究进展
- 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 远离乳腺癌复发
- 三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与治疗策...
- 乳癌手术前后内科治疗最佳策略的...
- 乳腺癌术后的功能锻炼
- 正确使用集落刺激因子
- 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的现状及进...
- 妇女便秘易患乳腺癌
- 如何预防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
- 骨肉瘤肺转移的外科治疗
- 肿瘤新生血管理论??佛克曼
- 作者:薛兴阳|发布时间:2009-12-20|浏览量:1225次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杰若米?佛克曼教授(MosesJudahFolkman),有40年临床医学经验,这为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他提出了有异于传统学说的大胆假设??肿瘤新生血管理论,却一直得不到主流学派的认可。佛克曼怀着攻克癌症的坚定信念,继续探索肿瘤细胞繁殖的规律,进而提出了治疗的可能对策。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薛兴阳
本书记录了他的研究历程。 “转移肿瘤”是怎么发生的 手术后肿瘤转移的问题,医学文献里记载很多。在主要肿瘤切除后,卫星般的小肿瘤四处兴起的图片,早在1900年就有了。科学家对于其中原委有各种说法,比较通俗的看法是,这要怪外科医师,医师把肿瘤切掉时,让一些癌细胞逃逸出来,到遥远的组织中另起炉灶了。 当杰若米?佛克曼思考这个问题时,他注意到,在某些病例中,只要那颗主要的大肿瘤还在生长,其他在体内各器官乱窜的小型“肿瘤种子”就会受到阻碍,没法长大到肉眼可见的程度。问题是,这些转移肿瘤为什么要等到手术后才开始生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里,包藏着癌症潜伏之谜,以及未来的癌症疗法。早在1985年,佛克曼就要求手下的外科医师探讨这个问题。佛克曼不相信肿瘤转移是外科手术的副产品,他认为,早在主要肿瘤摘除之前,转移的肿瘤就已经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了。 1987年的一天深夜,佛克曼正和手下的博士后研究员哈罗德?布雷姆一起研究源自真菌的新药TNP-470的活性。虽然定量的TNP-470可以阻止动物肿瘤的生长达百分之七十或更多,但当反复给予的药物终于使得肿瘤生长减缓(有些案例甚至使得肿瘤变小)时,躲藏在其他部位原本看不见的肿瘤细胞,却突然间凶猛地生长起来。这情形就和多年来出现在手术后癌症病人身上的现象一样。佛克曼和布雷姆讨论到:会不会是某些天然机制被大家忽略了?佛克曼自问:这会不会是原先的大肿瘤制造了什么东西,如某种未知的抑制剂,使得转移肿瘤无法生长?然后,因为TNP-470打击了大肿瘤,令它萎缩,从而减少这种抑制剂的释放? 这个想法虽然有些粗略,但却和佛克曼最喜爱的一个猜想相吻合。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就想到:除非肿瘤能送出化学讯号,征召一堆血管来供应它,否则其体积是永远无法超过一小点的。佛克曼相信,由于那个送出去的化学讯号,某个“血管新生开关”会因此而扳动,附近的血管才会忽然绽放,使肿瘤得以飞快成长。但从来没有人找到过控制血管新生的开关。尽管被发现的生长因子很多,但是这些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肿瘤何时以及为何要开始制造生长因子)却一点儿都不清楚。至于肿瘤有时候也会制造另一种物质以关闭血管新生的开关,那就更不清楚了。
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一位专门研究癌症的分子生物学家鲍坷,使上述问题意外地有了答案。1987年鲍坷参加美国癌症研究学会的年会,听佛克曼讲解了血管新生现象,以及如果能控制血管生长,就有可能控制肿瘤生长的想法。鲍坷听后坚信这个理论,并把她的癌症研究方向转到血管新生理论上。不到两年,她和西北大学的同事发现了第一种由生长中的肿瘤所制造的血管新生抑制物质。经过生化试验,鲍坷发现该物质为“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是一种已知化合物,它从肿瘤中释出来,非常微小,但足够压抑其他肿瘤的生长。 对鲍坷的发现,佛克曼研究了好几个月。他每天都在思索其中的涵义:肿瘤为什么要同时分泌血管新生的刺激因子与抑制因子呢?最后他想通了:这不就是标准的平衡反应么?这原理有点像翘翘板,也许这正是“血管新生开关”之谜的答案。而在鲍坷的实验室,她手下一名研究生确是把这种情况画成了类似翘翘板的图形。当刺激性分子的力量超过抑制性分子时,血管就朝向肿瘤生长;而倾向于另一侧时,血管生长也就停止,甚至萎缩。 随着这项推理的证据增多,佛克曼和同仁们推断出了一个假说:即使只有非常微量的抑制因子,也足以阻止远方的转移肿瘤生长。这项假说的关键在于,刺激因子VEGF和FGF在血液中都只能存在短短三分半钟左右,但是抑制因子却能存在数小时。换句话说,刺激因子还没撑到自己到达远方的转移肿瘤,就消失了;相反,有效期长得多的抑制分子,在血液中运行时,很轻松就可以到达远方的转移肿瘤处。但是,在一些病例中,为什么原发肿瘤切除后,转移肿瘤就会生长呢?毕竟少了那颗大肿瘤,抑制因子和刺激因子都会停止制造才对。佛克曼猜测,这些早就在身体其他部位生根的转移肿瘤,也开始发展出自己制造刺激因子的能力了。然后它们会召募自己的血液供应系统,量大得足以独立供应肿瘤的生长。佛克曼猜测,如果某个转移肿瘤抢得先机,它便会制造足量的抑制因子,让其他芳邻无法长大。
“新血管阻生素”的来历
当然,佛克曼需要大量的证据。他在会议室黑板上“燃眉问题”的顶端写道:“原发肿瘤如何阻挠它的转移肿瘤发展?”他希望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能接下战帖。但连续两年,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任务。虽说α干扰素在血管瘤治疗上颇有进展,但是人体可能存有天然血管新生抑制剂,所以这个假说可能会是徒劳无功的赌注,甚至拖累年轻科学家的前程。 1991年7月,欧赖里成为当年度佛克曼实验室招收的博士后研究员。上班第一天,他的眼光飘向黑板最顶端的这个难题,立即决定应战。欧赖里开始思考文献中提供的各式假说:一种说法是,切除原发肿瘤时,某些癌细胞会逸出到其他部位;其次也有可能是免疫反应造成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肿瘤会释出某些物质阻止转移肿瘤生长。最后这个说法与佛克曼理论相近,但佛克曼的重点并不是原发肿瘤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能力,而是抑制血管生长的能力,也就是抑制血管新生。 由于这方面文献资料实在太少,欧赖里只得投入小鼠肿瘤液的研究,利用分离管柱来找寻抑制分子。他借由特别的试验(兔眼以及鸡胚试验),证明了抑制因子确实存在,而且阻止了血管的生长。但是佛克曼的理论没有办法让赞助机构的评审委员信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回绝了这项研究计划。为了筹钱,佛克曼到处接洽大药厂,但他们对血管新生理论不感兴趣。佛克曼拜访那些生物技术公司,发出近五百封信,却没有人肯打开支票簿。最后,一家成立不到一年,从事疫苗研究的小公司安翠梅德答应从1992年起,每年赞助二百万美元,不过研发权和销售权都将归于安翠梅德。 这样,欧赖里从小鼠开始,想研发一个“原发肿瘤特别能够阻止转移肿瘤”的系统。他找了特别凶猛的原发肿瘤,不但植入鼠体后要自己长得很好,还要有能力阻止转移肿瘤发作。欧赖里最初的实验结果很惨,他把肿瘤植入鼠体,却没办法抑制转移肿瘤。几个月后,欧赖里想到一个办法,他先把路易士肺癌肿瘤植入十只小鼠,然后观察哪一只小鼠身上的肿瘤最能阻挠转移肿瘤。接着他把这个肿瘤取出,再分别植入另外十只小鼠体内。而这十小片肿瘤组织又会发展成十个独立的新肿瘤,每个肿瘤都具备自己的特性,肿瘤的基因也继续突变。经过反复筛选,几个月后,欧赖里终于选出最能阻止转移的路易士肺癌肿瘤。每次把这些肿瘤植入鼠体,它们就大长特长,然而经由血液传至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肿瘤却维持冬眠状况。切除鼠背的原发性肿瘤,转移肿瘤不到两周就占满整个肺部!就这样,他终于可以搜寻能够阻挠血管生长的抑制因子了。 欧赖里搜集小鼠血液,采用好几个纯化步骤来处理血清,期盼能分离出这种抑制因子,然而花了一年半时间后证明此路不通,因为血浆里含有的蛋白质种类太多了。一天,他参加儿童医院的例行研讨会,演讲者提到,如果要从动物活体里搜寻生长因子,不妨从尿液开始。欧赖里大受启发,他花了整整一年,搜集到第一批十公斤鼠尿,进行萃取未知抑制因子的流程,最后终于提取到千万分之二克的抑制蛋白质。分析结果回来后,欧赖里很惊讶地发现,他追猎了这么久的神秘物质,竟然是“血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它存在于血液中。欧赖里指出:“这告诉我们身体有办法把两种功能储存在同一种蛋白质中。”佛克曼提出,这个分子应该叫做“新血管阻生素”(angiostatin),也就是能阻止血管生长。
转向人体治疗 欧赖里和佛克曼用新血管阻生素在15只小鼠身上进行实验,接受新血管阻生素治疗的小鼠的肺脏,全都纯净无瑕。这显示它确能阻止肿瘤转移,至少对小鼠有效。 欧赖里一战成名,1994年秋天,生物医学界最著名的刊物之一《细胞》期刊,把欧赖里实验的详尽报告做成封面目录,这篇论文震惊了科学界。欧赖里的第二篇论文登上《自然医学》期刊。之后欧赖里便转战人类肿瘤,先制造人体的新血管阻生素,再把它们当成抗癌药物来试验。 安翠梅德与必治妥施贵宝公司投资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研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也改变观点进行赞助。佛克曼提出,新血管阻生素或许只是一大类抑制因子中的一员而已,或许还有其他物质。为此欧赖里建造了另一个小鼠系统,结果不到一年,他就找到了第二个抑制分子,这种分子也具有抑制转移肿瘤的功效,被命名为“血管内膜阻生素”(endostatin)。 1994年6月,住在美国罗得岛的一个叫珍妮佛的五岁小女孩得了下颚肿瘤。切除几个月后,她的脸部又肿了起来,医生找到佛克曼。佛克曼愿意尽最大努力,他主张赶紧替珍妮佛采集尿液样本,看看里面是否含有过量的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假使她的FGF含量增加,那就可以用α干扰素来治疗。采样结果,珍妮佛尿液中的FGF含量是一般人的28倍。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注射,肿瘤终于完全消失。又观察了两年,肿瘤没有再发生。这说明,有好几种血管肿瘤都可以用干扰素或是其他血管新生的抑制因子来治疗。对于佛克曼来说,这是抗血管新生疗法第一次消灭实体肿瘤。 1997年又出现了一个病人,那是个只有两个多月的男娃,他患了一种名为血管母细胞瘤的凶猛肿瘤,几乎毁掉了他一整只手掌。和处理珍妮佛的程序一样,佛克曼建议先采集尿液样本,结果显示,小男娃的肿瘤也释出了大量的FGF,比正常情况高出约50倍。于是小男娃开始接受定期低剂量的α干扰素注射。等小男娃长到十一个月大,血管母细胞瘤就完全消失了。更惊人的是,被肿瘤吃掉的掌骨又重新长回来,只有受肿瘤挤压而歪向一旁的小指被切除了。 1997年秋天,佛克曼受邀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担任院长讲座的演讲人。这一次,除了小鼠和它们身上消失的肿瘤照片外,佛克曼还展示了珍妮佛的照片,讲述了她的故事,赢得了在场数百名医师和研究人员的喝彩。从此,血管新生研究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佛克曼长久以来追踪探究的想法终于成为科学,一种正处在不断发展中的科学。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