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薛兴阳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科室:
胸外科
- 食管手术吻合口的愈合过程
-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
- 肺鳞癌的治疗
- Pancoast瘤与Panco...
- 上腔静脉综合征
- 结节病的诊断鉴别
- 14届世界肺癌大会主要内容
- 外科病理检查你了解多少?
- 癌症治疗后随访内容及意义
- 哪些人容易得肺癌
- 肺癌治疗的几大“瓶颈”
- 我院地址及门诊时间
- 广州医科大学5.18揭牌 学校...
- 肺癌围手术期肺保护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维持治疗策略
- 广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广州医科大...
- 广州市陈建华市长视察我院
- 医学界是如何运用仪器诊断肺癌
- 肺结节患者的处理
- 肺硬化性血管瘤
- 肺癌筛查的必要性
- 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海扶刀)的适...
- 我们科室-肺肿瘤科简介
- 基于分子靶点的非小细胞肺癌个体...
-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13...
- 人生七宝
- 养 生 箴 言
- 气质的培养
- 早期肺癌几个信号
- 谈谈外科医生的素质
- 患者肺癌常见疑问
- 肿瘤外科的几个误区
- 肺尖癌、肺上沟癌与Pancoa...
- 乳腺巨大纤维瘤特点
- 食管贲门癌术后应用十二指肠营养...
- 我们时刻要记得??我们是“临床...
- 科研人生:抓住高尚的感觉[转]
- 癌症患者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 女性激素6项的常识及临床意义
- 行医感悟
- 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 转载
- 《2012 非小细胞肺癌NCC...
- ACS:针对癌症存活者的第一份...
- 恶性胸腔积液的胸腔热疗
- 陀螺刀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陀螺刀临床应用
- 薛兴阳已发表文章
- 肺癌筛查的处理流程??关于NC...
- 2011年NCCN老年肿瘤指南...
- 乳房疼痛如何治疗
- 2012年美国乳腺癌NCCN指...
- 胸腔手术后咳嗽很重要啊
- 肺癌手术后咳嗽也要学会
- 高龄肺癌患者也不应放弃手术治疗
- 关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几点思考
- 食道癌的常用治疗方法
- 老年肺癌手术后期如何处理肺癌
- 肺部肿瘤常用免疫组化抗体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理解与遵循原...
- 易瑞沙产生耐药后续治疗策略
- 一个癌细胞的自述
-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 食管癌术前放疗
- 霍纳氏综合症
- 人生应有水的品质
- 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个处方是关爱...
- 上消化道出血
-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 学会感恩
- 常怀感恩之情
- 感恩医院
- 医者需常怀感恩之心
- 医生操守
- 幸福是什么
- 让患者有尊严是医生必备的职业精...
- 如何锻炼肺功能
- 如何提高医学生与外科手术病人的...
- 快乐是什么?
-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处理
- 食管手术吻合口的愈合过程
- 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 肺癌个体化治疗思路
- 肿瘤研究的新思路??组织微结构...
- 2011版《NCCN非小细胞肺...
-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 日益增多的证据证实,在肿瘤专科...
- PET-CT与健康体检
- 乳腺X 线报告规范化
- 癌性脑膜炎
-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 肺癌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原理及意义
-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
- 我总结的化、放疗的不良反应如何...
- 我总结的乳腺癌的出院指导的相关...
- 我总结的肿瘤标记物的相关科普,...
- 我总结的女性乳腺自检方法的相关...
- 我总结的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如何自...
- 我总结的肿瘤化疗及化疗的误区的...
- 我总结的胸腔镜技术治疗胸部肿瘤...
- 我总结的乳腺癌病友常见疑问及答...
- 我总结的食管、贲门癌的相关科普...
- 我总结的肺癌的相关科普,希望对...
- 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的药补和食...
-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重复癌(应与转移癌相区别)
- 乳腺癌的预后都与那些因素有关?
- 如何解读乳腺癌免疫组化中的项目...
- 2011版NCCN乳腺癌指南更...
- 各种肺癌诊断手段简介
- PET和PET/CT能解决肿瘤...
- 癌细胞特征:不死性、迁移性和失...
- 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研究的新...
- 2009年St.Gallen早...
- 2009年St.Gallen早...
- EGFR-TKI耐药对策和困境
- 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临床意义-肿...
-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
- 肺腺癌新分类??分子生物学视角
- 肺腺癌分类(2011版)
- 癌症是种慢性病 与其“和平共处...
- 微创介入技术成肿瘤治疗新趋势
- Patients,Pathwa...
- 糖尿病、肿瘤与糖尿病治疗研究进...
- 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规范
- 解析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原则及新...
- 如何治疗脂肪肝
- 屁是怎样产生的?放屁过多是由什...
- ASCO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
- 医院看病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使...
- 挂号前做点“功课”,是您事半功...
- 200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
- 细支气管肺泡癌之中国共识
- ESMO 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
- 癌症治疗十大误区
- 什么是结节病?
- 食管癌化疗
- 临床上常见肿瘤标志物临床意义
-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 “六大传说”耽误癌症治疗
- 治疗老年癌痛患者更要重视合理用...
- 癌痛治疗的误区
- 止癌痛应如何正确用药
- 抗癌效果最明显的蔬菜
- “乳腺癌”疗法面面观
- 乳腺癌术后怎样“消肿”?
- 气管肿瘤治疗进展
- EGFR突变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
- 乳腺癌预后生物学指标
- 纵膈镜的临床应用
- 今天和一个病人聊起,有感而发
- 2010 AATS肺癌外科进展
- 肺癌术后复查
- 分子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的分子测...
- 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
- 房颤患者的八大误区
- 西妥昔单抗临床应用进展
- 肿瘤病人的营养指导
- 蒽环类化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 肺癌的治疗靶点及相关药物开发
- 非小细胞肺癌新靶向药物治疗研究...
- 肺癌化疗新进展
- 肺癌研究百年回眸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共识与争议
- 肺癌术后恢复
- 揭秘不同癌症的蔬菜克星
- 乳腺癌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对策
- 癌症患者八成想知患病真相
- 肿瘤分子新靶点治疗药物的应用与...
- 九种人易患乳腺癌
- 乳腺癌化疗
- 你了解性激素检查的意义吗?
- 我院正式成为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
- 赫赛汀常见问答
- 2009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进...
- 肺癌生物治疗新进展
- 肺癌研究的热点
- 肿瘤靶向声学造影剂的研究现状
- 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抗肿瘤抗生素研究进展
- 结直肠癌早期检测的基因标志物
-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问题及思...
- 常见肿瘤综合治疗的几种模式
-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综合治疗
- 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如何合理治疗晚期乳腺癌?
- 端粒酶与胃、结肠肿瘤的关系及其...
- 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新认识
- 2006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乳...
- 乳腺叶状肿瘤的研究进展
- 肿瘤局部热疗与抗肿瘤免疫
- 肿瘤新生血管理论??佛克曼
- 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 肿瘤靶向治疗
- 推荐中国妇女的乳腺癌筛查方法
- 食管癌的放疗规范
- 肺癌化疗的新进展
- 肺癌常识
- 小细胞肺癌脑预防照射的最佳时间...
- 肺癌为何也青睐女性
-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
- 对抗癌症
- 癌症大国
- 脑盐耗综合征
- 判断肿瘤预后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 免疫组化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从一线治疗、...
- 解析2009版《NCCN NS...
- 美国声嘶治疗指南发布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进展
- 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 ACCP《肺癌诊断和治疗指南》...
- 小细胞肺癌(SCLC)
- 《NCCN临床实践指南(200...
- 解读2009版NCCN乳腺癌临...
- 食管癌的TNM分期(UICC ...
- 中国肺癌治疗现状
-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
- 肺癌的外科扩大治疗
- 只要发现早 七成肺癌能治好
- “找到差距,才能进步”
- 2009 年国际肺癌分期与临床...
- 肺部肿瘤常用免疫组化抗体:
- 肺癌术前准备
- 乳腺癌的防治常识
-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若干问题探讨
- ASCO 2009肺癌研究主题...
- 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之中国共识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现状
- 食管癌手术辅助化疗的进展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放射治...
- 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治疗
- 决定患侧上肢水肿的几个因素
- 基底样乳腺癌的分子特征
- 恶性肿瘤防治
- 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
- 肺癌骨转移的治疗
- 结核病人几种食物必须慎食
- 缩唇呼吸有助改善肺功能
- 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 miRNA:肺癌新发病机制与药...
- 乳腺癌化疗的现状及应注意的几个...
- 肺癌的多学科治疗
- 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进展
- 化疗病人的辩证饮食护理
- 化疗当天如何安排饮食才能减轻化...
- 化疗期间的癌症病人怎样增加食欲...
- 哪些因素影响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 如何监测乳腺癌的复发、转移?
- 乳腺癌保乳的条件
- 什么是乳腺增生
- 放射性食管炎治疗验方
- 专家详解如何读懂肝功化验单
- 食管癌饮食疗法
- 食管癌术后的饮食原则
- 食管癌手术前应作哪些准备?
- 食管癌最先需要外科治疗
- 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 好的肺癌治疗方案很重要
- 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 食道癌术后转变错误治疗观念
- 肺癌的TNM分期(UICC 2...
- 化放疗的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 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如何自我恢复?
- 肿瘤食疗方三红汤
- 肿瘤化疗及化疗的误区
- 胸腔镜技术治疗胸部肿瘤
- 化疗、放疗的起始时间
- 乳腺癌患者能否过性生活?
- 乳腺癌患者能结婚生育哺乳吗?
- 乳腺癌患者的饮食
-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
- 乳腺癌保乳治疗
- 乳腺癌的特色检查
- 乳腺癌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 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饮食注意...
- 食管癌、贲门癌常见症状及需要的...
- 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因素
- 肺癌病人的饮食调理
- 肺癌规范化治疗
- 肺癌的检查与诊断
- 肺癌的常见症状
- 肺癌的高发因素有哪些?
- 乳腺癌患者的随诊
- 三苯氧胺与乳腺癌研究进展
- 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 远离乳腺癌复发
- 三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与治疗策...
- 乳癌手术前后内科治疗最佳策略的...
- 乳腺癌术后的功能锻炼
- 正确使用集落刺激因子
- 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的现状及进...
- 妇女便秘易患乳腺癌
- 如何预防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
- 骨肉瘤肺转移的外科治疗
- 放射治疗在N2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地位
- 作者:薛兴阳|发布时间:2009-10-24|浏览量:1859次
放射治疗在N2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地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系 傅小龙
一、 重视N2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理由所谓N2非小细胞肺癌(N2期NSCLC)是指病理诊断为原发的非小细胞肺癌伴有隆突下淋巴结和/或同一侧纵隔淋巴结有转移者。需要重视N2期NSCLC的理由包括: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薛兴阳
(一) N2期NSCLC是NSCLC主要临床期别由于至今尚无有效的早期诊断的方法,因此NSCLC待确诊时绝大多数患者临床期别为中晚期,其中N2期NSCLC所占比例约20%左右[1,2]。
(二) N2期NSCLC存在不同的预后亚型一组临床资料显示:N2可以分为微小N2和临床N2两类。微小N2的定义为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转移;或纵隔淋巴结短径虽然大于10mm,但术前纵隔镜分期检查病理为阴性,而在手术后病理确诊。反之在手术前的分期检查中病理确诊为N2者为临床N2。该组资料显示:354例微小N2的5年生存率为29.5%,332例临床N2的5年生存率为7%。不论微小N2还是临床N2,若存在多站淋巴结转移均较单站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低[3]。对于N2期NSCLC,Ruckdeschel认为其存在不同预后的四种亚型[30]。IIIa1:术前和术中未发现,而术后病理确诊为N2;IIIa2:术中发现N2,但淋巴结转移为单组;IIIa3:术前分期检查为N2,有单组或多组转移,但转移的淋巴结无固定;IIIa4:N2呈大块状或多组转移表现,转移的淋巴结固定。但何谓大块N2( Bulky N2 )迄今为止文献上无统一定义。有作者定义为CT显示纵隔淋巴结短径>2cm,伴有淋巴结胞膜外侵犯,有多组淋巴结转移和/或组内多个小淋巴结转移灶存在者[4]。
(三) N2 期NSCLC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迄今为止,多数临床研究资料显示:N2期NSCLC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在20%-30%,相比较其他一些恶性肿瘤相同临床分期,N2期NSCLC疗效仍属于比较低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1,2]。但在N2期NSCLC如何进行综合治疗?最佳综合治疗策略为何?这些均为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重视和进一步对此加强该期别患者的临床研究。
二、 N2 期NSCLC的诊断 N2诊断包括无创和有创检查方法两类。无创检查中以胸部CT和PET/CT为常见和所推荐的无创分期检查方法。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标准多数采用淋巴结短径?1cm,但应用此标准来进行诊断时,假阴性率为8.4%,假阳性为70%[5]。近年来随着PET,PET/CT的日益广泛临床应用,其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总体水平显著高于胸部CT,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89%,显著高于CT的57%和82%[6]。有创性检查包括纵隔镜,胸腔镜,经器官穿刺和经皮肤穿刺等获得病理诊断方法。应用这些有创检查方法的敏感性与PET/CT接近,但特异性显著提高到91-100%水平[6]。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8) 73 PET/CT是否能代替纵隔镜等有创检查方法而作为N2分期诊断的标准方法应用于临床?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前瞻性评价PET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170例患者进入本研究。以SUV>2.5为PE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所有病人均接受纵隔镜检查,共检查687站淋巴结。结果显示:PE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4%、73%和74%;而纵隔镜则分别为:84%、100%和95%。显然PET,PET/CT尚不能代替纵隔镜作为N2分期检查的黄金标准[7]。目前来自于欧洲胸部外科学会(ESTS),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和NCCN的分期指引中均强调应用以纵隔镜检查为代表的有创性检查在分期检查中的重要性,只是对于CT和PET/CT均未提示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在何条件下可以免除纵隔镜等有创性检查参与分期检查存在争议。这时候需要结合原发灶肿瘤位置、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是否存在N1、以及原发灶SUV值高低来非常慎重选择少数病人可以免除有创性检查的分期方法。
三、放疗在N2期NSCLC治疗中地位
(一) N2期NSCLC的治疗指引:根据ACCP(第二版)[8]和NCCN2008的治疗指引,N2期NSCLC治疗指引归纳如下: 1. IIIa1-2的手术切除时,需要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摘除术或完全淋巴结清扫术。 2. IIIa1-2手术完全切除术后,若患者一般情况好,术后建议使用铂为基础联合化疗。 3. IIIa1-2手术完全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完成后行辅助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和区域复发率,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4. IIIa1-2手术完全切除术后,除非进行临床试验,否则不建议采用辅助同步化放疗。 5. 对于IIIa3患者,除非进行临床试验,否则不能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或手术切除后再加辅助治疗方式。 6. 对于IIIa3患者,铂为基础的化放同步治疗为首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7. 对于IIIa3患者,铂为基础的化放同步治疗后评价可以进行肺叶切除者,则选择手术作为进一步治疗,若需要进行全肺切除者则不考虑手术参与其综合治疗。 8. 对于IIIa4患者,一般情况好,建议采用以铂为基础联合化疗与放疗综合应用,而且同步优于序贯。
(二) 术后放疗在N2期NSCLC中地位
1. 总体地位在过去40年中,临床上开展了大量有关NSCLC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术后放疗的临床III期研究。有关于这些临床研究的一项荟萃分析和一项系统文献综述,阐明了术后放疗的临床价值[9-10]。对于术后病理分期为I-II期者,术后放疗不但不能提高治疗效果,反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对于N2期患者,术后放疗能显著提高区域性肿瘤控制率,但对生存率提高不是非常显著。因此,N2期患者手术完全切除后是否需要进行术后放疗尚未达成共识。
2. 以往术后放疗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以上两项术后放疗的分析综合了世界范围内有关于术后放疗的临床III期研究,但各研究所提供的个体资料存在着较大差异性,降低了这两项分析所得出结论可信性。造成有关术后放疗个体资料差异性的原因包括:1)现有临床研究每组样本量偏小,进入研究时间跨度大(40余年),这将造成病人的入选标准(病期和病理类型)、手术采用的方法及规范程度、随访状况和局部控制定义等存在差异性;2)术后放疗 74 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8) 技术落后:以往所用放疗设备多为60Co,放疗剂量也无客观剂量分布曲线等,这些将造成放疗相关性损伤增加。Dautzenberg报道术后放疗副作用:728例I-III期NSCLC手术完全切除术后随机分入接受放疗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局控、远处转移和生存率均无差异,但接受术后放疗组死于治疗相关的疾病显著增加[11]。若术后放疗采用3维适形等先进放疗技术,这将提高了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并降低了术后放疗相关性疾病死亡概率[12,13];3)术后放疗技术参数不统一:这包括术后放疗范围,放疗的时间、剂量分割(30-60Gy/10-30次)等。既使在现代医学发达的日本,2007年所报道的一组术后放疗技术参数中可见,不同中心所使用的放疗技术差异甚大[14]。表现在所采用模拟定位技术方式,所给布野方式,照射范围和术后放疗剂量等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近年来一些临床资料支持N2期NSCLC术后需要接受放疗根据美国SEER(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1988年后年龄大于21岁,术后病理确诊II或III期NSCLC,行叶切或全肺切除,术后有完全的淋巴结转移状况记录材料,生存期大于4个月者,未接受放疗或仅行术后放疗进入术后放疗价值的研究。共计7545例符合以上入选条件。结果显示:对于N0-1患者,与以往分析一样,术后放疗反而降低了患者生存率,但对于N2者,术后放疗能使总生存由20%提高到27%,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该组大样本临床资料提示术后放疗有提高N2患者的生存疗效[15]。 ANITA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也提示了对于N2患者术后放疗重要性。由于对于N2患者术后放疗价值存在争议,因此在执行ANITA这一评价术后辅助化疗临床价值的前瞻性研究中,术后放疗何时以及何种病人需要应用均未做强行规定。因此在该研究中无论术后观察组还是术后化疗试验组均有部分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放疗。近期对ANITA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中发现按照术后淋巴结转移状态进行分层分析,在术后病理为N2者,无论在观察组还是术后化疗组,术后放疗均提高了患者总生存率。总生存提高分别为:观察组由16.6%提高到21.3;术后化疗组由34%提高到47.4%。但对于术后病理为N0和N1者均显示术后放疗仍为负面效应。多因素分析同样也显示:术后放疗在提高术后病理为N2者无论在无瘤生存和总生存方面均有提高疗效作用[16]。根据IIIa期手术完全切除后治疗失败表型,局部和区域性复发率为23%-33%,远处转移高达50%以上[17]。在目前通过术后化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疗效前提下,通过有效先进的术后放疗技术实施,有望在提高局部和区域肿瘤控制下,提高该期别患者生存疗效。基于以上原因,传统技术条件下所提供的术后放疗临床信息可能不足以指导目前的临床实践,有作者强烈建议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开展术后放疗的临床研究非常必要[18]。
4. 新放射治疗技术条件下术后放疗的规范然而,如何进行IIIa期患者术后放疗价值的研究?其中最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按照规范进行临床研究。这里所提的规范包括了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的规范,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和化疗)的规范和随访观察以及失败表型定义的规范。在术后放疗技术参数规范方面,参照美国RTOG标准,放疗开始时间为手术后9周内,术后放疗剂量为预防性照射50.4Gy/28次/5-6周,有淋巴结包膜外侵处补充10.8Gy/6次。术后放疗技术建议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以避开心脏和降低正常肺组织的损伤,但在术后放疗靶区方面,目前尚无明确勾画的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8) 75 规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根据正常肺组织淋巴引流规律、术后病理所显示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上所显示的各站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以及淋巴结是否能被手术完全切除的可能性,制定了以下NSCLC术后放疗靶区勾画的规范。左肺癌术后放疗靶区包括:1R、1L、2R、2L、#3、4R、4L、5、6、7和10L-11L(不包括3A,3P,8,9);右肺癌术后放疗靶区包括:1R、2R、#3、4R、7和10R-11R (不包括3A,3P,8,9和1L,2L,4L)(各站淋巴结名称定义参照AJCC分期标准)。但这一靶区规范是否合理有待于临床研究验证。
(三) 术前诊断为N2的IIIa3期患者放疗的地位对于术前诊断为N2即IIIa3-4期患者,尤其是IIIa3者何为最佳综合治疗策略,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以下为主要集中于IIIa3患者的临床资料。美国RTOG开展了对于IIIa患者中PN2者是否需要行手术治疗的临床III期试验(RTOG9309)。2003年美国放疗年会上,Turrisi报道了此研究的结果。该研究的方案为:PN2患者被随机分入诱导化疗放疗加手术和诱导化疗放疗后加化放疗两个组。诱导治疗方案为同步化放疗,放疗剂量为45Gy,常规分割,化疗方案为DDP+VP16(EP),DDP 50mg/m2 D1,D8,D29,D36;VP16 50mg/m2 D1-5,D29-33。诱导治疗后,患者被随机分为:手术组,采用手术切除和术后补充两个疗程EP化疗;化放疗综合治疗组,诱导治疗后继续给以放疗,使放疗使总剂量达61Gy,放疗后应用两个疗程EP化疗。该研究与2001年11月关闭。429例符合条件患者进入本研究,392例可供分析,化放疗+手术组201例,化放疗综合组191例。结果显示:两种综合治疗模式均取得较好生存疗效,3年生存率30%左右,两组总生存和局控及远处转移率均无差异。手术参与提高了患者无瘤生存率,但伴有较多治疗相关性死亡[19]。考虑到手术相关性死亡来自于诱导治疗中放疗贡献,因此SWOG0223的研究临床设计中,对于PN2患者治疗策略进行了调整,肯定了手术在综合治疗的贡献,重点探讨了诱导治疗中是否需要放疗的参与的问题。欧洲的EORTC肺癌研究组进行了另一项临床III期试验[20]。对于治疗前病理确诊为IIIaN2给予2个疗程以铂为基础联合化疗后随机进入了以肺叶切除为基本手术治疗组和以常规放疗为基础的非手术治疗组(放疗剂量60-62.5Gy/30-32次/40-46天)。582例患者进入本研究,经过2个疗程化疗后,247例患者被剔除本研究(其中诱导治疗后疾病评价为稳定或进展者175例,因治疗副反应或拒绝者37例,其他35例)。332例进入诱导治疗后随机分组,其中手术组167例,非手术组165例。结果显示:两组中位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手术组为16.4个月,非手术组为17.5个月;15.7%和14%。治疗相关性副反应:手术组的手术死亡率为4%,非手术组中III/IV级后期放射性肺损伤7%(1例出现死亡),III/IV后期放射性食管损伤 4%。该研究结果提示:对病理诊断为N2,诱导化疗有效者,手术未提高生存和无瘤生存疗效,考虑到副反应和治疗相关性死亡,该亚组优先考虑应用放疗。
(四) 术前诊断为N2的IIIa4期患者放疗的地位 N2的IIIa4期患者即过去所称的局部晚期不能手术切除患者中一种。它的治疗方法演变为单纯放疗到序贯再到目前的同步放化疗。有三个前瞻性研究显示化疗合并应用放疗较单纯应用放疗提高了局部晚期NSCLC的疗效[21-3]。其中最大一组来自于RTOG,ECOG和SWOG的联合研究。490例患者进入本研究,结果显示2个疗程化疗后给予常规放疗较常规放疗和超分割放疗提高了治疗疗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2月,12月,11.4月(P=0.04)。序贯治疗有别于同步放化疗,它是目前被认为一个根治性治疗完成后再给予另一种根治性治疗方法, 76 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8) 如化疗→放疗或放疗→化疗。同步化疗放疗综合性治疗为放疗当天同时应用化疗,放疗和化疗均不间断。从现有资料看,局部晚期NSCLC需要进行化疗放疗综合性治疗,但序贯治疗和同步治疗何为最佳?一项来自于日本的临床资料比较了两种不同综合治疗模式的疗效。3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在总剂量为56Gy的放疗前和期间应用MVP化疗方案各一次(对于治疗有效者放疗后再应用化疗一次);同步放疗组采用分段放疗,2Gy/天治疗14天,休息10天,再重复前一疗程放疗一次。序贯组的5年生存率为8.9%,而同步放疗组为15.8%。中位生存期也由序贯组的13.3个月提高到16.5个月。但全组治疗失败原因中,36%患者以局部复发为首发[24]。 RTOG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工作。611例II-III期患者被随机分入三个不同治疗组:序贯化放综合组 (放疗为常规分割),同步化放组 (放疗为常规分割),同步化放组(放疗为超分割)。早期治疗副作用以化放综合组为高,但后期副作用无差异。放疗随访期为15-40个月,治疗疗效同步化放组略优于序贯组[25]。一项来自法国的临床III期研究,比较了常规放疗(66Gy/33次)与化疗序贯和同步应用的疗效。化疗放疗同步治疗的2年生存率为35%较序贯治疗的23%有增加疗效的趋势,主要副作用为放射性食管损伤[26]。
化放同步治疗是否需要诱导或巩固化疗?局部晚期NSCLC多数患者已存在远处转移的亚临床灶,为提高这些亚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一些学者建议在化疗放疗同步治疗前或后应用诱导化疗或巩固性化疗。同步化放疗前是否需要应用诱导化疗?CALGB-39801试验企图回答此问题。该研究目的为观察诱导化疗能否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即改善生存率。该研究分同步化放疗组(A组,CT/X)和诱导化疗+同步化放疗组(B组Ind→CT/X)。同步化放疗方案中化疗采用泰素+卡铂每周方案,泰素50mg/m2,卡铂AUC=2;胸部放疗剂量66Gy/33次。诱导化疗采用泰素+卡铂方案,泰素200mg/m2,卡铂AUC=6,21天为一周期。结果显示:184例患者采用了诱导化疗+同步化放疗治疗方法,其无肿瘤进展中位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8和13.7个月,并未较单纯同步化放疗组疗效的7.0和11.4个月有明显提高[27]。最令人有兴趣的是SWOG临床研究,SWOG9504的研究显示:VP16+DDP化疗与放疗同步应用后予三个疗程泰素帝巩固化疗[28]。所有患者为IIIb,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3年生存率为38%,这显著高于所有的历史对照组。但,近年来所报道的HOG LUN 01-24/USO 02-033的临床研究并不支持在同步化放疗后给以泰索帝巩固化疗。该研究采用VP16(50mg/m2 d1?5,29?33)+DDP(50mg/m2 d1,8,29,36)化疗与放疗(59.4Gy,1.8Gy/次)同步应用后,对于同步治疗后无进展患者采用随机分组进行泰素帝巩固(75mg/m2 Q3w*3)和观察组。结果显示:泰素帝巩固组:中位生存期 21.5个月,3年生存率 27.2%;观察组:中位生存期 24.1个月,3年生存率 27.6%。两组之间无差异性[29]。因此: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仅支持同步化放疗,但这治疗前的诱导和之后的巩固均未较单纯同步治疗有进一步提高局部晚期NSCLC疗效的临床表现。为了突破此平台,不少学者关注于同步化放疗中药物选择和放疗技术改进等。结束语:1)N2期NSCLC的分期检查黄金标准仍为纵隔镜等有创性检查,PET/CT在分期检查中地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2)术后放疗有提高N2期NSCLC生存疗效可能,有必要而且也非常值得开展对于术后病理为N2期NSCLC采用新放疗技术进行术后放疗价值的临床III期研究;3)对于IIIa3期NSCLC的最佳综合治疗尚未达到共识,诱导治疗加手术或化放同步治疗均可以为该期别患者治疗的选择;4)对于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8) 77 IIIa4期NSCLC同步化放疗为其标准治疗,同步化放疗之前的诱导化疗和之后的巩固化疗价值仍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其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Mountain CF, et al Revis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Staging Lung Cancer. Chest, 1997, 111: 1710-1776.
[2] Goya T, Asamura H, Yoshimura H, et al. Prognosis of 6644 rese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 in Japan: A Japanese lung cancer registry study. Lung Cance,r 2005, 50: 227?234.
[3] Andre F, Grunenwald D, Pignon JP, et a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Resected N2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vidence for a Subclassification and Implications. JCO, 2000, 18: 2981-2989.
[4] Chest, 2003, 123: 202-220.
[5] Prenzel KL, Mönig SP, Sinning JM, et al. Lymph Node Size and Metastatic Infiltrat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est, 2003, 123: 463-467.
[6] Toloza EM, Harpole L, McCrory DC, et al. Noninvasive Staging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Chest, 2003, 123: 137s-146s.
[7] Melek H, Gunluoglu MZ, Demir A, et al. Role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mediastinal lymphatic staging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8, 33: 294-299.
[8] Robinson LA, Ruckdeschel JC, Wagner H, et al.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tage IIIA: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nd Edition). Chest, 2007, 132: 243S?265S.
[9]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5, Issue 2.
[10] Okawara G.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stage II or IIIA completely rese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practice guideline. Lung Cancer, 2004, 44: 1-11.
[11] Dautzenberg B, et al. A Controlled Study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mpletely Rese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Cancer, 1999, 86: 265-273.
[12] von Lieven H,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of NSCLC?Outcome after 3-D Treatment Planning. Strahlenther Onkol, 2001, 302-306.
[13] Movsas B. Role of adjuvant therapy in resected stage II/IIIA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rt 1. Oncology, 2001, 15: 1549?1558.
[14] Uno T, Sumi M, Kihara A,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of the, 1999?2001 patterns of care study nationwide process survey in Japan. Lung cancer, 2007, 56: 357-362.
[15] Lally BE, Zelterman D, Colasanto JM,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Stage II or II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Using 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 JCO, 2006, 24: 2998-3006.
[16] Douillard JY, Rosell R, De Lena M, et al.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Resection and Stage I, II, or IIIA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 Adjuvant Navelbine International Trialist Association (ANITA) Randomized Tri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8, Apr 24 in press.
[17] Spira A, Ettinger DS. Drug Therapy: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04, 350: 379-392. 78 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8)
[18] Le Péchoux C, Dunant A, Pignon JP, et al. Need for a New Trial to Evaluate Adjuvant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N2 Mediastinal Involvement. JCO, 2007, 25: e10?e11. [19] Turrisi AT,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chemoradiotherapy to 61Gy(RT) Vs chemoradiotherapy to 45Gy followed by surgery(RT+S) in stage IIIa N2 NSCLC Intergroup trial 0139 RTOG 9309, 2003, ASTRO meeting Abs4.
[20] van Meerbeeck JP, Kramer GWPM, Van Schil PEY,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Resection Versus Radiotherapy After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 Stage IIIA-N2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2007, 99: 442?450.
[21] Kim TY, Yang SH, Lee SH, et al. A phase III randomized trial of combined chemoradiotherapy versus radiotherapy alone in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m J Clin Oncol, 2002, 25:238-243.
[22] Sause W, Kolesar P, Taylor SI, et al. Final results of phase III trial in regionally advanced un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and Southwest Oncology Group. Chest, 2000, 117: 358-364.
[23] Sim S, Rosenzweig KE, Schindelheim R, et al. Induction chemotherapy plus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in the definitiv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1, 51: 660- 665.
[24] Furuse K, Fukuoka M, Kawahara M, et al. Phase III study of concur-rent versus sequential thoracic radi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mitomycin, vindesine and cisplatin in unresectable stage II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 Clin. Oncol, 1999, 17: 2692-2639.
[25] Curran W, Scott C, Langer C, et al. Phase III comparison of sequential vs. 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of pts with unresected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nitial report of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 9410. Proc. Am. Soc. Clin. Oncol. J. Clin. Oncol, 2000, 19 (Abstract 1891).
[26] Pierre F, et al.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of sequential chemo-radiotherapy verus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c ASCO, 2001, 20: 312a(Abs).
[27] Vokes EE, Herndon JE, Kelley MJ, et al. Induction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concomitant chemoradiotherapy (CT/XRT) versus CT/XRT alone for regionally advanced un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nitial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ASCO, 2004, Abs 7005. [28] Gandara DR et al. Consolidation Docetaxel Afte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B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hase II Southwest Oncology Group Study S9504 JCO, 2003, 21:, 2004-10.
[29] Hanna NH, Neubauer M, Ansari R, et al. Phase III trial of cisplatin (P) plus etoposide (E) plus concurrent chest radiation (XRT) with or without consolidation docetaxel (D) in patients (pts) with inoperable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HOG LUN 01-24/USO-023 ASCO, 2007, Abs 7512.
[30] Ruckdeschel JC. 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emin Oncol, 1997, 24: 429?439.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