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尹有宽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科室:
感染病科
- 卧床休息是肝衰竭治疗的关键!
- 药物性肝硬化
- 乙型丙型肝炎、EB病毒双重感染...
- 肝硬化,时时警惕 救治一位年轻...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版)...
- 慢性乙肝患者,你会看病吗?《新...
- 乙肝父母也能孕育健康宝宝《大众...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
- 如何实现“安全停药”(幻灯)
- 干扰素治疗乙肝全方位介绍(幻灯...
- 不同患者如何选择适合治疗方案(...
- 口服抗病毒药物耐药管理(幻灯)
- 抗病毒治疗和药物选择(幻灯)
- 乙肝患者心理减压指导(幻灯)
- 乙肝病毒感染者自我管理(幻灯)
- 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母乳喂养安全...
- APASL丙型肝炎管理指南解读
- 2012EASL指南解读--万...
- 2012EASL?EORTC肝...
- 《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
-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路...
- 乙肝患者--要经得住诱惑 《大...
- 新书推荐-《乙肝丙肝不可怕》上...
- 终结脂肪肝--小心肝变肥肝
- 脂肪肝要内吃外补
- 脂肪肝患者更要防肠癌
- 脂肪肝患者吃菜不适合多放油
- 脂肪肝患者不得不做的7件事
- 脂肪肝的药膳食疗
- 脂肪肝的食疗保健
- 深圳市成人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
- 认识了解脂肪肝坚决拒绝脂肪肝
- 多吃枸杞有助于治疗脂肪肝
- 单纯运动并不适合所有脂肪肝患者
- 脂肪肝--"管住嘴"和"迈开腿...
- 对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
- 头孢硫脒治疗急性细菌感染27例...
- 原因不明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疾病和抗病毒...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
- 关于影响疗效和预后的机体免疫学...
- 散发性成人急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特...
- 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对策新进...
- 肝硬化并发症研究进展
- 隐匿性乙型肝炎免疫组织化学和s...
-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乙...
- 拉米夫定耐药HBV毒株的RT区...
- 恩替卡韦耐药乙型肝炎病毒株的出...
- 扶正化瘀胶囊干预慢性乙型肝炎肝...
- 慢性乙肝患者春节须知
- 乙肝及乙肝的传播途径
- 乙肝患者的饮食
- 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有何异同之处...
- 西方国家慢性乙肝治疗的策略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丙肝的诊断与治疗
-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注意事项 (...
- 乙型肝炎治疗实话实说
- 乙肝患者诊治的注意事项
- 病毒性肝炎休息注意事项
- 长效干扰素的运用
- 防止丙肝暗下毒手
- 乙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原则
- 年轻、初治乙肝的治疗策略
- 认识乙肝的本质,了解免疫治疗
- 漫漫乙肝路,何处是终点?
- 慢性乙肝患者的生育问题
- 丙肝可治愈,规范治疗是关键
- 关于慢性肝炎的标准诊疗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流程修订
- 肝衰竭诊疗指南
- 美国07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美国07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美国07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2007年版慢...
- 美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规...
- 亚太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
- 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处理共识:...
- 优化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
- 2009年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
- 2009EASL慢性乙型肝炎临...
-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对慢性乙型肝...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
- 欧洲肝病学会2011年丙型肝炎...
- 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 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地位...
- 乙肝大三阳肝功能正常需要抗病毒...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版)...
- 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拉米夫定相关...
- 应用复方甘酸苷治疗瘀胆型肝炎3...
- 血卟淋病误诊分析一例
- 上海地区145 例慢性乙型肝炎...
- 乙肝病毒DNA (FQ?PCR...
- 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前瞻性调查
- 一起由屎肠球菌引起的人、猪败血...
- 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9...
- 抗乙型肝炎胎盘转移因子联合拉米...
- 基于丙型肝炎病毒NS5基因序列...
- 国产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
-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急性溶血及暴发...
- 干扰素 一2a序贯或联合拉米夫...
- 乙肝抗病毒治疗发生耐药怎么办?...
-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临床...
- 乙型肝炎病毒再活跃复制的危险因...
- RNA干扰的抗病毒作用:阻止乙...
- HBsAg 阴性慢性肝炎患者肝...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仪一2a治疗慢...
- 1 6份缓症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
-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糖尿病
- RNA干扰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复制...
- 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诊...
- 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乳胶凝集试验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
- 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
-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旁分...
- 乙型丙型肝炎、EB病毒双重感染...
- 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
- 隐匿性乙型肝炎
-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治教训
- 乙肝抗病毒治疗必须持之以恒
- 中国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替比夫...
- 提高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
- 替比夫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
- 替比夫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
- 替比夫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
- 丙肝的预后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肝疗效佳
- 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
- 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
- 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
- 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治...
- 丙型肝炎更应引起重视
- 免疫控制治疗策略和追求HBsA...
- 派罗欣或佩乐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 如何使接受派罗欣治疗的HBeA...
- 乙肝病毒感染的育龄妇女抗病毒药...
-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 防治丙型病毒性肝炎应切实提高患...
- HBV 耐药相关变异的诊断与监...
- HBV感染孕妇相关临床难题答疑
- 肝活检:是诊断肝硬化最好标准,...
- 药物性肝硬化
- ALT峰值变化与长期预后有关
- 肝病恶化,谁之过?
- 乙肝抗病毒:选好时机和药物《大...
- 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一例
- 派罗欣治愈HBeAg阳性慢性乙...
- 每年复查一次肝功能,肝硬化到来...
- 抗病毒耐药问答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相...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相...
- 抗病毒治疗5年,HBV DNA...
- 典型案例
-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
- 冬春季谨防戊肝
- 未婚妻“大三阳”能不能结婚 《...
- 肝炎健康热线问题答 《大众医学...
- 正视乙肝危害 认真随访治疗
- 丙型肝炎的传播与治疗
- 孕期女子勿养猫
- 乙肝父母也能孕育健康宝宝
- 地摊羊肉串带来的戊肝
- 肝病患者勿踩十大雷区
- 专家门诊 肝病驿站 乙肝抗病毒...
- 乙肝治愈标准是什么 《大众医学...
- 乙肝防治的科学目标
- 耐药变异 乙肝长期治疗的障碍
- 肝硬化饮酒与死神握手
- 得乙肝后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 如何保证乙肝治疗长期有效
- 乙肝患者,请从阴影中走出来
- HBsAg阳性,育龄男女好担心
- 科普问题
- 聚乙二醇干扰素干扰素的运用
- 内科医师关心的5个HCV感染问...
- 干扰素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 影响丙肝治疗的因素
- 测一测,你是不是聪明的乙肝患者...
- 我国丙肝发病率高警隐匿性丙肝演...
- 熊去氧胆酸(UDCA)是治疗原...
- 实时PCR在慢性乙肝和原因不明...
- 乙肝三抗体阳性,是否有传染性?...
- 抗病毒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再...
- 《2009 EASL慢性乙型肝...
- 测一测,你是不是聪明的乙肝患者...
- 丙肝能够治愈用药不可间断 《...
- 我国丙肝发病率较高,警隐匿性丙...
- 疑似乙肝 实为丙肝 《大...
- 正视乙肝危害 认真随访治疗 ...
- 重视医患沟通,选对乙肝治疗策略...
- 长期肝炎原因不明-警惕隐匿性乙...
- 积极面对和治疗乙肝 构筑幸福家...
- “乙肝作弊药”骗局 《大众医学...
- 治疗乙肝别跟广告走 《大众医...
- 面对丙肝“零忐忑” 《新闻晨报...
-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
- 慢性乙肝患者,你会看病吗?《新...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进展
- 作者:尹有宽|发布时间:2012-04-14|浏览量:1271次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chin J New Drugs Clin Rem),2004年2月,第23卷 第2期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进展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病科尹有宽
王新宇,尹有宽,张继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上海200040)
[关键词] 肝炎,丙型,慢性;药物疗法;干扰素类;聚乙烯二醇类;RNA,病毒;利巴韦林;基因型 [摘要]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聚乙二醇干扰素作为一种最近进入临床应用的药物,由于其独特的药动学特点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比普通干扰素更好的疗效。而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目前被证明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最佳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发现聚乙二醇干扰素的耐受性要优于普通干扰素。 [中图分类号] R978.7;R512.63 [文献标识码] A 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CHC)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估计全球平均的感染率达3%,在中国的血清感染率大约为3.2% ,高峰期集中在15 a以上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一亿七千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而其中有90%的病人会进展为慢性肝病,又有20 % 的病人在 10~20 a的时间里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 。 HCV病人在慢性肝炎中占了70% ,在终末期的肝硬化中占了40% ,在肝细胞肝癌中占了60% ,在肝移植病例中占到了30%E 4 J。干扰素治疗CHC的历史和其局限性 目前,对于那些容易进展成肝硬化的CHC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已经成为共识。这些促使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人抗HCV阳性,持续升高的血清ALT水平且血液中可以检测到HCV RNA以及组织学发现肝细胞点状、桥样纤维化、炎症或坏死 3。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a干扰素(IFNa)被广泛用于治疗CHC病人以来,该药已经成为治疗CHC 的基本用药。IFNa成功治疗不但可以使病人ALT 水平回复正常,血浆中的HCV RNA检测阴性,而且也有助于肝脏的组织学改善。但是,IFNa对于治疗 CHC的总体疗效却并不满意。病人在经过皮下注射IFNa3 MU,每周3次总疗程为12 mo的治疗后,大约只有1/3的病人在血浆中HCV RNA检测阴性。CHC的复发也很普遍,在治疗结束后的12 mo 内,持续的病毒学反应(SVR)只有15 % ~ 25 % E2,3l。近年来,英国出版的临床指南_1 J和EASL指南 (1999年版)E2 都推荐既往没有接受过IFNa治疗的病人考虑接受与利巴韦林(RBV)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此外,有研究提示联合治疗对于那些使用IFNa 治疗后复发的病人有益EN]。RBV是一种鸟苷类似物与IFNa合用可以明显提高后者的抗病毒疗效。 I文献[3]报道IFNa与RBV联合治疗6到12 mO可以有大约40% ~50% 的病人获得SVR,而单用 IFNa治疗的SVR仅为15% ~25% ,但在感染 HCV基因型1型的病人中,联合治疗和单药治疗的 SvR都低于30%_j J。 IFNa治疗CHC的疗效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其药动学的特点。IFNa的血浆排泄的T1/2 约为8 h。每周3次给药,2次用药间期的血浆药物浓度可以降到很低的水平。IFNa的免疫原性往往也使得病人不能耐受多次的给药。此外,由于血药浓度波动的幅度与不良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因此在每周3次给药时,药物的耐受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L6 J。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分类及药效学、药动学特点 聚乙烯乙二醇化的修饰技术是一种可以降低药物的体内清除率并能降低药物免疫原性的技术,通过这种方法使IFNa在体内的暴露的时间得到延长,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效能,使得IFNa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某些缺陷得到了改进一 。目前有2种形式的聚乙二醇化的IFNa,一种是 periodica1s. .cn 2 b(商品名:佩乐能,Peglntron)和2a(商品名:派罗欣,Pegasys)。聚乙二醇IFNa一2b是直链结构,分子量Mr 12 000,而a一2 a是支链结构,分子量Mr 40 000。聚乙二醇IFN 2b的Tl/2是54 h,而a一2 a 的T1/2是77 h。随着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增加,IFN 的排泄T1/2 相应延长,在体外试验中发现,IFN的抗病毒活性和肾脏清除率会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体内试验却发现其能增加药物的生物学活性。同时,干扰素的免疫原性也随着聚乙二醇化而大大降低。聚乙二醇IFN 的吸收和分布与标准的IFN相类似。聚乙二醇IFNa一2a的清除主要通过肝脏,a一 2b有70%通过肝脏,30%通过肾脏排泄。研究表明在治疗中没有必要减少肾功能不全的和肝硬化病人的用药剂量 j。聚乙二醇干扰素单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试验显示聚乙二醇IFN单药治疗CHC,有较好的临床疗效。LINDSAY 等人_9 报道了一项有1219名以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C病人参加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人随机入组接受IFNa一2 a(3MU,每周3 次,疗程48 wk)或聚乙二醇IFNa一2b的治疗(根据病人体重分为3个剂量组0.5,1.0或1.5/lg?kg~ ,每周1次,疗程48 wk)。试验结果表明,聚乙二醇 IFN 比普通IFN 明显更有效。在治疗终点,有 49%接受1.5/lg?kg 的病人取得了抗病毒反应,而普通IFN组只有24%(P<0.001),但是,复发率两者都较高,获得SVR病人的比例分别只有23%和12% 。病毒的基因型和病毒负荷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多因素分析发现HCV基因型2或3型接受聚乙二醇IFNa一2b治疗可以获得35%到49%(取决于剂量)的SVR,而基因型1型只有10%到14%。对于既是基因型1型又是高病毒负荷的病人,聚乙二醇IFNa一2b治疗组的SVR只有7% ,而普通IFN 组只有2%。与之相反,既是基因型2或3型又是低病毒负荷的病人,聚二乙醇IFNa一2b治疗组的 SVR有68% ,而普通IFN组为36%。 ZEUZEM 等人_】叫报道了另一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在这项试验中,CHC病人随机接受了聚乙二醇IFNa一2a(180/lg,每周1次,疗程48 wk)和普通IFNa一2 a(前12 wk以6MU,每周3次,继36 wk以3MU,每周3次)治疗。结果发现分别有39%和19% 的病人获得了SVR(P=0.001)。该研究还发现病毒基因型、病毒负荷、年龄以及肝纤维化分级都是预测治疗反应的独立因素。 HEATHCOTE等人【¨J在一项由肝硬化的CHC 病人参加的临床试验中报道有30% 的病人在接受 48 wk聚乙二醇IFNa一2 a(180 gtg,每周1次)的治疗后获得了SVR,与之对照,只有8 % 的接受普通 IFNa一2a治疗的病人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项试验还表明对于伴有肝硬化的CHC病人,聚乙二醇 IFNa一2a是同样安全的。 REDDY等人_l J最近在一项非肝硬化的CHC 病人参加的聚乙二醇IFNa一2a(180 ttg,每周1次,疗程48 wk)临床试验中也得到了相似的SVR (36%)。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RBV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前发现治疗CHC最佳的(可以获得最高的SVR)方法是聚乙二醇IFN联合RBV。MANNS等人【 J在一项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发现,62% 的接受聚乙二醇IFNa一2b(1.5 g?kg 每周1次)联合RBV治疗的病人在治疗终点时不能测到病毒RNA,而且 54%获得了SVR。其中感染基因型1型的病人有 42%获得了SVR,基因型2或3型的病人有81%获得了SVR。在聚乙二醇IFNa一2a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FEIED等人L1 在最近报道,接受聚乙二醇 IFNa一2 a加RBV治疗的病人发生SVR的比例显著高于接受IFNa一2b加RBV 治疗的病人(56% "US 44% ,P<0.001)或聚乙二醇IFNa一2a单药治疗的病人(56% "US 29% ,P<0.001)。3种治疗方法中获得SVR的基因型1型病人的比例分别为46% , 36%和21% 。在既是基因型1型而且是高病毒负荷的病人中,分别有41% ,33%和13%的病人取得了SVR,3种治疗方法的总体安全性情况相似,接受聚乙二醇IFNa一2 a治疗者流感样症状和抑郁症发生率低于接受IFNa一2b加RBV治疗者。疗效的早期预测和优化剂量的重要性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_】 J表明:在治疗的早期预测病人能否可以取得SVR是可行的,能否取得早期的病毒学反应 (EVR)是预测的主要依据,EVR是指治疗12 wk时 HCV RNA与基线比较下降≥ 2 og1“或者是HCV RNA阴性。共有86% 的接受聚乙二醇IFNa一2a/ RBV治疗的病人出现了EVR,其中的65%获得了 SVR。而那些12 wk时不能取得EVR的病人,只有低于3%最终获得了SVR。因此,结果表明一旦12 wk病毒学检测结果是无反应的,就应该建议病人停止治疗。这个建议在最近(2002年)已经被法国丙型肝炎治疗协作组采纳。由于肝脏组织学的进展可能发生在那些没有获得SVR的病人中,一项大型的多中心的被称为 “HALTC”的研究已经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 (NIH)发起,用来评价长期低剂量聚乙二醇IFNa一 2a治疗是否可以减慢CHC在那些无病毒学反应病人中的进展(通过组织学反应进行评价)【15j。在重新分析了IFNa一2b联合RBV 的临床试验和最近的聚乙二醇IFNa一2b的众多临床试验的基础上,MCHUTCHNSoN提出了所谓的80?80?80 规则。规则认为病人至少要接受80% 的IFN总剂量,80% 的RBV 总剂量以及接受80% 的标准48 wk的疗程才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这个规则强调了对不良反应的管理以及最大可能坚持治疗对取得疗效的重要性ll 。 ’ 一项最近才结束的聚乙二醇IFNa一2 a联合用药个体化的研究发现,对于感染HCV 基因型1型的病人,最适宜的治疗是180/ig,qw联合RBV每日 1 000~1 200 mg,疗程48 wk,研究中共有51% 的病人得到了SVR。在感染HCV非基因型1型的病人中,接受不同疗程病人的SVR差别并不明显 (73%-78%),因此建议这些病人可用聚乙二醇 IFNa一2 a治疗180/ig,qw 联合RBV 每日剂量为 800 mg,疗程为24 wk。这样在获得较高疗效的同时(SVR 78%),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不良事件,又减少了治疗的费用。研究还发现,那些接受剂量调整或接受了小于 80%的聚乙二醇IFNa一2a和RBV 剂量总量,但仍然接受整个疗程的病人同样也取得了很高的SVR (67%)。而那些中途退出治疗的病人,反应就很低 (SVR 12%)。药物不良事件及病人生活质量评价 聚乙二醇 IFNa治疗的耐受性要优于普通IFNa。接受联合治疗的病人所发生的不良事件的类型是相似的,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轻度和中度的。聚乙二醇IFNa 2 a/ RBV组发生流感样症状、脱发、抑郁和疲劳的发生率都要明显低于IFNa 2 b/RBV组。通过药物剂量调整可以有效的管理不良事件和实验室结果异常 (例如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使聚乙二醇 IFNa.2 a单药治疗和聚乙二醇IFNa一2 a/RBV联合治疗的退出率降低。 CHC的病人会出现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以IFN为基础的治疗同样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比如疲劳,肌痛、流感样症状和抑郁,这些将会对病人的活力、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虽然IFN为基础的治疗在最初的12到24 wk时间里会对CHC病人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抗病毒治疗的 SVR会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SF一36表(评价多项精神和体力标准的通用表格)和疲劳严重程度表(FSS)对研究病人的评价发现,聚乙二醇IFNa一2a单药治疗可以有统计学上的和临床上明显的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在接受治疗的前2 wk产生的疲劳感觉要比普通IFNa 轻。在一个对参加3项Ⅲ期聚乙二醇IFNa一2 a单药治疗试验的1 441名病人的分析发现,SVR与通过SF36和FSS评价得到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疲劳程度有关。那些通过治疗出现反应的,无论是肝硬化还是非肝硬化病人,其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都比无治疗反应的病人有提高。这项研究明确了下降的生活质量与HCV感染相关,而成功的治疗可以改善这种情况_l‘ 。研究表明,接受聚乙二醇IFNa一2a/RBV治疗的病人的生活质量要比IFNa一2 b/RBV治疗的病人更高。两者在SF36和疲劳严重程度评价的身体疼痛、活力和社会功能等项目均有明显的差别。目前对于聚乙二醇IFN的研究已经细化深入到个体化治疗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抗病毒药物,仍有很多问题尚待探讨,目前尚不能取代IFN。聚乙二醇IFN联合RBV治疗可以获得最高的SVR,其细胞和免疫学机制还不清楚,最近有文献报道,聚乙二醇IFN可以增强CHC病人的CD;T辅助细胞的应答率_l 8l,值得近一步的关注。总之,广泛的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聚乙二醇 IFN单药治疗是治疗CHC最适宜的单药治疗方案,而聚乙二醇IFN/RBV在与其他IFN治疗方案比较后被认为是最适宜的治疗CHC的联合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Bo0TH JCL,O GRADY J,NEUBERGER J.Clinic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J].Gut,2001,49 Suppl I:il? i21. 1 2 j Anon.EASL intemationaI consensus conterence on hepatitis C [J].J Hepatol,1999,31 Suppl 1:3-8. [3]Anon.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I of hepatitis C virus(HCV)infection and HCV?related chronic disease.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MMWR Reeomm Rep, 1998,47(RR.19):1.39. [4]LAUER GM,WALKER BD.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N Engl J Med。2001,345(1):41?52.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Chin J New Drugs Clin Rem),2004年2月,第23卷第2期 E-mail:xyylc@shyyxx.corn http://xyy1.chinajourna1.net.cn http://zgxyylczz.periodicals.com.cn [5]DAVIS GL,ESTEBAN?MUR R,RUSTGI V,el a1.1nterfec? tion alfa一2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ribavirin for the treat? ment of repapse of chronic hepatitis C[J].N Engl J Med,1998, 339(21):1493 l499 [6]NEuMANN Au,LAM NP,DAHARI H,el a1.Hepatitis C vi? ral dynam ics in vivo and the antiviral efficacy of interferon?alpha therapy[J].Science,1998,282(5386):103一lO7. [7]PEPINSKY RB,LEPAGE DJ,GILL A,el a1.Improved phar? 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a polyethylene glycol?modified form of interferon?beta-l a with preserved in vitro bioactivity[J].J Phar? macol Exp Ther,200l,297(3):l059一l066 [8]GLUE P,FANG Jw,ROUZIER?PANIS R,el a1.Pegylated in? terferon?alpha2b: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 ynamics,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data[J].Clin Pharmacol Ther,2000,68 (5):556?567. [9]LINDSAY KL,TREPO C,HEINTGES T,el a1.A random? ized.double?blind trial comparing pegylated inteferon alfa一2b to in? teferon alfa一2b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C[J J. Hepatology,2001,34(2):395?403. [10]ZEUZEM S,FEINMAN SV,RASENACK J,el a1.Peginterfer? on alfa一2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J].N EngIJ Med, 2000,343(23):l666一l672. [1 1]HEATHCOTE EJ,SHIFFMAN ML,C(30KSLEY WG,el a1. Peginterferon alfa?-2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nd cir?- rhosis[J].N Engl J Med,2000,343(23):l673一l680. [12]REDDY KR,WRIGHT TL,POCKROS PJ,el a1.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gylated(40一kd)inteferon alpha一2a compared with inte? feton alpha一2a in noncirrhot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J J. Hepatology,200l,33(2):433?438 [13 J MANNS MP,MCHUTCHISON JG,GORD0N sc,el a1. Peginterferon alfa一2b plus ribavirin compared with interferon alfa一 2b plus ribavirin for initial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a ran? domised trial[J].Lancet,200l,358(9286):958?965.【l4 J FRIED MW ,SHIFFMAN ML,REDDY KR,el a1.Peginter? feron alfa一2a plus ribavirin for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N EngIJ Med,2002,347(13):975?982. [15]Anon.HALT?C trial[J].Hepatology,2002,36(4):792?793.【l6 J MCHUTCHISO N JG,WARE JE J r,BAYLISS MS,el al The effects of interferon alpha一2b in combination with ribavirin on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work productivity[J].J Hepatol, 2001.34(1):l40一l47.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