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下
被浏览了76次, 时间: 2011-03-27 13:43:00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上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病科尹有宽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至300拷贝/ml以下者为67%、ALT复常者为68%、 有肝组织学改善者为72%,均优于接受拉米夫定 治疗者;但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似(21% 和18%)[91]。对于HBeAg阴性患者,恩替卡韦治 疗48周时HBV DNA下降至PCR检测水平以下者 为90%、ALT复常率为78%、肝组织学改善率为 70%[92]。 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对达到病毒学应答者, 继续治疗可保持较高的持续HBV DNA抑制效果[93]。日 本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日1次口服0.01 mg、0.10 mg 或0.50 mg恩替卡韦治疗24周后的167例患者,继续 服用0.50 mg,治疗到3年时,其总体累积耐药率 为3.3%,其中一开始就服用0.50 mg患者的3年累 积耐药率为1.7%[94]。研究结果还提示,拉米夫定 治疗失败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每日1.0 mg亦能抑制 HBV DNA、改善生物化学指标,但疗效较初治者 降低,且病毒学突破发生率明显增高[95]。我国的 临床试验结果与以上报道基本相似[96,97]。 (4)替比夫定(telbivudine):一项为期2 年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表明,HBeAg阳性 患者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下降至 PCR法检测水平以下者为60.0%,ALT复常率为 77.2%,耐药发生率为5.0%,肝组织学应答率为 64.7%,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组,但其 HBeAg血清 学转换率(22.5%)与后者相似;HBeAg阴性患者 治疗52周时,其HBV DNA抑制率、ALT复常率及 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98,99]。治疗2年时, 其总体疗效(除HBe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率外) 和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98]。我国的多中 心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其抗病毒活性和耐药发 生率均优于拉米夫定[100]。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提 示,基线HBV DNA<109拷贝/ml及ALT≥2×ULN 的HBeAg阳性患者,或HBV DNA<107拷贝/ml的 HBeAg阴性患者,经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如达到 HBV DNA<300拷贝/ml,治疗到1年及2年时有更 好的疗效和较低的耐药发生率[101,102]。 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 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 (CK)升高者分别为7.5%和12.9%,高于拉米夫 |
定组的3.1%和4.1%[98,99]。 (5)替诺福韦酯(t enofovi r di soproxi l fumarate):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 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 mg。本药在 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 在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替诺福韦 酯或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时,HBeAg阳性慢性乙型 肝炎患者HBV DNA<400拷贝/ml者分别为76%和 13%,ALT复常率分别为68%和54%;HBeAg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48周时,HBV DNA<400拷 贝/ml者分别为93%和63%;该研究结果显示其抑制 HBV的作用优于阿德福韦酯,且未发现与替诺福 韦酯有关的耐药突变[103]。持续应用替诺福韦酯治 疗3年时,72%的HBeAg阳性患者和87%的 HBeAg 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400拷贝/ml,亦未发现 耐药变异[104]。 12.2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1)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①生物化学 指标:主要有ALT、AST、胆红素和白蛋白等; ②病毒学标志物:主要有HBV DNA和HBeAg、 抗-HBe;③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清肌 酐和CK等。如条件允许,治疗前后最好行肝穿刺 活组织检查。 (2)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定期监测:①生物 化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个月1次、连续3次,以 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②病毒学标志物: 主要包括HBV DNA和HBeAg、抗-HBe,一般治疗 开始后1~3个月检测1次,以后每3~6个月检测1 次;③根据病情需要,定期检测血常规、血清肌 酐和CK等指标。 (3)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有研究结果表 明,除基线因素外,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可 预测其长期疗效和耐药发生率[102,105]。国外据此提 出了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路线 图概念[106],强调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重要性, 并提倡根据HBV DNA监测结果给予优化治疗。但 是,各个药物的最佳监测时间点和判断界值可能 有所不同。而且,对于应答不充分者,采用何种 治疗策略和方法更有效,尚需前瞻性临床研究来 |
验证。 (4)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包括用 药剂量、使用方法、是否有漏用药物或自行停药 等情况,确保患者已经了解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的 风险,提高患者依从性。 (5)少见、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核苷(酸)类药物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 在临床应用中确有少见、罕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 生,如肾功能不全、肌炎、横纹肌溶解、乳酸酸 中毒等,应引起关注。建议治疗前仔细询问相关 病史,以减少风险。对治疗中出现血清肌酐、CK 或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并伴相应临床表现如全 身情况变差、明显肌痛、肌无力等症状的患者, 应密切观察,一旦确诊为尿毒症、肌炎、横纹肌 溶解或乳酸酸中毒等,应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药 物,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干预。 13 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有望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疗效确切的乙型肝炎特 异性免疫疗法。胸腺肽α1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 疫功能,对于有抗病毒适应证,但不能耐受或不 愿接受IFN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 有条件,可用胸腺肽α1 1.6 mg,每周2次,皮下注 射,疗程6个月[107,108],(Ⅱ-3 )。胸腺肽α1联合其 他抗HBV药物的疗效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 究验证。 14 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中医药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 广泛,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 果,但尚需设计严谨、执行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 照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抗病毒效果。 15 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15.1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慢性HBV携带者暂时不需抗病毒治疗;但应每 3~6个月进行生物化学、病毒学、AFP和影像学检 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可用IFNα或核苷 (酸)类药物治疗(Ⅱ-2 )。对年龄>40岁,特别 是男性或有HCC家族史者,即使ALT正常或轻度 升高,也强烈建议做肝组织学检查以确定其是否 |
需要抗病毒治疗。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一般不需抗病毒治 疗,但应每6个月进行1次生物化学、HBV DNA、 AFP及肝脏超声显像检查。 15.2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普通IFNα:3~5 MU,每周3次或隔日 1次,皮下注射,一般疗程为6个月(Ⅰ )。如有 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年或更长[51] (Ⅱ )。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 剂量及疗程;如治疗6个月仍无应答,可改用或联 合其他抗病毒药物。 (2)PegIFNα-2a:180 μg,每周1次,皮下注 射,疗程1年(Ⅰ )。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 的应答及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 (3)PegIFNα-2b:1.0~1.5 μg/kg体质量,每 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Ⅰ )。具体剂量和疗 程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及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 (4)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口服。在 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 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2次复 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 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Ⅱ ),但延长疗程可减 少复发。 (5)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口服。疗 程可参照拉米夫定(Ⅱ )。 (6)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 可参照拉米夫定。 (7)替比夫定:600 mg,每日1次口服。疗 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15.3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此类患者复 发率高,疗程宜长(Ⅰ )。最好选用IFN类或耐药 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1)普通IFNα:剂量和用法同HBeAg阳性慢 性乙型肝炎患者,但疗程至少1年(Ⅰ )。 (2)PegIFNα-2a:剂量和用法同HBeAg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程至少1年(Ⅰ )。具体剂 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 (3)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 比夫定:剂量用法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 |
者,但疗程应更长: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 限、ALT正常后,至少再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 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 少已达到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80](Ⅱ )。由于停 药后复发率较高,可以延长疗程。 15.4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治疗指征 为: 不论ALT是否升高,HBeAg 阳性者HBV DNA≥104拷贝/ml,HBeAg阴性者HBV DNA≥103 拷贝/ml;对于HBV DNA可检测到但未达到上述水 平者,如有疾病活动或进展的证据,且无其他原 因可解释,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亦可开始抗病 毒治疗。治疗目标是延缓或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 HCC的发生。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耐药 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其停药标准 尚不明确。 因IFN有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可能, 使用时应十分慎重。如认为有必要,宜从小剂量 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预定的治 疗剂量(Ⅲ )。 15.5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对于失代 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能检出HBV DNA,不论 ALT或AST是否升高,建议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及时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以改善 肝功能并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因需要长期 治疗,最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药 物治疗,不能随意停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 及时加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 (酸)类药物(Ⅱ-2 )。 IFN治疗可导致肝衰竭,因此,对失代偿期肝 硬化患者属禁忌证(Ⅱ )。 15.6 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 (1)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对于肝脏炎症病 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如ALT正常、 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特别是当这些患者<30 岁时,不宜开始抗病毒治疗,尤其是不宜使用核苷 (酸)类药物治疗。 (2)谨慎选择核苷(酸)类药物:如条件允 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 率低的药物。 |
(3)关于联合治疗:对合并HIV感染、肝硬 化及高病毒载量者,宜选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 或尽早采用无交叉耐药位点的核苷(酸)类药物 联合治疗。 (4)治疗中密切监测,一旦发现耐药尽早给 予救援治疗:定期检测HBV DNA,以及时发现原 发性无应答或病毒学突破。对于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的患者,一旦检出基因型耐药或HBV DNA开始升 高时就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抑制病毒更快、 耐药发生较少、临床结局较好[95]。对于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发生耐药者,亦可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 疗。对于阿德福韦酯耐药者,可加拉米夫定、替比 夫定、恩替卡韦联合治疗;对于未应用过其他核苷 (酸)类药物者,亦可换用恩替卡韦。对于核苷 (酸)类药物发生耐药者,亦可考虑改用或加用 IFN类联合治疗,但应避免替比夫定和PegIFN联合 应用,因为可导致外周神经肌肉疾病。 (5)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有临床研究结 果显示,因对某一核苷(酸)类药物发生耐药而 先后改用其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可筛选出 对多种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变异株。因此, 应避免单药序贯治疗。 16 特殊情况的处理 (1)经过规范的普通IFNα或PegIFNα治疗无 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有治疗指征,可以 选用核苷(酸)类药物再治疗(Ⅰ )。 (2)对于核苷(酸)类药物规范治疗后原发 性无应答的患者,即治疗至少6个月时血清HBV DNA下降幅度<2log10 IU/ml,应改变治疗方案继 续治疗(Ⅲ )。 (3)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 者:对于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学治疗、免疫抑制 剂治疗的患者,应常规筛查HBsAg;若为阳性, 即使HBV DNA阴性和ALT正常,也应在治疗前1周 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或其他核苷(酸)类药物。 对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在给予长 期或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特别是针 对B或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时,应密切监 测HBV DNA和HBsAg,若出现阳转则应及时抗病 |
毒治疗[109]。 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停止后,应根据 患者病情决定停药时间(Ⅱ-1 ,Ⅱ-3 ):①对于基线 HBV DNA<2000 IU/ml的患者,在完成化学治疗或 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应当继续治疗6个月(Ⅲ);② 基线HBV DNA水平较高(>2000 IU/ml)的患者, 停药标准与免疫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同 (Ⅲ )。④对于预期疗程≤12个月的患者,可以 选用拉米夫定(Ⅰ)或替比夫定(Ⅲ )。④对于 预期疗程更长的患者,应优先选用恩替卡韦或阿 德福韦酯(Ⅲ )。⑤核苷(酸)类药物停用后可 出现复发,甚至病情恶化,应予以高度重视。 ⑥IFN有骨髓抑制作用,应当避免选用。 (4)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对此 类患者应先确定是哪种病毒占优势,然后决定如 何治疗。如患者HBV DNA≥104拷贝/ml,而HCV RNA测不到,则应先治疗HBV感染。对HBV DNA 水平高且可检测到HCV RNA者,应先用标准剂量 PegIFN和利巴韦林治疗3个月,如HBV DNA无应 答或升高,则加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或阿德福 韦酯治疗。 (5)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对 于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患者应 当实施治疗(Ⅲ )。对一过性或轻微ALT升高 (1~2×ULN)的患者,应当考虑肝活组织检查 (Ⅱ-3 )。 对于未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和近期不需要进行HAART的患者 (CD4+T淋巴细胞>500/μl),应选用无抗HIV活 性的药物进行抗HBV治疗,例如PegIFN α或阿德 福韦酯。 对于需同时进行抗HBV和抗HIV治疗的患 者, 应优先选用拉米夫定加替诺福韦酯, 或 恩曲他滨加替诺福韦酯(Ⅱ-3 )。对于正在接 受有效HAART的患者,若HAART方案中无抗 HBV药物,则可选用PegIFNα或阿德福韦酯治疗 (Ⅱ-3 )。对于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应当加用替诺 福韦酯或阿德福韦酯治疗(Ⅲ )。 当需要改变HAART方案时,除非患者已经获 |
得HBeAg血清学转换、并完成了足够的巩固治疗 时间,不应当在无有效药物替代前就中断抗HBV 的有效药物(Ⅱ-3 )。 (6)乙型肝炎导致的肝衰竭:由于大部分急 性乙型肝炎呈自限性经过,因此不需要常规抗病 毒治疗。但对部分重度或迁延、有重症倾向者, 应该给予抗病毒治疗(Ⅲ )。 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包括急性、亚急 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只要HBV DNA可 检出,均应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110] (Ⅲ )。 (7)乙型肝炎导致的原发性HCC:初步研 究结果显示,HCC肝切除术时的HBV DNA水平是 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11],且抗病毒 治疗可显著延长HCC患者的生存期[112],因此,对 HBV DNA阳性的非终末期HCC患者建议应用核苷 (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 (8)肝移植患者:对于拟接受肝移植手术的 HBV相关疾病患者,如HBV DNA可检测到,最好 于肝移植术前1~3个月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每日 口服100 mg;术中无肝期给予HBIG;术后长期使 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HBIG(第1周每日800 IU, 以后每周800 IU至每月应用800 IU)(Ⅱ ),并 根据抗-HBs水平调整HBIG剂量和用药间隔(一般 抗-HBs谷值浓度应大于100~150 IU/L,术后半年 内最好大于500 IU/L),但理想的疗程有待进一步 确定(Ⅱ-1 )。对于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可选 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酸)类 药物[89,90]。另外,对于低复发风险者(如肝移植 术前HBV DNA阴性、且移植后2年内HBV未复发 者),可考虑停用HBIG,只采用拉米夫定加阿德 福韦酯联合预防(Ⅱ )。 (9)妊娠相关情况处理:育龄期女性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若有治疗适应证,未妊娠者可应用 IFN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应 采取可靠措施避孕(Ⅰ )。 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的患 者,若应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他妊娠B级药物(替 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 |
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治疗可继 续。 妊娠中出现乙型肝炎发作者,视病情程度决 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 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Ⅲ )。 (10)儿童患者:对于12岁以上(体质量≥35 kg) 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其应用普通IFNα治疗的适 应证、疗效及安全性与成人相似[113],剂量为3~6 MU/m2,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U/m2 (Ⅱ )。在知 情同意的基础上,也可按成人的剂量和疗程用拉米 夫定(Ⅰ)或阿德福韦酯治疗[114]。 17 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HBV所致的肝脏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是疾 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甘草酸制剂、水飞蓟 宾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以及双环醇等,有 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 器等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 (Ⅱ-2,Ⅱ-3 )。 抗炎保肝治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不 能取代抗病毒治疗。对于ALT明显升高者或肝组织 学明显炎症坏死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适 当选用抗炎保肝药物。不宜同时应用多种抗炎保 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及因药物间相互作用 而引起不良反应。 18 抗纤维化治疗 有研究结果表明,经IFNα或核苷(酸)类药 物抗病毒治疗后,肝组织病理学可见纤维化甚至 肝硬化有所减轻。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抗纤维化 治疗的基础。 多个抗肝纤维化中药方剂在实验和临床研究 中显示出一定疗效,但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 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并重视肝组织学检查结 果,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19 患者随访 治疗结束后,不论有无治疗应答,停药后半 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1次ALT、AST、血清胆红素 (必要时)、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以 后每3~6个月检测1次,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中 |
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间隔。 对于持续ALT正常且HBV DNA阴性者,建议 至少每6个月进行HBV DNA、ALT、AFP和超声显 像检查。对于ALT正常但HBV DNA阳性者,建议 每3个月检测1次HBV DNA和ALT,每6个月进行 AFP和超声显像检查;必要时应做肝组织学检查。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 HCC高危患者(>40岁、男性、嗜酒、肝功能不 全或已有AFP增高者),应每3~6个月检测AFP和 腹部超声显像(必要时做CT或MRI),以早期发 现HCC。对肝硬化患者还应每1~2年进行胃镜检 查或上消化道X线造影,以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 曲张及其进展情况。
附录1 本指南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分级[49]
证据等级 |
定义 |
Ⅰ |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Ⅱ-1 |
有对照但非随机临床试验 |
Ⅱ-2 |
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
Ⅱ-3 |
多时间点病例系列分析,结果明显的非对照试验 |
Ⅲ |
受尊重权威的观点及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 |
附录2 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术语和定义)解释[49]
(1) 病毒学应答(virological response): 指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检 测下限(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或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部分病 毒学应答,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 (2) 血清学应答(serological response):指 血清HBeAg转阴或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sAg 转阴或HBsAg血清学转换。 (3)生物化学应答 (biochemical response): 指血清ALT和AST恢复正常。 (4) 组织学应答(histological response): 指肝脏组织学炎性坏死或纤维化程度改善达到某 一规定值。 (5)原发性治疗失败(primary treatment failure):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用核苷(酸)类 药物治疗6个月时HBV DNA下降小于2 log10 IU/ml。 (6)病毒学突破(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
在未更改治疗方案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 疗中最低点上升1 log10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 性,可有或无ALT升高。 (7)生物化学突破(biochemical breakthrough): 常发生在病毒学突破后,表现为ALT和(或)AST复常 后,在未更改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再度升高,但应排除 由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和AST升高。 (8)维持应答(maintained response):在抗 病毒治疗期间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 于检测下限,或ALT正常。 (9)治疗结束时应答(end-of-treatment response):治疗结束时的病毒学、血清学、生物 化学或组织学应答。 (10)持续应答(sustained response):治疗结 |
束后随访6个月或12个月以上,疗效维持不变,无复 发。 (11)复发(relapse):治疗结束时出现病毒 学应答,但停药后HBV DNA重新升高或阳转,伴有 ALT和AST升高,但应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起的ALT 和AST升高。 (12) 耐药(drug resistance):在抗病毒 治疗过程中,检测到和HBV耐药相关的基因突 变,称为基因型耐药(genotypic resistance)。体 外实验显示抗病毒药物敏感性降低并与基因耐药 相关,称为表型耐药(phenotypic resistance)。 针对一种抗病毒药物出现的耐药突变对另外一种 或几种抗病毒药物也出现耐药,称为交叉耐药 (cross resist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