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 痘
- 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及临床防治
- 病案讨论:小儿结核病和结核性脑...
- 思考病案:间断发热伴咳嗽2月余...
- 小儿血脂异常的诊断及防治
- 如何预防21-三体综合征
- 21-三体综合征患者有何表现
- 转发:【奥一评论】缅怀512:...
- 转发自曼珠沙华:又一起杀害医生...
- 2012年春节,我在孤寂中思索...
- 陈林堂博士2012年春节之作:...
- 转发:北京邮电大学博士遗书让人...
- 转发: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遗书《...
- 转发:破解医患难题:不靠理解,...
- 转发:作家卧底医院揭医患关系恶...
- 医患对话(四)一秋季腹泻婴儿匪...
- 秋季腹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 医患对话(三)小儿腹痛待查
- 医患对话(二)缺铁性贫血
- 医患对话(一)儿科门诊就诊
- 再读《责任与良心》
-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 陈林堂博士之作:我们的“年”
- 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有利于构建医...
- 小儿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和临床评...
- 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救治和临床评...
- 医生的感动和心愿
- 炎夏要防热伤风
- 小儿惊厥的救治和临床评价
- 小儿急性脱水的救治和临床评价
- 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救治和临床评价
- 新生儿常见急症的救治和临床评价
-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案讨论
- 婴幼儿如何接种肺炎疫苗?
- 宝宝春季常见症状和疾病的简单处...
- 宝宝冬季感冒家庭防治锦囊
- 儿科门诊常见急症的救治和临床评...
-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防治
- 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思索医患关系的...
- 出生缺陷的临床防治
- 《医药卫生报》《一例瑞氏综合征...
- 瑞氏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下...
- 与朋友们分享新年的快乐和祝福
- 一瑞氏综合征患儿的急救实录(三...
- 一瑞氏综合征患儿的急救实录(二...
- 一瑞氏综合征患儿的急救实录(一...
- 《医药卫生报》《在委屈中默默奉...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药物疗法与临床...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药物疗法与临床...
- 《医药卫生报》《医生的理想人格...
- 医疗道德环境建设在深化医改中的...
- 《医药卫生报》《母乳喂养益处多...
- 你不得不看的健康忠告!(赵霖教...
- 小儿支原体感染及其防治措施
- 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 由“三鹿结石宝宝”引发的奶粉问...
- 食用三鹿牌配方奶粉的婴幼儿应注...
- 心肌炎和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自...
- 小儿败血症的药物疗法和临床评价...
- 小儿败血症的药物疗法和临床评价...
- 《医药卫生报》《母 亲》
-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 川崎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6年临...
- 做客《非常聊吧》,与郭蕊、早林...
- 21-三体综合征
- 房间隔缺损
- 室间隔缺损
- 先天性心脏病总论
-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治
- 为“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医生...
- 致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医疗...
- 《走近科学》的影响
- 从医与读书
- 医生和理发师
- 走近科学
- 《医药卫生报》《科学冷静地认识...
- 川崎病的药物疗法和临床评价
- 有感酒类标签警示语 “过度饮酒...
- 小儿疾病药物疗法的原则和临床评...
- 医患和谐 社会安宁
- 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及医务工作...
- 过敏性紫癜
- 我的父亲
- 医生的价值与理想人格
- 先天性喉喘鸣的治疗措施
- 先天性喉喘鸣
- 医者之惑
- 新生儿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迫在...
- 医患协力 共创医学奇迹
- 春节24小时值班日志
- 川崎病
- 尊重医生劳动价值有利于消除医患...
- 如何防范儿科医疗纠纷
- 头孢地嗪双重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
- 《医药卫生报》《人文医学的思索...
- 重症监护室内外--医患都被对方...
- 《医药卫生报》《请多给孩子点自...
- 《医药卫生报》《责任与良心》
- 《医药卫生报》《儿科医生的苦与...
- 一位患者家属致书盛赞医务人员 ...
- 儿科医生何以捉襟见肘?
- 作者:徐灵敏|发布时间:2009-04-12|浏览量:4942次
来源:《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9年第五期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 徐灵敏
【编者按】儿科医生“短缺”,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位儿科医生如实道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徐灵敏
2月19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到位、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儿科医生捉襟见肘”,在下一步的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中将关注儿科专业。
作为一个长期坚守临床工作的儿科医生,我深深的感觉到,儿童的健康关乎国家未来,只有大力发展儿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儿科医生、打造出更多的优势儿科,才能确保基础医疗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
一、儿科医生青黄不接
20年前,儿科系在全国各医学院校算得上是热门专业。老师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为了儿童的健康而努力工作是光荣的。一代代学子们自豪地自我鼓励:儿童疾病多为急症,儿童修复能力强,处理及时恰当就会救孩子一命;同时,也牢记教训:处理不及时恰当也许孩子就会夭折或造成终身残疾。凭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儿科也锻炼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走上了各自的领导岗位。
但近年来,儿科医生数量骤减,已经呈现出青黄不接之势。优秀的年轻儿科医生越来越少,研究生选择儿科方向的就少上加少,还有一大批儿科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转到其他专业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2000年前后,不少医学院的儿科专业甚至被调整出局,失去了培养儿科医生的土壤。一些公立医院设立儿科也只是为保留其社会效益作为装点门面的幌子,没有精力给儿科以足够重视;但凡有可能,许多医生就会舍弃儿科。私立医院更是很少设立儿科。从而失去了培养儿科医生的环境。
二、儿科医疗强度大、风险高、收入低
以大家较熟悉的儿科门诊诊疗工作为例。4个小时内需要接诊30~50名患儿,对每个患儿要做的工作包括:(1)书写:门诊日志,门诊病历(包括主诉、现病史、诊疗经过、有关的既往史和个人史预防接种史、体格检查结果、必要的试验和仪器报告结果、诊断、治疗及注意事项),必要的化验和仪器检查申请单,处方,治疗费单,对住院者需填写住院证,对可疑传染病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对需他科会诊者填写会诊单。(2)说话:问诊(书写的内容多要问出来),告知检查结果、诊断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解释病情,回答问题。(3)体格检查: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小儿表达不清多需全身检查。这就是儿科医生的日常工作。
如果遇到患儿不配合乱打乱踢、屎尿乱撒、哭叫不停,再加上几个着急的大人在旁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甚至也像患儿那样对医护人员拳打脚踢,儿科医生就更难过。坐诊时间,往往没有半点时间停止工作,有时被小儿的尿湿透了衣服也无法更换。诊治同样病种的一个患者,小孩用药量少且用药风险大,小儿体质弱病情变化快,儿科医生要付出成人科医生更多的努力。
1988年自己刚作儿科医生时,努力工作的目标就是提高业务水平多救治患儿;而现在,却不得不考虑一些经济指标。医生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作为儿科医生,当同样的职业、更多的付出不能得到大体平衡的收入,当面对焦躁不安的家长和啼哭不止的患儿,所得到的只是抱怨、怀疑,遇到无端的纠纷、面临恶劣的环境、又进行着超负荷的劳动时,儿科医生只能是回避、担惊、焦虑、劳累。如果市场经济允许,他们也必然参与经济利益的博弈,而这,又将造成可怕的后果。国家卫生部联合中央媒体重拳启动的飓风行动已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2007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易发生医患纠纷儿科医护短缺成为头疼事》的文章客观地反应了儿科医生的现状。该文列举了许多事实评价说:“儿科医生是医院里的高危人群,儿科也是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高危科室,儿科工作就是高危工种。”“儿科就是鸟都不愿飞过的苦海,工作量大、工作风险高、工作压力重不说,效益却是全院最差的”。这样的评价得到了很多儿科医生的认同。
既要救治生病的孩子,又得面对焦虑的家长,业内还受轻视,儿科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其风险高、工作量大是让不少医生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儿科医疗事业今天的艰难现状如果不尽快改变,许多问题将会进一步积累,儿童的健康将如何保障?
三、儿科医生术德远远高于经济指标
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转轨时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改革中的阵痛首先冲击的是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秩序混乱和“以药补医”助长的不正之风。儿科服务的对象是儿童,是不会自诉病情的孩子,需要运用更多的诊疗知识和手段、付出更多的劳动来确定病情,但由于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儿童用药量小,限制了儿科的用药量,且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了儿科的用药风险,因此大大降低了儿科的诊疗收入,很多医生不愿呆在儿科,结果就导致了儿科医护的短缺。很多儿科医生纷纷期盼政府推行更合理政策的同时,更希望提高儿科医生职业素养,努力使每位医护人员达到无私奉献、宽容、敬业、安贫和博爱的崇高道德境界。其实收入高低并不与自身价值相平行,现状既然如此,作为儿科医生就必须更加爱护每一个就诊的患儿,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中体现。儿科医生若不严把用药关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及所承担的风险是远远大于其所获利益的,曾在媒体传播的某儿童医院专家收受药品回扣当场被查的尴尬画面给许多人敲响了警钟,为了几十元钱葬送了一生的清白实在不值;尽管比媒体曝光的成人科查处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药品回扣少了许多,但其性质是一样的,其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甚至大于成人科,如果每位儿科医生都能严守医德,一切从患儿利益出发,必然就会大大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2008年,“手足口病”、“毒奶粉”、“新生儿猝死”等等关乎儿童健康的事件连续发生,因此,全国各地的儿童医院和儿科诊所里显得格外拥挤。其实,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危害儿童健康的远不仅是这些暴露在阳光下的事。曾经从医二十余年的内科主任医师,我国著名的女作家毕淑敏在其所著的《红处方》中感叹地说到:“医生这个行当,有无数白衣包裹下的罪恶,局外的人不了解,内里的人又不说,这是文明的黑洞,不知何日能暴露在阳光下?”如果医疗环境的主流是以经济指标论成败,不是以术德论英雄,坚守道德有良知的医生,首先就可能与自己的领导、同事形成对立,或被孤立和嘲笑。清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同事、领导孤立和排挤。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同事、领导的认可,都需要一个和谐、团结、互助的工作环境,如果讲医德,有良知的医生被孤立将是很可怕的事情。
四、儿科医疗现状不容忽视
作为一名普通儿科医生,看到许多感冒患儿被有些医生当成肺炎、脑炎进行过度的治疗和检查,看到患儿家长艰难求助、奔波寻医的辛劳,感到非常同情,但也深感痛心,对于我们的社会,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家长、亲人来说,如果爱孩子,就要了解相关诊疗措施对机体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医学高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疑难危重症,而不是把大部分患者当成疑难危重症去检查。掌握了精深医学知识、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的问诊、体格检查和简单经济的常规检查是最有价值、对人体伤害最小的诊断措施,不要认为有钱给孩子做昂贵的检查是爱孩子,有时,医道越深对人体病理生理机制理解越透的医生给出的诊疗方案也许越简单。如果爱孩子,您就不要总把孩子的病往重处想,您的过度紧张和苛求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就医费用的浪费,花巨资把感冒头痛当脑炎治、把感冒咳嗽当肺炎治不但不能给孩子的身体带来益处,反而会对孩子们的健康带来风险。如果爱孩子,做为孩子的家长千万不要看着广告宣传给孩子买高档保健食品和药品,成人世界的追求时尚高消费不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健康,孩子的真正需要其实很简单,充足的阳光、清洁的空气、自由快乐安全的玩耍、营养均衡的新鲜天然食品。
五、儿科医疗急需政府政策支持
儿童的健康是社会存在、发展、幸福、和谐的基础,儿科医生就必须更加爱护每一个就诊的患儿,许多德高望重的儿科医生在这样要求着自己去为儿童的健康无私奉献,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中体现。但道德的约束力是有限的,理想和道德约束不了大多数人,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职业行为是受经济制度影响的,医生也不列外。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把市场经济下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谋利行为,而且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来研究。他说,人们固然希望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之上,但社会也有自身的平衡机制,这就是建立在公平、正义、良心、荣誉等等道德意义基础上的制度保障,从而能够有效限制强权和侵害,更重要的,在于这种制度保障能够促进人们达到道德的自觉,能够促进物质财富的扩大和道德境界的升华。在一百多年前,这样的思想就已经熠熠生辉,历史的演进越来越有力地证明:经济现象背后,有更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儿科医疗的现状急需政府政策支持。
陈竺部长指出,要解决儿科等医疗服务“木桶”中的“短板”问题,这对于儿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将是极大的鼓励和推动,必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儿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