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 痘
- 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及临床防治
- 病案讨论:小儿结核病和结核性脑...
- 思考病案:间断发热伴咳嗽2月余...
- 小儿血脂异常的诊断及防治
- 如何预防21-三体综合征
- 21-三体综合征患者有何表现
- 转发:【奥一评论】缅怀512:...
- 转发自曼珠沙华:又一起杀害医生...
- 2012年春节,我在孤寂中思索...
- 陈林堂博士2012年春节之作:...
- 转发:北京邮电大学博士遗书让人...
- 转发: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遗书《...
- 转发:破解医患难题:不靠理解,...
- 转发:作家卧底医院揭医患关系恶...
- 医患对话(四)一秋季腹泻婴儿匪...
- 秋季腹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 医患对话(三)小儿腹痛待查
- 医患对话(二)缺铁性贫血
- 医患对话(一)儿科门诊就诊
- 再读《责任与良心》
-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 陈林堂博士之作:我们的“年”
- 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有利于构建医...
- 小儿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和临床评...
- 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救治和临床评...
- 医生的感动和心愿
- 炎夏要防热伤风
- 小儿惊厥的救治和临床评价
- 小儿急性脱水的救治和临床评价
- 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救治和临床评价
- 新生儿常见急症的救治和临床评价
-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案讨论
- 婴幼儿如何接种肺炎疫苗?
- 宝宝春季常见症状和疾病的简单处...
- 宝宝冬季感冒家庭防治锦囊
- 儿科门诊常见急症的救治和临床评...
-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防治
- 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思索医患关系的...
- 出生缺陷的临床防治
- 儿科医生何以捉襟见肘?
- 《医药卫生报》《一例瑞氏综合征...
- 瑞氏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下...
- 与朋友们分享新年的快乐和祝福
- 一瑞氏综合征患儿的急救实录(三...
- 一瑞氏综合征患儿的急救实录(二...
- 一瑞氏综合征患儿的急救实录(一...
- 《医药卫生报》《在委屈中默默奉...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药物疗法与临床...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药物疗法与临床...
- 《医药卫生报》《医生的理想人格...
- 医疗道德环境建设在深化医改中的...
- 《医药卫生报》《母乳喂养益处多...
- 你不得不看的健康忠告!(赵霖教...
- 小儿支原体感染及其防治措施
- 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 由“三鹿结石宝宝”引发的奶粉问...
- 食用三鹿牌配方奶粉的婴幼儿应注...
- 心肌炎和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自...
- 小儿败血症的药物疗法和临床评价...
- 小儿败血症的药物疗法和临床评价...
- 《医药卫生报》《母 亲》
-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 川崎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6年临...
- 做客《非常聊吧》,与郭蕊、早林...
- 21-三体综合征
- 房间隔缺损
- 室间隔缺损
- 先天性心脏病总论
- 为“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医生...
- 致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医疗...
- 《走近科学》的影响
- 从医与读书
- 医生和理发师
- 走近科学
- 《医药卫生报》《科学冷静地认识...
- 川崎病的药物疗法和临床评价
- 有感酒类标签警示语 “过度饮酒...
- 小儿疾病药物疗法的原则和临床评...
- 医患和谐 社会安宁
- 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及医务工作...
- 过敏性紫癜
- 我的父亲
- 医生的价值与理想人格
- 先天性喉喘鸣的治疗措施
- 先天性喉喘鸣
- 医者之惑
- 新生儿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迫在...
- 医患协力 共创医学奇迹
- 春节24小时值班日志
- 川崎病
- 尊重医生劳动价值有利于消除医患...
- 如何防范儿科医疗纠纷
- 头孢地嗪双重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
- 《医药卫生报》《人文医学的思索...
- 重症监护室内外--医患都被对方...
- 《医药卫生报》《请多给孩子点自...
- 《医药卫生报》《责任与良心》
- 《医药卫生报》《儿科医生的苦与...
- 一位患者家属致书盛赞医务人员 ...
-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治
- 作者:徐灵敏|发布时间:2008-05-25|浏览量:939次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2008年第4期
段超,杜忠东*
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儿科心血管疾病危重症之一,近年随着大量国内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证据的积累,在其定义、发生机制、治疗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进展。首先心力衰竭的定义已经被修改,国内儿科界2005年10月在三亚对小儿心力衰竭的定义提出医学建议:心力衰竭是指在正常生理静脉压的状况下,心脏不能射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通常心脏通过以下三方面的调节达到增加射血量的目的,包括:①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增快心率;②通过循环中的儿茶酚胺和自身调节增加心室收缩性;③通过外周静脉收缩和肾脏对血管内液体的潴留增加心脏前负荷。如果通过心脏的调节,射血量仍不能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就会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包括心动过速、静脉充血、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及最后出现的心输出量下降。
1 小儿心衰的病因
引起小儿心力衰竭的原因很多,根据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改变可分为三大类: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表1)。在儿科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引起心衰的主要原因也有不同。
表1 小儿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前负荷增加 |
心脏结构异常(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反流,二尖瓣反流,复杂心脏畸形) 贫血 脓毒症 |
后负荷增加 |
心脏结构异常(如: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 高血压 |
心肌收缩力下降 |
心肌炎 扩张性心肌病 营养不良 局部缺血 |
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 |
肥厚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 心包填塞 |
胎儿期心力衰竭通常是由母婴血型不合造成的溶血性贫血,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所引起。新生儿及婴儿期,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缩窄及动脉导管未闭。对于这些患儿,要加强对心功能的评估,并且要对呼吸系统疾病、贫血、感染等心力衰竭常见诱因加以预防和控制。近年来,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成为婴幼儿期心力衰竭的病因之一。在年长儿,心力衰竭的发生则主要由于感染性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高血压、肾脏疾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遗留的慢性瓣膜疾病引起。近来,违禁药物如吸入可卡因和其他中枢神经兴奋药成为青少年心力衰竭的直接原因。因此,对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心力衰竭患者应考虑其是否应用违禁药品。
2 小儿心衰的诊断
心力衰竭的诊断需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的情况而决定。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心脏器械检查与实验检查技术的发展较快,心衰已由定性诊断向半定量诊断发展。
2.1 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患儿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以下三方面。
2.2 辅助检查
3 小儿心衰的治疗
心力衰竭的治疗应在明确病因的前提下,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制定详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3.1 病因治疗 小儿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为先天性心脏畸形,尤其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应于适当时机手术根治。其他病因如严重贫血、感染、心律失常等可分别通过输红细胞、抗生素治疗、药物或电学治疗等方法纠正和控制。急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此外,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避免不良嗜好引起的心脏损害。
3.2 一般治疗 小儿心衰的一般治疗项目主要包括:采取适宜的体位、镇静、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的支持。年长儿心衰患儿适宜取半卧位,小婴儿可抱起,使下肢下垂,减少静脉回流;有烦躁不安症状的患儿可给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等;严重心衰有肺水肿的患儿应吸氧,但是对于一些依赖开放的动脉导管供血的复杂先心病患儿,如主动脉弓离断,大动脉转位等,血氧升高可导致动脉导管的关闭,危及生命;心衰患儿宜食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低盐饮食,严重心衰应限制液体入量,保证大便通畅;维持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低钾血症,低钠血症。
3.3 药物治疗 传统观念认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原则为强心、利尿、扩血管。但现在观点认为,上述的治疗原则仅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对于慢性心衰患者还应特别强调神经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临床常用制剂有氨力农和米力农,也属于cAMP依赖性正性肌力药。对于心脏术后心衰患儿短期应用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但长期应用会增加病死率。氨力农静脉注射首次剂量为0.75~1mg/kg,必要时可重复1次,然后按照5~10μg/(kg.min),持续静脉点滴。米力农静注首次剂量为50μg/kg,10分钟内给完,然后0.25~0.5μg/(kg.min)持续静脉点滴。钙增敏剂左西孟旦(levosimendan)是增强心肌收缩力的新药,通过增加肌钙蛋白C对钙的敏感度以非依赖cAMP的方式发挥正性肌力作用,同时通过K+-ATPase通道舒张外周血管。目前国外的报道表明左西孟旦对于心脏术后以及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患儿,短期使用有良好疗效[8]。临床应用负荷静脉注射量为12μg/kg,之后0.1~0.2μg/(kg.min),一般用24小时。
表2 常用利尿剂的用法与剂量
药物 |
用法 |
剂量 |
呋噻米(速尿) |
静注 肌注 口服 |
每次1~2mg/kg 每日2~3 mg/kg 每次2~4 mg/kg,每日1~3次 |
依他尼酸(利尿酸钠) |
静注 肌注 口服 |
每次0.5~1.0 mg/kg,每日1次 每日2~3 mg/kg 每日1~3 mg/kg,每日1次 |
布美他尼 |
静注或肌注 静滴 |
每次0.015~0.100mg/kg,每日1次 0.001~0.025mg/(kg.h) |
氢氯噻嗪 |
口服 |
每次0.5~1.5mg/kg,每日2次 |
螺内酯 |
口服 |
每次1~2 mg/kg,每日2次 |
氨苯碟啶 |
口服 |
每次1.0~1.5 mg/kg,每日2次 |
阿米洛利 |
口服 |
每次0.05~0.10 mg/kg,每日2次 |
3.4 其他治疗 用于心力衰竭的其他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和主动脉反搏等,一般在严重心衰或心衰终末期药物不能控制的情况下采用,可以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分子克隆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心衰的基因治疗方法正在兴起,但目前很多技术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进入临床尚有许多技术障碍需要解决。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