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鉴别诊断需区分肝前性、肝细胞性及肝后性三类病因,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干预和手术处理。黄疸可能由溶血性贫血、病毒性肝炎、胆管结石、肝癌、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肝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胆红素代谢分析等手段明确诊断。
1. 肝前性黄疸主要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疟疾等疾病。典型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贫血,尿液颜色正常而粪便颜色加深。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需脾切除。药物推荐地塞米松、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
2. 肝细胞性黄疸因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摄取转化障碍,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特征为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同步升高,伴转氨酶异常。治疗需保肝降酶,乙肝患者需恩替卡韦抗病毒,酒精性肝病需戒酒并补充维生素B族。药物推荐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等护肝药物。
3. 肝后性黄疸由胆道梗阻引起的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表现为陶土色粪便和浓茶色尿,可伴皮肤瘙痒。结石性梗阻需ERCP取石,恶性梗阻需放置胆道支架或Whipple手术。药物推荐熊去氧胆酸缓解胆汁淤积,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控制胆管炎。
4. 特殊类型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周内自愈,病理性黄疸需光疗或换血治疗。遗传性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表现为轻度间歇性黄疸,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妊娠期胆汁淤积症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5. 诊断性检查血清胆红素分型可确定黄疸性质,腹部超声检查胆道系统,CT/MRI鉴别占位性病变。溶血指标包括网织红细胞计数和Coombs试验,病毒性肝炎需检测肝炎标志物。疑难病例可考虑肝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黄疸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梗阻性黄疸需限制脂肪摄入。日常注意观察尿便颜色变化,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急性黄疸伴发热或腹痛需急诊就医,慢性黄疸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影像学。建议所有黄疸患者完善病因筛查后针对性治疗,避免盲目使用退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