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 人格解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妄想心境的诱发因素
- 喻东山主讲的“抗抑郁药的作用原...
- 喻东山主讲的“精神药理深度解析...
- 《锂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原理》DV...
- 喻东山主讲的“抗精神病药的选择...
- 阿立哌唑引起惊恐发作1例
- 舒必利引起强迫性洗手1例
- 丙戊酸钠引起尿频1例
-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线路
-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情感低落
- 躁狂的核心症状---情感高涨
- 阿立哌唑引起胸骨和胁肋部疼痛1...
- 血锂浓度正常的锂中毒
- 文拉法辛导致尿失禁1例
- 引起强迫的抗精神病药有哪些?
- 超价观念的常见类型
- 超价观念
- 强迫症的抗多巴胺能药物治疗
- 抗谷氨酸药物治疗强迫症
- 奥氮平引起失眠1例
- 喹硫平引起足面肿胀1例
- 拉莫三嗪与射精不能相关联1例
- 拉莫三嗪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
- 强迫的鉴别
- 强迫和抗强迫机制
- 妄想性错认综合征
- 弗雷格利综合征
- 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第二版)发...
- 精神疾病治疗手册重印出售
- 解析原发性妄想
- Capgras综合征
- 谨慎与冒险
- 躯体变形障碍的治疗
- 症状学中推理障碍的分析
- 精神分裂症的言语交流障碍
- 思维发作性连贯障碍的新描述
- 思维连贯性障碍的进一步描述
- 强制性思维引起两眼上翻用氯硝西...
- 精神分裂症的生育
- 碳酸锂与口吃相关联1例报告
- 精神分裂症的婚姻
- 妊娠和哺乳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 记忆症状的强化理解
- 认知方面的精神病症状学增补
- 女性性欲减退的评价和非激素治疗
- 女性性欲减退的发生和治疗机制
- 女性性乐高潮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 阿立哌唑引起严重尿失禁1例
- 精神病症状学的幻觉补充
- 诱发性幻听
- 人格解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抗精神分裂症效...
- 感知综合障碍的识别和分类
- 谵妄的诊断
- 艾司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
- 为精神病院科普专栏提供资料--...
- 丙戊酸钠的致畸效应
- 利培酮引起尿失禁1例
- 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的不...
- 三环抗抑郁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 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
- 如何当好精神分裂症的监护人
- 作者:喻东山|发布时间:2010-05-18|浏览量:4212次
一.从发现异常到就诊
⒈迹象:青少年期学习成绩下降,不讲卫生,同学间闹矛盾耿耿于怀,这些未必就是病,关键是学习成绩下降的速度很快,跌幅很大,而自己又不太在乎,尤其是对家长和老师的处罚都无动于衷,你可能要请精神科医生看看是不是病;不讲卫生到一年不理发,半年不洗澡,你就再也不能只说他是卫生习惯不好,要请精神科医生鉴定一下是否有病;同学间闹矛盾,导致他感到同学只要一上课就在骂他,放学有人在跟踪他,家里被人装有摄像头或窃听器,这种神神秘秘的,类似侦探小说中的内容,你务必请精神科医生鉴定是否有病。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喻东山
⒉不肯就医:发现病人有病,应当立即就医,这是常识,但操作起来有四个问题。第一,这些异常现象算不算病,还是仅仅是性格问题,逆反心理?所以产生不确定心理;第二,就是想看病,病人不承认有病,也带不到精神病医院去;第三,即使病人愿意听从家人的安排来看病,会不会本来没病,吃了精神病的药,反而吃出病来?第四,把家人带到精神病院,这不毁了他的名誉,将来找工作、找对象怎么办?
⒊间接就医:鉴于以上四种理由,家属采取三种应对方法,一是等等看,再观察一段时间;二是通过熟人,辗转请到当地精神科医生到家里来看病,或家属到医院,私下请医生来家看病,并付以高额的出诊费;三是家属不带病人(因为病人不肯来),自己来院咨询精神科医生。我们认为,等就是拖延,如果不是病,当然没有任何损失,如果是病,等就等掉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减少了治愈的可能性,而是不是病,精神科医生判定总要比家属判定准一些,所以拖延的弊大于利;请医生到家里看病,通常是症状尚不典型,家属还没有下决心让病人上医院看病,于是瞒着病人请医生回来,医生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家属事先又交代,这也不能问,那也不能问,精神检查的效率大大降低,症状不典型,精神检查又不彻底,诊断准确性就大大下降,再加上病人不肯服药,暗服药种类寥寥,所以治疗效果就得不到保证;家属自己来院咨询,虽然因为缺乏精神检查,但医生仍有一初步印象诊断,如果家属不信,一个不行,还可咨询二个,如果印象诊断一致,这能促进家属下决心带病人来就诊。如果病人实在不肯来诊,有经验的医生可能会开些较安全的药物给病人治疗,有时病情完全缓解,医生都没有见到病人。当然大多数医生会以不见病人不能开药而规避风险,家属也拿他们没辙。
⒋直接就诊:初次就诊时,家属应当直接选择精神病专科医生,而不要绕到神经科医生那里去,初诊应当不惜诊金选择专家(尽管专家也是良莠不齐),首次做出正确的诊断,可为以后治疗方向指路,不要选择中医,因为中医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好,通常参进西药治疗;不要选择无资质的个体医生,他们往往为了招揽病人而放出包治和永不复发的大话,而世界上任何高级的医生都做不到这一点;慎重选择千里之外的名医,因为地方越远,信息传递就越容易走样;特别要慎重选择私立精神病医院,几个个案的疗效好不意味它们胜公立医院一筹。
二.暗服药
⒈种类:给病人暗服药,由于9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所以他们没有理由接受治疗,其中一部分人是听家人的话,你说服药就服药,所以药物尚能服额进去,一部分人就是坚决不肯服药,这时只能给病人暗服药,即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服了药。大致有四种暗服法,一种是将药物碾碎放在空胶囊中,告诉病人是维生素或某种内科药物,骗病人服用,这种方法对药物有无苦味没有限制,但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过于显著,如服了“维生素”老要睡觉,就不愿再服这种维生素了;第二种是利用病人愿服中药的心理,在煎熬的中药中加入碾碎的西药,即使西药有苦味,也可推说是中药所致,但苦味太重,病人可能不愿服这种“中药”,不良反应太显,如过度思睡,病人也可能不肯再服这种“中药”;第三种是完全不与病人谈服药问题,将药物碾碎放在饮料、水饺或其他食物中,让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西药轻度的苦味可用甜饮料掩盖,重度的苦味则易被察觉。即使病人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也不会想到是食物或饮料中的问题。 第四种是药物本身就是无色无味的水剂,注入食物或饮料中完全不被察觉,但达到无色无味水剂的药物种类有限,如利培酮口服液。
⒉次数:暗服药就像做地下工作一样,家属只能背着病人偷偷的做,所以在医生的许可下,尽可能减少服药次数,以减轻家属负担。有一种叫做五氟利多的药物,一周只需服用一次,但剂量稍大,动作迟钝、震颤的不良反应就出现。
⒊事后,在暗服药期间,病人病情逐渐好转,逐渐意识到前一段时间可能精神不正常,这时应劝导明服一些药物,如果病人不同意,只有继续暗服,如果病人同意,则在明服药逐渐增量的同时,逐渐减少暗服药的剂量,直到完全转换过来。但无论病人恢复多么完全,也不告诉病人是通过暗服药缓解这一过程,目的是以防病人下次复发时变得警惕和不肯在家吃饭。
三.选医生
⒈不一定要长期盯着一个医生看: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一旦习惯于在哪个医生手里看病,就一直盯着这个医生看,理由是这个医生熟悉我的病情,其内在因素是找熟悉的医生好交流一些,如果疾病恢复顺利,这样做当然没什么不好;如果疾病没有什么起色,建议你找其他医生看一看,因为每个医生的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用药习惯都相对固定,难免有盲点,再高级的医生也是如此。甲医生用A药有过疗效不好或不良反应大的轶事经验,对A药产生成见,以后不伦在何种场合,都不选择A药,而乙医生对A药没有这样的轶事经验,对该药不排斥,可能就会选择该药,你在甲医生那里长期没机会尝试A药,而去乙医生那里就有机会尝试A药,假如你对恰恰A药有效,在甲医生那里就被耽误了,而去乙医生那里就治好了。
⒉不要跟医生说你不考虑钱的问题:每个人可能都听说精神分裂症这个名词,但精神分裂症这个病降临到自己家,最初通常难以承受,家属在一开始时希望一次投重金,将该病彻底扑灭,经济状况好一些的家属会对医生说,“你治疗别考虑钱的问题,钱不是问题”。这时候家属忽略了医疗已经市场化的通则,这句话可能激发一些医生---当然不是所有医生---更加肆无忌惮的乱用药,所以家属与医生交流自己的经济状况时,应当有节制:“只要有效,不良反应能够承受,尽量用一些便宜的药物,实在需要,再用贵一些的药物”。这样既有低消费倾向,又不将用贵药的可能性封死。至少不会支持医生乱用药的念头。
⒊一次不要同时挂两个专家号:一些病人家属因为对家人患病高度重视,又从外地赶来看病,挂一个专家号又不放心,于是就同时挂两个专家号,这个专家刚看完,药还没拿,又来取病历到另一个专家看,这难免会引起医生的不快,而且是既引起第一个医生的不快,又引起第二个医生的不快,不快的原因是:(1)不信任医生;(2)浪费资源。狡黠一些的病人家属,挂两个号,用两个病历,让两个医生在互不知对方意见的情况下看病,然后由自己对两个医生下的结论进行比较。一个病人,两个医生看,意见完全一致,家属当然是最满意的,可是,经常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即使诊断一致,选择的药物可能也不一样,这时用哪张处方,由家属自己决定,而家属对此是完全不懂的,选择时只能凭感觉哪个医生说的“更有道理”一些,就用哪张处方。而这种选择其实是完全盲目的。多花点钱不说,反而增加病家对医生的不信任,增加对医嘱的不依从,人为疏远了医患关系。
4。 用人不疑:过于宝贝自己孩子的家属,对精神药物,尤其是老一代的、便宜的精神药物缺乏安全感,而对新一代的、价格高的药物反而放心花钱,其实贵药未必适合你家的病人,从具体某一项不良反应来说,贵药也未必就不良反应轻,家属应当承认是外行,否则不要看医生了,既然选择了特定的医生,就应相信他,至少在一个时段上相信他,如果觉得医生说的不对,或疗效不满意,可以换医生,而不要就医生的决定做反复的、过多的质疑,这还不如换个医生痛快。
四。看医生
1。代诊需要准备:家属代取药,不知道病情,当然没关系;如果家属代就诊,就应当多了解病人的病情,以便医生询问时能答得上来,如果医生询问,家属一问三不知,则这病就白看了,因为专家号要么很贵,要么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如此无获而返,实在有点划不来。
2.代诊不要准备过细:一些家属由于自己就有焦虑,对病人每天的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记录,看病时拿个本子,譬如做报告一样,一件一件的讲,医生有选择的询问经常被他打断,“你听我讲”,这是医生不喜欢的家属,因为汇报病情不是越细越好,细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医生对整个病情的判断和把握,很容易引起医生的不耐烦,而家属会认为医生态度不好,不负责任,引起医-患不愉快,其实家属应明白,医生虽为病人服务,但不是只为哪一个病人服务,他当然需要掌握进度,当他认为足以诊断和治疗时,就会停止询问,如果家属强制性要求医生把话听完,医生将要费比别的病人更大的力气才能得出诊断和治疗,并且由于不重要的干扰信息太多(尽管病人家属认为都是重要信息),有时会漏掉一两个方面的处理,倒霉的还是病家自己。所以,代诊家属如果跟病人一起生活,平时就常观察医生在意的那几个症状(如幻听,妄想),临来前一天再问一遍病人,这几个症状与上次门诊相比,有何变化,就可以代诊了。用不着长篇大论,医生会根据前次病历,有的放矢地询问病人的情况,你照答就是了。
3.少限制医生问病人话:一些病人平时不愿看病,由父母代诊,这本身就说明,他病情不稳,在家交流不畅。偶尔情绪好时,愿意跟父母来诊,这时父母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医生能直面病人,了解更多病情;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医生核实父母提供的症状线索,因为病人知道是父母反映的话后,回去要找父母算账。医生理解这一道理,但精神检查就指望问,如果这也不能问,那也不能问,精神检查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故我们认为,如果多方面限制医生询问病人,则家属带病人来的价值就不大,剩下就是纯表情和行为观察了,而这在精神检查中只占一很小部分,而更多的是思维和知觉的检查,后两者是靠问才能准确判断的。
4.不要给医生过度的压力:因为病人的疗效不满意,或不良反应过大,你让医生调药,医生一减药或换药,你就担心病情复发;一加药,你就担心不良反应加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脾气好的医生就只有随你了,结果你会选择一个自以为保险而进取性小的方案,没有发掘出医生的最大治疗潜力;脾气坏的医生懒得跟你?嗦,早已开出处方来了,用不用由你,对着门口喊:“下一个,6号”。
5.疑人不用:病人或病人家属对医生是可以提出能否用某种药?对哪种药有什么不良反应的担心,这是正当权益,医生应当一一解释,医生也应当与家属商量,提供几套治疗方案供家属选择,一旦家属同意,就予执行。就怕病人家属在商量时说一切都听医生的,医生开出A药来,家属又嘀咕A药有肝脏副作用,医生说用B 药,家属说,听医生的,医生开出B药,家属又担心B药有肾脏副作用。医生说,要不换一个医生看看,家属又说,我就相信你。但对医生的决定无一不怀疑,这样怎么能搞好医-患关系呢?
6.原研药比国产药:少数病人家属盲目求好药,即使同一药物,也毫不犹豫地认为原研药物比仿制药好,即使原研药比仿制药贵一倍,即使医生凭临床经验告诉他两者差不多,他依然要花原研药的钱,以求保平安,只关注看不见的安全,不管效益、风险与价格的比值。这种病人家属的认识观就有问题,往往医生为他考虑,他并不承情,坚持要开原研药,对于这种想花钱的人,我们也就在尽了告知义务后,随他去了。
有一种情况最适合试换国产药,例如,病人服原研药,病情顺利缓解,治疗没费什么周折,说明不是难治性病人,医生主动提出将原研药换成同一国产药,价格便宜一半,效应理论上相等 ,即使有病情波动,再换回来不迟。这时一些病人家属还是不敢换,及至犹犹豫豫换过来后,病情依然缓解一月后,我再问他,要不要再换成原研药,他连说:“不要了,不要了”。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替换,他永远尝不到国产药的甜头。也有的国产药与原研药效果差别较大,医生不赞成换,此时没有一个家属闹着要换的。
五。买药量
初诊病人,或刚换药的病人,如果这种药物较贵,开14天量就够了,因为只是医生一厢情愿地判断有效,而实际上有效没效,还要用到病人身上再看。许多病人来自外地,来一趟医院不易,想多开些药,以免来回车马劳顿,可是你要想到,如果有效,多开药固然省力省钱,但如果无效呢?如果不良反应大的无法再服呢?你的药钱就全浪费了,如果只是20-30元的药,还不心痛,如果是400-500元的药呢。所以家属不要在确认药物适合自己的病人以前,要求开过多的药物,。另一种情况是医生大手大脚,在不知道该病人有效没效以前,就一次性开出2个月的贵药,这时家属自己应主动提出,先开14天的量试试,不要一次性取过多的药物,当然,如果几块钱一瓶的药物,也就未必要认真了,我遇到一位家属,给他多开了一瓶苯海索(现价3.85元),她死活不要,说要吃新鲜的,怕过期,最后只有听她的,这种坚持有意思吗?没意思。
如果病人刚刚有效,也无明显不良反应,又不需要再调节剂量,路又远,药又贵,可以开2-3个月药量,但也不是绝对把稳,万一过一段时间出现过敏反应呢?出现严重肝损害呢?过一段时间效果又不好需要换药呢?都有可能,但这些可能性较小,所以冒的风险较小,可以一试。
六。服药
1.舍得:只有舍,才有得,一些病人家属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害怕不合理,未用药就问什么时候可减药,对药物说明书的任何不良反应,都要想象在病人身上模拟发生一遍,而不看它有多大的发生几率。这样的心态就不可能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甚至家属主动让病人减药或停药,好像是为了尝试不良反应才服药的,而不是为了治病才服药的。正确的服药观是:为了治病才服药,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损害(舍)比治病的疗效(得)小,该药物就是值得用的。否则就是不值得用的。
2.镇静效应的可逆性:精神药物大多有镇静思睡效应,而镇静思睡时当然损害注意力和记忆力,许多家属进而认为药物损害智力,会问,停药后这种智力损害还会不会恢复?我就问他们吃没吃过感冒通、扑尔敏或晕车药,他们大多说吃过,我问,服这些药物瞌睡吧,答瞌睡,当时注意和记忆差么,答是,停药后瞌睡消失,那注意力和记忆力还差么,答否。我说,精神药物也是如此。
七.父母的情感反应
⒈焦虑反应:当第一次听到病人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时,多数父母的心理上都受到沉重打击,可能抱着医生可能误诊的侥幸心理,再多看几个医生,或者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再去确诊一次,这都可以理解。问题是即使病人正在逐渐缓解,或者已经完全缓解,由于长期服药和医生叮嘱有复发危险性,家属(多是母亲)依然背上沉重心理包袱,病人工作劳累怎么办?夜班增么办?出差增么办?将来对象怎么找?家属过度紧张,以致病人比家属过得轻松得多,严重影响了家属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其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1%,又不是你一家的不幸,既然发生在你家,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烦恼是过日子,不烦恼也是过日子,睡不着是过日子,睡得着也是过日子,关键是:如果烦恼和睡不着能解决问题,如增加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可能性,那也值得。可是,烦恼和睡不着经常是未解决任何问题,只是削弱了自己的体质,缩短了自己能照顾病人的时间,你说值得还是不值得。
这种家属应当在候诊期间,设法多认识几个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属,听听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注意,如对方说他家的病人是中医偏方治好的,则你遇到了医托),在疾病的急性期怎么应对,慢性期怎么应对,人家是怎么过的,从在多种应对方式中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既不耽误对病人的照顾,也最小限度地损害自己的生活质量。
2过度监测和照顾:家属过度监测和照顾病人,主观上是对病人负责,客观上让病人没有尊严感。病人说话少担心他发病,说话多担心他发病,不高兴担心他发病,发一次脾气担心他发病,多吃了担心他发胖,少吃了担心她营养不良,多睡了硬是把他喊起床,工作忙了又怕他累着了。这些做法,只能使病人增加对家属的反感,甚至愤怒,要搬出去住,你想,谁喜欢别人处处盯着自己,管着自己。家属应当珍视与病人的纽带关系,不要惹毛了他,闹僵了,你想监测他照顾他都照顾不成。所以,对病人的监测和照顾,应当是内紧外松,在病人做的不过头的前提下,尽可能尊重病人自己的选择,对没把握的问题,可以背着病人来咨询医生,不要在病人面前过度表达对发病的担心。
⒊过度庇护:精神分裂症病人缓解后,当然还是不同于常人,在精神上应予呵护,睡眠上应充足而规则,如办丧事,应尽量让病人少出面,避免其睡不好或过度悲伤,但在体力上则接近正常人,除了要避免过劳以外,一般体力劳动让他做比不让他做好,有人际接触比无人际接触好,在家务上鼓励病人去做,如果什么都不让病人做,将病人像菩萨一样供着,反而易加重病人的阴性症状,丧失病人对自己的自信心。
父母不要对病人的配偶过度要求,过度要求配偶照顾,通常会引起配偶的反弹,造成病人家庭不和,不主张父母为照顾患病的已婚子女,而搬到子女家住,这对子女的配偶是不尊重的,须知患了精神分裂症,可能增加病人配偶与之离婚的可能性,如果父母搬来照顾患病子女,可能激化病人夫妻原有的矛盾,促进离婚,而离婚则是对病人的又一次打击,容易促发下一轮发病。
父母如果想照顾已婚的病人,可让他(或她)经常回父母家,予以照顾,但还是回病人自己家过夜为宜,这样既减少媳妇或女婿的负担,又尊重了媳妇或女婿,并且要有意结好媳妇或女婿,让他们即使有离婚的念头,也不好意思开口,而不是倒过来,指责媳妇或女婿这点不懂事,那点不管事,那样只能把子女的婚姻搞的越来越坏。
八。医托在瞄准你
医托,就是从大医院往小医院拉病人的专职人员,其实就是骗子的文饰词,北京那里称医疗宣传员,真是太抬举他们了,这些人多是来自乡里的无业游民,年龄30~40岁,男女杂陈,站在寒风里,确实辛苦,但干骗人勾当,不值得同情。他们多在早晨8:00以前就上班,下午2点以后就下班,属于上早班的那种,这种作息时间完全是为了捕捉猎物而设置的,猎物主要来自外地人,外地人必须在下午2点以前赶到医院,否则就不可能当天回去了,真正能进入狮子口的多是低文化人群。医托们显得煞有介事,他们手里拎着一个X片塑料袋,里面装着不知谁扔下的X片。看样子是在等人,其实是在寻找目标。
医托第一步是要找个理由接近你,有的两眼直勾勾的看着公交车上下来的农村人,看见他们往医院走去就上去搭讪,“你看什么病?”如果外地人一下车,再问个路,医托正好帮你引路,方便搭话;有的先留住你,再攻心,我有次看到医托,有意问,精神科门诊怎么走,医托则谎称“门诊正在消毒,我们刚从里面出来,你等十分钟再过去”。
第二步是问你那里人?这话看似搭讪,其实是在掂量能不能搞定你,如果是本地人,他骗你的自信就消掉大半,因为本地人大致知道本地有哪几家正规医院的;如果你是外地来的,医托的精神就来了,因为你必然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任他忽悠。
第三步问你看什么病,因为只有知道你看什么病,他才能给你上相应的套,如说:“我看失眠”,医托马上就接上话茬:“我父亲也是这种病,吃过阿普唑仑、安定片、安神胶囊,没有效,这种病要看中医”。
如果你信,他就会热情的告诉你去那里看中医,比如:“坐133路,到桥北路,找洪专家,…”,他会掏出纸笔,为你写明地址,等到你一上公交车,他就掏出手机,告诉他的老板,你往他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外地人,听说有这样的好医院,急着看病,立即打车去,医托一面把你送上车,一面说:“找洪专家”。我遇一位抑郁症病人,被骗去看中医,1张处方十副药, 3千元,吃了无效再回来。
所以,作为病人和病人家属,遇到这些热心人应当想想,他们对我热情的目的是什么?骗子的骗术其实不高明,只要我们警觉,就不致上当。
想看喻东山的“抗精神病药的选择和联用”视频讲座,点击视频网址:http://video.baidu.com/v?word=%D3%F7%B6%AB%C9%BD&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黄朝阳编著的“精神病防治指南”一书对精神病人家属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了比此更全面的叙述,该书共290问,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4.8万字,定价15元,邮资3元,欲购者经邮局汇18元至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南京脑科医院 喻东山 收, 款出15日内收到书,逾期未收到,请手机短信查询13400055955 。如有疑惑,可用手机短信预订,注明您的邮编、地址、姓名,预订书名。货到付款。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