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心出发,征服癌症》
- 克利夫兰诊所推出2013年度十...
- 我的2012
- 《快乐是片大海》
- 《时代周刊》评出了2012年的...
- 最具影响力的10本科普图书
- 你了解癌症吗(Cancer-d...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孙燕院士谈...
- 《从心出发,征服癌症》作者5月...
- 保护环境 远离癌症--2013...
- 《从心出发,征服癌症》作者5月...
- 你了解癌症吗(Cancer-d...
- 保护环境 远离癌症--2013...
- 文化的理由
- 回来的世界
- 乳腺癌 这样征服
- 《自然》网站公布2012年最受...
- 史上最伟大的13个思想猎手
- 人生四项基本原则
- 80后美女漫画家熊顿患癌去世
- 一个癌症患者的心声:决定医生可...
- 两位美国医学家荣获2012年诺...
- 纽约时报: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一...
- 生命中璀璨的邂逅---追忆龚志...
- 生气是万病之源
- 化诅咒为祝福
- 2012,真的来了
- 生活如刀,都在领教:2011年...
- 南京到上海的距离
- 小悦悦和卡扎菲
- 宗教信仰与抗癌治疗
- 一名护士告诉你临终病人最遗憾的...
- 兵路
- 聪明与善良
- 真正的井冈
- 活着就是王道
- 只有一个地球
- 做君子还是做小人
- 时代呼唤更多“慢学者”
- 快乐是最好的药
- 黎介寿院士科研团队获得国家科学...
- 细胞爆炸可引发瞬间癌症
- 别了,2010!
- 风从海上来
- 坚定理想信念 昂扬精神状态
- 心灵的富足
- 你是“癌症候选人”吗?
- 造假之风已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障...
- 打开那扇窗
- 犯罪心理学的最新案例-“刺客”...
- 挥手从兹去
- 聪明离智慧有多远?
- 癌症预防新16条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相信未来
- 有一种错误是放大痛苦
- 防癌密码13072512545
- 2010年世界癌症日--癌症同...
- 孔子留给我们的财富
- 如何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治疗
- 肺癌维持治疗
-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 祝福您的生日,我的祖国!
- 健康的定义
- 游总统府
- 化疗常见副反应的处理
- 哲学家七言谈养生
- 不要忽视癌症征兆
- 如何让儿童远离癌症
- 癌症可以预防
- 永远的Michael Jack...
- 世界需要天真
- 生命无罪
- 乳腺癌患者认识上的七大误区
- 放飞5月心情--劳动光荣
- 男性为何更易患癌症?
- 伟大的最差总统
- 母亲给世界的信
- 我很重要
- 如何防范女性肿瘤?
- 老年医学与肿瘤学的交叉问题
- 老年人恶性肿瘤高发的原因
- 世界镇痛年--关爱生命,对抗癌...
- 乳腺癌患者的食疗
- 新年快乐!
- 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
- 生命的意义
- 男性也会遭遇乳腺癌
- 乳腺癌转移了如何治疗
- 乳腺癌的扩散转移
- 肥胖与乳腺癌
- 最后一片叶子
- 生命的花园
- 分子靶向药物3-索拉非尼
- 分子靶向药物4-西妥昔单抗(爱...
- 中国肺癌临床十年之路
- 快乐是片大海
- 生命很重,生活要轻
- 肺癌的病因 临床表现及其诊治
- 分子靶向药物介绍2??厄勒替尼
- 分子靶向药物介绍1--吉非替尼
- 正确认识肿瘤
- 食管癌的防治
- 肿瘤病人复发转移的常见征象
- 癌症与饮食
- 肥胖与癌症的关系
- 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的因素
- 给生命以美好期待
- 癌症要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
- 肿瘤的生物治疗(简述)
-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 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
- 国内外病理现状
- 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 肿瘤的生物学治疗5
- 肿瘤的生物治疗4---基因治疗
- 肺脓肿误诊为肺癌的临床分析
- 肿瘤的生物学治疗3
- 肿瘤的生物学治疗2
- 肿瘤的生物学治疗1
- 肿瘤的化疗4
-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 肿瘤的化疗3
- 肿瘤的化疗2
- 肿瘤的化疗1
- 肿瘤的放疗
- 肿瘤的生物学基础
- 肿瘤的预防
- 肿瘤的病因2
- 肿瘤的病因1
- 肿瘤的概念
- 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
- 胰腺癌的防治
- 乳腺癌的防治
- 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及其...
- 给生命以美丽的终结
- 老年人恶性肿瘤
- 华尔街日报:不该错过的五本中国书
- 作者:于正洪|发布时间:2012-11-03|浏览量:842次
但在众多的书籍中,尝鲜者该从哪本着手呢?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内科于正洪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实时报”栏目请教了《人民文学》(People"s Literature Magazine)英文版杂志《路灯》(Pathlight)的编辑。《路灯》致力于翻译《人民文学》杂志与翻译网站Paper Republic联合出品的中国新小说与新诗歌。以下的五本中国书籍都由《路灯》工作人员力荐,第一本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Garlic Ballads),作者:莫言

在埋头开始完整地阅读一部莫言的小说前,读者若想对其作品风格有所了解,他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者去看看张艺谋根据莫言小说改编拍成的电影《红高粱》(Red Sorghum)。而对于那些热衷于长篇小说的读者而言,《天堂蒜薹之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就曾建议,阅读莫言应当从这部小说开始。
《天堂蒜薹之歌》曾在卷首引用了一段斯大林语录──虽然莫言在第二版的前言中承认那段话是他自己杜撰的──但这仍引发了公众对他新一轮的批评。
一直以来,小说家都试图与政治保持距离,但小说本身却永远无法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小说家都极度关注人类的命运以至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悲剧也因此而生。
《天堂蒜薹之歌》取材于1987年发生的真实事件:贫困的农民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结果蒜薹滞销、烂在地里。农民因此冲击了县政府办公室,抗议过高的税费、过路费及规费。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描绘了抗议活动领导者之一的高羊被逮捕、被拷打的情景。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他瞎眼的女儿面前。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切换场景,讲述了一对注定永诀的恋人──高马和方金菊──与非法包办婚姻抗争的故事(金菊在这桩婚约中被许配给一位比她年长许多的男人)。
就像莫言其他的长篇小说一样,《天堂蒜薹之歌》将活生生的现实与超现实的意象融为一体,描绘了官僚权势的贪赃枉法之为与农民个体的悲凉窘迫之态,并将其置于长期渐变的历史悲剧大背景中。
──布伦丹•奥卡尼(Brendan O"Kane),翻译网站Paper Republic联合创始人及《路灯》杂志特约编辑
《丁庄梦》(Dream of Ding Village),作者:阎连科

《丁庄梦》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却架构在真实的“卖血潮”之上。“卖血潮”风行于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很多人在卖血过程中接触了受感染的血液,致使艾滋病在中国农村蔓延开来。阎连科在小说中将个体的故事放大:丁村前任村长在血头丁辉的哄骗下踏上了卖血之路,即便那时他连在田间劳作的力气都已消失殆尽,也依旧在卖血。
虽然阎连科在写作表达情感时用的好像是同一种腔调、且常常用恢弘的笔触描绘死亡与苦难,但《丁庄梦》这部小说却因以著名的“阎式”嘲讽口吻洞察人情而可读性极强。他对现代中国农村地区愚谬生活的刻画绝对不吝笔墨且饱蘸深情。这部小说也因此类细节而出彩,比如,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丁村的农民,却在离世时躺在了刻有繁华胜景图的棺材里:“是大城市的胜景图。如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电视塔,广州的大宾馆,还有哪些大城市的商业街,繁华道,跨江桥、百货楼、喷泉池,这些等等的,七七八八的。”
当艾滋病潮席卷阎连科的出生地河南省、并广泛地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时,他的这部致敬之作就更令人动容。这个冷峻残酷的故事由辛迪•卡特(Cindy Carter)翻译,她的笔触流畅、文风老练,切中主旨要害且常常直指人心,字里行间有时还透着诗意。(辛迪•卡特是Paper Republic联合创始人之一。)
──刘欣,《路灯》杂志英文执行编辑
《马桥词典》(A Dictionary of Maqiao),作者:韩少功

在陈朽的当代中国文坛,《马桥词典》是一部受人青睐的先锋之作。整部小说通过讲述古往今来一系列丰富动人的小故事呈现了史诗般的历史,其结构紧凑,语言精辟。《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收录了湖南一个小村寨──马桥──的方言。全书共录有115个当地词条:从“磨咒”、“公地(以及母田)”到“背钉”、“晕街”,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从纯词典的形式延伸扩展、过渡为由一个个小故事拼绘成的大图景,饱含意蕴。虽然《马桥词典》的故事内容及背景与其他一些中国小说相似,叙事者是一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但作者选用的叙事文体却让世人眼前一亮。
简言之,用词典的语言来写小说的方式使这本书与众不同、引人入胜。虽然很多中国小说都自诩继承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但《马桥词典》诠释的这种风格才称得上纯正到位:将熟知的世界描绘成一幅异乡的摸样,通过对每个词条进行耐心、细化的定义来深化语义的神秘意蕴,以这样的方式引领读者在字里行间探索领悟。
──艾瑞克•阿布汉森(Eric Abrahamsen),Paper Republic联合创始人及《路灯》杂志编辑主任
《活着》(To Live),作者:余华

即使你已看过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拍成的电影《活着》,你也应该再去读一读1993年的原著小说,内容精彩不该错过。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原著,你都能读到真正的余华,因为他亲身参与了影片《活着》的创作过程。相较而言,他的原著小说要沉重得多:主人公福贵一生浮沉起伏,出身为地主少爷的他最终沦为贫苦佃户,生活日渐潦倒。
尽管《活着》烙有悲剧故事的特性,但它还是跳出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品惯用的“乡土苦难”的老套模式,从众多庸作中脱颍而出。这部小说讲述了福贵及其整个家族在20世纪中国政局风云变幻中浮沉起伏的过程:从民国时期到共产党执政,从大跃进到文革时期。故事揭示了有关苦难本身的思考以及人类精神上所依仗的、用来减少人生痛楚的大量财富。
这部小说不是苦难本身的简单堆积,而是一次对苦难剖析的尝试。作者试着用清晰的思路解读苦难的事实,他的解读因为这个论断而得到深化:即坚持不懈的尝试本身是值得的。从这个层面上讲,读《活着》带来的满足感可与阅读存在哲学相提并论,但要留意那些情感丰盛的抓人字句,它们可能会让你的感情决堤、彻底击垮你的内心防线,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当时,我在一次公路旅行中读了这本书,看到动情处眼泪便像决了堤的洪水,那情景让与我结伴而行的人不知所措。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认识余华,所以我只能指着手中的书说,“讲的是中国,伙计。”
──约书亚•戴尔(Joshua Dyer),《路灯》杂志特约编辑
Endure(英译本),作者:北岛

一百多年来,清远琴音与浆声灯影中的故友相聚并不是中国诗歌关注的焦点。但在英语语境中只要一提到“中国诗歌”这个词,人们似乎还是会联想到这些。这对中国诗歌不公,也令译者蒙羞。就像中国古诗词一样,当代中国诗歌在题材选择与审美观上都促进了20世纪中期英文诗歌的发展,它也为现在的诗人创作开辟了新径。1978年迄今为止,曾背井离乡的诗人北岛在中文诗歌界最为知名,他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一致认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曾涌现出互相对抗的时代思潮,北岛在这些思潮中如先知一样写作发声,他的诗歌创作也超越了时代局限、步入到一个新境地。
Endure是一本收录了北岛作品的最新英译本诗集,由诗歌翻译家克莱顿•埃什尔曼(Clayton Eshleman)与香港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in Hong Kong)助理教授、译者卢卡斯•克莱因(Lucas Klein)合力译成。收录其中的诗歌均是精选之作,代表了1970年代至今这段时期北岛最好、最重要的诗作。《Endure》汲取了之前英译本的一些灵感,但在语句清晰度与诗学思想重建方面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前辈。这本诗集甚至还在附录中收集了克莱因与埃什尔曼在翻译过程中交换意见、共同探讨的电子邮件。Endure不单单是一本重要的书,更是一本好书。
──迦南•莫尔斯(Canaan Morse),《路灯》杂志诗歌编辑
▲不管世界有多么喧嚣,阅读让我们的心灵宁静;无论世界有多少纷扰,那些书悄无声息地慰藉着我们的心灵。人生就是在几十年的光阴里,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临走前回首一眸,那楼里还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生命中的往来让我们看到世态,看到人心,另一个自我仍可以宁静的微笑。我也看过电影《活着》,看完之后深深叹息,那是张艺谋能成为大师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至今最好的电影之一,但它还是没有原著本身更深刻,余华的《活着》以不见波澜的如椽巨笔,写出了力透纸背的一种人生悲凉与震撼。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蕴藏着很深的哲理 ,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人。布朗大学校长路斯?西蒙斯在为北岛颁发文学博士(Doctor of Letters, Litt.D.)的褒奖词中说:你用深邃的、充满力量、让人难以忘怀的诗句,向你的祖国和世界发出了声音,谱写自由和表达的乐章。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