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血管通常可以部分或完全通开,具体取决于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及治疗方式。主要干预手段有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取栓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改善侧支循环等。
1、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可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该药物能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恢复血流。适应症包括年龄18岁以上、无近期手术史及出血倾向者。溶栓后需密切监测出血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管再闭塞。
2、血管内取栓术对大血管闭塞患者,发病24小时内可行机械取栓,通过导管将支架取栓装置送至血栓处直接清除。该方法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近端血管效果显著,但需具备高级卒中中心条件。术后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防止再闭塞。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溶栓患者发病后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扩大。双抗治疗适用于特定高危人群,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长期用药需定期评估胃肠黏膜损伤情况。
4、抗凝治疗心源性栓塞患者需使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等抗凝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预防心房颤动导致的血栓脱落。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与NSAIDs类药物联用增加出血概率。
5、改善侧支循环丁苯酞注射液可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尤适用于分水岭梗死。联合尤瑞克林可增强脑血管扩张作用,但需注意过敏反应。康复期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提高组织氧利用率。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治疗后,需长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每日监测血压血糖。饮食采用低盐低脂模式,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平衡训练。戒烟限酒,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出现言语含糊或肢体无力时需立即复查头颅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