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脑部小血管的缺血性病变,属于腔隙性脑梗死的俗称,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微小动脉闭塞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轻微肢体无力、言语含糊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1、病因机制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主要诱因,持续高压状态会导致脑内穿支动脉玻璃样变,血管壁增厚使管腔狭窄。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同样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概率。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脂质沉积也会促进动脉硬化进程。
2、病理特征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等深部脑组织,梗死灶直径通常小于15毫米。病理检查可见小动脉脂质透明变性,血管周围出现软化灶。由于侧支循环较丰富,这类梗死灶对脑功能影响相对局限。
3、临床表现约三分之一患者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仅出现单侧肢体活动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单纯感觉障碍或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症状往往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但意识状态通常保持清醒。
4、诊断方法头颅MRI检查是金标准,DWI序列可显示急性期高信号病灶。CT检查对微小病灶检出率较低,需发病24小时后才能显示低密度影。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有助于评估大血管病变情况。
5、防治措施控制血压血糖是关键,血压建议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可用于二级预防。伴有房颤患者需考虑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钠片。康复期应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改善预后。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食用深海鱼类2-3次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坚持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累计15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每3-6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复查。出现新发肢体麻木或言语障碍时应及时就诊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