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可能导致感染、血栓形成、气胸、导管移位或断裂、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主要用于输液、输血、监测中心静脉压等,但操作过程中及后续维护均存在一定风险。
1、感染中心静脉置管后可能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表现为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等。感染可能与操作时无菌技术不严格、导管维护不当、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需及时拔除导管并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2、血栓形成导管置入后可能刺激血管内皮,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导管相关血栓形成。血栓可堵塞血管或脱落引发肺栓塞,表现为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等。高危因素包括长期置管、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等。预防可选用抗凝药物,出现症状需及时行血管超声检查。
3、气胸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时可能误伤胸膜顶导致气胸,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患侧呼吸音减弱等。多见于消瘦患者、穿刺位置不当或操作不熟练时。轻度气胸可自行吸收,严重者需胸腔闭式引流。操作前准确定位、超声引导可降低风险。
4、导管移位或断裂导管可能因固定不牢、患者活动过度等原因发生移位或部分断裂,表现为输液不畅、局部渗液等。导管断裂后片段可能随血流漂移,导致栓塞。需通过X线确认位置,移位导管需调整或更换,断裂导管需通过介入或手术取出。
5、心律失常导管尖端刺激心脏可能引发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于导管插入过深时。表现为心悸、胸闷,严重者可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操作中应监测心电图,发现异常及时回撤导管。多数在调整导管位置后缓解,持续心律失常需药物干预。
为减少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操作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置管后需定期评估导管必要性,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患者出现发热、置管处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牵拉导管,定期随访检查导管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