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肠钡餐造影、腹部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消化功能、炎症状态及器质性病变,需根据症状由消化内科医生针对性选择。
1、胃镜检查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是诊断胃炎、胃溃疡、胃癌的金标准。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通过咽喉局部麻醉后插入内窥镜,过程中可能引起短暂恶心感。对于疑似上消化道出血或反复腹痛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
2、幽门螺杆菌检测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或胃黏膜活检,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该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阳性患者需进行规范根除治疗。呼气试验无创且准确率高,检测前需停用抗生素和抑酸药2周。
3、胃肠钡餐造影口服硫酸钡造影剂后通过X线动态观察消化道形态和蠕动功能,适用于胃下垂、贲门失弛缓症等动力障碍性疾病诊断。检查可显示黏膜皱襞变化和充盈缺损,但对早期微小病变的敏感性低于胃镜。检查后需多饮水促进钡剂排出。
4、腹部超声通过高频声波评估肝胆胰脾等实质器官结构,对胆囊结石、胰腺炎等继发性消化不良有筛查意义。检查无辐射且操作简便,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需空腹8小时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检测门静脉血流情况。
5、血液生化检查血常规可反映感染或贫血状态,肝功能指标提示胆汁代谢异常,淀粉酶升高需警惕胰腺炎。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检测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筛查。肿瘤标志物如CA72-4对胃癌监测具有参考价值,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脾胃检查后应保持清淡饮食2-3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胃镜或钡餐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腹胀,可通过适量活动促进排气。长期脾胃不适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细嚼慢咽并控制每餐七分饱。建议每年进行1次基础体检,40岁以上人群可考虑增加胃肠肿瘤筛查项目。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在消化内科医生指导下完善后续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