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和肠套叠可通过胃肠减压、灌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粪石堵塞、肠麻痹等原因引起,肠套叠多与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息肉、肠道炎症、肠道肿瘤、先天性解剖异常等因素有关。
1、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是缓解肠梗阻和肠套叠引起的腹胀、呕吐等症状的基础措施。通过鼻腔插入胃管,抽吸胃肠道内积存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腔内压力。操作需由医护人员执行,过程中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警惕出血或肠穿孔等并发症。胃肠减压后需禁食,静脉补充水电解质。
2、灌肠治疗灌肠适用于低位肠梗阻或早期肠套叠,通过肛门注入生理盐水或造影剂,利用液体压力促使肠管复位。空气灌肠对儿童原发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率较高,需在X线或超声监测下进行。禁忌用于肠坏死、腹膜炎或灌肠后出现腹膜刺激征的患者。灌肠后需观察排便情况及腹部体征变化。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肠梗阻的病因和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山莨菪碱缓解肠痉挛、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肠套叠早期可尝试使用间苯三酚松弛肠管。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禁用强效泻药或促动力药,以免加重肠管损伤。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和肠鸣音。
4、手术治疗手术适用于完全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或灌肠失败的肠套叠。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肠套叠手法复位术,出现肠坏死需行肠切除吻合术。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但需根据病情选择开腹手术。术后需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复发,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
5、营养支持急性期需禁食并给予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可先尝试清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渐增加短肽型肠内营养剂。恢复期选择低渣饮食,避免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长期反复发作患者需评估营养状况,补充维生素B12和铁剂等营养素。
肠梗阻和肠套叠患者康复期需保持饮食规律,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进食后剧烈运动。日常注意腹部保暖,适度活动促进肠蠕动,便秘者可轻柔按摩腹部。出现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肠套叠患儿家长需观察大便性状,警惕复发。合并基础疾病者需控制原发病,减少肠道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