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心”杏林抒大爱 大医精诚写...
- 心病科王振涛主任荣获第二批全国...
- 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再添力-...
- 扩心病患者恢复更快有什么“秘诀...
- 扩心病为什么要分两步治疗?
- 路志正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经验学习...
- 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方---四参定...
- 王振涛教授应用升阳举陷法治疗扩...
- 丹参注射液对心梗后左心衰大鼠血...
- 重症热结旁流证治疗体会
- 血塞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
- 快速型心律失常辨治体会
- 消夏佳品数百合
- 什么是动态血压监测
- 血压骤降危害大
- 血 脂 异 常--心脑血管病的...
- 心肌病患者如何合理进行体育锻炼...
- 确诊扩张型心肌病后有什么注意事...
- 扩张型心肌病人如何护理?
- 扩张型心肌病的饮食原则是什么?
- 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可用药膳治疗吗...
- 扩张型心肌病的饮食有哪些?
- 心肌炎和心肌病患者应避免情绪激...
- 确保扩张型心肌病疗效的几个原则
- 扩张型心肌病症状消除并不等于病...
- 扩心病患者恢复更快有什么“秘诀...
- 15种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食品
- 铁观音的功效
- 心血管病食疗单验方
- 中药处方中的一些小知识
- 63 岁,扩心病,求用药
-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不要大意!
- 心肌康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血...
- 高血压病人的饮食方法
- 吃与高血压
- 高血压病人须终生服药
- 雾天晨练要等太阳出来---来源...
- 救危扶困 仁心仁术(原载大河健...
- 心电图正常也会突发急性心梗(原...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
- 孙建芝对心衰辨治的几点认识
-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
- 孙建芝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
- 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证...
- 治疗心血管病当顾护胃气
- β-受体过敏综合征辨治体会
- 因“时”制宜在现代心血管病辨治...
- 石冠卿教授妙治季节性脱发症
- 系统性淀粉样变病累及心脏1例
- 心肌康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
- 心肌康干预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
- 心肌康治疗成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
-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药治疗
- 心血管科开展新技术--成功开展...
- 中药针剂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辨证...
-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常用对药的应...
- 病毒性心肌炎的分期辨治
- 从痰湿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 心肌康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规律述要
- 四参定悸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3...
- 病毒性心肌炎预后情况怎样?
- 影响心肌炎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 哪些疾病后可继发病毒性心肌炎?
- 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表现?
- 病毒性心肌炎如何分型?
-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病毒性心肌炎如何分期?
- 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病毒有哪些?
-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是...
-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 什么季节容易得病毒性心肌炎?
- 病毒性心肌炎出现哪些情况预后不...
- 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如何预防心衰
- 病毒性心肌炎病人辨证施膳的原则...
- 病毒持续感染在慢性病毒性心肌炎...
- 老年养生“心”字歌
- 冠心病病人应注意心理保健
- 冠心病病人的日常生活注意什么
- 点滴线索追踪冠心病
- 中医治疗冠心病
- 中医是如何运用治疗高脂血症的?
-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知识
- 化痰活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典型...
- 益气养阴,活血清热治疗频发房性...
- 扩心病典型病例
-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知识
- 谈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
- 血压骤降危害大
- 降温需防心梗“来袭”
-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
- 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泡脚
-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和适用人群
- 老年人晨起前应做到三个半分钟
- 老年人养生保健要点
- 高血压病人怎样选择饮食
- 老年人饮食“十要”
- 心血管病食疗单验方
- 秋冬季节青少年患感冒易伤“心”
- 日照当空阴霾自散--中医散寒法...
- 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研究获得...
- 病毒性心肌炎健康教育处方
- 高脂血症健康教育处方
- 冠心病健康教育处方
- 高血压健康教育处方
- 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处方
- 糖尿病健康教育处方
- 诊断扩张型心肌病要做心脏彩超(...
- 充血性心力衰竭辨治体验
- 从虚、瘀、毒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 对中医治疗心衰研究现状的若干思...
- 试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辨病治疗
- 调畅肠腑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治疗中...
- 老年心血管疾病辨治体会
- 冠心病医案
- 扩张型心肌病病例
- “五驾马车”防治冠心病
- 地高辛治疗心衰的一些疑问
- 气温骤降当防“心”病
- 糖尿病 伤“心”没商量
- 治补两益话黄芪
- 心慌、胸闷莫轻心
- 中西医结合防治扩张型心肌病
-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药疗效佳
- 预防心脑血管病要从青年开始
- 谈谈老年人冬季进补
- 对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些思考
- 作者:王振涛|发布时间:2012-11-26|浏览量:860次
高血压病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1999年10月我国发布的“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指出,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四十年来,中医主要以肝肾阴阳模式治疗本病,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在这里主要想就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批评指正。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振涛
一、关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归属
目前中医著作、教科书均将高血压病归属于中医学病名“眩晕”范畴,笔者认为,这种归属方法有待商榷,因为中医的“眩晕”,不仅指单纯的高血压病,而包括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如美埃尼症、低血糖、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供血不足、一些眼科疾病等,均可以眩晕为主要症候表现。但是临床上一些高血压病人特别是原发性高血压属家族遗传型者,临床上可无任何不适症状,仅有血压升高之体征,对这样一些病人,笔者常见一些临床住院医生在撰写中医病案时,西医诊断是高血压病,而中医诊断则为“眩晕”,但病人其实并无眩晕的症状,这与临床实际是不符合的。
高血压病属西医病名,是以血压升高达到一定水平为标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也要不断吸取当代相关学科特别是现代医学知识为我所用,才能与时俱进,溶于时代的潮流之中。既然中医要治疗研究高血压病这个原本在自己理论体系中没有的疾病,就应该把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病这个通俗易懂、具群众基础的病名作为中医病名,其实临床很多中医大夫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保持中医特色的关键是研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预后转归,建立高血压病完整的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以指导中医临床高血压病的诊治。而并不是中医采用了高血压病这个病名,就离经叛道,不是中医了,相反,中医采用了高血压病这个病名,更有利于开展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的研究及开发有效的中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利于中西医之间和国际之间的交流。
二、关于中药降压的疗效问题
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为终身性疾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目前都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需要终身服药,中药汤剂虽然疗效好,但服用不方便,口感欠佳,病人难以坚持长期服用,中药片剂、丸剂、冲剂、口服液等在单纯降压方面似乎均难以与西药之降压药一比高低,目前西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很多长效药物已经问世,六大类降压药中均有服用一次使血压24小时保持平稳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之洛丁新(苯那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等,β-受体阻滞剂之卡维地络,钙离子拮抗剂之非洛地平,长效硝苯地平(缓释剂),利尿剂之吲达帕胺,这些药物服用方便,一般每天服用一次即可平稳降压,而任何一种中药制剂在长效、服用方便、24小时保持血压稳定方面均难以匹敌。中药汤剂中的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临床用于高血压病病人,据文献报道确有疗效,从一些临床报道和老中医经验来看,有些疗效与西药对照药相当,甚至优于西药,但是这些研究多选取西药降压中的老药如复方降压片等,且西药在降压疗效不理想时,往往合用两种以上的降压机理不同的药物以达到理想疗效,因此在对照药选取方面不尽合理,而且缺乏远期疗效的长期随访,有些甚至是个案报道,有些可能掺杂着一些人为的因素而结果难以令人置信。因此单纯依靠中药来达到降压的目的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纯中药制剂)品种很少的原因,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三、关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
中医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不如西药,但笔者认为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经常在临床上看到一些高血压病病人,出现头晕、乏力、心烦急躁易怒、失眠等症状,虽然服用了降压的西药使血压下降到了正常水平,但是症状却一点都不减轻,这时如果用中医的辨证施治,阴虚者滋阴,阳亢者潜阳,火旺者降火,痰浊者开窍化浊,往往能达到病人既血压下降又消除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效果,这一点是降压西药无法比拟的。笔者曾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留美医学生写的,言他的美国导师患有高血压病,虽服用降压的西药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但是这位导师每到下午就满面通红,这位学生就推荐导师用中药菊花泡茶喝,结果这位导师喝了一段时间后颜面潮红症状就消失了。这一个小例子说明中药在单纯降压方面虽不能与西药相比,但就改善症状方面却比西药要好,另外在临床上见到一些病人虽患高血压病但无任何不适症状,而服了西药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后病人反而觉得头晕、乏力等全身不适,这时候如配合中药来辨证施治往往能收到消除症状的效果,笔者在临床上就是这样做的。
2、防治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
1999年我国发布的“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指出,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降压的同时对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进行干预。高血压主要的靶器官损害涉及动脉、心脏、肾脏、脑、眼底等组织和器官,其中最重要的是左心室重构和血管重构,可引起心、脑、肾、视网膜的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重构损伤之一,是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多发生在病程较长和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也就是高血压病的Ⅱ、Ⅲ期,长期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病理产物瘀血、痰浊的产生,这也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198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中,把“组织器官结构异常”作为血瘀证的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另外作者总结了有关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左室重构的文献,其中大多数应用了活血化瘀的药物。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认为,引起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在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出现血瘀、痰浊,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以血瘀为主,兼有痰浊;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则以痰浊为主兼见血瘀或痰浊与血瘀并见。在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基础上出现血瘀、痰浊是引起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
关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靶器官损害的中医治疗,笔者认为仍不能抛开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应遵循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在临床诊断高血压病时,注意对患者进行心脏、动脉血管多普勒超声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在辨证施治,调整阴阳的基础上选方用药中重视活血化瘀、祛痰降浊药物的应用,可采用平肝潜阳,祛瘀化痰法;清肝泻火、祛瘀化痰法;滋肾柔肝,祛瘀化痰法;益气养阴,祛瘀化痰法;滋阴助阳,祛瘀化痰法;温补脾肾,祛瘀化痰法;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法等。具体药物主要选用活血、化痰中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和降低血脂的药物,活血药如丹参、川芎、红花、赤芍等,现代研究其抑制左室肥厚的机制主要通过扩张血管,抑制心肌局部和血液中AngⅡ的合成与释放,抑制胶原合成和间质的增生,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而实现,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分子机制正在研究中。具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中药主要有活血化瘀类,如蒲黄、丹参、赤芍、川芎等的成分和提取物和大黄蛰虫丸等;除湿化浊、祛痰散结类,如泽泻,草决明,大蒜等;一些补益药如人参、首乌、女贞子等和复方六味地黄丸也可在辨证基础上选择应用。另外,应重视药物的长期应用,短期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目前中医药防治血管硬化、肾损害、眼底损害等的研究极少或缺如,今后应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和手段加强或开展这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3、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预防和治疗轻度高血压病
对于一些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年龄相对较轻,无明显心脑肾合并症,现代医学的治疗措施并不主张马上服用降压西药,而主张采用非药物疗法,其内容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减少盐的摄入,松弛-默想方法、控制体重、经常运动等内容。对于这类患者,如配合应用中医传统的一些非药物疗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为大量研究证实,概括起来,有针灸及穴位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中医心理疗法等。
国内开展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体针治疗痛苦较大,且占用病人时间较多,病人不宜接受,而耳穴贴压及穴位贴敷较为简便易行,病人容易接受,对轻型高血压病可试用以上方法治疗,另外亦可采用降压药枕(市场有售)、中药浸脚等一些措施。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中药既是食物,也是药物,所以对于高血压病特别是轻度高血压病,可配合饮食疗法,有益于高血压病的蔬菜有芹菜、白菜、西红柿、木耳、海带、菠菜、荠菜等。可让病人长期服用,亦可配合一些平肝潜阳、清热的中药代茶饮用,如菊花饮、双枯饮、青葙饮、桑竹饮等,另外笔者对一些患者用单味鬼针草适量长期泡水饮用,亦取得了很好的降压效果。
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高血压病的一个原因。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对于疾病不仅看到局部病变部位,更重要的是看到发生在活体、有思维的人身上,故着眼于整体的调节,有时甚至将心理治疗强调到第一位的意义,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因此对于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可配合中医心理疗法,如静志安神、怡悦开怀、以疑释疑、转移注意、说理开导、导引行气(气功疗法)、以情胜情等,这些方法对病人的血压下降是有所裨益的。
总之,中医治疗高血压虽不象治疗一些病毒性疾病、妇科病那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有自己的特色和可为之处,有些治法也乐于为患者所接受,我们只有接受现实,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