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市人民医院论文获得全国疑难...
-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应“有的放矢”
- 慢性乙型肝炎妊娠全程使用替比夫...
- 临床医师参加感染性疾病科继续教...
- 应对H7N9 要警惕 莫恐慌
- 2013年度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宣...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使...
- 基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抗病...
- 2012年乙肝研究领域新进展
- 春节注意预防输入性恶性疟疾“害...
- 流感科普知识
- 妊娠妇女感染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 肝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1例...
- 咳喘腹泻到滨河 贴穴治疗疾病...
- 抗结核药物致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
- 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感染病?肺结...
- 结核性胸膜炎足疗程规范抗结核治...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抗结核药致乙肝病毒携带者亚急性...
- 2011年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进...
- 肝衰竭(乙肝病毒导致)的中西医...
- 肝康Ⅱ号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
- 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急”...
- 中国肝移植研究进展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十一”长假...
-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
- 2012年湖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
- 干扰素-α在丙肝治疗中的应用
- 干扰素的种类及特性
- 乙肝治疗依从性低影响疗效
- 乙肝治疗全景图-延缓疾病进展
-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 以指...
- 妊娠期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口服核苷(...
- 绞股蓝及绞股蓝提取物防治肝脏病...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肝康为患者打...
- 定量检测:让慢乙肝实现个体化治...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举办“3...
- 鸟肠球菌败血症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 关于举办十堰市春季传染病诊治进...
- 2012 APASL乙肝诊疗指...
-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新进展
- 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
- 念好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三...
- 过早停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 市人民医院“三联疗法”治疗慢性...
- 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可加快疾病...
- 十堰市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乙肝父婴传播也应警惕
- 乙肝抗病毒备忘录 牢记五大黄...
- 优化+三“不” 乙肝耐药管理好...
- 影响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肝炎患者合并妊娠应注意什么?
- 乙肝停药有三个误区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版...
- “无声的杀手”丙肝防治知识十问
- 乙肝抗病毒治疗有无“胜利”的终...
- 绞股蓝抑制NAFLD兔肝脏脂质...
- 慢性肝病、咳嗽、腹泻久治不愈怎...
-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部分学...
- 肝康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红...
- 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
-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联合肝康Ⅱ号治...
- 肝硬化不是生命的终点站
- 肝源性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省“五...
-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就一劳永逸了吗...
- 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 肝硬化患者为何发生脾功能亢进?...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
- “抗病毒治疗”与“生育”
-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
- 科学管理乙肝相关人群,保障人民...
- 乙肝小三阳患者罹患肝癌可能性不...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乙肝“小三阳”一定比“大三阳”...
- “无声的肝脏杀手??丙肝”母婴...
- 乙肝防治的“三大难点”,我们的...
- 中西合璧8年铸一剑 剑指“...
- 阳春三月防止甲型、戊型肝炎病从...
- 乙肝病毒感染者并发结核的诊治
- 我国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锁...
- 科学认识和管理“无声的肝脏杀手...
- 治疗乙肝,没有捷径可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春天,谨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感染性疾病(肝病)科“肝康Ⅰ~...
- 市人民医院肝病??感染性疾病科...
- “臭鸡蛋汽”下降可能是脂肪肝形...
-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寒冷冬季,营养增加、运动减少当...
- “重女轻男” 预防乙肝传播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策略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脂肪肝诊疗技...
- 科学防治乙肝 “四要”“四不...
- 别让脂肪“吞噬”了你的肝脏
- 科技成就领风骚 临床疗效...
- 认识甲乙丙肝,科学防治肝病
- 打造鄂西北肝病治疗第一品牌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及时预防三肝 防止肝硬化、肝...
- 做好“教”“研”工作,为创建重点学科打基础
- 作者:谭华炳|发布时间:2011-03-06|浏览量:2997次
做好“教”“研”工作,为创建重点学科打基础
??第三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工作总结
第三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以创建省教育厅、湖北医药学院重点学科为目标,按照湖北医药学院、和第三临床学院的教学要求,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才建设效果显著、硬件建设取得进步,获得湖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科研项目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项目1项、十堰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1项、指导湖北医药学院学生科研1项、完成科研鉴定1项、发表论文30篇;教研工作受到第三临床学院领导和学生的好评。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谭华炳
一、人才建设效果显著
教学,教师是关键,教研室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素质建设。13名教师中拥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2人,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2名;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5人,部分教师可以承担全英文授课或双语授课。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教研室仅有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3人。2010年教研室提出了教师“双职称化”建设目标,计划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使教师双职称化率达到80%,教学职称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教学硬件建设取得进步
第三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原来是无场地、无示教室、无模型的“三无”教研室,谭华炳主任担任教研室主任后,积极争取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的支持,建立了教研室、示教室,教学设施齐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来基础。
三、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教研室,教学是关键。教研室积极鼓励教师的教学热情,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个人晋升、晋级重要参考指标,在制度上保证教学工作持续改进。
计划免疫普及,预防措施的改善,“脊髓灰质炎、天花”被消灭;“流脑、疟疾”发病下降;“伤寒、菌痢”不典型;“肾综合症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阿米巴病”难于一见;“结核病、艾滋病”归口管理;不少教师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都不是很熟悉,给传染病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针对这些特点,教研室认真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试预讲制度》、《听课制度》等制度,要求教师广泛收集自己所教内容的资料、图片,教学影象资料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试讲,以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谭华炳主任一改将科室简介作总论讲的习惯,精心组织课件,为学生奉献了一堂精彩的总论。教研室在“肾综合症出血热、艾滋病”等课件不仅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图片,吸取“湘雅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精品课件精华添加我们对每个传染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注意事项,用顺口溜归纳总结,经多次试讲修改制作出了我们自己的课件。
教研室收集了中华医学会制作的“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短片、“艾滋病”传染、预防广告片;肝掌、蜘蛛痣、脐疝照片;准备了消毒隔离防护用品实物、穿脱隔离衣录像等直观教学物品。可以说我们对每节课都煞费苦心,尽心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的努力得到学院、学生的好评。
四、积极探索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之路
当前,许多传统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新挑战。传染病以传染性、突发性、未知性,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传染病防控需要规范性、机动性相结合。与之相对应,传染病学教学也需要调整,培养 “会学”“会用”传染病防治方法,具有较高“应变能力强”的学生。为适应这一要求,教研室开展了“L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传染病学中的研究”科研。科研得到湖北省教育厅的立项支持。
五、“教”“研”工作受到同行称赞
教师要成为学者型人才,必须“教”“研”相长。教研室鼓励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要“会科研”。2010年,教研室承担省市科技攻关项目4项,开展科研3项,指导学生科研1项,发表论文30篇,在各级学术会交流论文40多篇,受到同济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武汉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同行的好评。
2010年,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与努力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目标已经确定,我们将努力奋进!
第三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二?一一年三月五日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