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市人民医院论文获得全国疑难...
-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应“有的放矢”
- 临床医师参加感染性疾病科继续教...
- 应对H7N9 要警惕 莫恐慌
- 2013年度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宣...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使...
- 基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抗病...
- 2012年乙肝研究领域新进展
- 春节注意预防输入性恶性疟疾“害...
- 流感科普知识
- 妊娠妇女感染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 肝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1例...
- 咳喘腹泻到滨河 贴穴治疗疾病...
- 抗结核药物致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
- 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感染病?肺结...
- 结核性胸膜炎足疗程规范抗结核治...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抗结核药致乙肝病毒携带者亚急性...
- 2011年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进...
- 肝衰竭(乙肝病毒导致)的中西医...
- 肝康Ⅱ号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
- 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急”...
- 中国肝移植研究进展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十一”长假...
-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
- 2012年湖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
- 干扰素-α在丙肝治疗中的应用
- 干扰素的种类及特性
- 乙肝治疗依从性低影响疗效
- 乙肝治疗全景图-延缓疾病进展
-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 以指...
- 妊娠期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口服核苷(...
- 绞股蓝及绞股蓝提取物防治肝脏病...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肝康为患者打...
- 定量检测:让慢乙肝实现个体化治...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举办“3...
- 鸟肠球菌败血症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 关于举办十堰市春季传染病诊治进...
- 2012 APASL乙肝诊疗指...
-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新进展
- 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
- 念好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三...
- 过早停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 市人民医院“三联疗法”治疗慢性...
- 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可加快疾病...
- 十堰市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乙肝父婴传播也应警惕
- 乙肝抗病毒备忘录 牢记五大黄...
- 优化+三“不” 乙肝耐药管理好...
- 影响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肝炎患者合并妊娠应注意什么?
- 乙肝停药有三个误区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版...
- “无声的杀手”丙肝防治知识十问
- 乙肝抗病毒治疗有无“胜利”的终...
- 绞股蓝抑制NAFLD兔肝脏脂质...
- 慢性肝病、咳嗽、腹泻久治不愈怎...
-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部分学...
- 肝康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红...
- 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
-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联合肝康Ⅱ号治...
- 肝硬化不是生命的终点站
- 肝源性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省“五...
-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就一劳永逸了吗...
- 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 肝硬化患者为何发生脾功能亢进?...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
- “抗病毒治疗”与“生育”
-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
- 科学管理乙肝相关人群,保障人民...
- 乙肝小三阳患者罹患肝癌可能性不...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乙肝“小三阳”一定比“大三阳”...
- “无声的肝脏杀手??丙肝”母婴...
- 乙肝防治的“三大难点”,我们的...
- 中西合璧8年铸一剑 剑指“...
- 阳春三月防止甲型、戊型肝炎病从...
- 乙肝病毒感染者并发结核的诊治
- 我国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锁...
- 科学认识和管理“无声的肝脏杀手...
- 做好“教”“研”工作,为创建重...
- 治疗乙肝,没有捷径可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春天,谨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感染性疾病(肝病)科“肝康Ⅰ~...
- 市人民医院肝病??感染性疾病科...
- “臭鸡蛋汽”下降可能是脂肪肝形...
-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寒冷冬季,营养增加、运动减少当...
- “重女轻男” 预防乙肝传播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策略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脂肪肝诊疗技...
- 科学防治乙肝 “四要”“四不...
- 别让脂肪“吞噬”了你的肝脏
- 科技成就领风骚 临床疗效...
- 认识甲乙丙肝,科学防治肝病
- 打造鄂西北肝病治疗第一品牌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及时预防三肝 防止肝硬化、肝...
- 慢性乙型肝炎妊娠全程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母婴随访1年报道
- 作者:谭华炳|发布时间:2013-05-01|浏览量:1214次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母婴阻断技术??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母婴传播。但在在母亲患有高病毒血症时,仍有10%~30%的婴儿免疫失败。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分娩结局均有不良影响,并且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影响更为显著,临床应重视此类病例的治疗[1,2]。由于孕期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不恰当用药均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孕期用药安全一直是关注热点。孕期应用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对雌鼠子鼠的安全性的影响不明显,且对母婴阻断有效[3]。Han[4]等发现高病毒血症e抗原阳性女性在妊娠晚期服用LdT,婴儿使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提高阻断成功率,孕妇及其新生儿均无不安全事件发生。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的患者,若应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他妊娠B级药物(LdT或替诺福韦),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治疗可继续[5]。本文报道1例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高病毒载量)患者,长达9年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难于达到治疗终点,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使用LdT妊娠前和妊娠全程抗病毒治疗,并随访母婴1年,母婴健康状况良好,报道如下。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谭华炳
1 病例资料
1.1 主诉 患者,女性,29岁,已婚,湖北十堰人,因“乏力、纳差、肝功能异常9年,拟于近期生育”于2010年9月10日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1.2 现病史 患者于9年前(2001年1月)因乏力、纳差、腹胀,在十堰市某三级医院经生物化学检查、乙肝标志物、肝脏超声检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给予干扰素抗病毒,以及护肝治疗6月,治疗结束患者乏力、纳差、腹胀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002年1月,第二次出现乏力、纳差、腹胀,肝功能异常,再次给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及护肝治疗,6个月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停用干扰素。2002年10月,第三次出现乏力、纳差、肝功能异常;在拉米夫定(贺普丁)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肝治疗,半年后病毒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2年后停用贺普丁。2005年2月,第四次出现乏力、纳差、肝功能异常,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肝治疗,治疗8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阴性,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给予抗病毒治疗至2007年12月,停用阿德福韦酯。2008年3月,第五次出现乏力、纳差、肝功能异常,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肝治疗,治疗4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阴性,肝功能恢复正常,目前仍在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拟于近期生育就诊。
1.3 门诊诊疗及随访经过 门诊查体:体温36.9℃,脉搏65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体型适中,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蜘蛛痣及肝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Murphy’s征(-),脾肋下未及,下肢无水肿。诊断:慢性肝炎,乙型。根据患者病史,结合患者处于生育期、而且有强烈生育希望的特点,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换用LdT抗病毒治疗(0.6,每日一次),观察4月肝功能一直正常,HBVDNA<500copy/ml,停止避孕措施后次月怀孕,怀孕期间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载量阴性。2011年12月在当地县医院剖宫产生下1男婴,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和乙肝疫苗20μg,以后规范接种乙肝疫苗,人工喂养。母亲口服LdT,肝功能一直正常,乙肝病毒载量阴性。至2012年12月10日随访1年,婴儿生长发育与普通婴儿无异。
1.4 既往史及个人史 患者于1998年健康体检时发现HBsAg(+)、HBeAb(+)、抗-HBC(+),未治疗。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1.5 家族史 患者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大三阳),肝功能一直正常。其父亲身体健康。
1.6 辅助检查 2005年以前辅检结果丢失。2005年2月检测结果:HBVDNA 2.24×107copy/ml;ALT 236U/L,AST 112U/L,TBil 21.7mmol/L,GGT 57U/L;HBsAg、HBeAg、HbcAb阳性;肝胆脾彩超提示肝脏、脾脏结构正常。2005年10月检测结果:HBVDNA <500 copy/ml;ALT 32 U/L,AST 30 U/L,TBil 17.1 mmol/L,GGT 40 U/L;HBsAg、HBeAg、HbcAb阳性。2008年3月检测结果:HBVDNA 5.42×107 copy/ml;ALT 258 U/L,AST 102 U/L,TBil 22.9 mmol/L,GGT 68 U/L;HBsAg、HBeAg、HbcAb阳性;肝胆脾彩超提示肝脏、脾脏结构正常。2008年7月检测结果:HBVDNA <500 copy/ml;ALT 34 U/L,AST 29 U/L,TBil 18.2 mmol/L,GGT 42 U/L;HBsAg、HBeAg、HbcAb阳性。2010年9月12日检测结果:HBVDNA<500copy/ml;ALT 32 U/L,AST 30 U/L,TBil 14.9 mmol/L,GGT 40 U/L;WBC 8.1×109/L,BPC 220×109/L;肝胆脾彩超提示肝脏、脾脏结构正常;乙肝病毒耐药位点检测阴性。2011年12月10日检测结果:血HBVDNA<500copy/ml,HBsAg、HBeAg、HbcAb阳性;乳汁HBVDNA<500copy/ml;脐血HBVDNA<500copy/ml,HBVM均阴性。2012年4月21日患者血HBVDNA<500copy/ml,HBsAg、HBeAg、HbcAb阳性;婴儿HBVDNA<500copy/ml,HBsAb阳性。2012年10月21日患者血HBVDNA<500copy/ml,HBsAg、HBeAg、HbcAb阳性;婴儿HBVDNA<500copy/ml,HBsAb阳性。随访期间母婴ALT一直处于正常水平。
2 讨论
患者诊断明确。难题一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问题,二是生育问题、以及乙肝的母婴阻断问题。
患者9年里经多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均敏感,治疗后ALT快速恢复正常、病毒转阴,但始终没有出现e抗原的转化,抗病毒治疗停药后ALT、病毒学反弹。患者使用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疗程、乙肝病毒转阴、ALT复常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要求,但生化学、病毒学反复反弹可能与没有发生e抗原的转化有关。延长治疗时间,或者调整治疗方案,促进e抗原的转化可能是本例患者预防反弹的关键。调整治疗方案促进e抗原的转化技术目前并不成熟,延长治疗时间是唯一可选的方案。目前认为肝功能正常时“大小三阳”都可怀孕[6],通过抗病毒治疗维持肝功能正常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措施。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使ALT复常,结合患者处于生育期,有强烈生育欲望。结合病史,需妊娠前和妊娠全程服药。药物选择应该是能有效抑制病毒,无致畸作用的抗病毒药物。LdT是唯一一种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无毒性、无致畸作用的核苷类药物,美国FDA已将LdT列为妊娠安全性B类药物[7];LdT自孕28W口服600mg/d,至分娩结束,其新生儿出生时发育指标及Apgar评分与对照组无差异[8]。HBV感染女性妊娠期发生活动性肝炎选择拉米夫定或LdT治疗对母亲和胎儿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抑制HBV复制,降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减少HBV母婴传播的风险[9]。HBeAg阳性,HBV DNA≥1×106拷贝/ml的孕妇应用LdT进行HBV的母婴阻断,孕妇于妊娠28W至产后1M口服LdT 600mg/d,结果除孕妇HBV DNA水平下降外,婴儿在出生后24h及6月龄的HBsAg、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月龄LdT组HBV母婴阻断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10]。因此,选用LdT作为抗病毒药物。分娩后患者血液、初乳HBVDNA阴性;婴儿脐血HBVDNA阴性;产后6月,患者血液HBVDNA阴性,乙肝标志物显示“大三阳”;婴儿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产后12月,患者血液HBVDNA阴性,乙肝标志物显示“大三阳”;婴儿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说明通过实施母亲孕期抗病毒治疗,以及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成功实现了乙肝病毒母婴阻断。
LdT在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中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在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与恩替卡韦相似[11],LdT治疗CHB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HBV复制和改善肝功能[12]。本例患者经历了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长达9年余,目前使用LdT也已2年余,没有实现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在患者成功实现生育和母婴阻断后,这是下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闫小英.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4): 1146~11147
2 彭小莹, 胡小柳, 彭巧捷, 等. 妊娠期肝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2012, 20(5): 14~15
3 张庆英, 程海东, 蒋佩茹, 等. 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的影响及对母婴阻断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10, 17(2): 201~204
4 Han GR, Cao MK, Zhao W, et al. A prospective and open-label study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bivudine in pregna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J Hepatology, 2011, 55(6): 1215~1221
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 1~16
6 余祖江. 乙肝父母对下一代的影响[J]. 肝博士杂志, 2011, 10(4): 16~18
7 Hoofnagle JH, doo E, Liang TJ, et al.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summary of a clinical research workshop[J]. Hepatology, 2007, 45(4): 1056~1075
8 曾艳梅, 张思泉, 姿国强, 等. 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0, 15(4): 443~445
9 付 冬, 李振华, 刘 敏, 等. 孕期乙型肝炎活动患者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3): 149~153
10 张彦芳, 胡玉红.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3): 157~159
11 王小莉, 田金徽, 杨克虎, 等.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短期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2(3): 157~159
12 张雪华, 朱传武, 罗湘蓉, 等. 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含量和肝功能的影响[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2, 2(4): 301~304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