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市人民医院论文获得全国疑难...
-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应“有的放矢”
- 慢性乙型肝炎妊娠全程使用替比夫...
- 临床医师参加感染性疾病科继续教...
- 应对H7N9 要警惕 莫恐慌
- 2013年度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宣...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使...
- 基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抗病...
- 2012年乙肝研究领域新进展
- 春节注意预防输入性恶性疟疾“害...
- 流感科普知识
- 妊娠妇女感染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 肝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1例...
- 咳喘腹泻到滨河 贴穴治疗疾病...
- 抗结核药物致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
- 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感染病?肺结...
- 结核性胸膜炎足疗程规范抗结核治...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抗结核药致乙肝病毒携带者亚急性...
- 2011年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进...
- 肝衰竭(乙肝病毒导致)的中西医...
- 肝康Ⅱ号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
- 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急”...
- 中国肝移植研究进展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十一”长假...
-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
- 2012年湖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
- 干扰素-α在丙肝治疗中的应用
- 干扰素的种类及特性
- 乙肝治疗依从性低影响疗效
- 乙肝治疗全景图-延缓疾病进展
-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 以指...
- 妊娠期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口服核苷(...
- 绞股蓝及绞股蓝提取物防治肝脏病...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肝康为患者打...
- 定量检测:让慢乙肝实现个体化治...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举办“3...
- 鸟肠球菌败血症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 关于举办十堰市春季传染病诊治进...
- 2012 APASL乙肝诊疗指...
-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新进展
- 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
- 念好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三...
- 过早停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 市人民医院“三联疗法”治疗慢性...
- 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可加快疾病...
- 十堰市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乙肝父婴传播也应警惕
- 乙肝抗病毒备忘录 牢记五大黄...
- 优化+三“不” 乙肝耐药管理好...
- 影响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肝炎患者合并妊娠应注意什么?
- 乙肝停药有三个误区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版...
- “无声的杀手”丙肝防治知识十问
- 乙肝抗病毒治疗有无“胜利”的终...
- 绞股蓝抑制NAFLD兔肝脏脂质...
- 慢性肝病、咳嗽、腹泻久治不愈怎...
-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部分学...
- 肝康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红...
- 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
-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联合肝康Ⅱ号治...
- 肝硬化不是生命的终点站
- 肝源性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省“五...
-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就一劳永逸了吗...
- 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 肝硬化患者为何发生脾功能亢进?...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
- “抗病毒治疗”与“生育”
-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
- 科学管理乙肝相关人群,保障人民...
- 乙肝小三阳患者罹患肝癌可能性不...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乙肝“小三阳”一定比“大三阳”...
- “无声的肝脏杀手??丙肝”母婴...
- 乙肝防治的“三大难点”,我们的...
- 中西合璧8年铸一剑 剑指“...
- 阳春三月防止甲型、戊型肝炎病从...
- 乙肝病毒感染者并发结核的诊治
- 我国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锁...
- 科学认识和管理“无声的肝脏杀手...
- 做好“教”“研”工作,为创建重...
- 治疗乙肝,没有捷径可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感染性疾病(肝病)科“肝康Ⅰ~...
- 市人民医院肝病??感染性疾病科...
- “臭鸡蛋汽”下降可能是脂肪肝形...
-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寒冷冬季,营养增加、运动减少当...
- “重女轻男” 预防乙肝传播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策略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脂肪肝诊疗技...
- 科学防治乙肝 “四要”“四不...
- 别让脂肪“吞噬”了你的肝脏
- 科技成就领风骚 临床疗效...
- 认识甲乙丙肝,科学防治肝病
- 打造鄂西北肝病治疗第一品牌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及时预防三肝 防止肝硬化、肝...
- 春天,谨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 作者:谭华炳|发布时间:2011-02-12|浏览量:325次
春天,谨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目前,一些学校已出现腮腺炎、水痘、流感、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部分学校出现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的流行。春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防止疾病传播流行十分重要。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谭华炳
一、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等。病原为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二、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为一发热、二定位、三呼吸道症状、四并发症。发热并全身不适是所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特征;二是不同的传染病会出现定位体征,如腮腺肿胀、斑丘疹、淋巴结肿大、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三是呼吸道症状、体征,如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四是各种并发症的症状,如心悸、腹痛、睾丸肿胀等。
三、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有的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或持久免疫力,或者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四、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
五、八种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和防治
(一)、流感(包括甲型H1N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易暴发或大流行。起病急、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软弱无力,伴鼻塞、流涕、咽痛、胸骨后灼热感、干咳等症状。体征: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化验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流感的传染性强,一旦发病,应至少隔离至热退48小时后。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如降温、补液,保护心功能等,酌情选用抗病毒药或干扰素。
(二)、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是主要发病对象,随着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发病率已大大降低,按周期性流行但规律已消失,发病年龄向后推移,青少年及成年人麻疹发病率上升。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发热,伴头痛、咳嗽、流涕、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伴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等。发病3-5天后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开始,渐延至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手掌、足底等。皮疹出齐后的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而后按出疹顺序在2-3天内退疹,疹退时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病人要及时住院隔离治疗。预防的关键措施是接种减毒活疫苗。、
(三)、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发亮肿胀,灼热但不红,具有弹性和触痛,在张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流行性腮腺炎自潜伏期起至腮腺肿大消退时均有传染性,因而要注意隔离病人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四)、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初期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症状轻微。发病1~2天后出疹,先躯干、头部,后渐延及面部及四肢,以躯干较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发布。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后为斑丘疹,再后为椭圆形疱疹。皮疹分批出现,壁薄表浅,大小不等,疱液清澈,后混浊,疱疹基底周围有红晕,常伴瘙痒,患者应隔离至全部结痂或不少于发病后2周。防止抓破疱疹引起继发感染,一旦溃破可在溃面涂抗菌素软膏。目前尚无临床应用的减毒活疫苗,对易感者用免疫球蛋白注射可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病情。
(五)、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临床特点是先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症状轻微。1-2天后迅速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颈部和四肢,形态多样,多为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常伴耳后、枕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持续2-3日消退,消退时无脱屑、亦无色素沉着。确诊为风疹后应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的第5日。可用风疹减毒活疫苗预防,于出生后的第15个月时接种。
(六)、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百日咳初期类似感冒,有低热、打喷嚏、流涕及咳嗽等症状,2~3日后咳嗽逐渐加重,7~10日后进入痉咳期,每日发作数十次,尤以夜间为甚,持续数周后逐渐恢复。由于百日咳自潜伏期末至发病6周后均有传染性,以病初2~3周传染性最强,自发病之日起应至少隔离40日或至痉咳开始30日。预防采用百白破疫苗接种。
(七)、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2-8岁儿童发病率高。起病急,有发热、疼痛、咽喉痛、吞咽困难和全身不适。起病24~36小时内出疹,1~2日内迅速扩展至全身,持续2~3日消退,体温也随之下降。皮疹为颈、躯干及大腿内侧最为显著,一般为全身弥漫型、粟粒样大小均匀的点状充血疹,伴瘙痒,疹间无正常皮肤,触之有灼热及粗糙感,压之褪色。皮疹消退后开始脱皮,颈、躯干及面部为小片脱皮,而后掌、足底部有大片脱皮。猩红热的传染性以发病初期最强,到脱皮时多无传染性,隔离时间约为一周左右。避免去人多拥挤,空气不良的场所,注意通风换气,多晒太阳。
(八)、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发于冬春季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经空气飞沫传播致病。起病突然,高热、畏寒、头痛、恶心、呕吐及皮肤淤点、淤斑等毒血症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轻微。病后3~4日进入脑膜炎期,呈现剧烈疼痛、频繁呕吐、精神与意识障碍,甚至谵妄、昏迷。颈项强直或角弓反张,克氏征或布氏征阳性。个别病例可表现为暴发型,病情凶险。儿童在流行期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淤斑,应虑及流脑,尽早住院隔离和观察治疗,密切接触者可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