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市人民医院论文获得全国疑难...
-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应“有的放矢”
- 慢性乙型肝炎妊娠全程使用替比夫...
- 临床医师参加感染性疾病科继续教...
- 应对H7N9 要警惕 莫恐慌
- 2013年度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宣...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使...
- 基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抗病...
- 2012年乙肝研究领域新进展
- 春节注意预防输入性恶性疟疾“害...
- 流感科普知识
- 妊娠妇女感染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 肝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1例...
- 咳喘腹泻到滨河 贴穴治疗疾病...
- 抗结核药物致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
- 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感染病?肺结...
- 结核性胸膜炎足疗程规范抗结核治...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抗结核药致乙肝病毒携带者亚急性...
- 2011年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进...
- 肝衰竭(乙肝病毒导致)的中西医...
- 肝康Ⅱ号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
- 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急”...
- 中国肝移植研究进展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十一”长假...
-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
- 2012年湖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
- 干扰素-α在丙肝治疗中的应用
- 干扰素的种类及特性
- 乙肝治疗依从性低影响疗效
- 乙肝治疗全景图-延缓疾病进展
-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 以指...
- 妊娠期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口服核苷(...
- 绞股蓝及绞股蓝提取物防治肝脏病...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肝康为患者打...
- 定量检测:让慢乙肝实现个体化治...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举办“3...
- 鸟肠球菌败血症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 关于举办十堰市春季传染病诊治进...
-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新进展
- 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
- 念好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三...
- 过早停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 市人民医院“三联疗法”治疗慢性...
- 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可加快疾病...
- 十堰市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乙肝父婴传播也应警惕
- 乙肝抗病毒备忘录 牢记五大黄...
- 优化+三“不” 乙肝耐药管理好...
- 影响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肝炎患者合并妊娠应注意什么?
- 乙肝停药有三个误区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版...
- “无声的杀手”丙肝防治知识十问
- 乙肝抗病毒治疗有无“胜利”的终...
- 绞股蓝抑制NAFLD兔肝脏脂质...
- 慢性肝病、咳嗽、腹泻久治不愈怎...
-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部分学...
- 肝康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红...
- 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
-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联合肝康Ⅱ号治...
- 肝硬化不是生命的终点站
- 肝源性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省“五...
-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就一劳永逸了吗...
- 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 肝硬化患者为何发生脾功能亢进?...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
- “抗病毒治疗”与“生育”
-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
- 科学管理乙肝相关人群,保障人民...
- 乙肝小三阳患者罹患肝癌可能性不...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乙肝“小三阳”一定比“大三阳”...
- “无声的肝脏杀手??丙肝”母婴...
- 乙肝防治的“三大难点”,我们的...
- 中西合璧8年铸一剑 剑指“...
- 阳春三月防止甲型、戊型肝炎病从...
- 乙肝病毒感染者并发结核的诊治
- 我国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锁...
- 科学认识和管理“无声的肝脏杀手...
- 做好“教”“研”工作,为创建重...
- 治疗乙肝,没有捷径可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春天,谨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感染性疾病(肝病)科“肝康Ⅰ~...
- 市人民医院肝病??感染性疾病科...
- “臭鸡蛋汽”下降可能是脂肪肝形...
-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寒冷冬季,营养增加、运动减少当...
- “重女轻男” 预防乙肝传播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策略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脂肪肝诊疗技...
- 科学防治乙肝 “四要”“四不...
- 别让脂肪“吞噬”了你的肝脏
- 科技成就领风骚 临床疗效...
- 认识甲乙丙肝,科学防治肝病
- 打造鄂西北肝病治疗第一品牌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及时预防三肝 防止肝硬化、肝...
- 2012 APASL乙肝诊疗指南解读
- 作者:谭华炳|发布时间:2012-03-04|浏览量:4554次
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2012年版APASL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再次强调了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引用REVEAL等研究指出,ALT正常的非活动期HBV携带者的肝细胞癌(HCC) 风险明显降低;HBV DNA水平越高,HCC风险越高;Ce亚型是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为2.75],并补充了来自中国的研究结果,C2亚型患者发生HCC风险高于B2亚型;根据性别、年龄、肝癌家族史、饮酒习惯、ALT水平、HBeAg状态、HBV DNA 定量结果、HBV基因型等建立的HCC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患者3年、5年、10年发生HCC的风险。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谭华炳
诊疗手段
指南增加了肝硬度测量(LSM)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临床价值,认为两者可作为评估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和抗病毒治疗的辅助工具,但不能替代肝活体组织学检查。指南指出,对ALT水平较高或缓慢升高的患者以及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应进行肝纤维化评估(ⅡA)。
CHB治疗目标
指南对治疗目标未作修改,继续强调长期治疗的重要性。治疗首要目标是持久抑制HBV复制。短期治疗目标是达到“初步应答”,即HBeAg血清学转换和(或)HBV DNA抑制,ALT水平恢复正常,预防肝脏失代偿,达到“持久应答”,降低肝脏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的发生。最终治疗目标是预防肝脏失代偿、减少或预防进展为肝硬化和(或)HCC,并延长生存期。
抗病毒治疗建议
指南更注重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前的风险评估和沟通,强调对可能发展为严重或进展性乙肝的患者,应尽早开始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对一时还不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患者,则应加强监测,一旦出现治疗指征,即开始治疗。对抗HBV治疗适应证的建议未作更改。在药物方面,纳入了2008年以后上市或在部分国家批准用于CHB治疗的药物,如TDF等。
明确ETV和TDF为一线药物 指南强调,无证据表明初始联合两种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优于单药治疗。对于初治药物选择,强效低耐药是选择药物的主要指征,同时应考虑药物经济学。LdT、ADV、LAM为二线药物。ETV可强效抑制病毒复制,治疗5年HBV DNA<300 copies/ml 的患者比例高达94%;ETV 0.5 mg治疗3年后,24%~44% 患者出现HBeAg转换,83%~90%患者的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对于部分病毒学应答的患者,继续ETV治疗后仍有81%患者可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且无耐药发生。TDF治疗3年,72%患者HBV DNA 检测不到(<400 copies/ml),26%HBeAg阳性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 87% HBeAg阴性患者HBV DNA 检测不到。 该指南还明确推荐用ETV和TDF治疗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ALT水平≥5倍正常值上限(ULN)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建议选用ETV和TDF治疗,不建议选用IFN治疗;对失代偿期患者,禁用IFN治疗。
治疗监测和方案调整 指南更加重视治疗过程中的管理,提出若初始治疗时使用LAM、ADV和LdT治疗, 对出现原发性治疗失败(3个月时)或应答欠佳(6个月时)的患者,应停药并换用更强效药物,或联合无交叉耐药的药物。若初始选用ETV或TDF,即使48周HBV DNA尚未完全转阴,也可继续使用而不必转变治疗方案。该指南还强调,应加强安全性监测:若使用TDF或ADV治疗应监测肾功能(ⅠA);应监测肌无力情况,特别是应用LdT治疗时(ⅢA);在用基于IFN的治疗方案时,必须监测血细胞计数和其他不良反应(ⅠA,表2)。在患者治疗流程图中,2012年版指南对ALT水平正常或处于1~2倍ULN患者的监测频率提出明确要求:对ALT水平正常者,可3~6个月监测一次;对ALT水平处于 1~2倍ULN的患者,则应1~3个月监测一次。
耐药处理对LAM耐药患者,可加用ADV或换用TDF;也可换用ETV 1 mg/d治疗,但不是首选。对ADV耐药患者,若既往未用过LAM、LdT、ETV,可加用或换用LAM、LdT、ETV,或换用TDF。对LdT耐药患者,可加用ADV,或换用TDF。对ETV耐药患者可加用TDF或ADV治疗。对LAM、LdT、和ADV治疗失败或出现耐药的患者,建议换用ETV联合TDF治疗。停药指征对应用核苷(酸) 类药物治疗的HBeAg阳性者,当HBeAg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至少12个月低于检测水平时,可以考虑停药。对HBeAg阴性者,若HBsAg持续阳性,尚无明确疗程证据,但若患者已治疗2年,且3次HBV DNA不可测(间隔6个月),可考虑中止治疗(ⅡA)。
与其他指南对比
指南充分体现了亚太地区肝病学界对CHB诊治的最新观点,与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的乙肝指南更加趋于一致。首先,APASL、EASL、AASLD等指南均推荐TDF、ETV和PEG IFN为初治CHB患者的一线药物。我国CHB防治指南虽未明确区分一线和二线抗病毒药物,但强调最好选择抗病毒能力强且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各指南不约而同地指出,实现CHB治疗目标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复制。
指南还明确指出目前在CHB诊治中尚未解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制订基于干扰素治疗时,是否应检测HBV基因型;CHB儿童患者治疗策略是什么;对HDV感染患者是否有更有效的治疗;激素撤除加核苷 (酸)类似物治疗,或其他免疫调节剂和免疫调节方法的作用如何;什么是提高疗效的优化的联合治疗;HBsAg定量检测在治疗策略中的作用是什么;对肝纤维化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尚需进行更多的比较研究;多重耐药的优化处理策略是什么等等,从而为今后CHB诊治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