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市人民医院论文获得全国疑难...
-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应“有的放矢”
- 慢性乙型肝炎妊娠全程使用替比夫...
- 临床医师参加感染性疾病科继续教...
- 应对H7N9 要警惕 莫恐慌
- 2013年度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宣...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使...
- 基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抗病...
- 2012年乙肝研究领域新进展
- 春节注意预防输入性恶性疟疾“害...
- 流感科普知识
- 妊娠妇女感染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 肝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1例...
- 咳喘腹泻到滨河 贴穴治疗疾病...
- 抗结核药物致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
- 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感染病?肺结...
- 结核性胸膜炎足疗程规范抗结核治...
- 抗结核药致乙肝病毒携带者亚急性...
- 2011年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进...
- 肝衰竭(乙肝病毒导致)的中西医...
- 肝康Ⅱ号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
- 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急”...
- 中国肝移植研究进展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十一”长假...
-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
- 2012年湖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
- 干扰素-α在丙肝治疗中的应用
- 干扰素的种类及特性
- 乙肝治疗依从性低影响疗效
- 乙肝治疗全景图-延缓疾病进展
-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 以指...
- 妊娠期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口服核苷(...
- 绞股蓝及绞股蓝提取物防治肝脏病...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肝康为患者打...
- 定量检测:让慢乙肝实现个体化治...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举办“3...
- 鸟肠球菌败血症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 关于举办十堰市春季传染病诊治进...
- 2012 APASL乙肝诊疗指...
-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新进展
- 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
- 念好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三...
- 过早停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 市人民医院“三联疗法”治疗慢性...
- 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可加快疾病...
- 十堰市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乙肝父婴传播也应警惕
- 乙肝抗病毒备忘录 牢记五大黄...
- 优化+三“不” 乙肝耐药管理好...
- 影响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肝炎患者合并妊娠应注意什么?
- 乙肝停药有三个误区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版...
- “无声的杀手”丙肝防治知识十问
- 乙肝抗病毒治疗有无“胜利”的终...
- 绞股蓝抑制NAFLD兔肝脏脂质...
- 慢性肝病、咳嗽、腹泻久治不愈怎...
-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部分学...
- 肝康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红...
- 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
-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联合肝康Ⅱ号治...
- 肝硬化不是生命的终点站
- 肝源性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省“五...
-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就一劳永逸了吗...
- 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 肝硬化患者为何发生脾功能亢进?...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
- “抗病毒治疗”与“生育”
-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
- 科学管理乙肝相关人群,保障人民...
- 乙肝小三阳患者罹患肝癌可能性不...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乙肝“小三阳”一定比“大三阳”...
- “无声的肝脏杀手??丙肝”母婴...
- 乙肝防治的“三大难点”,我们的...
- 中西合璧8年铸一剑 剑指“...
- 阳春三月防止甲型、戊型肝炎病从...
- 乙肝病毒感染者并发结核的诊治
- 我国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锁...
- 科学认识和管理“无声的肝脏杀手...
- 做好“教”“研”工作,为创建重...
- 治疗乙肝,没有捷径可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春天,谨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感染性疾病(肝病)科“肝康Ⅰ~...
- 市人民医院肝病??感染性疾病科...
- “臭鸡蛋汽”下降可能是脂肪肝形...
-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寒冷冬季,营养增加、运动减少当...
- “重女轻男” 预防乙肝传播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策略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脂肪肝诊疗技...
- 科学防治乙肝 “四要”“四不...
- 别让脂肪“吞噬”了你的肝脏
- 科技成就领风骚 临床疗效...
- 认识甲乙丙肝,科学防治肝病
- 打造鄂西北肝病治疗第一品牌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及时预防三肝 防止肝硬化、肝...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作者:谭华炳|发布时间:2012-10-14|浏览量:2640次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随着医学科学的日益发展,已经从“护肝对症治疗”发展到“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药物选择上,从80年代干扰素为主,到90年代拉米夫定,到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无疑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如何选择治疗的最佳时机,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否已经能得到完全根治?有些患者盲目轻信某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广告,耗费了大量财力,结果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疗效,或根本不是治疗的时机,有的在治疗中病况有所反复甚至加重。现就慢性乙型肝炎为什么比较难治,如何来客观而科学地面对慢性乙型肝炎这一难题进行探讨。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谭华炳
首先是病毒本身。HBV侵入肝细胞是一个非损伤性的过程。每个肝细胞内有相当数量的HBV,以相当稳定形式长期存在。一旦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感染的肝细胞内的病毒进行清除的时候,才同时损伤了肝细胞,严重的可引起肝衰竭。目前的药物对这种存在于肝细胞内的稳定病毒结构没有直接抑制或清除作用,是造成在抗病毒治疗中不能完全清除乙型肝病毒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HBV基因型有8种。它的分布有一定的地理和区域性。我国主要是B型和C型。对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差,且C型容易发展成肝硬化。乙肝病毒的基因型在自然条件和抗病毒治疗中容易发生变异。这是病毒适应存活环境、逃避药物攻击求得长期生存的一种本能。
第二是机体因素。一般成人感染大多数(约95%)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将病毒彻底清除而不发生慢性化,即达到痊愈。但垂直传播感染者(母婴传播或夫婴传播)者90%会成为慢性感染者。从胎儿或出生发育期感染了乙肝病毒容易慢性化,并且大多会维持很长一段时期的病毒携带状态。化验表现为很高含量HBVDNA,但肝功能正常,称为“免疫耐受”状态。病毒不引起肝细胞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也不能清除病毒。在这个时期暂不治疗。但必须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定期随访,包括肝功能、病毒标志和影像学检查等,及时捕捉治疗的合适时机。
一旦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加以攻击,并进行清除,就会使肝细胞产生一定的炎症反应,出现转氨酶升高及出现黄疸等。如果这种对病毒的清除是适度的,则病毒会被抑制,肝功能逐渐恢复,进入康复期或疾病稳定期,如果肝细胞的炎症反应过度,可引起肝细胞的大量坏死,表现为病情加重。尽管现在肝病的治疗药物名目繁多,但如何来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医疗资源还存在一定问题。盲目地认为治疗药物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或者是使用了某种药物就能永久地控制病情,防治复发,这些都是片面的观点。
2010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HBV是最根本的致病因素,适时抗病毒治疗,控制肝脏的炎症。最终减少肝癌的发生。只要是有条件,有指征就应该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前者包括有国产的和进口的干扰素,后者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以上药物都可以推荐为一线抗病毒药物。临床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很好的病毒抑制作用,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可使病人受益,表现在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率、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定期作健康随访、规范地接受治疗、及时得到专科医生的的科学指导,就能比较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但应当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是可治的、难治的、长期的、复杂的,必须专科诊治。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