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市人民医院论文获得全国疑难...
-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应“有的放矢”
- 慢性乙型肝炎妊娠全程使用替比夫...
- 临床医师参加感染性疾病科继续教...
- 应对H7N9 要警惕 莫恐慌
- 2013年度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宣...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黄帝内经》与“健康四大基石”
-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使...
- 基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抗病...
- 2012年乙肝研究领域新进展
- 春节注意预防输入性恶性疟疾“害...
- 流感科普知识
- 妊娠妇女感染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 肝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1例...
- 咳喘腹泻到滨河 贴穴治疗疾病...
- 抗结核药物致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
- 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感染病?肺结...
- 结核性胸膜炎足疗程规范抗结核治...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抗结核药致乙肝病毒携带者亚急性...
- 2011年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进...
- 肝衰竭(乙肝病毒导致)的中西医...
- 肝康Ⅱ号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
- 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急”...
- 中国肝移植研究进展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十一”长假...
-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
- 2012年湖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
- 干扰素-α在丙肝治疗中的应用
- 干扰素的种类及特性
- 乙肝治疗依从性低影响疗效
- 乙肝治疗全景图-延缓疾病进展
-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 以指...
- 妊娠期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口服核苷(...
- 绞股蓝及绞股蓝提取物防治肝脏病...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肝康为患者打...
- 定量检测:让慢乙肝实现个体化治...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举办“3...
- 鸟肠球菌败血症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 关于举办十堰市春季传染病诊治进...
- 2012 APASL乙肝诊疗指...
-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新进展
- 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
- 念好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三...
- 过早停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 市人民医院“三联疗法”治疗慢性...
- 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可加快疾病...
- 十堰市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乙肝父婴传播也应警惕
- 乙肝抗病毒备忘录 牢记五大黄...
- 优化+三“不” 乙肝耐药管理好...
- 影响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肝炎患者合并妊娠应注意什么?
- 乙肝停药有三个误区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0版...
- “无声的杀手”丙肝防治知识十问
- 乙肝抗病毒治疗有无“胜利”的终...
- 绞股蓝抑制NAFLD兔肝脏脂质...
- 慢性肝病、咳嗽、腹泻久治不愈怎...
-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心)部分学...
- 肝康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红...
- 肝康Ⅱ号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肝...
-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联合肝康Ⅱ号治...
- 肝硬化不是生命的终点站
- 肝源性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省“五...
-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就一劳永逸了吗...
- 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 肝硬化患者为何发生脾功能亢进?...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
- “抗病毒治疗”与“生育”
-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
- 科学管理乙肝相关人群,保障人民...
- 乙肝小三阳患者罹患肝癌可能性不...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乙肝“小三阳”一定比“大三阳”...
- “无声的肝脏杀手??丙肝”母婴...
- 乙肝防治的“三大难点”,我们的...
- 中西合璧8年铸一剑 剑指“...
- 阳春三月防止甲型、戊型肝炎病从...
- 乙肝病毒感染者并发结核的诊治
- 我国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锁...
- 科学认识和管理“无声的肝脏杀手...
- 做好“教”“研”工作,为创建重...
- 治疗乙肝,没有捷径可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春天,谨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感染性疾病(肝病)科“肝康Ⅰ~...
- 市人民医院肝病??感染性疾病科...
- “臭鸡蛋汽”下降可能是脂肪肝形...
-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中...
- 寒冷冬季,营养增加、运动减少当...
- “重女轻男” 预防乙肝传播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策略
- 市人民医院肝病中心脂肪肝诊疗技...
- 科学防治乙肝 “四要”“四不...
- 别让脂肪“吞噬”了你的肝脏
- 科技成就领风骚 临床疗效...
- 认识甲乙丙肝,科学防治肝病
- 打造鄂西北肝病治疗第一品牌
- “乙肝”与“计划生育”
- 及时预防三肝 防止肝硬化、肝癌
- 作者:谭华炳|发布时间:2010-06-19|浏览量:358次
及时预防三肝 防止肝硬化、肝癌
中国是“乙肝大国”,危害尽人皆知。近年来,脂肪肝、丙肝的危害在加剧,形成乙肝、脂肪肝、丙肝??“三肝”伤肝的局面。提高对“三肝”危害的认识,及时防治“三肝”,对预防肝硬化、肝癌有重要意义。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谭华炳
一、认识 “无情的杀手”乙肝
1.2亿携带者,有0.3亿患者,乙肝??肝硬化??肝癌轴,使乙肝成为“无情的杀手”。必须防治乙肝。
了解常识“五要求”。一要了解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病毒携带者是指无症状、体征,HBVDNA大于500copy/ml,见于大三阳、部分小三阳,有传染性。表面抗原携带是指无症状、体征,HBVDNA小于500copy/ml,大部分小三阳和其他类型的“两对半”组合,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小。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HbcAb阳性,有传染性。小三阳是指HBsAg、HBeAb、HbcAb阳性。二要认识乙肝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体液、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乙肝”。三要对乙肝携带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乙肝携带者绝大多数可以“终身”和乙肝和平相处,坚信我就是绝大多数的一员;战术上重视是要知道部分携带者会发展为肝炎、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四要知道乙肝不具有终身免疫能力,必须定期注射疫苗,一般3~5年强化一次。病毒携带者家属常规检查乙肝标志物,按规定接种疫苗。五要了解中医药防治乙肝“有效但不神奇”。
规范监测“五人群”。一是乙肝患者,每月医院复诊一次。二是病毒携带者,如有尿黄、乏力、纳差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无症状者,每3至4月查肝功能、HBVDNA一次,每年查肝胆脾彩超一次。三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每年查肝功能、HBVDNA、肝胆脾彩超一次。四是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的病毒携带者,每3月查肝功能、HBVDNA、肝胆脾彩超、甲胎蛋白一次。五是母婴传播、性传播在乙肝传播中占重要地位。准备结婚者,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肝功能检查,及时、规范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一部分性传播、母婴传播。乙肝携带不是怀孕禁忌,肝功能异常是怀孕的禁忌。对乙肝携带母婴实施母婴阻断技术,有效避免母婴传播。
良好习惯“四注意”。一要注意锻炼增强体质,小运动量为主。二要禁烟酒,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蘑菇、蛋类、全谷类、牛奶、大豆、番茄等。三要合理睡眠,不要熬夜。四是有其他疾病服药时要注意征求肝病医师的意见。
科学防治“三句话”。一是绝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有症状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彩超动态观察有炎性改变者、肝穿活检有活动性炎症者,需要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二是全世界没有绝对有效的病毒转阴药物。不规范抗病毒治疗只会增加病毒耐药,增加经济负担,增加副作用,不会增加疗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三是不要将乙肝携带者肝功能异常都当成慢性乙肝,要注意和脂肪肝肝功能异常鉴别。当前脂肪肝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已经占肝功能异常的40%以上,乙肝携带者并脂肪肝的几率急剧上升,对此类患者使用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而针对脂肪肝治疗效果好。
二、认识“无声的杀手”??丙肝(HCV)
2009年全球有1.8亿丙肝患者,超过乙肝,是艾滋病的4倍;是全球死亡率第十的传染病。我国丙肝感染率约占3.2%,是死亡率第五的传染病。
丙肝通常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转为慢性后,多数人在长时间内也没有症状。丙型肝炎10%~30%发展为肝硬化;7%肝硬化演变为肝癌;许多丙型肝炎以肝硬化、肝癌为首发症状。丙肝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患者是传染源。传染途径包括:⑴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⑵ 注射、针刺、器官移植;⑶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⑷ 性传播;⑸ 母婴传播。
没有丙肝疫苗,个人防护及病人的及时治疗极为重要。洁身自好、远离毒品、慎用血液制品是预防的关键。对高危人群定期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治疗丙型肝炎是预防丙型肝炎慢性化,并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关键。及早、规范用药,60%~70%可以治愈。
肝功能检测了解有无肝功能损害,丙肝抗体(抗HCV)初步筛选是否感染丙肝,丙肝病毒(HCV-RNA)定性试验确诊。由于HCV体液含量低,一次检测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应动态观察。
三、认识“杀手驿站”脂肪肝
中国脂肪肝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占肝功能异常的40%以上。脂肪肝一方面可以导致肝硬化、肝癌,另一方面,可以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被称为“杀手驿站”。
肝脏是脂质、血糖代谢中心。脂肪肝与高脂血症、高血粘症、糖尿病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衰竭。
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吞噬系统。肝细胞脂肪变性使肝脏的免疫功能下降。脂肪肝造成脾功能亢进,抑制细胞免疫的功能。
脂肪肝促进慢性乙肝向肝纤维化发展的速度,缩短向肝硬化的发展时间。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