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明确出血原因、预防再出血以及针对病因治疗。消化道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1、迅速止血消化道出血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控制出血。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是首选方法,包括注射肾上腺素、电凝止血、钛夹夹闭等。下消化道出血可通过结肠镜止血或血管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或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
2、补充血容量急性大量出血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休克表现时需输血。补液过程中需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中心静脉压,避免输液过量导致心肺功能不全。
3、明确出血原因内镜检查是确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金标准,应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上消化道出血建议在出血后24小时内行胃镜检查,下消化道出血需行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血管畸形或肿瘤性病变。
4、预防再出血对于高风险患者需采取预防措施。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定期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或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规范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
5、针对病因治疗根据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消化性溃疡需规范抗溃疡治疗,恶性肿瘤需手术或放化疗,血管畸形可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出血需降低门脉压力,必要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消化道出血患者恢复期需注意饮食调理,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软食,避免辛辣刺激、过热过硬食物。戒除烟酒,保持规律作息。按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内镜。出现头晕、黑便等再出血征兆需立即就医。合并基础疾病如肝硬化、心血管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出血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