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个体化用药、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小剂量起始、联合用药优化以及定期监测调整。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长期规律服用。
1、个体化用药高血压患者需根据年龄、合并疾病及药物耐受性选择药物。老年患者可优先选择钙通道阻滞剂,合并糖尿病患者适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妊娠期高血压禁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药物选择需考虑靶器官保护作用,如合并左心室肥厚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2、长效制剂优先推荐使用每日一次给药的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长效制剂能维持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提高用药依从性。短效制剂如硝苯地平普通片仅适用于血压急剧升高时的临时处理,不宜长期使用。
3、小剂量起始初始治疗应从单药小剂量开始,如氨氯地平2.5毫克或厄贝沙坦75毫克。小剂量起始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逐步调整剂量。对于二级以上高血压或高危患者,可直接采用小剂量联合用药方案。
4、联合用药优化单药控制不佳时可采用两种机制互补的药物联合,如钙通道阻滞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固定复方制剂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简化用药方案。联合用药能增强降压效果,减少单药大剂量使用的不良反应。
5、定期监测调整用药期间需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评估降压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季节变化、合并用药等情况动态调整方案。出现干咳、水肿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
高血压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坚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定期监测血压和靶器官功能,每年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时需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