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黏膜损伤、血管异常、炎症反应、肿瘤性病变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消化道出血可发生在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或结肠等部位,具体机制因病因不同而异。
1、黏膜损伤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消化道黏膜的侵蚀是常见原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或应激状态可破坏黏膜屏障。黏膜损伤后暴露出下层血管,导致渗血或活动性出血。典型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内镜检查可见黏膜糜烂或溃疡。
2、血管异常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致命性出血的主因,肝硬化患者因侧支循环形成使血管壁变薄易破。血管畸形如Dieulafoy病变也可引发突发性大出血,这类出血往往需要紧急内镜下止血或血管介入治疗。
3、炎症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持续损伤消化道壁。炎症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溃疡形成后可侵蚀较大血管。这类患者除出血外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炎症症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4、肿瘤性病变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因组织坏死和血管浸润导致慢性渗血,息肉表面糜烂也可引起间断出血。肿瘤性出血多表现为隐匿性失血,逐渐出现贫血症状,内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能明确诊断。
5、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病会加重出血程度,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同样影响止血。这类患者出血范围常超出消化道本身,可能伴皮肤瘀斑、鼻衄等症状,需及时纠正凝血异常并治疗原发病。
预防消化道出血需避免过度饮酒和滥用损伤黏膜药物,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出现呕血、黑便或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根据出血原因选择抑酸药、血管收缩剂或内镜治疗。恢复期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