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主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两种类型。
1、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常见于50-70岁女性,表现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腕部骨折。
2、老年性骨质疏松与年龄相关的成骨细胞功能衰退有关,多见于70岁以上人群,骨形成能力下降同时伴有轻度骨吸收增加,易发生髋部骨折和多处脆性骨折。
3、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激素调控异常、营养因素缺乏、机械负荷不足等,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4、诊断标准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骨密度,T值≤-2.5可确诊,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及其他代谢性骨病。
建议保证每日钙摄入和维生素D补充,进行适度负重运动,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