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通常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治疗目标主要是延缓骨量流失、预防骨折并改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的不可逆性主要与骨代谢失衡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性下降而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即使通过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或促进成骨细胞,已破坏的骨小梁微结构也难以完全修复。临床常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能显著降低骨折风险,但需长期维持治疗。对于绝经后女性或老年患者,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片可选择性作用于骨组织,但无法逆转已发生的骨质流失。
部分继发性骨质疏松在去除病因后可能获得较好改善。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库欣综合征导致的骨质疏松,在原发病控制后骨密度可能部分恢复。青少年特发性骨质疏松若早期干预,通过钙剂、维生素D3颗粒联合生长激素治疗,存在骨骼重塑的机会。但这类情况在临床占比不足两成,多数患者仍需终身管理。
建议骨质疏松患者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元素,优先通过乳制品、豆制品等食物补充。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可刺激骨形成。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加速骨流失的行为,居家环境需做好防跌倒措施。每1-2年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