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折可通过复位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慢性疾病、跌倒和骨骼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1、复位固定闭合复位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通过手法调整骨块位置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用于严重移位或不稳定性骨折,需手术植入钢板、螺钉等器械维持骨骼对位。外固定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局部软组织条件差的情况,通过体外支架稳定骨折端。
2、药物治疗骨化三醇可促进钙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状态。阿仑膦酸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缓骨质流失。对乙酰氨基酚用于缓解轻度疼痛,严重疼痛可使用曲马多等镇痛药。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3、物理治疗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减轻肿胀疼痛,后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超短波治疗能加速局部炎症吸收,预防软组织粘连。经皮电神经刺激通过低频电流阻断痛觉传导,适合康复期疼痛管理。
4、营养支持每日摄入800-1000毫克钙质,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和小鱼干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吸收,可通过日晒或强化食品获取。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1-1.2克,以维持肌肉量和骨基质合成。
5、康复训练固定期间进行未受累关节的主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拆除固定后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等长收缩练习恢复肌力。后期加入平衡训练和抗阻运动,降低再次跌倒风险。康复进程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分阶段调整。
骨折恢复期应保持每日适量日照,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多食用富含胶原蛋白的蹄筋、猪皮等食物。卧床患者需每两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发生。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出现异常疼痛立即停止并就医复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调整骨质疏松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