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吐血可通过止血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肝硬化吐血通常由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原因引起。
1、止血治疗:急性出血时,首要任务是止血。可采取药物止血,如静脉注射生长抑素剂量为250微克/小时或奥曲肽剂量为50微克/小时,同时使用血管加压素剂量为0.2-0.4单位/分钟收缩血管,减少出血量。必要时可通过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暂时控制出血。
2、药物治疗:长期治疗需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剂量为20-40毫克/次,每日2次或卡维地洛剂量为6.25-12.5毫克/次,每日2次,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出血。同时可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剂量为20毫克/次,每日1次,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
3、内镜治疗:内镜下治疗是控制急性出血和预防再出血的重要手段。可采用内镜下套扎术或内镜下硬化剂注射,直接对曲张静脉进行处理,减少出血风险。内镜治疗通常在出血稳定后进行,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4、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出血或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门体分流术和断流术。门体分流术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断流术则通过切断曲张静脉的血流,减少出血风险。手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5、营养支持: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需加强营养支持。建议采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适量摄入鱼、瘦肉、蛋类等优质蛋白,同时避免过硬、过热或刺激性食物,减少对食管胃底静脉的刺激。
肝硬化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等轻度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戒烟限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