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就医治疗等方式缓解。发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酒精擦浴导致皮肤刺激或中毒。退热贴可贴于额头辅助降温,但需避开眼周及皮肤破损处。冰敷仅建议用于高热惊厥紧急处理,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栓剂适用于呕吐患儿,但不可与口服药同时使用。阿司匹林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3、补充水分发烧时每公斤体重需增加5-10毫升饮水量,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母乳或稀释果汁。观察尿量应保持每3小时1次,尿液呈淡黄色为正常。脱水表现为囟门凹陷、哭时无泪、皮肤弹性差,需立即就医。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高糖饮料加重脱水。
4、调节环境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湿度50%-60%,穿着纯棉单层衣物。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也不要过度裸露导致寒战。发热期减少活动量,暂停疫苗接种。体温上升期出现寒战时可用薄毯覆盖,退热期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5、就医指征3月龄以下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发热持续72小时不退、出现抽搐或皮疹需急诊。精神萎靡、拒食、颈部僵硬提示严重感染。血常规和CRP检查可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热性惊厥患儿需侧卧防止窒息,记录发作时长及表现。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饮食选择米汤、菜泥等易消化食物。体温监测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水银体温计需防止破碎。退热过程不宜过快,每小时降温不超过1摄氏度。发热是机体防御反应,完全退热后仍需观察48小时是否反复。接触患儿后需洗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体温正常24小时后方可恢复日常活动。